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定律篇)
马太效应

1马太效应: 只要你在某个行业或区域做到最好,你就可以”赢家通吃”,否则不算,还得挨打.2登门槛效: 是一把双刃剑,善加利用可以使沟通交流事半功倍,同时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轻易利用他人的心理,因为拒绝了他人的要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心存歉意,想尽力去补偿,正是这种善良的歉意,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3蝴蝶效应: 讲的是一个道理,如果对于一个微小的纰漏听任发展,往往象多米诺骨牌那样引起崩溃.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一个血球可以引起雪崩.4分粥规则: 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著正义论提出的,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大概有5个发法.目前比较流行的是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部分。
5节约悖论: 关键在于把储蓄的资金闲置起来,而把它转化为投资,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增加银行的有效贷款,把钱用在刀刃上.6分马的启示: 将欲取之,必先欲之,适当的付出,不仅让你毫发为损,还会让你获得丰厚的回报.7霍桑效应: 从长远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张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8木桶原理: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版. 9.鲇鱼效应: 急中生智,置死地而后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囚徒困境: 并不是每次个人理性的选择都能让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许会让你陷入一个囚徒困境.11.香肠法则: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了解香肠的制作过程.12.梅非定律: 预料之中发生的事没有发生,而预料之外的事却发生了。
13.帕金森定律: 在行政管理中,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人员也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14.路径依赖:惯性思维15. 群体思维:凝聚力越强的群体,决策越容易出错.16.过度理由效应:当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作出解释时,就不在去寻找内部的原因。
17.卡诺沙朝见:态度决定一切,面对危机虽然事实很重要,但正确的态度能帮助你获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理解和同情,应对得法临危不乱,也许能够变坏事为好事.18.七年之痒:正确的能力定位,理性的目标规划和勇于面对挑战的年轻心灵,总能将7年之痒变成7年之扬.19.差一点情节: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20.酒与污水定律:一颗老鼠粪坏了一锅汤.21.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22.赫克金法则:要坚持诚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0大定律

一、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二、手表定理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
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
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适从,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
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
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三、不值得定律四、彼得原理五、零和游戏原理六、华盛顿合作规律七、酒与污水定律八、水桶定律九、蘑菇管理十、奥卡姆剃刀定律十一、二八法则十二、钱的问题。
管理学之八大效应

管理学之八大效应
1、木桶定律: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2、鲶鱼效应:引进一个,带动一片
3、华盛顿合作定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二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宁日。
4、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5、蝴蝶效应:只要输入的资料存在微小的差别,计算结果就会出现极大的差别。
6、80/20定律: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80%的人的收入来自20%的产品,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
7、路径依赖效应: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便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和锁定,让你轻易走不出来。
8、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破了一顶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进行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墨菲定律、羊群效应、马太效应与零和游戏

墨菲定律、羊群效应、马太效应与零和游戏一、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什么是墨菲定律? 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变种或推论。
人生哲学 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 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处世原理 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爱情意义 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名词解释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又称为“马太定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相对费用也会相应减少。
它是一种经济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太·埃文斯在1939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收入交叉学等领域。
一、马太效应的概念
马太效应又称希克斯-马太效应,它是指人们收入增加后,支付消费品相对于总收入的费用出现减少的现象。
它指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价格的敏感性也会随之变化,支付消费品的比例会变得越来越低,从而减少费用。
二、马太效应的模型
马太效应的核心模型是以消费费用占家庭总费用的比例为主要参数,即每个家庭总费用=消费费用+其他费用。
其中,消费费用是指购买消费品所花费的费用,以钱的形式流向企业、政府以及非营利机构来交换商品和服务,是家庭支付最大的一项费用。
而其他费用包括住房费用,交通费用,税费等。
三、马太效应的影响
马太效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它可以反映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进而有助于量化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使企业可以实施合适的营销战略,例如定价策略、产品结构促销等。
该模型有助于政府实施有效的财务政策,如减税政策,支持家庭消费行为,促进经济增长。
墨菲定律、二八法则、马太效应、手表定理、“不值得”定律、彼得原理、零和游戏、华盛顿合作规律、酒与污水

