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白朴和马致远)【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北朝民歌)【圣才出品】

第4章南北朝民歌4.1 复习笔记一、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1.南朝民歌(1)内容绝大多数是情歌。
一方面与统治者的好尚有关;另一方面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直接的关系。
(2)艺术特色①语言清新浅近,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风格清丽缠绵。
②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③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同音异字双关语,同音同字双关语。
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2.吴歌与西曲(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2)两者在内容和特色上的区别①吴歌a.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的痛苦,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b.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西曲a.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b.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3.《西洲曲》(1)地位在《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2)内容及艺术特色①此诗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②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馀味无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前期诗文)【圣才出品】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3.1 复习笔记一、明初诗歌与散文明初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1.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1)高启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生活,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他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他会在诗中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因而使此诗散发出浓烈的个性化气息,如他在元末时所作的《青丘子歌》,就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重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3)高启还有不少涉及登览怀古的题材,这些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如《登阳山绝顶》《雨中登白莲阁望故园》《吴城感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
2.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1)杨基的一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如《新柳》。
(3)袁凯诗学杜甫,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
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秋日海上书怀》等。
3.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1)宋濂①宋濂,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这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和经世致用之气。
②宋濂散文创作,有不少道学气。
不过也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
如《秦士录》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气,给人印象深刻。
③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2)刘基①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刘基传》),其作品中的寓言散文颇有特点,刘基往往通过寓言故事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4.1 复习笔记一、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①《论语》的成书《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②《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③论语的主要文学价值a.人物形象的塑造《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b.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往往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老子》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老子》以韵文为主,它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和《论语》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为主,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对话体和寓言体(1)对话体论辩文的形成战国中期的《孟子》为语录体,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如《墨子》中的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而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2)寓言体《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元代散曲)【圣才出品】

第8章元代散曲8.1 复习笔记一、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1.散曲的兴起(1)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才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2)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乐曲面前,既显得苍白无力,又显得很不合拍。
于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应运而生。
2.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组曲中的各支曲子在内容上互有联系,但仍是以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组曲,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3)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4)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3.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
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一编 先秦文学【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圣才出品】

第6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6.1 复习笔记一、杂剧的南移与衰落1.杂剧的南移(1)杂剧的南移路线,主要是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路。
南征的大军和南徙的人口,构成了第一批杂剧观众。
(2)人口流动和政治等因素,促进了南北语言的汇集,使得以北方语言为依托的杂剧能为南方人接受和喜爱。
(3)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吸引了大批杂剧作家和戏班南下。
2.南方杂剧的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是从至元十三年至大德年间。
这期间杂剧初入南方,擅风骚者是在北方已经享有盛名的作家。
他们不仅带来了已在北方流传的名剧,还继续写作新篇。
(2)第二阶段为至大到天历、至顺年间。
关汉卿等杂剧名家陆续退出舞台,代领风骚的是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等人,他们来自北方,主要创作活动在南方。
南方籍杂剧作家崭露头角,成为杂剧创作的生力军。
①杂剧及散曲已被奉为“乐府”正宗,周德清撰写了总结北曲音韵的《中原音韵》,锺嗣成则撰写了记述杂剧作家作品的《录鬼簿》,开始了对杂剧的总结与评论。
人们对理论和经验的探索,也表明杂剧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②这时的作品体现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仙道隐逸;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积极的抗争精神日渐消退;侧重辞藻的华美,忽视剧作的舞台性。
从整本来看,缺乏佳构,不太适于场上演出,为杂剧的衰落种下基因。
(3)第三个阶段为元顺帝朝到明初,这一时期,在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日见沉寂,而处于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也萎靡不振。
于是,杂剧便走向衰落了。
3.杂剧的衰落(1)体制上的缺陷,是导致杂剧日益衰微的重要原因。
(2)杂剧由一人主唱的形式,使其他角色只能作为陪衬,限制了舞台表现力,不利于充分展示生活的矛盾。
(3)一本四折的体制,篇幅短小,也限制了作家的发挥。
(4)南戏这个综合了杂剧体制所长,扬弃其所短的剧种,取代了杂剧成为剧坛的主流。
二、郑光祖郑光祖一生写过杂剧18尹扶汤》等8种。
1.《倩女离魂》(1)思想内容①《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圣才出品】

