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学1.化⽯的定义;化⽯的保存类型(1)化⽯的定义:化⽯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体上可以将化⽯分为4⼤类,即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1实体化⽯:古⽣物遗体本⾝⼏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
变化实体:由⽣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化作⽤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较完整的保存⽽⽆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指⽣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即⽣物⼫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即⽣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即由⽣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物体⼤⼩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
○3遗迹化⽯: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物⽣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和遗物化⽯)○4化学化⽯:地史时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物的⽣活⽅式;海洋⽣物环境分区(1)(海洋)⽣物的⽣活⽅式:○1底栖⽣物:指⽣活在⽔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物。
底栖⽣物如果⽣活在基底表⾯以上则称为表⽣⽣物(a.营海底爬⾏或跳跃⽣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活——底栖固着⽣物),⽣活在基底表⾯以下的⽣物称为内⽣⽣物(a.营潜⽳;b.营钻孔)。
○2游泳⽣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学部分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和四种方式。
1、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2、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和。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和。
3、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和。
4、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和。
5、趋同、趋异、并行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
6、是否存在生殖隔离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提供物质基础,提供条件,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7、遗传变异、隔离、自然选择8、渐变成种、迅变成种、骤变成种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和。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恐龙的绝灭属于。
9、世系绝灭、集群绝灭10、游泳、浮游、底栖11、温度、盐度、光照、底质、气体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和。
11、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有、、、和。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12、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和混合壳13、多房室有孔虫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和14、“虫筳”的分类地位:14、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15、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C、P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和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和。
17、水螅型、水母型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和。
18、横板、鳞板、泡沫板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和。
19、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20、无颈式、直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20、依据头足纲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体管分为如下类型:、、和。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和。
连接孔、连接管、连接板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和等。
22、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三叶虫23、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蜂巢层23、虫筳的旋壁的维系壳层包括、、、和。
科大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2大绝灭: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3: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4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5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6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7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8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10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11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13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14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15化石化作用包括哪些作用?①矿质填充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6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17:大进化的模式:适应辐射,趋同与平行演化,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18:小进化: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19:小进化的影响因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自然选择。
20: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5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1:生物进化特征:阶段性,适应性,进步性,不可逆性。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进化:生物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表此刻其形态结构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升。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要素有突变、迁徙、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4、大进化的形式(1)适应辐射:从一个先人类群,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地产生很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一样先人的生物类群,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一样种类生物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像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划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邻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 3)线系渐变与中断均衡:线系演变模式以为生物逐代的细小变化能够随时间累积致使主要的进化。
中断均衡模式以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久的进化阻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阻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显然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以前。
5、大迸发:在生命进化史上能够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6、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常常波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计条件:保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由一系列相互有关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生物生计跳进的总和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要素:物理要素、化学要素、生物要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含两类描绘指标: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色:(1)化石保存完好,各部分及表面无零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洗摆列齐整的现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便两瓣分别,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目比率大概为 1:1。
(4)基本保存了古生物原来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改动。
中大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单名法:用于对属和属以上分类单位的命名,即由一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用于对物种的命名,由种本名和其所属的属名组成。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三名法:对于亚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种名亦要小写。 (属及属以下拉丁名全为斜体,属以上为正体;属及属以上拉丁名第一个字母均要大写,属以下要小写) 9、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时代,化石证据。) 生命起源三阶段 ①原始海洋中的 N、H 等元素和水、CO、CO2、 H2S、HCl、CO4 等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 压等条件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③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生命现象,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 经历了四次飞跃: ①最早生命的出现、35 亿年、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 ②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前寒武纪、丝状结构的微化石。 ③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18 亿年前,绿藻 ④后生动物的出现,5.6 亿年,腔肠动物 10、什么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举例说明。 原核生物: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 蓝藻 真核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绿藻 原生动物:一类与多细胞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蜓 后生动物:多细胞真核动物。腔肠动物,脊椎动物等 11、解释名词: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重演律、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特化、趋异、适应趋同;并举例。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已经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 能重新出现。 (进步性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鲸类,属于哺乳类,回到 水中生活,去只能用肺呼吸,无法恢复鱼类的鳃或是鳍。 