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学1.化⽯的定义;化⽯的保存类型(1)化⽯的定义:化⽯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体上可以将化⽯分为4⼤类,即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1实体化⽯:古⽣物遗体本⾝⼏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
变化实体:由⽣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化作⽤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较完整的保存⽽⽆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指⽣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即⽣物⼫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即⽣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即由⽣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物体⼤⼩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
○3遗迹化⽯: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物⽣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和遗物化⽯)○4化学化⽯:地史时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物的⽣活⽅式;海洋⽣物环境分区(1)(海洋)⽣物的⽣活⽅式:○1底栖⽣物:指⽣活在⽔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物。
底栖⽣物如果⽣活在基底表⾯以上则称为表⽣⽣物(a.营海底爬⾏或跳跃⽣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活——底栖固着⽣物),⽣活在基底表⾯以下的⽣物称为内⽣⽣物(a.营潜⽳;b.营钻孔)。
○2游泳⽣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

1、化石保存类型:类型分类: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分为未变化石、已变化石模铸化石分为印模化石、印痕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2、.四射珊瑚分类位置:腔肠动物门刺胞亚门珊瑚虫纲四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基本结造:A、外部构造:外壁、表壁、鄂部。
1.外壁:珊瑚虫发育的基础;2.表壁:位于外壁表面,是软体下垂部分的分泌的生长线,细的称“线”,粗的称“皱”;3.萼部:杯状,是软体生活的地方。
B、内部构造:隔壁、横列构造---横板、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
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的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
泡沫板:切断隔壁大小不等的板。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3、三叶虫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三叶虫。
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的标准化石。
三叶虫的基本构造,头甲构造+胸甲构造+尾甲构造。
头甲构造:面线、眼脊、头鞍、活动颊、颊刺、固定颊、头鞍沟颈环、颈刺、边缘沟、背沟、眼叶、眼、颊角。
(头盖=头鞍+固定颊+颈环)面线的位置,后颊型、前颊型、角颊型、边缘型。
4、蜓的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蜓目蜓。
蜓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蜓壳形态:透镜形、球状、椭球状、圆柱状、仿锥状。
蜓壳构造:初房、房室、壳圈、旋壁、隔壁、旋脊等。
(旋脊和拟旋脊不可同时出现)旋壁的细微构造: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5、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早、中、晚、末)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上、中、下、顶)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6、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固着底栖、浮游,游泳三种方式7、地质年代表及符号(前面为符号,后面为几分)显生宙(PH)新生代(Cz):第四纪Q《2》、新近纪N《2》、古近纪E《3》。
最新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复习思考题古生物学部分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古生物学第三章•什么叫化石第四章•化学(分子)化石第五章•生物层序律第六章•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第七章•石化作用第八章•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些类型?第九章•矿质充填作用第十章•置换作用第十一章•碳化作用第十二章•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第十三章•概述“ 化石记录不完备性” 的原因影响化石记录的因素有哪些?•化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外模•内模•核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遗迹化石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古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古生物的分类系统•双命名法•优先律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一 . 珊瑚动物•珊瑚的隔壁•鳞板•横板•泡沫板•中轴•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二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主要分哪几个纲?•双壳类的新月面•双壳类的盾纹面•外套湾•外套线•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头足类的住室•头足类的缝合线•头足纲体管类型及其特征•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三 . 三叶虫动物•三叶虫的头鞍•三叶虫的头盖•三叶虫的固定颊•三叶虫的活动颊•三叶虫的面线•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四 . 腕足动物•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五 . 笔石动物•树形笔石有几种胞管?•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第五章古植物•茎的分枝方式主要有哪些?•叶序•植物界分哪些主要门类?蕨类植物和裸子包括哪些门类,各有什么特点?•试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六章微体古生物学•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其特点•蜓壳的旋壁有哪些组合类型,每种组合有哪些构造?•牙形石的主要类型•牙形石的地史分布地史学部分1.鲍马序列2.地史学3.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4.地层层序律5.复理石6.什么叫相、相变、相分析?7.垂向加积作用8.标准化石9.层面构造10.暴露标志11.非补偿、补偿、超补偿12.历史构造分析13.地缝合线14.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15.地层划分对比有哪些方法,每个方法的原理是什么?16.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17.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8.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19.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20.补偿与非补偿21.沉积组合22.组与阶23.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24.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25.海侵超覆和海退退覆26.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简介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古代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分布和地史演变规律的学科。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对象:古代生物的化石和地层。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意义:了解生物进化历程,探讨地球历史,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演化1. 讲解古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地质时代,将古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 介绍古生物的演化:阐述生物种类的变化、生物群的演替和生物界的进化趋势。
3. 分析生物演化的重要事件:如寒武纪大爆发、恐龙的兴衰、哺乳动物的崛起等。
三、地层的形成与划分1. 讲解地层的定义:地球表面一层一层的地形地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
2. 介绍地层的形成:分析沉积环境对地层形成的影响,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3. 阐述地层的划分:根据岩性、化石、层位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四、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 讲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传统方法: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
2. 介绍现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技术: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遥感探测等。
3. 分析古生物地史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字化地层学、分子古生物学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的应用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如油气、煤炭、铀矿等。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公园建设等。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教育和社会科普中的意义:提高公众地质素养,培养地质人才。
六、古生物地史的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典型的古生物地史案例:如澄江化石地、热河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等。
2. 讲解案例中的重要发现:如澄江化石地的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热河生物群的中生代鸟类和哺乳类化石,凯里生物群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
3. 探讨案例研究对古生物地史学的贡献:如揭示生物进化新历程、填补地史空缺等。
七、古生物地史的变迁与全球变化1. 讲解古生物地史的变迁:分析古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如古特提斯海、古太平洋等。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摘要

