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林则徐离京赴粤禁烟,临行前毅然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
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从中可以感受到林则徐( )A.两袖清风,一心为民B.祸福置外,一心为国C.忠于职守,扶危济贫D.刚正不阿,洁身自好2.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英进口货物税率变化情况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双方贸易的因素是( )A.协定关税B.开辟通商口岸C.官吏受贿D.鸦片走私贸易3.火烧圆明园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相比肩。
当时就有法国人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
这说明火烧圆明园( )A.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B.改变了中法外交关系的方向C.促使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D.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4.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从空间上理解历史。
下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一国家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 )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5.“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这一土地纲领体现出其追求的是( )A.男女平等B.民主自由C.土地私有D.绝对平均6.太平天国的许多官员以显示威风、讲究排场为能事。
至于基层乡官,出门也前呼后拥,出尽风头。
甚至在平时用餐时,也需鸣锣击鼓,奏乐助兴。
这( )A.表明太平天国政策的空想性B.说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C.反映出清政府对农民的诬蔑D.预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结局7.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据此可知,他强调( )A.机器也可益于民生B.筹办洋务,学习西方技术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D.创建海军,加强中国海防8.下面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三、四单元测试卷

第三、四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他在100多年前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这里的“他”是指( )A.康有为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3.《纽约时报》是美国的传统主流媒体。
以下是其对近代中国某一时期报道的新闻标题检索表。
据此判断这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鸦片战争4.“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推翻清朝贵族的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D.提出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5.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成立了中华民国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6.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专权,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②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③成功组织了国民党的责任内阁④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
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8.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标志是()A.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B.宋教仁改组国民党C.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D.二次革命爆发9.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共和时代C.民主科学时代D.社会主义时代10.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非选择综合题测试卷及答案精选模拟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非选择综合题测试卷及答案精选模拟一、材料分析题1.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15页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谋求制度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八年级历史上册28页材料三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百度词条《三民主义》材料四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
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66页(1)材料一中“这个方案”指的是什么?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是哪位农民革命领袖?(2)材料二中“引进外国器物”指的是什么运动?领导戊戌变法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哪些?(3)“三民主义”分别是哪三大主义?它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关系?(4)材料四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代表大会的内容?这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2)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民族、民权与民生,由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而来(4)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或自从有了中解析:(1)《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2)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民族、民权与民生,由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而来(4)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或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详解】(1)由材料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可知,材料一中“这个方案”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常州市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期中历史非选择综合题测试题及答案

常州市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期中历史非选择综合题测试题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贴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
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清朝的统治基础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上,在“反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甚至袁世凯都是受益者,这些“汉族精英”逐渐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成为“领导者”,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也有很多的反清起义,但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痒,太平天国运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刺激了后人前仆后继地反清。
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的新兵也成为后来辛亥革命的主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文件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图二文件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3)根据材料三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案:(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解析:(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3)影响:严重削弱了满洲贵族的实力;壮大了汉族地主的力量(或“汉族精英”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或推动了后世的反清斗争)。
【详解】(1)根据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贴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
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的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一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历史作用是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第二小问:图二文件在内容上的特点是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步测试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 (2019·吉林质检)为了阻止日军打通南北战场,国民政府与日军进行了( B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长沙会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针对于此,国民政府组织了徐州会战。
2.某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3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
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
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该战役为( B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万家岭大捷D.枣宜会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徐州〞“1938年3月〞“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可知是台儿庄战役。
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拓展延伸】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意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它鼓舞着抗战军民去进行新的战斗。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军事上有助于固守徐州;在政治上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决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3.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范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范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
该会战是( D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解析】依据材料中“平汉铁路〞“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江西南昌〞等地名,可以判断是武汉会战,应选D。
A地点在上海,B地点在山西,C地点在徐州,故排除。
4.叶挺将军曾评价某战役为:“……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
〞该战役发生在( D )A.卢沟桥B.广州C.南京D.万家岭【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
依据“作江汉之保障〞可知该战役发生在湖北、江西一带,依此分析选项:A在北京;B在广东;C在江苏;D在江西。
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非选择综合题测试卷及答案

