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实验性酸中毒
中毒实验

1.发病机制
亚硝酸盐被机体吸收引起中毒,其毒性 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硝化细菌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入血
Hb中Fe2+被 氧化成Fe3+
Hb携O2 功能↓ 若高铁Hb达20% 若高铁Hb达80% 外周循 环衰竭
缺O 2
2)
亚硝酸盐
中毒症状 机体死亡
直接作用于 外周血管 扩张
3)硝酸盐:直接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
3.症状
因中毒剂量、家畜种类不同,表现差异较 大,主要有以下三种症侯群。 (1)毒蕈碱样症状(M样作用) 食欲不振、流涎、呕吐、腹泻、腹痛、多汗、尿失禁、 大便带血、瞳孔缩小、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呼吸 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肺水肿等。 (2)烟碱样症状(N样作用) 肌纤维性震颤,甚至肌束跳动,全身抽搐,肌无力, 心跳加速,血压↑。
4.病理变化
• 一般无特征性病变,仅在延迟死亡的尸体 中可见到肺水肿、胃肠炎变化。
• 急性病例胃内容物有大蒜臭味。
5.诊断
1.症状和特殊的大蒜气味
2.饲料检查和有机磷接触史 3.特效解毒药的确实疗效,可有助诊断 4.必要时,实验室检查: •毒物鉴定:快速有机磷检测管
法
初步诊断
原理:2,6-二氯乙酰靛酚
3.病理变化
中毒猪:也称“饱潲瘟” 。腹部胀满,口鼻呈乌
紫色,并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眼结膜呈棕褐色。
血液呈酱油状、凝固不良,暴露在空气中经久 仍不呈鲜红色。
胃肠道出血、充血、粘膜易脱。
心内外膜、心肌有出血斑点。
其它器官充血、色暗红。
4.症状
1)突然不安,流涎,呕吐,口吐白沫,腹痛,走路 摇摆,角弓反张,肌肉震颤。 2)可视粘膜发绀,黑猪鼻镜乌青,白猪灰白,耳、 鼻、四肢冰凉呈紫色。 3)严重者:采食后15min至数小时,呼吸困难,瞳孔 散大,全身衰竭或痉挛,昏迷、窒息而死亡。血 液呈黑褐色,凝固不良。
油酸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该疾病在新生儿中尤为常见,但也可发生于成人。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家兔在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下的血气变化。
2. 分析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家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kg。
2. 实验药物与试剂:油酸、生理盐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3. 实验分组:将10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
4. 模型制备:实验组家兔采用气管插管,注入0.1ml/kg油酸生理盐水溶液;对照组家兔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5. 实验观察指标:a. 血气分析:分别在实验前、实验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和4小时,对家兔进行血气分析,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等指标的变化。
b. 病理解剖学观察:在实验结束后,对家兔进行解剖,观察肺部组织学变化。
四、实验结果1. 血气分析结果:实验组家兔在注入油酸生理盐水溶液后,PaO2逐渐下降,PaCO2逐渐上升,pH值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 病理解剖学观察结果:a. 实验组家兔肺部出现明显的水肿、充血和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浸润。
b. 对照组家兔肺部组织结构正常,无显著病理变化。
五、讨论与分析1. 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会导致家兔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
这可能是由于油酸诱导的肺部炎症反应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破坏,导致肺泡萎陷和气体交换障碍。
2. 病理解剖学变化:实验组家兔肺部出现的水肿、充血和肺泡间隔增厚等病理变化,进一步证实了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酸碱紊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酸碱紊乱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检测和评估酸碱紊乱的方法。
3. 学习分析酸碱紊乱的病理生理机制。
4. 提高对酸碱紊乱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酸碱紊乱是指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导致pH值偏离正常范围(7.35-7.45)的一种病理状态。
根据酸碱平衡失调的成因,酸碱紊乱可分为代谢性酸碱紊乱、呼吸性酸碱紊乱和混合性酸碱紊乱。
代谢性酸碱紊乱:由于体内代谢产物过多或排出减少,导致血液pH值下降,如乳酸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呼吸性酸碱紊乱:由于肺泡通气不足或过度通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或过少,引起血液pH值变化,如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