。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些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 时产生新的适应。长颈鹿,脖子变长,前肢也随之变长。 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低等特征,然后才体现本身较 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复——重演律。 个体发育:生物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经历所有发育阶段的整个历程。 系统发育: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 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称为特化。哺乳动物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翼状、蹄状。 适应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种 (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 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 。 多方向的趋异成为趋异辐射。 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型上变得相似,不 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形状。 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 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 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什么叫化石?答: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2、标准化石?答: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能确定地层时代的化石。
3、化学(分子)化石?答:是指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4、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答: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化石的保存类型?答: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体化石、化学化石。
6、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因素5、成岩条件。
7、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种种严格的条件,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8、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答: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是指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短短200万年间,生命进化出现飞跃式发展的情形。
几乎所有动物的“门”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因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于是,这一情形被形象地称为生命大爆发。
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
9、优先律?(p26)答: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生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10、简述双壳动物与腕足动物硬体的主要区别?答: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11、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p102)答:按面线后支与头甲边缘相交的位置,分后颊类面线(后支在颊类面线之内)、前颊类面线(后支在颊角之前)、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边缘式面线(有的三叶虫无面线,有的处在头甲边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第1-2章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
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19. 什么叫地史时期?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1.0万年36亿年46亿年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
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
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
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25. 早期生物演化的4次重大事件。
事件一: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事件二: 生物发生分异,多样性增加;事件三: 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事件四: 后生动物出现26.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生物进化的特点:1、进步性发展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规律:器官相关律(环境条件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有些器官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发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第3章---原生动物门1.“虫筳”繁盛于(C-P纪)时期的(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2.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3.“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蜓类的演化趋势:壳体变大;壳形变化:短轴型(透镜形)⇒等轴型(圆球形)⇒长轴型(纺锤形,长圆柱形);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三层—四层—蜂巢层—出现副隔壁;隔壁褶皱:平直—两端褶皱—全面褶皱↗少数平直;旋脊:粗大—细小—消失其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特点如下表所示:演化阶段C1 C2 C3 C4 C5特征小、短轴、单层或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5.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答:植物演化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 菌类、藻类阶段: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2) 裸蕨植物阶段: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3) 蕨类植物阶段: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4) 裸子植物阶段: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5) 被子植物阶段:晚白垩世至今,最最高等的植物第5章---腔肠动物门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O2-P末)2.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3.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主隔壁)、( 对隔壁) 和(侧隔壁)三种类型。
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第5章---节肢动物门1.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是(寒武纪与奥陶纪)时代的标准化石,生活于_正常浅海_ 环境中。
2.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
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与头颊后缘相交;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与侧缘相交;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与颊角相交;边缘面线3.莱德利基虫属节肢_ 动物门三叶虫纲,其繁盛于早寒武世时代。
4.试述三叶虫的地史分布特征。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灭绝:二叠纪末第5章---腕足动物门1.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
腕足类双壳类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壳类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壳类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接合面位于两壳接合面上固着构造肉径孔足丝凹口(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2.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D 。
a运动b.生殖 c.开闭壳d.固着3.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腹壳4.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S-D-C-P)。
第5章---笔石动物1.笔石动物生活于(海洋)环境中,是(奥陶纪-志留纪)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2.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三种类型。
3.对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
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目笔石体形态笔石枝胞管胎管生活方式时代树形笔石目树枝状锥状扇状枝多、不规则或规则分枝。
单列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胎管端部不露裸固着底栖少数漂浮C3~C1正笔石目多简单枝少、规则分枝。
单、双四列正胞管露裸,胎管尖向上漂浮~D14.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1.遗迹化石的定义:是古代生物在底层内或底层层面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留下的痕迹,被沉积物而充填、埋藏后,再经后期成岩的石化作用而形成的。
2.遗迹化石的主要类型。
1、居住迹2、爬迹3、停息迹4、进食迹5、觅食迹6、逃逸迹7、耕作迹3. 遗迹相的概念指一定沉积环境条件下的遗迹化石组合,是根据同一或相似沉积环境条件下多种遗迹化石的组合或遗迹群落来体现的。
4. 遗迹相模式类型及其特征。
陆相(斯柯茵迹、白蚁巢穴迹、默米亚迹)过渡相(蛀木虫迹、螃蟹迹、曲带迹)海相(钻孔迹、舌菌迹、石针迹、二叶虫迹、动藻迹、类砂蚕迹)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地壳构造发展史_三大方面。
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_史密斯_提出的。
3.解释地层叠覆律。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9.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沉积旋迴的概念。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
瓦尔特定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在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10.简述板块学说。
(1)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物质;(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4)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
运动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11.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12.年代地层单位分为(宇)、(界)、(系)、(统)、(阶)和(时代)六级。
13.沉积环境的判断标志为(生物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
14.威尔逊旋迴分为(胚胎期)、(初始洋盆期)、(成熟大洋期)、(衰退大洋期)、(残余洋盆期)、(消亡期)六个阶段。
15.多重地层单位可以概括为(岩石地层单位系统)和(年代地层单位系统)两类地层系统。
16.一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类型。
17. 地层对比的可操作性标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何谓相分析?相分析的原则并叙述其含义?19.何谓地层划分,划分地层的方法有哪几种并分别叙述其含义。
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的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地层组织成相应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