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 冷和热》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教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热的传递》、《加热与冷却》这三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二、三课,这三课,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这三课涉及到的《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敢于大胆想像。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2.3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从内容上看,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通过“认识热传导现象以及学习使用酒精灯”、“认识热对流现象”、“认识热辐射现象”这三部分帮助学生认识“热的传递”;通过“研究冷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研究冷热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认识加热与冷却的用途”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加热与冷却”。
从结构上看,这三课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基本上可看作并列关系。
同时,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又是后两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冷和热(作业)

第二单元冷和热(作业)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一、填空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其温度下降的规律是是(先快后慢,逐渐降低)。
二、简答1、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答(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段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三、根据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的曲线图热水降温曲线图70 ↑(温度℃)第二课热的传递一、填空二、简答题1.什么叫传导?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什么叫对流?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什么叫辐射?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三、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答(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或打火机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第三课加热和冷却一、填空1、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3、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度)用(℃)表示4、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6、很多物体像糖和蜡烛一样受热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第七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1.生活中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到灶台上烧,水还没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
这是怎么回事儿?答:这是因为壶里的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所以水往外流。
2.准备实验用品,组装一个用于研究水受热遇冷发生变化的实验装置。
观察这个装置,它与生活中常用的哪种仪器相似?答:它与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相似。
3.实验①②①把实验装置轻轻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答: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水位上升了,说明水的遇热体积会变大。
②把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实验装置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将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后再放入冷水中,水位有所下降,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
4.在上述实验中,玻璃管中的水位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呢?答: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革叫做热胀冷缩。
5.在实验中你还发觉装置放入冷水后,终究水位并没有降到很低,为甚么会比初始水位高?谁来说一说水位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答:因为实验②中的玻璃杯中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我以为水位的高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有关,即使放入冷水中,水温不够低,水位也会比力高,假如放在一杯温度更低的水中,体积还会缩小,水位就还会下降。
(在实验②的冷水中加入冰块,会发觉玻璃管中的水位会连续下降。
)6.拓展与应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水是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答:其他液体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能够用一样的方法举行验证。
)第八课《固体也热胀冷缩吗》1.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链接紧密呢?答:因为钢轨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钢轨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如果两钢轨连接紧密,就会被挤变形。
2.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答: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1)在一般情况下,铜球能够通过金属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一:观察水的变化1. 实验目的: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2. 实验材料:水、烧杯、酒精灯、冷水。
3.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将酒精灯点燃,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当水沸腾后,将烧杯从酒精灯上取下,迅速倒入冷水中。
(5)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热,沸腾后迅速冷却,温度逐渐降低。
5. 实验结论:水的状态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实验二:研究金属的特性1. 实验目的:研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实验材料:金属导线、电源、灯泡、铁钉、铝条、铜片、热水壶。
3. 实验步骤:(1)将金属导线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放入热水壶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导热性。
(3)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用锤子敲打,观察它们的延展性。
4. 实验结果:金属导线可以使灯泡亮起,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铁钉和铝条在热水壶中加热后变得很热,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铜片在锤子敲打后没有变形,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5.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实验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土壤样本。
3. 实验步骤:(1)用镊子取一小块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3)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土壤中的一些较大生物,如蚯蚓和蜈蚣等。
4. 实验结果:观察到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线虫、蚯蚓和蜈蚣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实验结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其中存在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四: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1.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加热和冷却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会做加热固体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固体的体积变化;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3、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一个固体体胀演示器、12个烧瓶、12个橡胶塞、12个玻璃管、8只气球、8只水槽、4瓶热水、8个大塑料杯、一桶红水。
8张记录表抹布、八根皮管、8只粉笔、洗衣粉、一只酒精灯2、课件、一张四上光盘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出示盛满水的烧瓶,问:瓶内有什么?再出示空烧瓶,问:这里面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吗?)2、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这是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烧瓶,这是一根吸管,插在橡皮塞里,然后把橡皮塞紧紧地塞住烧瓶口,再倒一杯热水,把烧瓶放在热水里,注意观察3、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师:对!我做的就是喷泉的实验,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喷出来?4、能具体猜想一下,是什么加热体积膨胀吗?假设1:水,瓶里除了水,还有什么吗?假设2:空气5、师:我们不妨再作一个大胆的猜测,板书时写上问号水受冷会怎样?空气受冷会怎样?5、师:我们先来研究水(二)、研究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1、多媒体显示:实验1:研究红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师:水加热体积膨胀冷却体积真的会收缩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探究,不是靠多数压倒少数,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2、师:我们要让水受热和受冷,老师为你们每一组提供一杯热水,一水槽冷水。
我还为你们准备了实验的器材:烧瓶、有孔的橡皮塞、吸管,这些实验材料你可以有选择性的使用。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是一节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教材安排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而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述方法外,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其实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最好的方法。
所以,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 知识梳理

答: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在实验中你还发现装置放入冷水后,最终水位并没有降到很低,为什么会比初始水位高?谁来说一说水位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答:因为实验②中的玻璃杯中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我认为水位的高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有关,即使放入冷水中,水温不够低,水位也会比较高,如果放在一杯温度更低的水中,体积还会缩小,水位就还会下降。
答: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膨胀,会带动孔明灯和热气球上升。
7.不能随处燃放孔明灯,以防发生火灾。
8.相传,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用来传递作战信息,孔明灯能在空气中上升,就是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9.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观察实验中香产生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答:蜡烛燃烧的热量使南方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从烟囱排出;南方的空气变少,压力变小,冷空气从左箱子北方的孔流入补充向南方移动,然后有受热上升,使空气水平流动形成了一股小风。
1.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链接紧密呢?
答:因为钢轨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钢轨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如果两钢轨连接紧密,就会被挤变形。
2.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答: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
(1)在一般情况下,铜球能够通过金属环。
答: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
(这便构成了海陆风循环 之所以形成海陆风,是因为海洋和陆地的比热不同形成的。由于海洋的比热要比陆地大很多,因此白天,同样接受相同的太阳辐射,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使得地表气温要比海洋表面的高,密度减小,空气出现上升运动,海洋上较冷的空气便流过来补充,形成海风;夜间,同样散失相同的热量,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使得海洋表面气温要比地表的高,密度减小,空气出现上升运动,陆地上较冷的空气便流过来补充,形成陆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10
活动四: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1.提前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谈话:小朋友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时
2
日期
9月24日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4.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5.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并实验。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你知道的蒸发现象。
7.讲解: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独立思考
独立体验
小组讨论实验
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
3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怎样转化?
2.作业:根据课文图示,将水循环的过程自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编成童话剧来表演。
小组讨论
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
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汇报实验结果
5
活动三:
设计实验,制造霜
1.造霜
(1)参照课本设计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
易拉罐外出现了什么?这时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结冰实验,学生可以认识水的冰点,同时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这个实验中包括液态的水变成固体和气态的水变成固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同时认识到水的两种变化。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时间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2
导入: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独立思考
全班交流
5
核
心
过
程
活动一:
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小组
讨论
各小组代表交流
15
活动二:
设计实验,制造雨、霜、雾
1.造雾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雾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再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5)教师讲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互相评价,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
(5)讲解: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小组合作交流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