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兵势篇读后感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孙子兵法读后感(通用2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1初次读《孙子兵法》是在十一二岁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着少年独有的“虚荣心”,为了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硬生生看了不少文学名著。

现在再读《孙子兵法》,感受到了许多幼时不曾感受到的触动。

《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历史的长河冲毁了许多“昙花一现的经典”,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着许多“坚如磐石的经典”,它们经受住了千百年的磨难,依然顽强地存留在那里,饱受磨砺的它们更是沉博绝丽。

《孙子兵法》存世两千余年,从千年来的代代相传,可以窥见其内容的精妙之处,否则也不足以支撑它的赓续。

在我个人看来,每个人对于历史都有自己的见解。

把原著翻译成白话文或许更容易理解,但是想要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读原著。

虽然原著使用的文言文相较于白话文更难理解,但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不同的翻译方式得出的不同结果。

我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孙子的思想,但是在探索中无限接近,也可以视作一种乐趣吧。

《孙子兵法》讲的是战争策略,是我国最早的兵书。

但是,通过学习与解读,它不仅仅可以适用于战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可以运用到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是一本兵书而错过了一本好书。

《孙子兵法》共十三章,分别从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五个大的方面讲述孙子的军事思想。

在第一篇《始计篇》中,孙子提出,作战在五个方面,道、天、地、将、法。

只有君王重道,百姓信服,天时地利皆在,将领忠心智慧有谋略,兵马充足,制度完善,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第二篇《作战篇》中,孙子讲究速战速决,忌讳作战时间过长,过度消耗人力物力。

第三篇《谋攻篇》讲到不费兵力使敌国投降是上上策,是最高明的。

此外,还要有高明的将领,能做到知己知彼,用多于敌人军队的数量打败敌方。

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

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导读:读书笔记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二部分,出奇制胜。

一、兵法解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就是:一般的作战,通常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所以说,善于出奇的人,其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奇与正时孙子兵法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孙子认为用兵有奇正,奇正结合才能出奇制胜。

《孙子十一家注》杜佑云:“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可见,正指用兵的常法,奇指用兵的变化。

纵观战史,奇正配合运用,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又无处不用奇。

奇与正相比较,奇变之法表现的更为丰富,对于取胜的价值更高。

因此,兵家的谋略思想多放在出奇制胜上。

《鬼谷子·谋篇》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出奇制胜,就是用奇谋奇招,出其不意,战胜对手。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

它出动成千上万辆坦克飞机,闪击波兰,迫降荷兰,占领丹麦,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区长驱直入,使巴黎屈膝投降,甚至让大英帝国龟缩在英伦三岛。

德军的胜利使世人瞠目结舌,论实力,德国并不比欧洲英、法等国强大,但它却在一两年内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主要原因是它在战略思想上能突破传统军事思想束缚。

当时,欧洲各国崇尚的是过时的阵地防御作战思想,没有觉察到坦克、飞机等高速突击兵器的出现带来的作战方式、方法的革命。

而德国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他们利用坦克集团和飞机配合作战,发明了闪击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超乎常理、突破常规是兵家奇谋奇招的主要特征。

因为不符合常理,常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汉代井陉(xing)之战,韩信以寡敌众,战胜20万之众的赵军,靠的是背水列阵,犯兵家之“忌”的战术;飞将军李广率20余骑与匈奴大军遭遇能从容脱身,靠的是不慌不忙,以假乱真,使匈奴误以为诱兵而不敢出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是利用了赎罪节,在斋月里大开杀戒。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5篇如果说《武穆遗书》是武侠小说中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子兵法》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孙子兵法读后感1出奇制胜——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二部分,出奇制胜。

一、兵法解析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意思就是:一般的作战,通常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所以说,善于出奇的人,其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永不枯竭。

奇与正时孙子兵法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之一,孙子认为用兵有奇正,奇正结合才能出奇制胜。

《孙子十一家注》杜佑云:“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可见,正指用兵的常法,奇指用兵的变化。

