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蔗糖标准操作规程(2015版药典)
蔗糖质量标准(2015版药典)

文件编号页码共2页第1页文件名称蔗糖质量标准版次01制定人制定日期审核人审核日期批准人批准日期颁发部门GMP办公室颁发日期执行部门质管部、供应部、生产部、仓储部生效日期分发部门:质管部、供应部、生产部、仓储部、取代:GMP办公室【名称】蔗糖【代号】【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P631)、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来源】本品为β-D-呋喃果糖基-α-D-吡喃葡萄糖苷。
【性状】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的松散粉末;无臭,味甜。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无水乙醇中几乎不溶。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 g的溶液,依法测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621),比旋度为+66.3°至67.0°。
【鉴别】(1)取本品,加0.05mol/L硫酸溶液,煮沸后,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加热即生成氧化亚铜的红色沉淀。
(2)本品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蔗糖对照品的图谱一致(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402)。
【检查】溶液的颜色取本品5g,加水5ml溶解后,如显色,与黄色4号标准比色液(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硫酸盐取本品1.0g,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5%)。
还原糖取本品5.0g,置250ml锥形瓶中,加水25ml溶解后,精密加入碱性枸椽酸铜试液25ml与玻璃珠数粒,加热回流使在3分钟内沸腾,从全沸时起,连续沸腾5分钟,迅速冷却至室温(此时应注意勿使瓶中氧化亚铜与空气接触),立即加25%碘化钾溶液15ml,摇匀,随振摇随缓缓加入硫酸溶液(1→5)25ml,俟二氧化碳停止放出后,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文件编号页码共2页第2页文件名称蔗糖质量标准版次01消失,同时作一空白试验;二者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差数不得过2.0ml (0.10%)。
蔗糖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有限公司辅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1 品名:1.1 中文名:蔗糖1.2 汉语拼音:Zhe tang2 代码:3 供应商:见合格供应商名单4 取样文件编号:5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6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
7 质量标准:8 检验操作规程:8.1 试药与试剂:硫酸、氢氧化钠、水、碱性酒石酸铜、黄色4号标准比色液、标准硫酸钾、碱性枸橼酸铜、碘化钾、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淀粉指示液、氨试液、草酸铵、碳酸钙、盐酸。
8.2 仪器与用具:旋光仪、回流装置、马福炉。
8.3 性状:取本品适量,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嗅闻气味。
8.4 鉴别:8.4.1取本品,加0.05mol/L硫酸溶液,煮沸后,用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加热即生成氧化亚铜的红色沉淀。
8.4.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蔗糖对照品的图谱一致。
8.5 检查:8.5.1溶液的颜色取本品5g,加水5ml溶解后,如显色,与黄色4号标准比色液(附录43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8.5.2硫酸盐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附录40),与标准硫酸钾溶液5.0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0.05%)。
8.5.3还原糖取本品5.0g,置250ml锥形瓶中,加水25ml溶解后,精密加碱性枸橼酸铜试液25ml与玻璃珠数粒,加热回流使在3分钟内沸腾,从全沸时起,连续沸腾5分钟,迅速冷却至室温(此时应注意勿使瓶中氧化亚铜与空气接触),立即加25%碘化钾溶液15ml,摇匀,随振摇随缓缓加入硫酸溶液(1→5)25ml,俟二氧化碳停止放出后,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同时做一空白试验;二者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差数不得过2.0ml(0.10%)。
8.5.4炽灼残渣取本品约2.0g,依法检查(附录16),遗留残渣不得过0.1%。
8.5.5钙盐取本品1.0g,加水25ml使溶解,加氨试液1ml与草酸铵试液5ml,摇匀,放置1小时,与标准钙溶液(精密称取碳酸钙0.125g,置500ml量瓶中,加水5ml与盐酸0.5ml使溶解,加水至刻度,摇匀。
蔗糖的质量标准

蔗糖质量标准1 目的:制定蔗糖的质量标准,为蔗糖的检验提供依据。
2 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 有关责任:质量保证部、检测中心人员对本质量标准的实施负责。
4 标准内容:【性状】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的松散粉末;无臭,味甜。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无水乙醇中几乎不溶。
内控标准溶化性取本品约10g,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观察溶解情况。
应全部溶化,不得有异物。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g的溶液,依法测定(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二部Ⅵ E),比旋度为+66.3°至+67.0°。
【鉴别】(1)取本品,加0.05mol/L硫酸溶液,煮沸后,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加热,即生成氧化亚铜的红色沉淀。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蔗糖对照品的图谱一致(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Ⅳ C)。
【检查】溶液的颜色取本品5g,加水5ml溶解后,如显色,与黄色4号标准比色液(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Ⅸ A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硫酸盐取本品1.0g,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Ⅷ B),与标准硫酸钾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5%)。
还原糖取本品5.0g,置250ml锥形瓶中,加水25ml溶解后,精密加碱性枸椽酸铜试液25ml与玻璃珠数粒,加热回流使在3分钟内沸腾,从全沸时起,连续沸腾5分钟,迅速冷却至室温(此时应注意勿使瓶中氧化亚铜与空气接触),立即加25%碘化钾溶液15ml,摇匀,随振摇随缓缓加入硫酸溶液(1→5)25ml,俟二氧化碳停止放出后,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同时做一空白试验;二者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差数不得过2.0ml(0.10%)。
