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文献阅读作业 新药特地唑胺介绍
磷酸泰地唑胺_周青桐

[2014 - 08 - 14]. http: / / w w w . fda. gov / drugs / develop mentapprovalprocess / druginnov ation / default. htm. [2] BAKER S J,ZHANG Y K,AKAMA T,et al. Discovery of a new boron-containing antifungal agent,5-fluoro-1,3-dihydro1-hydroxy-2,1-benzoxaborole ( AN2690 ) ,for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of onyc homycosis[J]. J Med Chem,2006,49( 15) : 4447. [3] ADITYA K G,DEANNE D. Tavaborole ( AN-2690 ) for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of the toenail in adults[J].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4,12( 7) : 735 - 742. [4] US FDA. Label Information[EB / OL]. [2014 - 07 - 07]. http: / / w w w . accessdata. fda. gov / scripts / cd er / drugsatfda / index. cfm? fuseaction = Search. Label _ ApprovalHistory # apphist.
檨檨檨檨殎 新药信息
磷酸泰地唑胺( Tedizolid phosphate)
磷酸泰地唑胺( tedizolid phosphate) 是美国 Cubist 制 药公司开发的一种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商品名为 Sivextro, 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 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和甲氧西 林敏感菌株) 、各种链球菌及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引起 的成人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组织感染。Sivextro 的药用 成分为磷酸泰地唑胺的钠盐,现有针剂和片剂两种剂型, 于 2014 年 6 月 20 日获美国 FDA 批准上市。
抗菌药物泰地唑胺的构效关系及合成研究进展

图 1 泰地唑胺的结构式
2 构效关系 随着 唑烷酮类抗生素的发展,化学家们对该
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表 明[22],环 A 和环 B 之间不应有基团。若在环 A 与 环 B 之间插 入 羰 基、磺 酰 基 或 亚 磺 酰 基 其 活 性 消 失[23]。 唑烷酮母核 5 位碳原子一般为 S 构型,R 构型则没有抗菌活性。C 环和 D 环与 23sRNA 碱基 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更高的抗菌活性。因此,引入 了 D 环的泰地唑胺可与靶部位形成氢键,进一步稳 定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在抗菌活性上则更胜一 筹。过去曾认为 C-5 位乙酰胺基甲基是 唑烷酮类 化合物保持抗菌活性的最好基团[24],然 而,C-5 位 为羟甲基的泰地唑胺才对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表现 出了良好活性。这是由于 cfr 基因( 氯霉素氟苯尼 考耐药基因) 的甲基化作用,通过空间位阻使得利 奈唑胺的乙 酰 胺 基 难 以 与 靶 点 结 合,从 而 导 致 耐 药性。泰地唑胺则以较小的羟基避免了甲基化导 致的空间位 阻,进 而 对 耐 药 菌 株 产 生 良 好 的 抗 菌 活性[25]。
泰地唑胺 利 用 磷 酸 化 的 前 药,泰 地 唑 胺 磷 酸 盐。显著改 善 其 在 水 中 的 溶 解 性,提 高 口 服 生 物 利用 度,同 时 掩 蔽 的 C-5 羟 基 从 与 单 胺 氧 化 酶 ( MAO) 作用。其磷酸基团易被血液磷酸酶裂解, 但不减弱抗菌效力[26]。结构式见图 2。
FDA批准新型抗菌药物磷酸泰地唑胺

c
上 药 临 床
L u n g C a n c e r [ J ] . O R I G I NA LA R T I C L E , 2 0 1 0 , 2 5 ( 3 ) : 2 9 4 3 0 0 .
[ 1 3 ]顾 亮, 赵 恬, 钦光 跃, 等. 吉非替 尼对 比培 美 曲塞 二线 治疗 晚期
非 小细 胞肺癌 的临 床研 究[ J ] l 中 国临床药 理学 与治疗 学, 2 O 1 2 ,
1 7 f 5 1 : 5 6 9 — 5 7 2 .
[ 6 ] 王治华 , 唐 勇. 吉非 替尼 与厄洛替尼 治疗晚期 非小细胞 肺癌的临
床分析 [ J ] l 实用肿瘤 杂志, 2 0 1 0 , 2 5 ( 2 ) : 1 9 5 - 1 9 9 . 【 7 ] 汪海 岩, 张 德芳. 吉非替 尼与厄洛 替尼二线 治疗晚期 非小细胞 肺 癌 的对比研究 [ J 1 _ 实用医学 杂志, 2 0 1 2 , 2 8 ( 2 0 ) : 3 4 4 4 — 3 4 4 6 .
癌的临床 研究[ J 1 l 临床合理用 药, 2 0 0 9 , 2 ( 1 8 ) : 1 4 . 1 6 .
[ 1 7 】S h e p h e r d F A, P e r e i r a J R, C i u l e a n u L e t a 1 . E r l o t i n i b i n
获得 了F D A的加 快审 评 。磷 酸 泰地 唑 胺 的Q I DP 资 格 使这 款 药物 除 了拥 有 食 品 、药 品 和化 妆 品法 案 赋 予 的市 场独 占权 之外 ,还 可 以拥有 额 外5 年 的市场 独 占权 。 磷 酸泰 地 唑胺 的安 全 性及 有效 性 在 1 3 1 5 名AB S S S I 成 人患 者 参与 的两 项 临床 试 验 中得 到评价 。受试 者 被 随机 配 给磷 酸 泰地 唑胺 或 另 一种 获批 用 于治 疗AB S S S I 的抗 菌 药物 利奈 唑 胺 。结 果显 示 ,磷 酸泰 地 唑 胺 治 疗A B S S S I 与利 奈唑 胺 同样有 效 。 临 床试 验 中证 实 的最 常见 副作 用有 恶 心 、头 痛 、腹泻 、呕 吐和 头晕 。磷 酸 泰地 唑胺 的安 全性 和 有效 性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泰地唑胺(tedizolid)的合成研究