一、墨菲定律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变种或推论。
人生哲学1.别试图教猫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猫不高兴?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上来?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处世原理6.你若帮助了一个急需用钱的朋友,他一定会记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钱的时候。
7.有能力的——让他做;没能力的──教他做;做不来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
9.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爱情意义10.你爱上的人,总以为你爱上他是因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后硬着头皮寄出的情书;寄达对方的时间有多长,你反悔的时间就有多长。
生活常识12.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种产品保证60天不会出故障,等于保证第61天一定就会坏掉。
14.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15.你丢掉了东西时,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16.你往往会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东西。
17.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18.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开始动的比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错了排。
19.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二、二八法则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是什么定律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是什么定律
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是马太效应定律,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级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马太效应的名字就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凡是少的,就连他不多的那么一点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反而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股市中的1:2:7现象将一直延续到始终!赚钱的一直赚钱,赔钱的一直赔钱。
除非你彻底改变了给自己带来成功(失败)的方法!二、手表定理: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只表时,他基本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以上的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了。
因为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只要有一套你自己熟悉的操作软件或者系统就完全可以了。
一套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决策买卖股票,而两套理论却可能帮助我们睡不着觉,有了三套理论的结果却只会使我们无所适从!所谓“技多不养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你去做好。
股市很多事情是无限美好的,比如天天挣钱,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相当于研究永动机,不值得你去白费力,因为那是不可能。
尤其是在一个没有操作价值的市道中,空仓休息往往是最好的操作!四、零和游戏原理: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这个法则最适用于目前的中国股市了。
在连赌场都不如的中国股市中,你的赢利机会永远来于他人的错误,让自己少一点缺点,比多几点优点更加管用。
五、华盛顿合作规律: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
股市交易过程中,别总过于迷信专家、少听或者不听股评。
长出自己的脑子来!这样一来你的成绩未必会比原来的差。
不信你试试看。
六、酒与污水定律: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你可能学会了很多种选股的方法,甚至可以把支撑和阻力位置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是如果始终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自己的交易冲动,也不知道如何卖出,结果还是一样的糟糕。
七、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你能挣多少钱,不在于你学会了多少种方法,而在于你最不擅长的东西,比如控制心态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目录[隐藏]∙ 1 马太福音中的寓言∙ 2 马太效应的社会现象∙ 3 股市马太效应∙ 4 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 5 马太效应扩展∙ 6 老子提出的马太效应∙7 参与文献马太福音中的寓言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
就往外国去了。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
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夺过他这一千来,交给那两千和五千的。
他们有生产的就会更多, 那没生产的话就会拿走。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另一版本:《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马太效应的社会现象“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以〖经济领域〗为例,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
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
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
此外,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股市马太效应股票价格水平的升降与股市的增量资金数额(新入市或出市资金)和存量资金的周转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与股市的增量股票数额(新上市或离市股票)和存量股票的周转速度成负相关关系。
市场资金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表现为需求的扩张,市场股票的增加和周转速度的加快表现为供给的扩张。
同普通商品市场一样,在同一价格变动的调节下,股票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呈逆向或不对称性变动。
同普通商品市场相反,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对需求和供给都具有一种正反馈性的激励功能。
这种价格正反馈机制总是强化着供给与需求的逆向变动趋势,从而拉大或维持着供求不平衡关系。
因此,在股票市场上,价格的上升会推动价格的上升;相反,价格的下跌则会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换言之,股票市场的内在机制以一种特殊的马太效应方式表现出来,它直接导致了股票价格背离基本价值而大升深跌、暴升暴跌。
由于马太效应及股价的超常涨跌是股票市场内在运作规则的结果,因而它也就成为股票市场的必然的、常规性的运作形式。
股票市场必然有投机、必然超常动荡,因而股票市场永远是一个可以博取差价的场所。
股市在经历了一轮或强或弱的马太式不平衡循环后,可能会进入另一个反向马太循环过程,也可能进入暂时平衡状态。
使一轮马太循环中止的原因,如果是价格升涨的中止,通常是因为后续资金量枯竭、高价位所形成的高市场风险、突发利空消息刺激和累积获利筹码过多等等;如果是价格下跌的中止,则多是因为价位进入投资价值区域、突发利多消息刺激、累积套牢筹码过多过深等等。
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1.何谓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是指,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价值越高,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多,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大。
反之,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知名度越小,品牌的价值越低,其忠实的消费者就越少,势必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越小,将导致利润减少,被市场淘汰,其让位的市场将会被品牌知名度高的产品或服务代替。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在品牌资本领域内就是普遍存在的市场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2.品牌资本马太效实践成功的案例品牌资本的核心价值是标准和技术,衍生的价值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品牌营销系统的构建。
最高形态的资本是企业品牌价值;无形形态的资本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固化形态的资本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和不动产。
对于企业来讲,一流企业出标准,二流企业出技术,三流企业出产品,四流企业出效益。
企业惟有借助航空母舰般的“品牌资本”在行业中利用制订标准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尤其在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直至目前,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仍凭借对很多领域技术标准的控制,左右着产业格局的变化。
因此,企业只有极力创新、参与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占据品牌资本,才可能在自身领域占领技术制高点,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高通、微软、日本6C联盟都是凭借标准制胜中国市场的典型。
CDMA相关技术在高通的运作下成为其所掌握的专利和国际标准,所有生产CDMA相关通讯产品的企业都必须向高通交纳CDMA的入门费和使用费,高通由此一跃成为坐拥标准、日进斗金的跨国企业。
星巴克公司品牌资本的马太效应创造了成功的奇迹,在华尔街,星巴克早已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安全港,过去十年间,它的股价在经历了四次分拆之后攀升了22倍,收益之高超过了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以及IBM等大公司。
是什么创造了星巴克奇迹?将星巴克一手带大的舒尔茨回答:“我们的最大优势就是与合作者们相互信任,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高速发展中,保持企业价值观和指导原则的一致性。
”3.品牌资本马太效应对营销创新的启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品牌资本的构建日益迫切,企业积聚绝对优势的品牌资本,创造持续的价值,推动整合的市场资源,形成有形和无形的巨大财富效应,对于企业来说将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积聚品牌资本是顺应企业占领市场最高点的现实需求。
品牌资本是目前全球市场消费革命的源动力,不仅涉及到生活领域,而且也涉及经济金融领域。
人们在追求生活品牌的同时,对金融也必然有品牌的要求。
国内的企业如果不培育自己的品牌,将来就难以满足这些日益高新化的需求。
积聚品牌资本是持续创造价值的核心要求。
没有价值的品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品牌只有具有无形资产价值所具有的特性如制订标准和拥有核心的技术,品牌只有具备向有形资产可转化的价值,品牌只有与资本进行有机的对接,形成绝对的品牌资本优势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源泉。
积聚品牌资本是整合营销,创造财富的必由之路。
品牌是需要营销的,营销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品牌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可的过程,最后达到认同的目的。
整合市场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营销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品牌资本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可量化的价值,品牌资本的内在表现形式为消费者心中的接受程度和评判标准。
马太效应扩展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结果,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马太效应”来描述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默顿,最早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这便是“马太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