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非选择综合题测试卷及答案一、材料分析题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努力。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签订《南京条约》(1)材料一中该条约签订的时间?哪场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摘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2)材料二中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割让哪些领土?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摘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3)材料三出自什么文件?材料三中不平等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是多少白银?(4)简述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或战争)对中国社会分别有何影响?答案:(1)1842年鸦片战争(2)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3)《辛丑条约》 4.5亿两(4)《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解析: (1)1842年鸦片战争(2)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3)《辛丑条约》 4.5亿两(4)《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根据材料一“签订《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战争失败后签订的。
(2)根据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日《马关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3)根据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
并独由使馆管理。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自《辛丑条约》,这是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赔款数额是白银4.5亿两。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测试试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考试范围23—24课)满分:100分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1、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能够再现历史。
下图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这是一次胆识的较量,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诚意的谈判,然而却让中国人感受到了毛泽东的2、“弥天大勇”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气魄。
这里的“较量”和“谈判”是指1945年的()A.南京谈判B.重庆谈判C.西安谈判D.北平谈判3、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A.合作创办黄埔军校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C.争取国内民主和平D.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4、右边这幅漫画《磨好刀再杀》反映了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A.“攘外必先安内” B.“不抵抗政策”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假和平,真内战”5、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再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其评价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重庆谈判6、对于1945年8月——10月的国共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
说其失败的理由是()A.谈判是蒋介石欺骗人民的幌子B.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C.没有制止内战的爆发D.没有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7、国民党当局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翻过脸来,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重庆谈判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8、1946年,当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如表是1842—1844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借助这些条约,列强()A.打开了中国市场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C.掀起了瓜分狂潮D.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2.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这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A.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B.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较量C.殖民与反殖民之间的较量D.落后与先进之间的较量3.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
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A.八国联军侵华B.甲午中日战争C.英法联军侵华D.台湾人民抗日4.1849年至1853年,俄国对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上述材料最能反映俄国()A.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B.在东亚军事实力很强大C.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侵略注重获取经济利益5.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
这反映出()A.革命纲领不断发展B.农民运动出现了新因素C.太平天国走向成熟D.自强求富思想广泛传播6.下面为中国近代某次革命运动的示意图(局部)。
对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B.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7.有学者认为,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B.洋务派自发地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C.洋务派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D.洋务派客观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8.“中国是战胜方,但基本上接受了战败方的侵略要求,而作为战争的战败方,却基本实现了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不仅夺去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 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 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 上一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2分) “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1分) “插上一刀”有何历史意义?(1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题.满分50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6.小明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设计了下面的年代尺,请你仔细观 察,然后回答问题。(19分)
(1)在时间点A和D,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大事?(4分) 它们分别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4分) 26.(1) 点A——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请(1回)材答料:一两张图片是借助当时___照__相___术__、__电___影_____ 先它进们技是术19保世留纪下末来20的世?纪(4初分从) ____西__方______
传入中国的?(1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7.(3) ①渡江战役; ②南京; ③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覆灭。(3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 请回答: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27.(2) ①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②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 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5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三 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 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 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 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请回答: (3)材料三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1分) 这场战役解放的是那座著名城市?(1分) 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1分)
27.(1) ①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③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4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7.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 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270万人,基本上 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 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 的胜利。 请回答: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 战役名称?(3分) 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2分)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 点D——《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6.小明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设计了下面的年代尺, 请你仔细观察,然后回答问题。(19分)
(2)北京在时间点B遭遇了哪场浩劫?(2分)除此之外, 北京还在哪场战争中遭受浩劫?(2分) 26. (2)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烧杀抢掠并纵火焚烧了圆明园。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6.小明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设计了下面的年代尺,请你仔细观 察,然后回答问题。(19分)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时间点C与时间点E两处发生的历 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2分) 26.(4)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给中国知识分子以前所未有的震憾。 并成为导致“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 由此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8年发生了“百日维新”。 (2分)
28.(2) 表示反对封建政权的决心(2分) 表明国民人格平等观念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2分) (意思相近即可)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8.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三
请回答: (3)材料三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生活照,在民国时期他们 的服饰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2分)
2察26,0.1然小3后-明2回在01答学4问习学题了年。中度(国1八9近分年代) 级史题后上及设册答计历案了史下期面末的年模代拟尺考,试请F你卷仔●细试观
(3)根据相关信息判断年代尺左侧图片中的人物是谁?(1分) 如果把“孙中山”图片放入年代尺,可以与哪两个时间点对应并说 明理由。(4分) 26.(3) 康有为。(1分) 对应点C和F; C的理由是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成立了革 命团体兴中会;(2分) F的理由是1911年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12月在南京开 会 ,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分)
27.(4) ①原因: A、人民解放军正确的战略战术; B、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国民党统治腐败和不得人心。(回答两点即可得分)(2分) ②启示: A、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B、得人心者得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题及答案
28.(3) 中山装、旗袍。(2分)
2280.13阅-2读0下14列学材年料度:八(年15级题分上及) 册答历案史期末模拟考试F卷●试 请回答: (4)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 了巨大变迁,请分析其中的原因,从中你有何感慨?(4分)
28.(4)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中国学习西方的结果, 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和创新的结果。 (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分) 感慨: ①要不遗余力地抨击和扭转社会上的不良习俗、风气。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接受世界先进的事 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地向更文明、更进步的 方向发展等(2分)(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给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剪辫 令,要求限期剪辫,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 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 请回答: (2)材料二中“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别表明了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