泰 地 唑胺 ( t e d i z o l i d ) 化学名 称为 ( ) 一 3 - { 3 一 氟4一 [ 6 - ( 2 - 甲基 - 2 四氮 唑- 5 一 基) 吡啶- 3 - 基] - 苯
成, 文献 [ 7—1 1 ] 的方 法 大 多 数 是 以芳 香 胺 类 化
合 物 与环氧 丙烷衍 生 物 反应 制 得 。文 献 [ 7 ] 是 以
基} 一 5 一 羟甲基一 1 , 3 - 口 恶 唑烷- 2 - 酮, 是由 C u b i s t 制药 公 司开发 的一 种嚼唑烷 酮类抗 菌药 物 。其 药用 形
式 为磷酸 泰地 唑胺 钠 , 商 品名 为 S i v e x t r o , 于2 0 1 4
烷反应 , 再依次与邻苯二 甲酰亚胺钾盐、 羰基二咪 唑( C DI ) 反 应 得 到 中间 体 ( ) . 3 一 [ ( 4 一 溴一 3 一 氟- 苯
基) - 2 一 氧代 一 1 , 3 一 日 恶唑 烷 - 5 - 基] 甲基 丁 酸 酯 , 此 法 收 率较低 。综 合 分 析 以 上方 法 , 本 文 作 者设 计 了 中间体 I 的新 合 成 路线 : 以4 一 溴一 3 - 氟 苯胺 为起 始原料 , 经与( R) 一 丁 酸 缩 水 甘 油 酯 发 生 加 成 反 应, 继而在 C D I作 用 下 进行 环 合 , 再 经 酯 水解 反
H・ N MR、 ” C — N MR、 I R 及 MS谱确证 。总收率 为 2 0 . 1 %( 以4 - 溴- 3 - 氟苯胺 计 ) , 纯度 为 9 9 . 6 %( H P L C法 ) 。 该路线所用原料廉价易得、 操作简便 、 条件温和 、 对环境污染少 、 收率较高 , 为 中试放大实验奠定 了一定基础 。 关键词 : 抗菌药物 ; 0 恶唑烷酮 ; 泰地唑胺 ; 工艺改进
新型抗菌药:特地唑胺磷酸酯(tedizolid PhosPhate)

新型抗菌药:特地唑胺磷酸酯(tedizolid PhosPhate)陈本川【摘要】特地唑胺磷酸酯为应对世界各地滥用抗生素引起的多药耐药性,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的第2个新型唑烷酮类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易感细菌所致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 ABSSSI),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菌株( 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菌株( MSSA)],各种链球菌属和粪肠球菌等。
该文对特地唑胺磷酸酯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非临床及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5页(P1679-1683)【关键词】特地唑胺磷酸酯;抗菌药物,新型【作者】陈本川【作者单位】湖北丽益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3;R978.7Tedizolid phosphate(暂译名:特地唑胺磷酸酯,代号TR-701,中文别名为泰地唑利磷酸酯、磷酸泰地唑胺等)是一种新型唑烷酮类的抗菌前体药,中文化学名为[(5R)-3-{3-氟-4-[6-(2-甲基-2H-四唑-5-基)吡啶-3-基]苯基}-2-氧代唑烷-5-基]甲基磷酸氢酯。
TR-701由韩国东亚制药公司首先研制,转让给美国Trius Therapeutics公司,随后被Cubist制药公司收购,该公司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Bayer)达成合作开发和商业化协议。
于2013年分别在美国、欧盟、加拿大和中国等国家提出新药申请,并获得美国FDA优先审评资格,2014年6月20日FDA获准TR-701上市。
商品名:SivextroTM,有2种剂型:200 mg静脉注射用冻干粉针剂和200 mg片剂。
其中,冻干粉针剂是用TR-701二钠盐配制的,而片剂由TR-701游离酸(TR-701 FA)加赋形剂直接压片制成的[1-2]。
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及其质量标准