混合性酸碱紊乱:同时存在代谢性和呼吸性酸碱紊乱。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大鼠,体重200-250g。
2. 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代谢性酸中毒模型组,C组为呼吸性酸中毒模型组。
3. 模型制备:(1)代谢性酸中毒模型:B组大鼠禁食12小时,给予低糖、高蛋白饮食,使其产生代谢性酸中毒。
C组大鼠禁食12小时,给予高糖、低蛋白饮食,使其产生代谢性碱中毒。
(2)呼吸性酸中毒模型:B组大鼠置于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中,C组大鼠置于低浓度二氧化碳环境中,使其产生呼吸性酸中毒。
4. 样本采集:实验结束后,分别采集A、B、C组大鼠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
5. 检测指标:(1)血液pH值: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
(2)二氧化碳分压(PaCO2):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
(3)碳酸氢盐(HCO3-)浓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4)乳酸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
6.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
四、实验结果1. 血液pH值:A组大鼠血液pH值(7.40±0.02),B组大鼠血液pH值(6.90±0.03),C组大鼠血液pH值(7.80±0.02)。
酸中毒实验报告

酸中毒实验报告酸中毒实验报告引言: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其发生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酸中毒的环境,观察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并探究可能的治疗方法。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小鼠、酸性溶液、生理盐水、实验室设备等。
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 实验组小鼠注射酸性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3. 观察小鼠在注射后的行为变化,记录其体重、体温等指标。
4. 收集实验组小鼠的尿液和血液样本,进行相关检测。
实验结果与讨论:1. 行为观察:实验组小鼠注射酸性溶液后,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如躁动、呼吸急促等。
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明显异常行为。
2. 体重与体温变化:实验组小鼠在注射酸性溶液后,体重明显下降,体温也有所下降。
而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和体温变化较小。
3. 尿液和血液检测结果:实验组小鼠的尿液和血液样本显示出酸性的特征,如pH值下降、酸碱平衡紊乱等。
而对照组小鼠的尿液和血液检测结果正常。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酸中毒对生物体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行为、体重、体温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
这些变化与酸中毒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密切相关。
酸中毒的治疗方法也是本次实验的重点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分别是碱性溶液的注射和呼吸机辅助治疗。
1. 碱性溶液的注射:实验组小鼠在注射碱性溶液后,出现了明显的缓解症状,如呼吸平稳、行为恢复正常等。
这表明碱性溶液可以有效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恢复酸碱平衡。
2. 呼吸机辅助治疗:实验组小鼠在呼吸机辅助治疗后,呼吸急促等不适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呼吸机的辅助可以帮助提高肺部氧合功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潴留,从而减轻酸中毒的症状。
综上所述,酸中毒的实验结果表明其对生物体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影响,包括行为、体重、体温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
然而,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如碱性溶液的注射和呼吸机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酸中毒的症状,恢复酸碱平衡。
肾小管性酸中毒实验室诊断

肾小管性酸中毒实验室诊断Ⅰ型RTA的实验室所见有:血pH低于正常,高氯,低钠,低钙,低磷;尿pH通常>,尿中HCO3-排泄增加(但少于滤过量的15%),尿中高钠,高钾和高钙,尿中枸橼酸盐减少。
关于不典型病例或不完全型RTA 及其机理类型辨别时,那么须借助于一些实验诊断方式。