炽灼残渣取本品2.0g,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篇一: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青岛**文件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范围成品、辅料、内包装袋及纯化水的检验。
责任品管部微生物限度检验人员内容概述:本检验操作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一、计数方法1.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2、计数方法本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4.1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见表1。
4.2菌液制备按表1规定培养各试验菌株。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 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中,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表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4.3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
2015版中国药典(新)

检测方法通则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测
定物质的吸光度,用于鉴别、杂质检查和定量测定的 方法。当光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物质对光的吸收程 度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变化。
• 吸光度A=lg(I0/I1),即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比
值的对数。又A=abc,其中a吸光系数,单位 L/(g·cm),b为光在样本中经过的距离(通常为比色 皿的厚度),单位cm , c为溶液浓度,单位g/L
论执行。(公司包装温度应低于25℃,且暴露时间不超过 9小时。)
生物制品通则
生物制品贮藏和运输规程
• 制品的贮藏条件(包括温、湿度,是否需避光)应符
合相关各论或批准的要求,除另有规定外,贮藏温度 为2〜8℃。
• 应对冷库,储运温、湿度监测系统以及冷藏运输的设
施或设备进行使用前验证、使用期间的定期验证。
• 细菌内毒素灭活验证试验是证明除热原过程有效性的试验。一
般将不小于1000单位的细菌内毒素加入待去热原的物品中,去 热原工艺能使内毒素至少下降3个对数单位
• 因除热原的工艺条件比细菌孢子杀灭程序要苛刻得多,因此,
在同一干热灭菌程序下检验干热灭菌器灭菌除热原/灭菌效果时 ,只做细菌内毒素挑战性试验
• 我公司干热灭菌除热原程序为180℃×180min
• 成品批号应在半成品配制后确定,配制日期即为生产
日期。非同日或同次配制、混合、稀释、过滤、灌装 的半成品不得作为一批。对温度敏感的制品,在分装 过程中制品应维持在25℃以下或对制品采取有限的降 温措施。
生物制品通则
生物制品分装、冻干规程
• 交替使用同一分装间和分装、冻干设施时应进行风险评
估;在一种制品分装后,必须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 清洁效果应定期验证
蔗糖质量标准

蔗糖质量标准
编制人
编制日期
年月日
复制份数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月日
颁发部门
质量管理部
批准人
批准日期
年月日
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
物料科、质检科、质保科、质量管理部
编订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目 的:建立一个蔗糖质量标准。
范 围:蔗糖质量标准。
责 任:检验员、QA监控员、物料科长、质检科长、质保科长、质量总监。
复验周期
每隔一年重新检验
取样应注意的外观及特性
无杂色点、干燥
用途
矫味剂,赋形剂
内 容:
检验项目
法定标准
厂内控标准
性 状
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松散粉末;无臭、味甜。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松散粉末;无臭、味甜。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
鉴 别
比旋度不得少于+66°
钙 盐
供试品溶液与标准钙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5%)
供试品溶液与标准钙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5%)
重金属
≤百万分之五
<百万分之五
本厂规定的供货商
规定采购的等级
食品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贮存条件及取样、取用注意事项
密闭、在干燥处保存;快速取样,取样及取用时不要直接触地
比旋度不得少于+66°
硫酸盐
供试品溶液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比较不得更深。
供试品溶液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比较不得更深。
还原糖
《中国药典》2015年版目录(三部四部)

附件《中国药典》2015年版目录三部生物制品通则1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2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规程3生物制品生产用原材料及辅料质量控制规程4生物制品分批规程5生物制品分装和冻干规程6生物制品包装规程7生物制品贮藏和运输规程8免疫血清生产用马匹检疫和免疫规程9血液制品生产用人血浆10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总论1人用疫苗总论2人用重组DNA蛋白制品总论3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总论4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Ⅰ预防类1伤寒疫苗2伤寒甲型副伤寒联合疫苗3伤寒甲型乙型副伤寒联合疫苗4伤寒Vi多糖疫苗5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肠溶胶囊)6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7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8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9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10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11吸附白喉疫苗12吸附白喉疫苗(成人及青少年用)13吸附破伤风疫苗14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15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成人及青少年用) 