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杜甫《秋野》《又呈吴郎》阅读训练及答案

杜甫《秋野》《又呈吴郎》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野
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

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野》前两句营造了一种萧索荒凉的秋日氛围,也描写了天空与寒江融为一体的环境特点。

B.《秋野》最后两句交代诗人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溪鱼,突出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C.《又呈吴郎》中“远客”即是吴郎。

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请吴郎善待这一妇人的想法。

D.《又呈吴郎》以小见大,借妇人的不幸写出了战乱以及苛捐杂税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灾难。

16.两首诗都写到打枣一事,请比较其不同之处。

(6分)
参考答案:
15.B(“突出了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过度拔高。


16.①《秋野》借自己跟随别人打枣一事表现自己生活的困顿,且为概述。

②《又呈吴郎》借劝说吴郎允许妇人打枣一事体现自己的悲悯情怀,且详述其劝说的原因等。

(本题共6分,每点2分,每条答出前半部分2分,后半部分1分。

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及鉴赏

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及鉴赏

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及鉴赏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及鉴赏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园四周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计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试题答案(1)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

(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大意思对即可)(2)系心黎民,忧时伤世。

(大意对即可)赏析一赏析点拨:这是一首以诗代柬之作。

通过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这件小事,体现了诗人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前两联诗人自述从前对这位扑枣邻妇的态度和理由,交代了她的悲惨处境,揭出她为何去打别人的枣子,为其行为开脱,旨在感化吴郎。

首联诗人自陈在瀼西草堂居住时,是任凭邻妇在枣熟之后来打枣的。

之所以不加干涉,因为她是一个没有生活来源、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老年寡妇。

“无食无儿一妇人”,是对首句的补充说明,七字层层深入,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

颔联说老妇人若不是穷得实在没办法,又何至于去打人家的枣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对她就更应当和气亲近。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六、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文人与枣①《诗经》里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美酒,以介眉寿”的句子。

人们在翻译时,往往将“剥”翻译成“击打”,其实,“剥”是“落”的意思,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枣是成熟掉落在地上的,并不需要击打,击打是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经验。

②因为日积月累的经验,人们终于摸透了枣树的“犟脾气”:越是被抽打厉害的,来年结果越多,反之,越是未被抽打的,来年结果就越少。

枣树的这种特性,似乎阐释了一个历史的真理:未经磨难,难有成就;磨难愈多,成就越大。

③中国历史向来就有一条二律悖反的规律: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好坏成反比。

④至少,杜甫是一个例子。

他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一生却过得凄凄惨惨。

⑤这位大诗人在《又呈吴郎》写过枣树。

杜甫漂泊到夔州时,住在成都西郊的草堂,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介意,只因老妇人衣食无着、无儿无女,枣树就是她的生活来源。

后来,杜甫搬家后,把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他人打枣。

杜甫就写下诗句来劝告吴郎。

诗圣的悲悯情怀,不知会不会感化吴郎?我没到过现在的杜甫草堂,也不知这几棵枣树如今还在不在?⑥枣树貌不惊人,但枣花蜜是最好的蜜,枣果被称为百果之王,枣木也是良材。

⑦白居易有《杏园中枣树》一诗:“人言百果中,惟枣凡且鄙。

皮皱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先是以自嘲语气写枣树丑陋没有自知之明,来到这个世上纯属错误,然而接下来却说:“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赞美枣树旺盛的生命力是谁也挡不住的。

诗末又言“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只有忍辱负重、木质坚硬的枣树是担负重任的良材。

⑧枣树在鲁迅先生的《秋夜》里最是让人费解:“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后来有学者研究出这两棵枣树一棵象征鲁迅,一棵象征周作人,两兄弟隔膜很深,互相孤立;还有人说这是作者无聊寂寞心境的外化:连树都是如此单调!鲁迅希望一棵是枣树,另一棵最好是别的什么树,可另一棵树竟然也是枣树!⑨我却不以为然,枣树,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在孤寂中壮大。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又呈吴郎①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惧怕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采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街坊妇人向杜甫抱怨,杜甫便写此诗去劝说吴郎。

②征采:指征敛赋税。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A.首联言传身教,写诗人从前任由邻妇扑枣,是由于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子女,为下文劝说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剖析邻妇扑枣的原由,希望吴郎可以谅解对方,对邻妇不只不要阻截,反而应当友善友善。

C.颈联粗心是说,吴郎防范街坊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况,而孤寡妇人向“我”抱怨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尾联借景抒怀,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穷本源,表达了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怨恨与不满。

E.本诗在委宛波折的夹叙夹议中间,逐渐显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2.请从“扑枣”下手,联合全诗,剖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态度。

答:1.CD [C 项“孤寡妇人向‘我’抱怨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她原来就是担惊受怕的,吴郎不应还插上篱笆防范她。

D 项“借景抒怀”错,应是“缘事谈论”或“即事抒情”。

]2.①怜悯微小,悲天悯人。

诗人即使自己贫寒落魄,依旧听凭孤傲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表现出诗人对广大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劝说亲戚,与人为善。

得悉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街坊打枣,诗人特地写诗劝说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街坊。

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乱不安的场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穷困难,以致于悲伤地哭泣。

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

诗人借邻妇生活窘迫的现状,揭露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本源,表达了诗人关于苛政与战争的怨恨与不满。

杜甫诗《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诗《又呈吴郎》赏析

杜甫诗《又呈吴郎》赏析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

“远客”,指吴郎。

“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篇一: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日常练习《又呈吴郎》

日常练习《又呈吴郎》

日常练习卷(三)姓名班级 .一、预习《又呈吴郎》《登岳阳楼》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堂前扑枣任.西邻()2)不为困穷宁有此...()3)只缘..恐惧转须亲...()()4)正思戎马..泪盈巾()5)即防远客虽多事..()6)吴楚东南坼.()7)亲朋无一字.()8)凭轩涕泗..流()2、理解课文《又呈吴郎》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我的做法: .②妇人的处境: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 .⑤大的社会背景: . 2判断下列说话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2)“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3)“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4)“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登岳阳楼》3“,。

”写景,写岳阳楼的宽阔广大。

4“,。

”叙述自己的身世,凄凉落寞。

5“”五个字写胸襟抱负,然而现实是如此破碎不堪,不禁“”。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6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7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名句: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8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 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 .二、课外阅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上.问魏徵①曰:“人主②何为而明③,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又呈吴郎》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释】远客:指吴郎。

征求:苛捐杂税,各种摊派。

①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②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非常委婉,极具艺术性,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3分)参考答案:①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表面上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

注释: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

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⑵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⑶不为:要不是因为。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⑷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亲:亲善。

⑸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防:提防,心存戒备。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⑹便:就。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⑺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⑻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参考译文: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的一个寡妇打枣,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呈吴郎》阅读练习及答案
《又呈吴郎》阅读答案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请简要概括。

(4分)答:(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答:《又呈吴郎》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1)(4分)答: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更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2)(2分)答: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

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
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解说杜甫将旧居让给吴郎居住,还惦念着原来西邻的贫妇人,所以写这首诗请吴郎对她多加照顾:不要阻止她来打枣,即便她对新主人有恐惧之心,也应多加体谅,不要便插疏篱令她反感。

诗人非常同情贫妇人,因为他深深知道,严重的征求和连续不断的战火已使人民贫困到了极点。

注释: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

扑枣就是打枣。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为什么要放任呢?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

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真是不假。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又呈吴郎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

远客,指吴郎。

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

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

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
大局,以至于流泪。

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

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

又呈吴郎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

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象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