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14.变脸(节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脸(节选)》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脸(节选)》教案设计《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
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时,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脸(节选)》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脸(节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积累词语,了解剧情;精读课文,欣赏品味,美点寻踪;着重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电影《变脸》片断。
芦花丛中,渔夫唱晚。
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
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
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二、资料助读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糍粑(cībā)打鼾(hān)阴霾(mài)鹭鸶(lùsī)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试卷+试卷]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变脸(节选)》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试卷+试卷]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变脸(节选)》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463e57168884868762d688.png)
14、变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的《变脸》,去一探究竟二、走进作者:魏明伦(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
9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 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
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
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三、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糍粑()()打鼾()阴霾()鹭鸶()()打盹()黯然()呜咽()呓语()徘徊()()惺忪()()蹑手蹑脚()2、解释下列词语愧疚:阴霾:怡然自得:睡眼惺忪:蹑手蹑脚:猝不及防: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变脸(节选)

14变脸(节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变脸》的剧情,梳理本文的矛盾冲突。
(重点)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3.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听说过“变脸王”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二、预习展示1.积累词语。
糍粑..(cí bā) 打鼾.(hān) 阴霾.(mái)鹭鸶..(lù sī) 蹑.手蹑脚(niè)怡然自得:形容高兴愉悦而满足。
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轻手轻脚。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①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②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而要将她抛弃,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三、合作探究(一)了解矛盾冲突结合课文,梳理出本文的多重矛盾冲突。
明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选文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
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
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二)赏析人物描写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并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明确:狗娃给老人斟酒添菜、为老人捶背挠痒、独自对月抒情,水上漂怡然自得地饮酒抒情、手舞足蹈地陪狗娃唱儿歌等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
在心理描写方面,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和人物的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剖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狗娃对月抒情一段唱词,就体现了狗娃心地的善良和内心的忧愁。
(三)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根据人物的描写来谈谈对“水上漂”“狗娃”这两个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 变脸(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十四课变脸(节选)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二、【重点难点】1.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二>预习展示魏明伦:(1941年----)某某内江人。
9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
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川剧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某某东中部、某某及某某、某某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
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ài) 鹭鸶(lù sī)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人教版】九下金榜学案:第14课《变脸(节选)》训练

训练·达标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黯.然(àn)酒盅.(zhōnɡ)呜咽.(yàn)B.停泊.(bó)惺.忪(xīnɡ)打鼾.(hān)C.糍.粑(zī)竹篙.(ɡāo)回溯.(sù)D.诅.咒(zǔ)阴霾.(mái)揩.泪(kǎi)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盘缠跺脚捶背返老还童B.蚂蟥俳徊挠痒睡眼惺忪C.祠堂赌咒干脆怡然自得D.愧疚手腕弄潮手舞足蹈3.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军突然发起进攻,敌人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打得屁滚尿流。
B.这道题目我不会做,经老师一指点我恍然大悟....。
C.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D.为了不影响别人,同学们在阅览室里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变脸》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时代生活的图景以及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B.课文塑造了一个豪爽仗义、重男轻女的人物形象——水上漂。
C.剧中狗娃为了让水上漂收留自己,故意欺骗水上漂。
说明狗娃身上有不诚实和狡诈的一面。
D.课文选的这场戏上半场与下半场,氛围格调迥然不同,形成了鲜明对比。
5.剧中塑造了狗娃和水上漂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6.如何看待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解析1.【解析】选B。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变脸》学案 新人教版

14.《变脸》教师寄语:艺术是个精灵,这家伙千变万化,其中一招是遮掩。