纵观战史,奇正配合运用,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用正,又无处不用奇。

奇与正相比较,奇变之法表现的更为丰富,对于取胜的价值更高。

因此,兵家的谋略思想多放在出奇制胜上。

《鬼谷子·谋篇》曰:“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出奇制胜,就是用奇谋奇招,出其不意,战胜对手。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

它出动成千上万辆坦克飞机,闪击波兰,迫降荷兰,占领丹麦,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山区长驱直入,使巴黎屈膝投降,甚至让大英帝国龟缩在英伦三岛。

德军的胜利使世人瞠目结舌,论实力,德国并不比欧洲英、法等国强大,但它却在一两年内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主要原因是它在战略思想上能突破传统军事思想束缚。

当时,欧洲各国崇尚的是过时的阵地防御作战思想,没有觉察到坦克、飞机等高速突击兵器的出现带来的作战方式、方法的革命。

而德国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他们利用坦克集团和飞机配合作战,发明了闪击战术,在二战初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超乎常理、突破常规是兵家奇谋奇招的主要特征。

因为不符合常理,常规,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汉代井陉(xing)之战,韩信以寡敌众,战胜20万之众的赵军,靠的是背水列阵,犯兵家之“忌”的战术;飞将军李广率20余骑与匈奴大军遭遇能从容脱身,靠的是不慌不忙,以假乱真,使匈奴误以为诱兵而不敢出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是利用了赎罪节,在斋月里大开杀戒。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精选21篇)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精选21篇)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精选2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篇1中国的历史读物很多,如《三国志》、《杨家将》、《水浒传》、《孙子兵法》等,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孙子兵法》了。

《孙子兵法》分为几章,有作战篇、谋攻篇、火攻篇、军形篇、地形篇······。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谋攻篇,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南宋有名的名将韩世忠大战金兵的事,当时韩世忠只有八千人,而金兵却有十万人,韩世忠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胜利,使强大的金兵全军覆没。

我很敬佩韩世忠的聪明才华,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面对强敌时,要认真分析敌我两方的具体情况,比较两军的优劣悬殊,弥补自己的不足,准备充分后,主动攻击敌人的弱点,保证百战百胜。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了过去,看到了整个战场的全过程;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古代将军的英勇,聪明才智;读完这本书,使我变得更聪明了,学会遇到困难要使用策略来解决。

总之,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把聪明用到学习上,生活上,一步一步的向着人生目标前进!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篇2前几天看完动画片后,自己果断的买了一整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我认为,无论是一个创业者或者是一位企业家,他首先应该是一位军事家,就像之前听说过的一句话“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在战场上,你的炮架应该摆在哪里”没错这就是战略。

特别对于现在的创业者来说,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把握全局观,如果你的逻辑思路是错误的,如果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课本上,那你只会离终点(目标)越来越远。

所以,我选择《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为自己的战略启蒙老师,学习古人在军事上的战略,我个人认为才是最本质的,最真实的。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孙子兵法》中的“全”的重要程度,就如同孔子的“仁”,老子的“道”。

如果读了《孙子》以后只记得一些关于地形之类的判断方法,而没有注意到“全”的重要,那么就算是白读了。

“全”是战略,是大战略,全字是“人”和“王”的组合,清楚的表明全道才是王道。

它是“破”的相对词,所谓求全就是力求保持自己不被破坏(至少也应把破坏减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能克敌,达到斗争的目的。

“全”字在“谋攻”篇里出现七次,为“全”而“谋”,“谋”要以“全”为原则。

“故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最后孙子得出令天下人拍手叫好的结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佳选择,是最高理想,其结果为“兵不钝而利可全”。

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

“全”才是最完美的天平,衡量着胜利的程度。

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孙子提出“全”的思想,即显现出他宽广博大的心胸和高瞻远瞩的目光。

为什么呢?历来的将军们都认为要表现出自己军队的力量,就必须“打”,而孙子却在“全”中提出了尽量不要打,要靠总体的战略获胜,要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甚么才是孙子理解的“善”呢?“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位为国为民的将军,怎么能轻易用兵,把国家安全和士兵的生死置之度外呢?“善”,就是“兵不钝而利可全”,战只是手段,获利才是目的,如果自己损失惨重,就谈不上获利了。