16吸附百日咳白喉联合疫苗17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18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19皮上划痕用鼠疫活疫苗20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21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活疫苗22皮内注射用卡介苗23钩端螺旋体疫苗24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25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26森林脑炎灭活疫苗27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Vero细胞)28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地鼠肾细胞)29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沙鼠肾细胞)30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31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32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33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34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35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36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37麻疹减毒活疫苗38腮腺炎减毒活疫苗39风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40水痘减毒活疫苗41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42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43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44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45流感病毒裂解疫苗46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猴肾细胞)47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人二倍体细胞) 48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猴肾细胞)Ⅱ治疗类1白喉抗毒素2冻干白喉抗毒素3破伤风抗毒素4冻干破伤风抗毒素5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6冻干多价气性坏疽抗毒素7肉毒抗毒素8冻干肉毒抗毒素9抗蝮蛇毒血清10冻干抗蝮蛇毒血清11抗五步蛇毒血清12冻干抗五步蛇毒血清13抗银环蛇毒血清14冻干抗银环蛇毒血清15抗眼镜蛇毒血清16冻干抗眼镜蛇毒血清17抗炭疽血清18抗狂犬病血清19人血白蛋白20冻干人血白蛋白21人免疫球蛋白22冻干人免疫球蛋白23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4冻干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5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pH4)26冻干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pH4)27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8冻干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9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30冻干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31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32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33人凝血因子Ⅷ34人纤维蛋白原35人纤维蛋白粘合剂36人凝血酶原复合物37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38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39注射用重组人促红素(CHO细胞)40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CHO细胞)41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42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43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44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45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46重组人干扰素α2a栓47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酵母)48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49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50重组人干扰素α2b滴眼液51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52重组人干扰素α2b乳膏53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54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酵母)55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假单胞菌)56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假单胞菌)57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假单胞菌)58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假单胞菌)59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γ60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61重组人白介素-2注射液62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Ⅰ)63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64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酵母)65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66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67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68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69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70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71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7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Ⅰ)7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酵母)74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酵母)75注射用重组链激酶76尼妥珠单抗注射液77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78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Ⅲ体内诊断类1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2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3布氏菌纯蛋白衍生物4锡克试验毒素-3-Ⅳ体外诊断类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4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5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诊断试剂6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诊断试剂7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四部药用辅料1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5050)(供注射用) 