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一、填空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4、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融,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尤为擅长书信体散文。
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其代表作为诗歌《七哀诗》三首和赋作《登楼赋》。
5、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有两对兄妹的创作很有名,分别是班固、班昭与鲍照、鲍令晖。
6、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晋代诗人潘岳的《悼亡诗》影响。
7、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8、曹丕,谥魏文帝,有作品集《魏文帝集》,其成就主要在诗歌上,创作了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魏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
10、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郦道元创作了《水经注》,杨衒之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1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1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
13、南朝文学,诗歌走向了格律化,其突出的表现是沈约的“四声八病”说。
14、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总称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5、《七哀诗》中“西京乱无象”中的“西京”是指现在的西安。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ﻭ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得并称。
她们以显赫得政治地位与杰出得文学才能著称于世.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得政治抱负与乱离得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得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得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得并称。
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得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得形象概括.建安就是汉献帝得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得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得愿望与对理想生活得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得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得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得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得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得感染力.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得诗人?她们得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得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得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得创作,表现了乱离得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得愿望与积极进取得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得差异?曹操得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得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得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得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得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已排版可直接打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
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
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二十卷。
东晋干宝作。
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
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炼,韵味隽永。
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
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总结1.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1)古代文学的三个阶段:初期文学、古代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
(2)古代文学的分期:古代文学从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可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六朝文学”。
2.先秦文学:(1)《诗经》:包括《风》、《雅》、《颂》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纯文学作品集合。
(2)《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内容多为爱国主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4)墨子、老子等代表性著作。
3.两汉文学:(1)历史文学: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2)辞赋文学:杨雄的《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3)乐府民歌:《陌上桑》、《长歌行》等。
4.六朝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谢灵运的《咏史诗》等。
(2)骈文的盛行:王粲的《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3)佛教文学:鉴真的《大唐西域记》、慧远的《维摩诘经》等。
5.古代文学的特点:(1)形式多样:包括诗歌、骈文、辞章等多种文学形式。
(2)社会功能鲜明:文学被用作表达感情、赞美人物、教化民众等社会功能。
(3)艺术风格多样:田园诗、山水诗、婉约诗、豪放诗等多种风格并存。
6.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的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的变迁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影响。
(3)士人文化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崛起和士人文化的繁荣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的简要总结,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查缺补漏。
同时还应该重点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其艺术风格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难点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时期,时代背景是从晋朝开始征服三国时期到隋朝统一大陆的过程。
由于当时国家政治的动荡和日趋衰败,文学的主体和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是几个重难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文学特点:1.白话文逐渐兴起,诗歌严格格律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诗句用意鲜明,意象贴近生活。
2.散文以杂文为主,多为小品文。
散文追求情感真挚,或俏皮幽默,或痛快淋漓,或感恩戴德。
3.文艺表现倾向于表现悲壮、磨难、溺爱和富家子弟反叛的故事情节。
4.文艺特色为凝炼、含蓄,属于一种高古文学范式。
5.文学的广泛传播和讨论在个人的友情和诗文情趣之间找到了一个公共空间,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独特景象。
二、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是著名文化人、难得文学家萧统为训练士人的口语的散文作品,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2.《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力及影响力最广,最长久的一部文集,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3.《燕子笺》及其它飞花集,是代表魏晋时期文学精华、代表文学形式和艺术价值的一部文集。
它选用了从各地隐士,散文家、诗歌家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文学代表性和社会历史价值。
三、难点考点1.《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情节,对于魏晋文学的历史事件或文化内涵有很好的反映,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魏晋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例如“祖托之登跋涉者”之故事即是一种宣扬尊劳重贤的思想倾向。
因此,学生们需要掌握这些故事的情节,进一步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内涵。
3.古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主要表现为小说、诗歌和散文。
其中,散文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体之一,既有东周的豪放、幽默、活泼的风格,也有楚韵、旷达、优美的笔触,体现出一种含蓄而优雅的文化气质。
而这种文化气质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有所感悟和理解。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三弹(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 12 类。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
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基本特征的概括,此时的作家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应场、刘桢、阮瑀、徐干)、“一蔡”(蔡文姬),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一、基本知识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她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她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
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
诗风变化的原因就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
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与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
大量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正始文学一、基本知识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就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就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思考与练习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就是什么?其内容一就是抒写孤苦寂寞与忧生惧祸之情;二就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就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一就是长于抒情,二就是工于比兴;三就是精于用典;四就是善于曲笔。
具体手法一就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就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
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三章两晋文学一、基本知识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她们就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就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就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与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她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与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与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二、思考与练习1、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就是谁?主要创作倾向一就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就是雕章琢句,追求词藻华美与对偶工整。
只有左思独树一帜,以矫健的笔力抒写了寒士的不平,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即“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左思《咏史》八首就是中古咏史诗的杰作。
其艺术特点,一、八首诗各自独立成章又互相承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诗的形式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二、继承了建安诗人抒情与言志相结合的传统,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将咏史与咏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三、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
第四章陶渊明一、基本知识1、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与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二、思考与练习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与咏怀诗、咏史诗两类。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与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与她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与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与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与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值得注意的就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就是平淡自然,她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
二就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划景物,在她的笔下景物总就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陶渊明就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她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她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她也有很多创造,一就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就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五章南朝诗歌一、基本知识1、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
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
她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2、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与鲍照的并称。
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就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就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与对偶。
3、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与陈代的阴铿。
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
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就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就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就是宫体诗的合集。
二、思考与练习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谢灵运就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她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一、一些佳句显示了她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与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二、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三、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与完整。
2、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与愤世嫉俗之情;二、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四、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与与写景咏物的作品。
3、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