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完善思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完善思路1. 知识全面、立体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涵盖广泛的思想理论和实际问题,既要有内容的全面性, 也要有层次的立体化,注重知识的前瞻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2. 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重将思政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
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参与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4. 学科交叉和综合性教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教学,通过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结合,使思政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化,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还培养学生的学科复合能力。
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社会实习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组织和指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能力的教师,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的实践主体,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相比,具有知识全面、立体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科交叉和综合性教学;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可以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和加强学科交叉和综合性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完善。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体验感
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 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环保行动 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增长见识、培养品质。
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 赛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 化修养。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提高政治素养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提 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增强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融入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
02
通过实践课程、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思政教育的内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融入学生活动的思政教育
03
在学生活生积极参与,提升综合素质。
案例分析法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
01
选取典型案例
总结本次项目成果及经验教训
01
成果显著
02
经验教训
通过本次项目,我们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课程中,提高了学 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如部分学生对思政教 育的抵触情绪、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够贴近学生实际等。这些经验教 训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融入专业知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完善思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完善思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使命,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较高的道德水平的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完善思路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1、注重实践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强调实践性,注重将思政课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
在课程中需要涵盖内容广泛、紧贴时事,引导学生进行现场参观、社会实践和师生互动等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增强了对现实的感知和判断力。
2、突出人文关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注重突出人文关怀。
这种关怀不仅是对学生的温暖关怀,也是对社会人道主义、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关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性与人文情怀。
通过这种突出人文关怀的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还能够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社会责任感。
3、以发展人才为目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以发展人才为目标。
这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发挥思政课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品格、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善于思政课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和思政课专家。
同时鼓励高校优秀教师进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培养思政课教学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
2、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其次,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建立精准且广泛的学生思政课网上讲解平台,统筹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平台,让思政课教学更具有活力和趣味性,使得学生更容易上手和掌握知识。
3、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第三,要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要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多元化的设计,突出现实与创新点,并注重在课程中加入新生代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让他们在课程学习中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提质增效的具体实践路径。
文章认为,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基础。
这要求高校思政课程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使思政课程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
同时,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关键。
高校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发展。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这些理论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张平1 引言思政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全国上下尤其是高校对思政课程的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但当前还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常规老套,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与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不符等问题,因此,如何推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大力增强高校思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任务。
2 当前大学思政课堂教学问题分析2.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主动性欠佳,课堂互动参与度不高,对思政理论兴趣不足。
由于大学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主要评价指标以考试成绩为准,每届学生习惯于考前突击背诵,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对思政课中的重难点知识不会深入探究。
此外,学生不够重视思政课,上课玩手机现象尤为严重,相比其他专业课兴趣度不高,课堂有时会出现学生旷课现象。
这表明,学生对思政课重视度不够,学习意愿不强。
2.2 思政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现阶段,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导致思政课对学生感染力不强。
思政课堂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匹配程度不高。
部分教师忽视当代学生特点,不能将社会 发展现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缺乏深度思考,从而对学生的困惑无法及时释疑;更加关注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追求过度统一,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堆砌,与现实问题联系性不强,导致思政课堂教学思想教育和树才育人二者的作用相分离。
2.3 教学方法常规老套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模式、方法老套。
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着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建立,提倡教师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出发,探索学生学习的行为价值,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力求让每个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收获各自的学习成果。
但是目前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课堂气氛“表面活跃”却“内在沉闷”,教师教学方法常规老套 ,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师说新语中华传奇48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究◎.王亚萍/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改进思政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作用,能够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帮助学生们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加强顶层建设,高校党委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要求。
首先,由学校党委牵头与周围学校建立思政课程联盟。
学校之间可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
其次,学校邀请教学名师、行业导师、知名专家进校园,为教师进行学术演讲,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最后,学校需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对于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付出较大努力的教师给予经费支持,对于取得实效的课程教学改革给予激励奖励。
例如,学校可设置思政课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微课堂等比赛,对比赛中表现较突出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将比赛中优秀的课堂打造成示范课,在全校进行推广,供其他教师参考学习。
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