一、名词解释及填空题1. 岩层:一般把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包括沉积岩、成层的火山岩以及由这两类岩石变质而来的变质岩)统称为岩层。
2. 地层:具有一定层位或形成时代的岩层(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
地层与其相邻的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层面或不整合面分开,也可由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决定的明显的界面分开。
3.化石层序律: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
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
4.非史密斯地层:是指非重力机制下(热力、机械力、构造力等)形成的地层,不服从史密斯地层三定律,因而不属于史密斯地层学的范畴,我们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
5.地层的划分: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地质时期中无机界和生物界的演化都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根据这个特征将地层分为若干自然组合的过程称为地层的划分。
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界面等)将地层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称地层的划分。
6.地层的对比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将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特征进行层位上的比较,论证它们是否相当。
7.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组成地层的岩石是客观物质,它有多少种能够用于划分地层的不同特征,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划分方法,一种特征的变化不一定和另一种特征的变化一致。
地层有多少种类的划分,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单位。
8.岩石地层单位:以岩性特征作为主要依据所划分的地层单位;根据可观察到的和可鉴别的岩石学特征,或岩石学特征组合(如沉积韵律)及其地层关系所定义的岩石体。
9.岩石地层单位的类型分为四级:群、组、段、层。
10.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带(生物带):指具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特征的一套地层体。
在厚度、地理分布及时间跨度上变化均很大。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资料

原始水平性原理: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岩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沉积地层中的岩层在侧向上是大规模甚至全球性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
地层叠覆原理: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上而下是从老到新的,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说明有构造作用的改造。
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小壳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
象州型沉积:象州型沉积是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南丹型沉积:南丹型沉积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准层序:准层序是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在中国境内晚三叠世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南方以D-C(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北方以D-B(拟丹尼蕨-贝尔瑙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简答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中大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单名法:用于对属和属以上分类单位的命名,即由一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用于对物种的命名,由种本名和其所属的属名组成。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三名法:对于亚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种名亦要小写。 (属及属以下拉丁名全为斜体,属以上为正体;属及属以上拉丁名第一个字母均要大写,属以下要小写) 9、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时代,化石证据。) 生命起源三阶段 ①原始海洋中的 N、H 等元素和水、CO、CO2、 H2S、HCl、CO4 等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 压等条件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③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生命现象,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 经历了四次飞跃: ①最早生命的出现、35 亿年、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 ②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前寒武纪、丝状结构的微化石。 ③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18 亿年前,绿藻 ④后生动物的出现,5.6 亿年,腔肠动物 10、什么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举例说明。 原核生物: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 蓝藻 真核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绿藻 原生动物:一类与多细胞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蜓 后生动物:多细胞真核动物。腔肠动物,脊椎动物等 11、解释名词: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重演律、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特化、趋异、适应趋同;并举例。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已经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 能重新出现。 (进步性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鲸类,属于哺乳类,回到 水中生活,去只能用肺呼吸,无法恢复鱼类的鳃或是鳍。 。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些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 时产生新的适应。长颈鹿,脖子变长,前肢也随之变长。 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低等特征,然后才体现本身较 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复——重演律。 个体发育:生物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经历所有发育阶段的整个历程。 系统发育: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 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称为特化。哺乳动物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翼状、蹄状。 适应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种 (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 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 。 多方向的趋异成为趋异辐射。 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型上变得相似,不 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形状。 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 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 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古生物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
)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
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8,化石的命名原则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
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
对于亚种的命名。
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
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
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
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
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
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
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
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
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地史学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
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为连续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接触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积作用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层单位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是相同的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的特征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地或饥饿盆地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被动大陆边缘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