2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7525)(供注射用) 3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8515)(供注射用) 4乙基纤维素5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6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B型)7乙酸乙酯8乙醇9二丁基羟基甲苯10二甲基亚砜11二甲硅油12二氧化钛13二氧化硅14二氧化碳15十二烷基硫酸钠16十八醇17十六十八醇18十六醇19丁香茎叶油20丁香油21丁香酚22三乙醇胺23三油酸山梨坦(司盘85)24三硅酸镁25三氯叔丁醇26三氯蔗糖27大豆油28大豆油(供注射用)29大豆磷脂30大豆磷脂(供注射用)31小麦淀粉32山梨酸33山梨酸钾34山嵛酸甘油酯35门冬氨酸36门冬酰胺37马来酸38马铃薯淀粉39无水亚硫酸钠40无水枸橼酸41无水碳酸钠42无水磷酸氢二钠43无水磷酸氢钙44木薯淀粉45D-木糖46木糖醇47牛磺酸48月桂山梨坦(司盘20)49月桂氮酮50月桂酰聚氧乙烯(12)甘油酯51月桂酰聚氧乙烯(32)甘油酯52月桂酰聚氧乙烯(6)甘油酯53月桂酰聚氧乙烯(8)甘油酯54巴西棕榈蜡55玉米朊56玉米淀粉57正丁醇58甘油59甘油(供注射用)60甘油三乙酯61甘油磷酸钙62甘氨酸63可可脂64可压性蔗糖65可溶性淀粉66丙二醇67丙二醇(供注射用)68丙氨酸69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水分散体70丙酸71石蜡72卡波姆73卡波姆共聚物74甲基纤维素75白凡士林76白陶土77白蜂蜡78亚硫酸氢钠79西黄蓍胶80色氨酸81冰醋酸82交联羧甲纤维素钠83交联聚维酮84羊毛脂85异丙醇86红氧化铁87纤维醋法酯88麦芽酚89麦芽糊精90麦芽糖91壳聚糖92低取代羟丙纤维素93谷氨酸钠94肠溶明胶空心胶囊95辛酸96辛酸钠97没食子酸98尿素99阿司帕坦100阿拉伯半乳聚糖101阿拉伯胶102纯化水103环甲基硅酮104环拉酸钠105苯扎氯铵106苯扎溴铵107苯甲酸钠108苯甲醇109DL-苹果酸110L-苹果酸111果胶112果糖113明胶空心胶囊114依地酸二钠115乳糖116单糖浆117油酰聚氧乙烯甘油酯118油酸乙酯119油酸山梨坦(司盘80)120油酸钠121油酸聚氧乙烯酯122泊洛沙姆188123泊洛沙姆407124组氨酸125枸橼酸126枸橼酸三乙酯127枸橼酸三正丁酯128枸橼酸钠129轻质氧化镁130轻质液状石蜡131氢化大豆油132氢化蓖麻油133氢氧化钠134氢氧化钾135胆固醇136亮氨酸137活性炭(供注射用)138浓氨溶液139盐酸140氧化钙141氧化锌142氧化镁143氨丁三醇144倍他环糊精145胶态二氧化硅146胶囊用明胶147粉状纤维素148烟酰胺149烟酸150DL-酒石酸151酒石酸钠152海藻酸5153海藻酸钠154海藻糖155预胶化羟丙基淀粉156预胶化淀粉157黄凡士林158黄原胶159黄氧化铁160硅化微晶纤维素161硅酸镁铝162甜菊素163脱氧胆酸钠164羟乙纤维素165羟丙甲纤维素166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167羟丙纤维素168羟丙基倍他环糊精169羟丙基淀粉空心胶囊170羟苯乙酯171羟苯丁酯172羟苯丙酯173羟苯丙酯钠174羟苯甲酯175羟苯甲酯钠176羟苯苄酯177混合脂肪酸甘油酯(硬脂) 178液状石蜡179淀粉水解寡糖180蛋黄卵磷脂181蛋黄卵磷脂(供注射用)182维生素E琥珀酸聚乙二醇酯183琥珀酸184琼脂185棕氧化铁186棕榈山梨坦(司盘40)187硬脂山梨坦(司盘60)188硬脂酸189硬脂酸钙190硬脂酸锌191硬脂酸聚烃氧(40)酯192硬脂酸镁193硝酸钾194硫酸195硫酸钙196硫酸铝197硫酸铵198硫酸羟喹啉199紫氧化铁200黑氧化铁201氯化钙202氯化钠(供注射用)203氯化钾204氯化镁205氯甲酚206稀盐酸207稀醋酸208稀磷酸209焦亚硫酸钠210焦糖211滑石粉212富马酸213酪氨酸214硼砂215硼酸216微晶纤维素217微晶蜡218腺嘌呤219羧甲纤维素钙220羧甲纤维素钠221羧甲淀粉钠222聚乙二醇1000223聚乙二醇1500224聚乙二醇300(供注射用) 225聚乙二醇400226聚乙二醇400(供注射用) 227聚乙二醇4000228聚乙二醇600229聚乙二醇6000230聚乙烯醇231聚山梨酯20232聚山梨酯40233聚山梨酯60234聚山梨酯80235聚山梨酯80(供注射用) 236聚丙烯酸树脂Ⅱ237聚丙烯酸树脂Ⅲ238聚丙烯酸树脂Ⅳ239聚甲丙烯酸铵酯Ⅰ240聚甲丙烯酸铵酯Ⅱ241聚氧乙烯242聚氧乙烯(35)蓖麻油243聚维酮K30244蔗糖245蔗糖八醋酸酯246蔗糖丸芯247蔗糖硬脂酸酯248碱石灰249碳酸丙烯酯250碳酸氢钠251碳酸氢钾252精制玉米油253精氨酸254橄榄油255醋酸256醋酸纤维素257醋酸钠258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259糊精260缬氨酸261薄荷脑262磷酸263磷酸二氢钾264磷酸钙265磷酸氢二钠266磷酸氢二钾267磷酸氢二钾三水合物268磷酸氢二铵269磷酸淀粉钠270麝香草酚通则和指导原则序号编码目录10100制剂通则20101片剂30102注射剂40103胶囊剂50104颗粒剂60105眼用制剂70106鼻用制剂80107栓剂90108丸剂100109软膏剂乳膏剂110110糊剂120111吸入制剂130112喷雾剂140113气雾剂150114凝胶剂160115散剂170116糖浆剂180117搽剂190118涂剂200119涂膜剂210120酊剂220121贴剂230122贴膏剂240123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250124植入剂260125膜剂270126耳用制剂280127洗剂290128冲洗剂300129灌肠剂310181合剂320182锭剂330183煎膏剂(膏滋)340184胶剂350185酒剂360186膏药370187露剂380188茶剂390189流浸膏剂与浸膏剂400200其他通则410211药材和饮片取样法42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430213炮制通则440251药用辅料450261制药用水460291国家药品标准物质通则470300480301一般鉴别试验490400光谱法5004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10402红外分光光度法7520405荧光分光光度法53040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40407火焰光度法55041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56041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570421拉曼光谱法580431质谱法590441核磁共振波谱法600451X射线衍射法610500色谱法620501纸色谱法630502薄层色谱法640511柱色谱法650512高效液相色谱法660513离子色谱法670514分子排阻色谱法680521气相色谱法690531超临界流体色谱法700532临界点色谱法710541电泳法720542毛细管电泳法730