(一)尿pH及NH4Cl酸负荷实验尿pH反映尿中游离H+量。
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肾小管泌H+增加,尿pH下降。
通常血pH在以下时尿pH应低于。
NH4Cl实验通过酸性药物,使机体产生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来测定肾小管的排氢制氨与HCO3-的再吸收功能。
对已有明显酸中毒者不宜应用。
实验方式有以下两种。
1.三日法日服NH4Cl kg体重,3天(肝病者用CaCl2)。
第3天取血查CO2-CP及pH,留尿测pH。
如血pH及CO2-CP↓而尿pH<为阳性,有助于I型RTA的诊断。
留24小时尿,测可滴定酸, NH4和HCO3-及血HCO3- (均以mEq计)。
计算H清除指数=(可滴定酸数+NH4一HCO3-)/144×血HCO3-×体表面积/如上值<, RTA的诊断成立。
2.一次法服用NH4Cl kg,1次,于服后3~8小时内,每小时搜集尿标本1次,查pH,如pH>为阳性。
NH4Cl 对胃肠有刺激,故需装胶囊后口服。
肝病患者改用CaCl2, 2mEq/kg,溶于水后口服。
(二)尿二氧化碳分压测定反映集合管的泌氢及维持H+梯度的能力。
1.碳酸氢钠负荷实验正常人以NaHCO3来碱化尿液后,其尿Pco2比动脉血Pco2常高出 (30mmHg)。
此乃由于远端肾小管细胞无刷状缘及其中的碳酸酐酶,故不能使管腔液中H2C03迅速脱水而形成CO2,逸入细胞内。
当管腔液进入肾盂输尿管以下尿路后, H2CO3分解形成CO2,再也不被吸收,于是尿Pco2升高。
如肾小管氢泵分泌功能降低或衰竭, H2CO3生成减少,或肾小管结构有异样,致使H2CO3返流入细胞内增加时,尿Pco2常降低。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

肾小管性酸中毒
• Ⅰ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
远端肾小管功能缺陷,不能在小 管液与外周液之 间建立起有效的pH梯度,使H+的排泌和NH4+的生 成减少。
• Ⅱ型: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pRTA)
近端肾小功能缺陷,重吸收HCO3 的能力降低,使 H+的排泌减少,同时大量HCO3-排向远端肾小管。
-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
• 氯化铵负荷试验:
协助诊断dRTA。
• 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
协助诊断pRTA。
氯化铵负荷试验
• 机理:
口服一定量的酸性药物氯化铵,人为地使机体 产生酸血症(NH4Cl + H2CO3 → (NH2)2CO + 2HCl + 2H2O ) 。正常情况下,远端肾小管可主动分泌 过多的H+,使血液pH维持正常。此时,尿液的pH 值明显下降。 dRTA者无法处理这种额外的酸负荷,因此血液 pH值下降而尿液却无明显变化。
-
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
• 方法: 1. 试验前测血气,若HCO3 <25mmol/L,予 5% NaHCO3静脉点滴(1ml/min)
-
2. 定期(30min)测血HCO3 浓度 3. 至HCO3 为25~27mmol/L 时,留血尿分别 测二者的Cr和HCO3 ,计算HCO3 滤过部分排 泄率(FEHCO3-): -x B ) (U HCO3 Cr FEHCO3 = (B - x U ) x100% HCO3 Cr
-
管周
Na+
H+
Na-K -ATPase
K+
CA
HCO3 CA
-
CO2 + H2O
H20
酸碱代谢紊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代谢紊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实验方法及原理;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酸碱平衡紊乱对细胞功能的影响;4. 提高对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意识。
二、实验原理酸碱平衡紊乱是指体内酸碱度(pH)偏离正常范围,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人体正常pH值约为7.35-7.45,维持这一平衡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实验中,通过改变细胞外液的pH值,观察细胞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的功能变化,从而了解酸碱代谢紊乱对细胞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细胞悬液、NaOH、HCl、缓冲液、酶活性检测试剂等;2. 仪器:恒温培养箱、酸碱度计、酶标仪、离心机、移液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细胞悬液分为正常组、酸中毒组、碱中毒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本;2. 酸碱平衡紊乱制备:a. 酸中毒组:向细胞悬液中加入适量HCl,使pH值降低至6.8;b. 碱中毒组:向细胞悬液中加入适量NaOH,使pH值升高至8.2;c. 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维持细胞悬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3. 酸碱平衡紊乱处理:将各组细胞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培养1小时;4. 酶活性检测:采用酶标仪检测各组细胞中酶活性,以评估细胞功能;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