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及其质量标准
磷酸特地唑胺(Tdz)是一种抗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
磷酸特地唑胺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磷酸特地唑胺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使用,但注射的方式更为常见。
磷酸特地唑胺注射用药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磷酸特地唑胺的含量,磷酸特地
唑胺的纯度,磷酸特地唑胺的溶解度,磷酸特地唑胺的外观,磷酸特地唑胺的活性,磷酸特地唑胺的稳定性,磷酸特地唑胺的微生物污染,磷酸特地唑胺的残留溶剂,磷酸特地唑胺的抗菌活性,磷酸特地唑胺的抗药性,磷酸特地唑胺的药效学等。
磷酸特地唑胺注射用药的质量标准是为了确保磷酸特地唑胺注射用药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以及确保患者的安全。
因此,在使用磷酸特地唑胺注射用药时,应注意遵守有关质量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的认识

3. 恶性肿瘤的治疗通常包括 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方 法。适应症的选择决定了患 者接受何种治疗方式,对于 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 重要意义。
2. 用法:静脉注射
1. 静脉注射是一种将药物 直接注入血液的治疗方法, 常用于急救和重症治疗。
2. 进行静脉注射时,医 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无菌 操作规程,以防止感染。
03
3. 使用磷酸特地唑胺时需 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 药物分类:抗肿瘤药物
01
1. 抗肿瘤药物是一类用于治 疗癌症的药物,它们通过不 同的机制来抑制癌细胞的生 长和扩散。
02
2. 抗肿瘤药物的种类繁多 ,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 、免疫疗法药物等,医生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药物。
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的认识
01
02
03
04
一、磷酸特地唑胺的基本信息
1. 药物名称:磷酸特地唑胺
02
01
1. 磷酸特地唑胺是一种 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 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
2. 磷酸特地唑胺的使用方 法通常是静脉注射,具体的 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 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身体状况 等因素进行调整。
03
3. 抗肿瘤药物虽然能有效抑 制癌细胞,但同时也可能对 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3. 药物作用:抑制癌细胞生长
1. 药物通过影响癌细胞的生长机制,阻止其无限制的分裂和扩散。
01
2. 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02
四、磷酸特地唑胺的药物相互作用与 禁忌
磷酸特地唑胺合成路线