第5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5.1 复习笔记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1.山水诗歌(1)山水诗的发展①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③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④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士大夫以山林为乐,自然景物很自然反应在诗中。
(2)山水诗兴起的背景①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
②晋宋时代,尤其是南渡之后,江南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阶层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大造别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
③山水诗的产生,与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⑤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3)山水诗的意义①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②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2.山水诗人——谢灵运(1)谢诗的鲜丽清新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2)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
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
4.1 复习笔记
一、白朴和《梧桐雨》
1.白朴的生平
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他的词作“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
所作杂剧,据《录鬼簿》所录名目,凡15种。
现存仅《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剧的“四大家”。
2.《梧桐雨》
(1)主题内容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白朴的《梧桐雨》固然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艺术风格
①夜雨梧桐的意蕴: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
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②深沉的沧桑感: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了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使人荡气回肠,人物的遭遇更能使人感受到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怆痛。
③《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
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二、《墙头马上》
1.主题内容
(1)歌颂婚姻自由
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墙头马上》描绘李千金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是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2)维护人格尊严
《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显然,这个人物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
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2.艺术风格
(1)紧凑、生动的情节
《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和《梧桐雨》明显不同。
《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2)泼辣的个性和喜剧性的场面
在这个戏里,作者充分显现出他善于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才能。
如在第三折裴尚书撞见了裴少俊、李千金的一双儿女重阳和端端一段,把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和老院公力图遮掩的狼狈相描绘得栩栩如生。
三、马致远和《汉宫秋》
1.“曲状元”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他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
2.《汉宫秋》
(1)内容
《汉宫秋》是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它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
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剧中写了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兴风作浪;满朝文武是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
在剧中,马致远把汉元帝塑造成了一个对王昭君爱得如痴如醉的怜香惜玉的多情才子形象。
(2)主题
①汉元帝“不自由”
剧中的汉元帝虽然贵为天子,但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受人摆布。
在现存的《汉宫秋》多种版本,题目正名都有“汉元帝一身不自由”一句。
“不自由”三字,力重千钧,颇能体现出剧作家塑造汉元帝形象的苦心孤诣。
②对历史与现实的体悟
中唐以后,随着作家对人生思考的深化,已经有人看到掌握极大权力的帝王,也会出现极不自由的局面。
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3)风格
《汉宫秋》以“秋天”的场景作为结撰全剧意境的依托,突出人生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寞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某种体验和认识。
四、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1.全真教盛行
(1)马致远有“万花丛里马神仙”之誉,在其现存的杂剧作品中,神仙道化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2)在元代,全真教主要人物邱处机备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尊崇。
一些志不获骋的文人,在内心苦闷而又无法摆脱的情况下,往往易受到全真教的影响,教中的说教,对于仕途失意、焦躁彷徨的知识分子来说,也具有抚慰的作用,全真教成为不少文人精神的避难所。
(3)马致远借鉴、吸取了全真教的思想主张,宣扬人生在世,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他的《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等基本上是依据全真道统而结撰的一组系列戏。
2.《黄粱梦》
马致远与多人合作的《黄粱梦》含义比较深刻,在神道剧中较有代表性。
作者采用了梦境叙事的技巧,使神仙道化的题材转化为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故事,高度概括了官场的腐败,以及涉足其中的知识分子本性的“迷失”,颇能发人深省。
这个戏虚中有实的写法,冲淡了题材本身的“神道”色彩,使之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
由此可见,马致远提倡“求仙悟道”,和他对恶浊官场的厌恶情绪有着密切联系。
3.《陈抟高卧》
《陈抟高卧》是马致远另一部耐人寻味的神仙道化戏。
陈抟既有用世之意,又有避祸之
心,与《黄粱梦》相通。
陈抟的态度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入世的利弊得失问题上产生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其中的一些曲词,写得十分出色,如第四折〔双调·新水令〕,造语豪俊潇洒,形象地表现出陈抟在抛却名利之后闲逸的心态和融入大自然的舒畅情怀。
【名师点拨】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和马致远被誉为元杂剧的“四大家”,白、马在我国古代戏剧史上的地位亦早有定评,《梧桐雨》和《汉宫秋》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白朴对李、杨爱情故事的接受与创新之处,马致远借刘、王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及其艺术特色,皆是考研关注的重点,考生不可轻视。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白朴的《墙头马上》故事源自白居易诗《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井底引银瓶
【解析】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白诗主要记述了一个婚姻悲剧: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
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
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2.马致远在其散曲名作《秋思》中这样描绘争名夺利的世态:“看密匝匝蚁排兵,_____,
闹穰穰蝇争血”。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乱纷纷蜂酿蜜
【解析】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由秦汉帝王和三国豪杰的今昔来说明争名争利最后仍然化为乌有。
作品一方面极力歌颂隐居生活的优美与高洁。
另一方面又极力描写尘世间争名夺利的丑恶与肮脏,“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争攘攘蝇争血。
”作品否定了功名富贵,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流露了消极厌世,及时行乐的思想。
二、名词解释题
1.《汉宫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一部历史剧,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它也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2.白朴[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研]
答: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汉族,祖籍山西,后徙居河北真定,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
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三、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