五、实验结果1. 酸中毒组细胞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碱中毒组细胞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2. 酸中毒组细胞形态异常,细胞膜出现皱缩现象,部分细胞出现破裂;3. 碱中毒组细胞形态正常,但细胞膜出现松弛现象。
六、实验讨论1. 酸碱平衡紊乱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碱平衡紊乱可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在酸中毒环境下,细胞膜受损,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紊乱;在碱中毒环境下,细胞膜松弛,细胞代谢功能受到影响;2. 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维持酸碱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饮食均衡,适量摄入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的食物,以维持酸碱平衡。
实验性酸中毒实验报告

实验性酸中毒实验报告
实验任务:观察实验性酸中毒后小鼠的生理状况及症状表现。
实验原理:实验性酸中毒是指将动物暴露在pH较低的环境中,可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出现一系列生理症状。
酸中毒时,血液pH值下降,呼吸促进来排出体内多余的二氧化碳,以维持酸碱平衡,同时肾脏排除多余的酸负荷。
实验设计:选用健康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仅喂养正常饲料,实验组喂养0.3M HCl溶液注射服用一定量,观察症状表现及其进一步情况。
实验步骤:
1.制备0.3M HCl溶液,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浓度调整。
2.准备实验组小鼠,称量体重,根据体重计算给药量,口服注射0.3M HCl溶液。
3.密切观察小鼠的反应,如呼吸、食欲、体态等。
4.对于实验组小鼠,应定时评估血液pH值,以补偿正常值。
5.实验周期为10天,每天进行一次记录和评估。
结果:在实验组中,将小鼠暴露于0.3M HCl的环境下,所导致的酸中毒症状一般持续4-5天。
小鼠呈现食欲不振、疲惫无力、体形消瘦等症状。
血液pH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重度的酸中毒会导致小鼠死亡。
结论:实验性酸中毒可导致小鼠的生理发生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呼吸加快以排除多余的二氧化碳,以维持酸碱平衡。
对于人类体内出现的酸中毒情况,也应及早进行干预,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同时,实验中注射药物也应符合安全规范,防止出现意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酸碱平衡紊乱
一、实验目的
1.复制代谢性酸中毒的动物模型;
2.观察酸中毒时动物的呼吸、血压、CO2结合力的变化及机体对酸中毒的适应代偿能
二、实验内容
1.复制代谢性酸中毒的动物模型,观察其血液酸碱指标的变化。
三、实验准备
【实验动物】成年家兔
【仪器设备】
婴儿磅秤,手术器材,计算机生物信号描记系统,动脉夹,细塑料管,试管,注射器等。
【药品试剂】1%普鲁卡因、3%乳酸、25%NaH2PO4、1%肝素、22%乳酸,标准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
1.取家兔一只,称重、固定、剪毛、(剪毛部位:颈部,一侧股三角区,下腹部)、1%普鲁卡因局麻。
2.沿颈部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分离皮下组织,于正中线分离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左侧胸骨舌骨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钝性分离,其深层即可见颈动脉鞘,触之有明显搏动感。
以血管钳仔细分离出左侧颈总动脉(注意:勿损伤外侧迷走神经),穿双线备用。
3.先在大腿根部近腹股沟处摸到股动脉搏动点,局部剪毛,以搏动最明显处为中点沿血管走行的方向作长约4cm的切口,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行走于同一鞘内,位置比较表浅,向下分离出股动脉并穿双线备用。
4.耳缘静脉注射1%肝素,剂量为1ml/kg体重。
5.颈总动脉插管:将排尽空气待用的血压换能器的塑料管插入颈总动脉,用线结扎固定,连接计算机生物信号描记系统。
6.股动脉插管:将塑料管插入股动脉,末端用止血钳夹住,由股动脉放血2毫升,送血气分析;
7.观察家兔一般情况,记录正常血压、呼吸等指标。
8.由耳缘静脉快速注入3%乳酸,1.5ml/kg,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5分钟后从股动脉取血2毫升,送血气分析。
9.等血压呼吸稳定后,由耳缘静脉快速注入25%NaH2PO48ml,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5分钟后从股动脉取血2毫升,送血气分析。
五、注意事项
1.仰卧固定家兔,注意将颈部拉直,保持呼吸道通畅。
2. 插动脉插管时,要使动脉插管与动脉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以免插管刺破动脉管壁。
3.取血注意隔绝空气,针管内气泡立即排除。
六、观察结果
七、分析讨论
从本实验结果,分析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机能及血液酸碱指标变化的机制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