600物理常数测定法740601相对密度测定法750611馏程测定法760612熔点测定法770613凝点测定法780621旋光度测定法790622折光率测定法800631pH值测定法810632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820633黏度测定法830661热分析法840681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法850682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860700其他测定法870701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880702非水溶液滴定法890703氧瓶燃烧法900704氮测定法910711乙醇量测定法920712甲氧基、乙氧基与羟丙氧基测定法930713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940721维生素A测定法950722维生素D测定法960731蛋白质含量测定法970800限量检查法980801氯化物检查法990802硫酸盐检查法1000803硫化物检查法1010804硒检查法1020805氟检查法1030806氰化物检查法1040807铁盐检查法1050808铵盐检查法1060821重金属检查法1070822砷盐检查法1080831干燥失重测定法1090832水分测定法1100841炽灼残渣检查法1110842易炭化物检查法1120861残留溶剂测定法1130871甲醇量检查法1140872合成多肽中的醋酸测定法11508732-乙基己酸测定法1160900特性检查法1170901溶液颜色检查法1180902澄清度检查法119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1200904可见异物检查法1210921崩解时限检查法1220922融变时限检查法1230923片剂脆碎度检查法1240931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1250941含量均匀度检查法1260942最低装量检查法1270951吸入制剂微细粒子空气动力学特性测定法1280952黏附力测定法1290981结晶性检查法1300982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1310983锥入度测定法1321100生物检查法1331101无菌检查法134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135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1361107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1371121抑菌效力检查法1381141异常毒性检查法1391142热原检查法140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411144升压物质检查法1421145降压物质检查法1431146组胺类物质检查法1441147过敏反应检查法1451148溶血与凝聚检查法1461200生物活性测定法1471201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1481202青霉素酶及其活力测定法1491205升压素生物测定法1501206细胞色素C活力测定法1511207玻璃酸酶测定法1521208肝素生物测定法1531209绒促性素生物测定法1541210缩宫素生物测定法1551211胰岛素生物测定法1561212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延缓作用测定法1571213硫酸鱼精蛋白生物测定法1581214洋地黄生物测定法1591215葡萄糖酸锑钠毒力检查法1601216卵泡刺激素生物测定法1611217黄体生成素生物测定法1621218降钙素生物测定法1631219生长激素生物测定法1641401放射性药品检定法1651421灭菌法1661431生物检定统计法1672000中药其他方法1682001显微鉴别法1692101膨胀度测定法1702102膏药软化点测定法1712201浸出物测定法1722202鞣质含量测定法1732203桉油精含量测定法1742204挥发油测定法1752301杂质检查法1762302灰分测定法1772303酸败度测定法1782321铅、镉、砷、汞、铜测定法1792322汞和砷元素形态及其价态测定法1802331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181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法1822351黄曲霉毒素测定法1832400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1843000生物制品相关检查方法1853100含量测定法1863101固体总量测定法1873102唾液酸测定法(间苯二酚显色法)1883103磷测定法1893104硫酸铵测定法1903105亚硫酸氢钠测定法1913106氢氧化铝(或磷酸铝)测定法1923107氯化钠测定法1933108枸橼酸离子测定法1943109钾离子测定法1953110钠离子测定法1963111辛酸钠测定法1973112乙酰色氨酸测定法1983113苯酚测定法1993114间甲酚测定法2003115硫柳汞测定法2013116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测定法2023117O-乙酰基测定法2033118己二酰肼含量测定法2043119高分子结合物含量测定法2053120人血液制品中糖及糖醇测定法2063121人血白蛋白多聚体测定法2073122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IgG单体加二聚体测定法2083123人免疫球蛋白中甘氨酸含量测定法209312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蛋白质含量测定法92103125组胺人免疫球蛋白中游离磷酸组胺测定法2113126IgG含量测定法2123127单抗分子大小变异体测定法(CE-SDS)2133200化学残留物测定法2143201乙醇残留量测定法2153202聚乙二醇残留量测定法2163203聚山梨酯80残留量测定法2173204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2183205磷酸三丁酯残留量测定法2193206碳二亚胺残留量测定法2203207游离甲醛测定法2213208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2223209羟胺残留量测定法2233300微生物检查法2243301支原体检查法2253302外源病毒因子检查法2263303鼠源性病毒检查法2273304SV40核酸序列检查法2283305猴体神经毒力试验2293306血液制品生产用人血浆病毒核酸检测技术要求2303400生物测定法2313401免疫印迹法2323402免疫斑点法2333403免疫双扩散法2343404免疫电泳法2353405肽图检查法2363406质粒丢失率检查法2373407外源性DNA残留量测定法2383408抗生素残留量检查法(培养法)2393409激肽释放酶原激活剂测定法2403410抗补体活性测定法2413411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测定法2423412大肠杆菌菌体蛋白质残留量测定法2433413假单胞菌菌体蛋白质残留量测定法2443414酵母工程菌菌体蛋白质残留量测定法2453415类A血型物质测定法2463416鼠IgG残留量测定法2473417无细胞百日咳疫苗鉴别试验(酶联免疫法)2483418抗毒素、抗血清制品鉴别试验(酶联免疫法)2493419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分子大小测定法2503420伤寒Vi多糖分子大小测定法2513421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多糖含量测定法2523422人凝血酶活性检查法2533423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检查法2543424肝素含量测定法2553425抗A、抗B血凝素测定法2563426人红细胞抗体测定法2573427人血小板抗体测定法2583500生物活性/效价