学习目标:1、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重点)2、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3、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难点)4、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重点)课前延伸一、你了解吗?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
你们对变脸有什么了解吗?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
技艺纯熟者,往往只用十几、二十几秒钟就可幻化出十来张不同的脸谱。
二、走近作者魏明伦,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公共管理系系主任,童年失学,九岁唱戏。
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与蜀中才子陈恩田并称巴蜀双杰;与作协派何开四,赋骨苍山牧云合称“赋都辞赋三大家”。
代表作品:《四姑娘》、《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变脸》等。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睡眼惺.()忪.()炊烟袅袅.() cù()不及防糍.()粑.( ) 打hān()阴 mái( )2、解释下列词语①睡眼惺忪:②盘缠:③蹑手蹑脚:3、川剧剧本《变脸》的作者是(),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 ( )场。
二、自主探究(自由朗读剧本,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1、简要概括剧本剧情:提示:(把握情节结构师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行)2、剧本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3、这出剧本有哪些显著特点?三、合作探究1、细读课文,找出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及动作,进而分析水上漂和狗娃两个艺术形象的性格特点,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点评。
示例:(1)“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
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贴胸怀。
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队排,扯烂衣裳不分开!”—表现狗娃知恩图报的性格品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14《变脸》导学案新人教版

14 变脸(节选)课题变脸(节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戏曲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魏明伦,1941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当代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
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图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魏明伦剧作精品集》(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变脸》是作者于1997年根据他先前创作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人物活动的地点是当时的川江沿岸一带。
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
读准字音人贩.子(fàn)打牙祭.(jì)怡.然自得(yí)回溯.(sù)黯.然(àn)糍粑..(cí bā)呜咽..(wū yè)抠痒.(yǎng)安逸.(yì)呓.语(yì)惺忪..(xīng sōng)打鼾.(hān)蹑.(niè)猝.不及防(cù)阴霾.(mái)祠.堂(cí)鹭鸶..(lù sī)轻篙.(ɡāo)辨清字形抠(kōu)抠门蹑(niè)蹑手蹑脚呕(ǒu)呕吐镊(niè)镊子讴(ōu)讴歌摄(shè)摄取怄(òu)怄气慑(shè)威慑盅(zhōnɡ)酒盅黯(àn)黯然蛊(ɡǔ)蛊惑暗(àn)黑暗理解词语打牙祭:〈方〉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变脸(节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变脸(节选)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变脸(节选)》的内容,了解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
2.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变脸(节选)》的内容,掌握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变脸(节选)》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艺术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变脸(节选)》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变脸(节选)》,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艺术表达。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对课文《变脸(节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变脸(节选)》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2. 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变脸(节选)》,使学生了解了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课堂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对川剧变脸的了解和欣赏。
2. 学生通过互动,互相学习和交流,加深对川剧变脸艺术的理解。
七、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展示与川剧变脸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变脸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变脸(节选)【课题解说】《变脸》是作者1997年创作的。
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
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走进作家】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
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
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人物形象】1.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孩子。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
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
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
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
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2.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
爷爷是个糍粑心肠。
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
爷爷老了。
越老越怕。
一怕断了我家香烟。
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
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
”“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
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
”“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灾祸。
”“狗娃休把老汉怪。
重男轻女自古来!”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
”“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特色鉴赏】1.文章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剧本的舞台说明交代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仔细品味。
2.剧本注重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