我不禁要问: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全”呢?一,首先是尽量不战,而又能达到军事目的,即慎战原则。

慎战,是尽量避免损失的方法,避免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而又能达到“胜可为”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总是战乱不断,但是瑞士作为一个小国家,却几百年没有经历战争了。

就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准备着防御敌人的袭击,就使得敌人不敢来袭击他们。

解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解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解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精选20篇)解读孙子兵法篇1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

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初读《孙子兵法》时,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时,脑袋有几分会思考了,好像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一书时,思绪万千,感悟良多。

“ 兵者无畏也,胜其常也,兵家道理,智在用兵。

”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一句话。

他著作了中国军事书籍中最伟大的一部-----《孙子兵法》。

这本书是围绕着在战场上怎样用兵,在军队中怎样陪练,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

疾如风,徐如林,侵蚀如火,不动如山。

现在《孙子兵法》在美国军方已经成为了必修课。

每天美国军方的军官都要让军员们自学并在演习上灵活运用!这本书的魅力无尽呀!可是在和平社会中,这本书可不是就成为费书了吗?不是的。

因为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要冷静的思考,要去多练习,要对自己有信心。

所以我去实践了一下。

有一次,我在上奥数课。

何老师进了我家,说:“帅浩均,我们先做一套卷子吧!”我说:“老师,我们是在学奥数,为什么要做一套课本卷呢?”他说:“你不要小看课本,奥数其实是从课本里研究出来的!”我不服气,就生着气做了一套卷子,结果何老师一改我才得了79分,我惊讶地叫着,我回家把卷子给何老师看了一下,他说:“第一你心态不静,没有练习也没有冷静思考才没考好!”我一下子找到了方法,就开始用这三种办法,我二单元考试考了100分。

太好了!因此,我想起何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思考+认真+好心态,自信油然而生。

我记住了这句话,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孙子兵法》,这真是一本好书呀!解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篇2今天上午,恰好将一个雕刻有《孙子兵法》内容的竹质笔筒赠送给一名卢旺达文职同事作为礼物——联合国同事之间有交换小礼物的传统。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势险且节短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五部分,势险且节短。

一、兵法解析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guo)弩,节如发机。

意思就是: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进攻态势是险峻的,出击的节奏是急促的。

险峻的态势就像张满的弓弩,急征的节奏就像扳动弩机。

古今善战者,通常把战场摆在或者将敌人引入险峻的地方,然后突然出动预先布好的兵力,给敌人以短促的时间、猛烈的行动、准确的打击,从而达到速战速胜的目的。

经济工作也常有风险与紧迫的时候发生。

决策者如能善于驾驭把握这种时机,有时能化险为夷,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柳岸花明又一村。

牙膏是论支卖,没听说有论斤卖的。

但是两面针牙膏确确实实论斤卖过。

事情还得从开头说起。

1989年,这是柳州市牙膏厂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这“最危险的时候”,新厂长上任了。

新厂长首先进行市场调查,找来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把一团乱麻似的问题理出了头绪。

国内一些大企业生产出来的牙膏,若论质量,并不比两面针强多少;若论价格,要比两面针贵很多;若论特色,两面针对牙龈炎、牙齿过敏等症状有显著的辅助疗效且无副作用。

这样的产品为什么还卖不出去呢?厂长把眼光盯在别人的产品上琢磨。

豁然醒悟:过去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重视产品的牌子,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两面针牙膏,谁会为他掏钱?便下定决心:先把两面针的牌子做大!第一,“其势险”,独保论斤卖的两面针牙膏。

新厂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没有用多少时间再向职工们解释其中的道理,拿出所有的财力、物力做大两面针的牌子,欲在险中闯出一条生路!第二,“其节短”,让世人知道两面针的牙膏。

1990年下半年,厂领导集中力量把“砍”下来的钱做各种广告,速派出大批人马到市场上把论斤卖的牙膏让人们使用。

读后感时间虽然短促,但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兵势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有利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