测定法2593501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体外相对效力检查法2603502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体外相对效力检查法2613503人用狂犬病疫苗效价测定法2623504吸附破伤风疫苗效价测定法2633505吸附白喉疫苗效价测定法2643506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法2653507白喉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63508破伤风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73509气性坏疽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83510肉毒抗毒素效价测定法2693511抗蛇毒血清效价测定法2703512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效价测定法2713513人免疫球蛋白中白喉抗体效价测定法2723514人免疫球蛋白Fc段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733515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效价测定法(E 玫瑰花环形成抑制试验)2743516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效价测定法(淋巴细胞毒试验)2753517人凝血因子Ⅱ效价测定法2763518人凝血因子Ⅶ效价测定法2773519人凝血因子Ⅸ效价测定法2783520人凝血因子Ⅹ效价测定法2793521人凝血因子Ⅷ效价测定法2803522重组人促红素体内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13523干扰素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23524重组人白介素-2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33525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43526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53527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63528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73529重组链激酶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83530鼠神经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893531尼妥珠单抗注射液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903532重组人白介素-11生物学活性测定法2913533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成品效价测定法(平行线法)2923600特定生物原材料/动物2933601无特定病原体鸡胚质量检测要求2943602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检测要求2953603实验动物寄生虫学检测要求2963604新生牛血清检测要求2973605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29837002993701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目录3008000试剂与标准物质3018001试药3028002试液3038003试纸3048004缓冲液3058005指示剂与指示液3068006滴定液3078061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3088062对照品标准品3099000指导原则3109001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3119011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312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3139013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3149014微粒制剂指导原则3159015药品晶型研究及晶型质量控制指导原则316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3179102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3189103药物引湿性试验指导原则3199104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指导原则3209105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指导原则3219106基于基因芯片的药物评价技术与方法指导原则3229107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指导原则3239201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324920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325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3269204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327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3289206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3299301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3309302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制定指导原则3319303色素测定法指导原则3329304中药中铝、铬、铁、钡元素测定指导原则3339305中药中真菌毒素测定指导原则3349501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3359502锝[99m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3369601药用辅料功能性指标研究指导原则3379621药包材通用要求指导原则3389622药用玻璃材料和容器指导原则3399901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制备指导原则11。
蔗糖的测定

0.1
0.2
0.4
0.6
0.8
0.9
蒸馏水(ml)
0.9
0.8
0.7
0.5
0.3
0.1
0
2N氢氧化钠(ml)
0.1
0.1
0.1
0.1
0.1
0.1
0.1
混合后100℃沸水浴中10min,冷却。再加入间苯二酚,Hcl。
间苯二酚(ml)
1
1
1
1
1
1
1
10N盐酸(ml)
3
3
3
3
3
3
3
蔗糖量
0
40
80
160
蔗糖含量(%)=(C×V/a×n)/(W×106)
式中C---标准方程求的蔗糖量(微克)。
a---吸取样品液体积(ml)
V---提取液(ml)
n---稀释倍数(ml)
W---重量(g)
240
320
360
混合后100℃沸水浴中10min,冷却。500nm下测定光密度。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的测定取0.9ml的样品,加入0.1ml 2N的氢氧化钠,混合后100℃沸水浴中10min,冷却。再加入1ml间苯二酚,3ml 10NHcl,混合后100℃沸水浴中10min,冷却。500nm下测定光密度。
蔗糖的测定
实验试剂:
1.间苯二酚:0.1g的间苯二酚用6N的盐酸溶解后定容到100ml.