【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糍粑..()系.缆()..()阴霾.()鹭鸶怡.然自得()蹑.手蹑脚()2.狗娃和水上漂这两个人物性格特点?3.水上漂决定丢开狗娃,是因为什么?(文中语)4.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5.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
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6.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变脸的知识。
【创新能力应用】(一)阅读《小院吟》,完成第7~14题小院吟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
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
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根柴棍。
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带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
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蓝。
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
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
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
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
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
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
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
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7.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_________。
8.第2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
9.第2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感受?请具体说明。
10.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
11.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
1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首尾两段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
13.从内容上看,本文以写_____为主;从写作意图上看,本文重在。
14.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把它写在下面。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15~20题⑴我有一把小茶壶,宜兴出品的朱砂小壶。
壶底刻着“明月水中来”五个行书,署名孟臣,书法古朴,笔势灵劲锋利,似是用竹刀刻割而成的。
壶把后面钤有“昌记”的小印。
⑵我不想去考证这小茶壶是什么时代的“孟臣”。
孟臣姓惠,明朝天启时代的人,是一位制造小茶壶的名家,他已经死去好几百年了!但是现在新制出来的宜兴砂壶,还有钤着“孟臣”二字的。
孟臣壶在潮州是最普遍,也最为人赏识的小茶壶。
⑶至于我这把小茶壶,无论是精品还是质品,我对它很是珍惜。
因为这小茶壶现在是属于我的,而数十年前是属于我祖父的。
⑷小时在故乡,我每天都见到祖父用这把小茶壶,冲出比小壶更小的四杯浓浓的茶来。
有客人到来,他同客人喝着,没有客人他就自己独自一个人喝。
有时祖父也要我喝茶,我也照喝了。
茶是浓浓苦苦的,我闭着眼睛一饮而尽,皱着眉头,张个苦脸跑开了。
祖父摇摇头,笑着说:“这孩子就是不会喝茶!”⑸祖父去世后,不久我离开了家乡,不知当时我是怎样想的,便将这把小茶壶带在身旁,跟着我辗转过很多地方。
⑹在那段时间,我有时也曾经用这把小茶壶,冲几杯潮州功夫茶喝,不过这是很少有的事。
这把小茶壶大部分时间都是寂寞的呆在小木箱里。
⑺30多年前我到泰国来,这把小茶壶又被我带着同来。
这里喝潮州茶的人很多,就同故乡一样的普遍,我也开始喝起茶来。
这把小茶壶十多年的寂寞被解除了。
⑻浓浓的茶从壶嘴流出,盈在洁白的小杯里,吸进了我的口中,香滑滑的,没有半点儿苦涩的味道。
“这个不会喝茶的孩子”现在也学会喝茶了。
我一面喝茶,一面看着挂在壁上的祖父遗像,默默的这样想着。
⒆我尚未结婚,就习惯喝潮州功夫茶。
现在我的大儿子已十多岁了,我的茶瘾似乎越来越大,我这把心爱的小茶壶也跟着越来越忙碌起来。
有时我也要我的儿子喝喝茶,可是他只喝了小半杯,就把杯子放下,“哎呀!这样热,这样苦!我不要啦!”作个鬼脸跑开了。
⑽我有一个感觉:这把小茶壶,算是传了三代的小茶壶,将来又要寂寞了!当我死去之后,它可能会永远的寂寞下去。
我的儿子是不会喝茶的!这小茶壶将来的“命运”如何?被打碎哪?还是被冷藏起来?唉,我倒后悔把它带到泰国来了。
⑾有一天,那是一个假日,我出外访友回来,当我踏进客厅里时,我大大地吃了一惊,我那个十多岁的儿子,他坐在我经常坐在那儿喝茶的地方,用他那生硬的手法,拿着这把小茶壶,正在冲他的功夫茶喝。
⑿他一见到我,笑了一笑,就走开去。
我也什么话都没有话,只是笑了一笑。
这时我心中的笑意比脸上的笑容还要强烈得多。
⒀这把小茶壶将不会寂寞,它又将有新的主人了。
它前时是我祖父的,现在是我的,将来是我的儿子的。
⒁“明月水中来”这个明月,我看得分明:她是故乡的那轮明月。
这明月我将留给我的儿子,以及他的儿子。
15.第⑴、⑵、⑶段的内容能否缩减为“我有一把小茶壶,宜兴出品的朱砂小壶。
我对它很是珍惜。
”为什么?16.作者在第⑶段中说对小茶壶十分珍惜,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珍惜小茶壶的原因。
17.第⑺段中的“寂寞”和第⑽段中的“又要寂寞”的含义是什么?18.细读⒀、⒁段,联系全文,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19.细读第⑽段,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在此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20.作者和儿子小时候喝功夫茶时的反应是相同的,但最终都爱上了喝功夫茶。
想想作者这样写是想说明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糍粑(cí bā)阴霾(mái )鹭鸶(lù sī)系缆(jì)怡然自得(yí)蹑手蹑脚(niè)2.狗娃和水上漂这两个人物性格特点?答:狗娃: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
水上漂: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
3.水上漂决定丢开狗娃,是因为什么?(文中语)答:“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祸灾”,“重男轻女自古来”。
4.帮腔人在剧中起什么作用?答:在剧中有着叙事人的身份,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观众甚至是剧中人的代言者。
但他并不游离于剧情之外,而是在剧情发展的关口,以“画外音”或旁白的方式,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
5.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
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本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略。
6.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变脸的知识。
答: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
这种表演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
【创新能力应用】7.第4段括号里应填的一个最恰当的词是_搬、挪(或:拿、提)_________。
8.第2段写出,“小院”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
生机盎然(生机勃勃)9.第2段中画线的“望着这新鲜的世界”一句写出了谁的感受?请具体说明。
答:(1)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
(2)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的赏心悦目的喜悦。
10.文中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11.说说第3段中画线的两句话不能前后调换的原因。
答:_“使我幼稚的心成熟起来”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的(照应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1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首尾两段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及这样写的好处。
答:采用首尾照应和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大伙”写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