首先讲一下下篇与上篇的关系,然后再讲本篇的内容。

《兵势篇》的“势”是《军形篇》的“形”(军事实力)的表现。

换言之,“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

从哲学上看,“形”是运动的`物质,而“势”是物质的运动。

《军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兵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两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姊妹篇。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子在认知论上,反映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阐述在战役上用兵打仗必须注重四条:一是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

二是旌旗鲜明,号令严肃。

三是善于运用奇正结合原则。

四是善于避实击虚。

第二,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命题,并加以阐述。

指出:用兵打仗无非是正与奇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地制宜,变化无穷的,而又以出奇制胜为上,强调出奇制胜的特点和优点是:抓住时机,行动快速,态势险峻,居高临下,兵之所至,如积水漂石,鸷鸟毁折。

第三,造成正奇结合、出奇制胜态势的关键有二:一是我军训练有素,布阵周密。

做到人马杂乱、情况混沌的情况下作战,能保持我军的号令统一,建制不乱,首尾相接,运用自如。

二是以伪装示形于敌。

要示敌以“乱”“怯”“弱”;要诱之以“利”,引诱敌军上当受骗,听从我军“调遣”,以造成我军的险峻态势,出奇制胜。

第四,结论:善于用兵的人,重视依靠和建构一种必胜的态势而不苛求于属下,他们选择将领也是善于“任势”的人,所以打起仗来就能像从高山上往下滚动的圆石那样势不可遏,战无不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兵势篇读后感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三部分,择人而任势。

一、兵法解析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意思就是:
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

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

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是静止的,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

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的这段论述提出了三个问题:势、任势和择人。

什么叫势?孙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也就是说,“善战人之势”,就像把一块圆形的石头置于高高的山顶上,并且再用劲去转动它,由于“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这块置于高山之巅的转动着的随时可能滚下来的圆石产生的能量,就要比方形的石头,或放于半山腰、山脚下,也不转动它要大得多。

可见,势是力量在战场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态势、气势和冲击力。

什么叫任势?任是运用,任势就是用势,兵家用势指的是用兵作战要能够取得类似“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的效果。

如杜牧所云:“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


用势说到底,就是把存在于将帅及其军队中的指挥、战斗能力借助于客观情况(如天时、地利),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任势的关键还在于择人。

任势要靠人运筹、谋划。

所以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那么怎么做到“择人而任势”呢?
第一是选择良将,良将的标准是“智、信、仁、勇、严”全面发展,如汉之韩信、蜀之孔明、南宋之岳飞,这些名将用兵高妙。

就在于善于选势和用势,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第二是善于用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良将名帅,也有各自的缺陷。

用人者要用其所长,扬长避短,才能收到“择人而任势”的效果。

第三是善于造势。

“故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

”“神势”,是指高明的军事家运用高超的智谋、精妙的运筹形成不可阻遏的战势,以取胜于敌人。

总之,“择人”与“任势”密切相关,“择人”是条件,是前提,“任势”是目的。

唯有择人,才能任势,认识是要靠人根据战场环境诸要素顺势而为,捕捉最有利的战机,形成“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效果。

古代政治家、军事家都善于选贤任能、择人任势。

楚汉相争,楚亡汉兴。

英明盖世的楚霸王项羽何以败在亭长出身的刘邦手下?原因在于项羽有勇无谋,不懂用人之道,结果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落了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

而刘邦善于“择人任势”。

三国时的刘备也是一位善于“择人而任势”的君主。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反映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东汉末年刘备要与曹操、孙权争雄,但却缺兵少将,桃园结义使他得了两位勇冠三军、忠心耿耿的猛将,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为刘备创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顾茅庐使刘备得到了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孔明。

从此他如鱼得水,言听计从,结束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才有了魏、蜀、吴三分天下。

可见,对于君主来说,善于用兵造势,不如说善用“任势”之人,唯有良将高超的智谋,才能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充分利用有利的态势去夺取胜利。

除了择人之用外,“择人而任势”的谋略还强调量才授权。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用人要用其所长,读后感才能扬长避短。

公元前215年,曹操准备征讨张鲁,临行前预料到孙权会趁虚而入,攻打合肥,于是就命令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将军合力固守合肥。