2.10N的盐酸
3.2N的氢氧化钠
4.蔗糖标准溶液:0.1g溶解定容到100ml。
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的制定:1mg/ml的蔗糖溶液稀释成0.4mg/ml蔗糖溶液。
试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建立蔗糖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蔗糖的检验责任者: QC检验员、QC主管、质管部部长。
内容:1. 名称:蔗糖2.代号:3. 检验项目3.1.1 性状3.1.1 操作方法取本品,摊在洁净平板上,在明亮光线下,采用目测、口尝法进行检查。
称取研成细粉的供试品适量,于25℃±2℃分别用水、乙醇和无水乙醇溶解,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内的溶解情况。
3.1.2 结果与判定本品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的松散粉末;无臭,味甜。
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无水乙醇中几乎不溶,判为符合规定。
3.1.3比旋度3.1.3.1仪器与用具自动旋光仪、分析天平(万分之一)3.1.3.2试药与试液水。
3..1.3.3操作方法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成每1ml中约含0.1g的溶液,立即依法测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621)比旋度。
3.1.3.4结果与判定比旋度为+66.3°至+67.0°,判为符合规定。
3.2 鉴别3.2.1 显色反应3.2.1.1仪器与用具酒精灯、试管。
3.2.1.2 试药与试液0.05mol/L硫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3.2.1.3 操作方法取本品,0.05mol/L加硫酸溶液,煮沸后,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3.2.1.4 结果与判定加热即生成氧化亚铜的红色沉淀,判为符合规定。
3.2.2 红外鉴别3.2.2.1仪器与用具红外分光光度计、玛瑙研钵、压片机、烘箱、电子分析天平(十万分之一)、压片模具。
3.2.2.2试剂溴化钾(光谱纯)、蔗糖对照品。
3.2.2.3空白片的制备取干燥的溴化钾细粉适量,移置于直径为13mm的压模中,使铺布均匀,加压至20Mpa,保持2~5min,除去真空,取出制成的供试片,目视检查应均匀透明,无明显颗粒。
3.2.2.4供试片的制备取供试品3mg,置玛瑙研钵中,加入干燥的溴化钾细粉约0.6g,充分研磨,移置于直径为13mm的压模中,使铺布均匀,加压至20Mpa,保持2~5min,除去真空,取出制成的供试片,目视检查应均匀透明,无明显颗粒。
3.2.2.5 对照片的制备取蔗糖对照品适量,同法制得对照片。
3.2.2.6测定方法将空白片置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进行扫描,作为样品的背景;另将对照片与供试片置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进行扫描,录制光谱图,将对照片与供试片的图谱进行对比。
3.2.2.7记录供试品与对照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
3.2.2.8结果与判定本品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蔗糖对照品的图谱一致,判为符合规定。
3.3 检查3.3.1 溶液的颜色3.3.2.1 简述本法为目测比色法,即将供试品溶液与各色调标准比色液进行比较,以判定结果。
3.3.2.2 仪器与用具25ml 纳氏比色管(具有10ml刻度标线)、白色背景(白纸或白布)。
3.3.2.3 试药与试液3.3.2.3.1 比色用重铬酸钾液取重铬酸钾,研细后,在120℃干燥至恒重,精密称取0.4000g,置500ml量瓶中,加3.3.2.3.2 比色用硫酸铜液取硫酸铜约32.5g,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溶解成500ml,精密量取10ml,置碘量瓶中,加水50ml、醋酸4ml与碘化钾2g,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每1m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4.97mg的CuSO4·5H2O。
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在剩余的原溶液中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每1ml溶液中适含62.4mg的CuSO4·5H2O,即得。
3.3.2.3.3 比色用氯化钴液取氯化钴约32.5g,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溶解成500ml,精密量取2ml,置锥形瓶中,加水200ml,摇匀,加氨试液至溶液由浅红色转变至绿色,加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6.0)10ml,加热至60℃,再加二甲酚橙指示液5滴,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显黄色。
每1ml的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11.90mg的CoCl2·6H2O。
根据上述测定结果,在剩余的原溶液中加适量的盐酸溶液(1→40),使每1ml溶液中适含59.5mgCoCl2·6H2O,即得。
3.3.2.3.4 各种色调标准贮备液的制备按表1量取比色用氯化钴液、比色用重铬酸钾液、比色用硫酸铜液与水,摇匀,即得。
3.3.2.3.5 各种色调色号比色液的制备按表2量取各色标准贮备液与水,摇匀,即得。
表1 各种色调标准贮备液的配制表2 各种色调色号比色液的制备3.3.2.4 操作方法取本品5g,加水5ml溶解后,置25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10ml。
另取黄色4号标准比色液10ml,置另一纳氏比色管中,两管同置白色背景上,自上向下透视;或同置白色背景前,平视观察;比较时可在自然光下进行,以漫射光为光源,供试品管呈现的颜色与对照管比较。
3.3.2.5 注意事项3.3.2.5.1 所用纳氏比色管均应洁净、干燥,洗涤时不能用刷子,应用铬酸洗液浸泡,然后冲洗,避免表面粗糙。
3.3.2.5.2 检查时光线应明亮。
3.3.2.5.3 如供试品管中的颜色与对照管中溶液颜色接近时,应将比色管互换位置后再进行观察。