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来教,结果大相径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思政课程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是每个思政老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思政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认知规律,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讲授“坚定理想信念”专题时,可让学生们采取演讲的形式,引发学生们的共鸣,坚定学生信仰;在学习“弘扬中国精神”专题时,可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抒发学生们的情感,厚植爱国情怀;在讲解“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题时,可采模拟法庭的形式,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解。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多样化,现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报告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详细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参考。
二、现状分析1.1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现状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往往以灌输知识和理论为主要任务,重点在于传授一些思想和理论的基本概念,并缺少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内容。
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学校的思政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导致教学质量的差异化。
1.2学生对现有思政课的态度由于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认为这门课程单调乏味,无法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
一些学生将思政课视为应付考试的必修课,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甚至存在刷课现象。
三、存在问题2.1学科内容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科内容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程度不高。
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导致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
2.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导,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
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多元学习需求。
教学过程中,少有课堂讨论、互动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对策建议3.1加强教学资源投入学校要重视思政课的地位,加大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投入。
提高师资力量,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材料,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
3.2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入多元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环节。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与特点进行界定和阐述,然后分析两者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探讨实现同向同行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两者在内涵和特点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非思政课程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它的特点在于:一是普遍性,即所有课程都应当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二是融合性,即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要自然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拼接;三是创新性,即要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思政课程”则是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这些课程的特点在于:一是系统性,即围绕特定主题,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二是理论性,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素养的培养;三是导向性,即明确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两者在内涵和特点上的互补性,使得“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能够在高校教育中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
一方面,“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为其他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则拓展了思政教育的领域和形式,使得思政教育能够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9-06-12 [作者简介] 刘爱国(1979-),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 政治教育。秦海珍(1978-),女,河 南 焦 作 人,湖 南 大 众 传 媒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思 政 课 部 讲 师,研 究 方 向:思 想 政 治 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年度课题“微文化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影响及对 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106—
实,让理论指导行动,让理论焕发力量。 (三)传承信仰,让学生感怀信仰的力量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无
不诠释了一个正确而伟大的道理———信仰的力 量无穷大。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 贫弱落后并不可怕,只要坚定必胜信心,坚守伟 大信仰,就一定可以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因 为信仰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力量。高校 思政课就是要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 立,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社会主 义制度的确立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伟大信仰传承下来,让学生感怀信仰的力量, 并让他们在信仰的旗帜下紧跟党的步伐,紧跟 时代节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 程上铿锵前行。
高校思政课教师除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坚 定“四 个 自 信 ”,引 导 学 生 真 学、真 懂、真 信、真 用,更需要自身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如习近 平总书记 对 思 政 课 教 师 提 出 的 要 求:“政 治 要 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 人格要 正,用 人 格 感 染 学 生,用 真 理 感 召 学 生。”[4]“亲其 师,才 能 信 其 道。”传 道 者 自 己 首 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自己要先受教育。从这 个层面上看,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相 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的道义使命。
一、思政课的力量彰显 青年有思想,民族才有希望。作为培育青 年大学生思想的主渠道———思政课,感受思想的力量 拿破仑 说 过:“世 界 上 只 有 两 种 强 大 的 力 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 战胜的。”[2]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
2第01199年卷6第月2期 JOURNALOFHUN湖AN南MA大SS众M传EDI媒A职VO业CA技TIO术NA学LA院ND学T报ECHNICALCOLLEGE
Vol.19No.2 Jun.2019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刘爱国 秦海珍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二、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 发挥 教 师 的 积 极 性、主 动 性、创 造 性。”[4]由 此 可见,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校思 政课教师应该把道德使命、道义使命和政治使 命贯穿教书育人的始终。 (一)思政课教师的道德使命 习近平 总 书 记 在 座 谈 会 上 强 调:“思 政 课 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 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2016年,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指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思政课始终 贯穿着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 观 教 育,思政课教师是这条主线的引领着、教育者, 承担着思想洗礼、道德教化、凝聚共识的铸魂育 人作用。大学阶 段 是 培 育 思 想 和 “形 成 三 观 ” 的关 键 期,习 近 平 总 书 记 称 之 为 “拔 节 孕 穗 期”。从大 学 生 的 成 长 历 程 来 看,思 政 课 教 师 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崇高道德使命。 (二)思政课教师的道义使命 《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 往今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照 明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大学生来说,教 师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育思想、形成“三观”的关键时 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彰显思政课的力量,凸显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更需多管齐下,打造思政“金 课”。
[关键词] 新时代;思政课;探索;实践;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454(2019)02-0106-03 [DOI]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9.02.027
2019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 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 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使命,思想 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应彰显思政课的力量,凸显思政课教 师的使命,同时需多管齐下,打造思政“金课”。
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3]高校思政课的 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科技 等通过实践检验了的正确思想,是引导学生达 到更高思想境界、指导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指 南,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理直气壮宣扬 这些正确的思想并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正确思 想的熏陶下不断成长成熟。
(二)传播理论,让学生感知理论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毛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以 武装全党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及 时、有效地把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理论 结合实际问题,对广大学生进行讲解和阐释,把 理论变成一种道理,让学生真正入耳、入脑、入 心。当下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 党的十九大的最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课堂中讲清、讲实、讲透, 讲出高度、讲出深度、讲出温度,让理论照进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