磷酸特地唑胺合成路线
磷酸特地唑胺的合成路线可以如下所示:
1. 首先,将特地唑胺和磷酸三乙酯(或磷酸三丁酯、磷酸三异丁酯等)放入反应容器中。
2. 然后,在恒温搅拌条件下,加入过量的氢化钠或碳酸氢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3. 反应进行时,反应容器内可能会放出气体,需保持通风状态。
4. 反应温度一般控制在50-130摄氏度之间,具体温度取决于
反应体系和反应物的性质。
5. 反应时间根据反应速度和转化率的要求进行控制,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天。
6. 反应结束后,冷却反应混合物至室温。
7. 过滤固体,将过滤液集中。
8. 将过滤液或溶液经过蒸发或浓缩等操作,得到产物磷酸特地唑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合成路线仅供参考,具体合成条件和步骤可能因实际需求和实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性和有效性
Sivextro(特地唑胺磷酸酯,Tedizolid Phosphate)
•
第二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
•
•
2014年6月经FDA批准用于急性细菌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ABSSSI)
利奈唑胺是第二个FDA批准用于治疗由MRSA等菌引起的复 杂细菌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s)的药物
•
•
两组各有一人死亡, 但认为死因与受试药 物无关
10
文献三
结论
•
在治疗结束后1-2 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得到的ABSSSI有效率如 下:
• •
特地唑胺组:88 %(292/332); 利奈唑胺组:88 %(293/334)
•
安全性:
• • • •
特地唑胺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利奈唑胺 特地唑胺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少于利奈唑胺 特地唑胺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少于利奈唑胺 特地唑胺引起的由于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的病例数少于利奈唑胺
15
文献三 698人中选出 666人随机分组
332人:特地唑胺 200mg, qd, ivgtt ,共6天
334人:利奈唑胺 600mg, bid, ivgtt ,共10天
CE-PTA:290人
CE-PTA:280人
已注射2次或以上次数的患者,如达到如 下要求2条或以上者,可选择更换口服剂 型继续治疗,或继续使用注射剂治疗 • 皮损面积、大小未增长 • 体温低于37.7度 • 局部症状、体征无恶化 • 局部症状、体征有好转
2.
3.
23
谢谢
金黄色葡萄球菌: 90.3%, 其中,MRSA: 80.7%
符合评价标准并分离 出G(+)菌(ME):133
10
文献一
5
文献一
有效率
105.00% 100.00% 95.00% 90.00% 85.00% 80.00% 75.00% MITT 200mg 300mg CE 400mg ME
有效性(有效率)
Day 11
7-14 days after treatment
18-25 days after treatment
10
文献三
安全性
• •
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当 胃肠道反应特地唑胺 组(16%)少于利奈 唑胺组(20%) 由于不良反应退出试 验:
特地唑胺:1人(< 1%),腹部不适
利奈唑胺:4人(1%), 视力减退、恶心、呕 吐、疼痛、过敏、发 热、头痛、躁动不安
10
文献二
三期临床试验 非劣效性试验 数据来自北美、拉美、欧 洲的81个研究中心,共 667例 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
非劣效性试验: 显示试验药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 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的试验。
Prokocimer, P., et al., Tedizolid phosphate vs linezolid for treatment of 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 the ESTABLISH-1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13. 309(6): p. 559-69.
10
文献二
结论
•
在治疗结束后1-2 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得到的ABSSSI有效率 如下:
• •
特地唑胺组:94.6%(164/279); 利奈唑胺组:95.4%(267/280)
•
安全性:
• • •
特地唑胺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奈唑胺 特地唑胺但引起的并发感染发生率高与利奈唑胺 特地唑胺引起的神经系统反应发生率与利奈唑胺几乎相同
10
文献一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00 mg: 66.7 % • 300 mg: 69.8 % • 400 mg: 71.0 %
18.60%
最常见不良反应
11.70%
11.20%
10.10%
Hale Waihona Puke 恶心腹泻头痛
呕吐
10
文献一
结论
• • • •
特地唑胺治疗cSSSIs效果良好 三种剂量进行治疗,疗效相当,与皮损的类型或大小无关 剂量越高,不良发应发生率越高 经综合比较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进一步实验的剂量为 200mg,每日一次
特地唑胺
[类别 名 称]29 %
[类别 名 称]30 %
利奈唑胺
[类别 名 称]41 %
外伤 29%
侵犯 性皮 肤脓 肿 29%
蜂窝 织炎/ 丹毒 42%
10
文献二
有效率
120.00% 特地唑胺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48-72h EOT CE-EOT PTE CE-PTE 利奈唑胺
https:///drugs/informationondrugs/ucm423844.htm
2
文献一
二期临床实验 18-75岁 2009年9月
Prokocimer, P., et al., Phase 2, randomized, doubleblind, dose-ranging study evaluating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oral torezolid phosphate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1. 55(2): p. 58392. 3
• •
多中心,皮损测量方式会有差异 受试人群大多来源于社区,与院内AESSSI患者相比,并发症少很 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22
参考文献
1.
Prokocimer, P., et al., Phase 2, randomized, double-blind, dose-ranging study evaluating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oral torezolid phosphate i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1. 55(2): p. 583-92. Prokocimer, P., et al., Tedizolid phosphate vs linezolid for treatment of 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 the ESTABLISH-1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13. 309(6): p. 559-69. Moran, G.J., et al., Tedizolid for 6 days versus linezolid for 10 days for 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structure infections (ESTABLISH-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Infect Dis, 2014. 14(8): p. 696-705.
有效性
特地唑胺与利奈 唑胺的药效相 当,符合非劣性 试验的要求
Day11
Day 11
7-14 days after the EOT
10
文献二
安全性
不良反应发生率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胃肠道反应 并发感染 神经系统反应 特地唑胺 利奈唑胺
文献一
[类别名 称] (76.6 %)
[类别名 称] (17.6 %)
给药剂量
原定192人,终 定188人(MITT) 口服5-7天
[类别名 称] (76.6 %)
• 200mg:63人 • 300mg:63人 • 400mg:62人
分离出G(+) 菌病例:154
符合评价标 准(CE):164
不符评价标准原因: • 提前要求退出 • 合并用药 • 并发医学事件 • 检出G(-)细菌感染
•
结论:特地唑胺可作为有效的利奈唑胺替代药
10
文献三
三期临床试验 非劣性试验 数据9个国家的58个中 心,共666例 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
Moran, G.J., et al., Tedizolid for 6 days versus linezolid for 10 days for acute bacterial skin and skin-structure infections (ESTABLISH-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Infect Dis, 2014. 14(8): p. 696-705.
更换之口服药平均天数(p=0.99): 特地唑胺,1.7天; 利奈唑胺,1.8天
接受两天或更多天数注射人数百分比
(p=0.44): 特地唑胺,72%; 利奈唑胺,69%
10
文献三
Baseline
10
文献三
不同症状经治疗后疗效比较
10
文献三
治疗效果图表标题
100% 98% 96% 94% 92% 90% 88% 86% 84% 82% 48-72h Day7 End of treatment Post therapy asssessment Late follow 特地唑胺 利奈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