3.3.2.6 记录记录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标准比色液的色调色号,比较结果。
3.3.2.7 结果与判定供试品溶液如显色,与黄色4号标准比色液比较,颜色不得更深,即判为符合规定;如更深,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3.3.2 硫酸盐3.3.3.1 简述硫酸盐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氯化钡作用生成硫酸钡浑浊液,与一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在同一操作条件下生成的浑浊液比较,以检查供试品中硫酸盐的限量。
3.3.3.2 仪器与用具纳氏比色管 50ml。
3.3.3.3 试药与试液标准硫酸钾溶液的制备称取硫酸钾0.181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2-)。
刻度,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00µg的SO43.3.3.4 操作方法3.3.3.4.1 供试溶液的配制取本品1.0g,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溶解使成40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盐酸使遇PH试纸显中性;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加稀盐酸2ml,摇匀,即为供试品溶液。
3.3.3.4.2 对照溶液的配制取标准硫酸钾溶液5.0ml置另一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溶解使成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为对照溶液。
3.3.3.4.3 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成50ml,充分摇匀,放置10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所产生的浑浊。
3.3.3.4.4 供试溶液如带颜色,可取供试溶液两份,分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一份加25%氯化钡溶液5ml,摇匀,放置10分钟,如显浑浊,可反复过滤,至滤液完全澄清,再加规定量的标准硫酸钾溶液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作为对照溶液;另一份加25%氯化钡溶液5ml与水适量使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按上述方法与对照溶液比较,即得。
3.3.3.5 注意事项3.3.3.5.1 供试溶液如需过滤,应先用盐酸使成酸性的水洗净滤纸中可能带来的硫酸盐,再滤过供试溶液,使其澄清。
3.3.3.5.2 加入25%氯化钡溶液后,应充分振摇,以免影响浊度。
3.3.3.5.3 25%氯化钡溶液存放时间过久,如有沉淀析出,应取上清液使用。
3.3.3.5.4 应将供试品管与对照管同置黑色台面上,自上而下观察浊度,较易判断。
必要时,可变换供试品管和对照管的位置后观察。
3.3.3.5.5 纳氏比管用后立即用水冲洗,不应用毛刷刷洗,以免划出条痕损伤比色管。
3.3.3.6 记录记录实验时室温、取样量、标准硫酸钾的浓度和所取毫升数。
3.3.3.7 结果与判定供试溶液与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5%),判为符合规定。
3.3.3 还原糖3.3.4.1 仪器与用具250ml锥形瓶、电子控温电热套、回流装置、玻璃珠、滴定管。
3.3.4.2 试药与试液25%碘化钾溶液、硫酸溶液(1→5)、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淀粉指示液。
标准操作规程3.3.4.3 操作方法3.3.4.3.1 取供试品5.0g,置250ml锥形瓶中,加水25ml溶解后,精密加入碱性枸椽酸铜试液25ml与玻璃珠数粒,加热回流使在3分钟内沸腾,从全沸时起,连续沸腾5分钟,迅速冷却至室温(此时应注意勿使瓶中氧化亚铜与空气接触),立即加25%碘化钾溶液15ml,摇匀,随振摇随缓缓加入硫酸溶液(1→5)25ml,俟二氧化碳停止放出后,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同时做一空白试验。
3.3.4.3.2 滴定结果用空白实验校正。
3.3.4.4 记录记录供试品的取样量、两次试验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体积。
3.3.4.5 结果判定供试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与空白试验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体积的差小于或等于2.0ml(0.10%),判为符合规定;若二者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体积的差大于2.0ml,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3.3.4 炽灼残渣3.3.5.1 简述药品(多为有机化合物)经高温加热分解或挥发后遗留下不挥发的无机物,经加硫酸并炽灼(700~800℃)后生成金属氧化物或其硫酸盐即为炽灼残渣。
3.3.5.2 仪器与用具高温炉、坩埚、坩埚钳、通风柜、分析天平、干燥器。
3.3.5.3 试药与试液硫酸。
3.3.5.4 操作方法3.3.5.4.1 空坩埚恒重取坩埚置于高温炉内,将盖子斜盖在坩埚上,经500~600℃炽灼约30~60分钟,取出坩埚,稍冷片刻,移置干燥器内并盖上盖子,放冷至室温(一般约需60分钟),精密称定坩埚重量。
再在上述条件下炽灼约30分钟,取出,置干燥器内,放冷,称重;直标准操作规程至恒重,备用。
3.3.5.4.2 称取供试品取本品2.0g,置已炽灼至恒重的坩埚中,精密称定。
3.3.5.4.3 炭化将盛有供试品的坩埚斜置电炉上,缓缓灼烧(避免供试品骤然膨胀而逸出),炽灼至供试品全部炭化呈黑色,并不冒浓烟,放冷至室温。
“炭化”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
3.3.5.4.4 灰化滴加硫酸0.5~1.0ml,使炭化物全部湿润,继续在电炉上加热至硫酸蒸气除尽,白烟完全消失(以上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将坩埚移置高温炉内,盖子斜盖于坩埚上,在500~600℃约60分钟,使供试品完全灰化。
3.3.5.4.5 恒重按空坩埚恒重操作方法自“取出坩埚稍冷片刻”起,依法操作,直至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