三将军中,张辽勇冠三军,李典刚烈如火,乐进沉稳持重,曹操便遂其短长而用之。

他说,如果孙权来攻时,由张、李两位出战,由乐进守城。

因为当时合肥已成孤城,若专任勇者守城,恐好战生患;而专任沉稳者防守,又惧其过于保守。

张、李、乐三将军性格互补,以张、李二将勇武先挫孙权军之锐气,再以乐进沉稳防守,能使合肥坚如磐石。

后来孙权果然率十万大军来攻,而魏军只有七千余人。

但魏军遵循曹操指令,由乐进守城,张辽、李典趁吴军立足未稳,挑精兵八百,突然冲入孙权所在的军营,杀得吴军措手不及,锐气大减。

初战告捷,魏军人心安定,合力守城。

孙权围城十余日不能克,只好撤退。

魏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能固守合肥,使孙权无奈退兵,与曹操善于“任人而任势”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领导者能用人所长,扬长避短,体现了高超的用人艺术的话,那么,领导者不仅能用人所长,还能用人所“短”,这不仅是高超,更是达到了一种精妙绝伦的境界了。

唐德宗时,韩滉曾任三吴节度使,凡是他征召的宾客,都根据他们各自的才干,恰当地予以适用。

有一次,一位老朋友的儿子来投靠他,但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

韩滉让他参加宴会时,他从始至终端坐在席上,没有和任何人交谈过一句话。

韩滉注意到这一点,事后就将他安置在军中,让他看守仓库大门。

结果这个人忠于职守,每天一早进入帷帐,一直端坐到太阳落山,官吏和士兵不敢随便出入。

沉默寡言,不善言谈本是短处,但韩滉能点石成金,用这类人看守仓库,就变短为长了。

用人所“短”,就是“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不仅需要用人者宽广的胸怀,能容人之过,还需具备智慧与谋略,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

北宋年间,南唐派江南名士徐铉(xuan)来朝贡,照例北宋应派一地位相同的官吏陪同,可徐铉学识广博,口才出众,北宋的官吏怕出丑,都不愿陪同他。

宰相赵普搞到为难,就去请示宋太祖。

太祖说:“这样吧,这个人选由我来定。

”太祖叫来殿前司(官名),让他列出十个不识字的殿前侍卫名单,然后太祖从中用笔圈一个人说:“就让这个人去吧!”此举让满朝文武大臣大吃一惊,但又不敢多说,就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成了满腹经纶的徐铉的陪同。

那位侍卫莫名其妙当了陪同后,起初徐铉对他滔滔不绝发表高见,妙语如珠,旁观者很是惊骇。

可那位侍卫却不置可否,无论徐铉提什么问题,都不予回答。

徐铉不知此人深浅,又一个劲地与他高谈阔论,可侍卫也不与他争论,只是点头称是。

最后弄得徐铉万般无奈,只好主动闭嘴,懒得再说了。

宋太祖若以智者对付智者,必然两虎相争,互不服气;而用愚者去对付智者,智者失去了论辩对手,无形中也就抵消了徐铉能言善辩的优势。

这则令人捧腹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择人而任势”内涵的丰富与多样。

二、古今联想
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产品的较量,从决策计划到生产销售,最难的是市场上的短兵相接。

正如《十一家注孙子·张预》所说:“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如何解决这个至难的问题?“以正合,以奇胜”是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不可不知、不能不用的策略之一。

《孙子兵法·兵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三军循敌进攻而不败,在于“奇正”策略运用得当。

要用正兵挡敌,要用奇兵去夺取胜利。

在商战中,所谓“以正合”就是企业首先要创造出优质的产品,运用优质取胜的策略;所谓“以奇胜”就是企业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还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正确运用创新取胜策略。

三、读后感
这篇文章虽然讲的是“择人而任势”,但是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讲的是“用人”,用人之所长,避其所短;
长短都不是绝对而言的,如果领导者对这个人用的好,那么他的短处也会变成长处,但是如果用的不好,那可能他的长处也会变成短处。

先“任势”,再“择人”,最后再“用人”,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特别是在商业竞争如此强烈的时代,人才是每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一个好的领导者总可以做到掌人才者,握天下之未来!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