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高考作文中——素材积累与运用共23页
课本素材怎样融入高考作文

第二招:挖掘人物故事出新意
(一)一材多用,选准角度。
《鸿门宴》作文素材的挖掘: 2、项羽兴兵四十万,威逼刘邦十万军众。刘 邦隐忍以行,往项羽驻地赴宴,凭借张良的智谋 和自己的勇敢,得以脱险。 这则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
①“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②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 ; ③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 ; ……
用得准确
用得精彩
用得巧妙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非 常崇拜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 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 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水仙花吗?当你的心中泛起一片 “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 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以上材料引发你什么感想,可以选择一个 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文体不限,尽可能将 课文素材融入作文,不少于800字。
第二招:挖掘人物故事出新意
(一)一材多用,选准角度。
4、运用《鸿门宴》的素材,以刘、项两个 集团进行对比,写一段话,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观点。
示例: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 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 的隐忍,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 项羽的团队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 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 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第二招:挖掘人物故事出新意
(一)一材多用,选准角度。
《鸿门宴》作文素材的挖掘: 1、项羽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 旺,颇为自负,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 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谦卑的谢罪,放虎归山, 为 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这则材料可论证什么观点?
①轻敌思想要不得,在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 的存在 ; ②人不能过于傲慢自负 ; ③机遇不等人,成功要把握机遇。(反面)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指南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指南高考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丰富的素材积累则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关键之一。
那么,如何有效地积累作文素材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积累素材的重要性。
好的素材能够让作文内容更加充实、生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缺乏素材支撑的作文往往会显得空洞无物,难以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
一、从何处积累素材1、课本知识不要忽视我们日常学习的课本,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科学等方面的素材。
比如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名人故事;历史课本中的重大事件、人物传记;地理课本中的自然奇观、人文景观等。
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能够为我们的作文提供有力的支持。
2、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思想、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并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新闻时事关注时事新闻能够让我们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新闻信息。
例如,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探讨,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从而在作文中展现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4、名人传记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和成就,能够为我们的作文提供励志和榜样的力量。
比如乔布斯的创新精神、马云的创业故事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时的有力素材。
5、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诗词歌赋、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素材宝库。
二、如何积累素材1、做好笔记当我们遇到有价值的素材时,要及时记录下来。
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将素材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如励志类、亲情类、环保类等。
在记录时,不仅要记录素材的内容,还要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2、制作卡片对于一些重要的素材,可以制作成卡片,方便随时翻阅和记忆。
卡片上可以写上素材的关键信息、适用的主题以及自己的简短评价。
高考作文怎样运用教材内的素材

高考作文怎样运用教材内的素材结构篇训练导言树因枝干而有姿,房靠梁檩而成形。
文章能否“立”起来,关键在结构。
高考写作所要求的“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意味着像记叙文、议论文等传统文体,是须臾不可废弃的基本式样。
而教材内的古今名篇,许多就是这两类文体的绝佳范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结构思路方面的素材。
议论文类的,譬如《六国论》,其论证结构堪称经典,从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到接下来按两个分论点叙析相生鞭辟入里地展开论证,再到结尾由古及今直指现实,完全是一套规范而“质朴”的析理结构,作为论说文,有很强的示范价值。
再如《游褒禅山记》,不是典型的“一事一议”体吗?怎样叙事,怎样评析,怎样阐发,同样值得高考议论文写作借鉴。
叙事文类的,无论是古代的大型叙事诗(如《孔雀东南非》、《木兰辞》等)、史传文、章回体小说,还是现代的人物传记、戏剧、小说、叙事散文,在文本结构上都会有相应的样式,综观之,有按时间、进程安排的纵向结构,有按空间、侧面安排的横向结构,还有纵横组合式结构。
譬如2004年浙江卷作文,话题为“人文素养与发展”,有位考生巧妙地运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的四句诗作为文章的小标题来结构全文:“枯藤老树昏鸦”――写森林惨遭滥砍滥伐,“小桥流水人家”――写江河受到严重污染,“古道西风瘦马”――写草原大面积沙漠化,“断肠人在天涯”――写人类对破坏环境的忏悔。
这种写法称得上“四两拨千斤”,从整体结构上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话题的意图,而且读来饶有趣味。
再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题目是“人与路”,有位考生居然借鉴了余光中《乡愁》的构思,把对奶奶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写活了,文章的结构是这样的:第一节起始语――“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第二节起始语――“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方。
”第三节起始语――“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作者将一些生活细节安插在三个小节内,紧扣题目,而又感人肺腑。
如何合理运用课本素材到作文里

①“忍”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②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会 ; ③识时务者方为真正的俊杰 ; ……
赏析成功范例:
美人之美 楚汉之争,项羽年少成名,武功盖世,刘邦 却只是一介亭长,武功平平。然而最后的结果 却出人意料:刘邦成就霸业,项羽自刎江边。 我想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美人之美”, 论才能他比不上萧何张良韩信任何一人,但他 却知道如何赞美别人的长处,让英雄为自己卖 命。反观项羽,他的自傲为他筑起了一道墙, 阻隔了所有改变的机会,这使他只有大将之才 却无帝王之风,最终无颜会见江东父老。同一 场竞争,不同的态度,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考场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 ①从各科教材中。 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 ③从平时的阅读中找。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④从语言复习资料中找: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材料等。 ⑤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 处。
所以——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 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
温 1、选用课文素材,要选得恰当,用得自 然,不能生搬硬套、为用而用。
馨· 2、选用课文素材,要选准角度,突出中心, 正确取舍。
提 3、注意课文素材与生活素材相结合,力 示 求典型、深刻。
课 课文素材与作文的融合
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之课本素材积累与运用

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之课本素材积累与运用一、解说: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生的一个难题。
很多同学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试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
其实,不必刻意去记很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就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对不同的课文素材进行分论题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课文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示例:(一)同一课文素材多角度分析:【课本素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史铁生《我与地坛》【素材解读】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绝望过、焦躁过、埋怨过、颓废过……然而在母亲的关爱中,在地坛沧桑的历史启迪中,他终于想通了关于生命的意义,走上了写作之路,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他的作品用深情和智慧感染了无数人。
【适用角度】(1)适用于成长励志类:坚强21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史铁生永远地被命运钉在了轮椅上,再也没有站立的可能。
他焦躁不安,他悲观绝望,他行尸走肉一般徘徊在偌大地坛里,向静默的历史询问关于生与死的答案。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终于,他找到了完美的答案。
就这样,他走出了山重水复的烦恼,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在发现生命通道的喜悦里,他战胜了自己,拨开了命运的迷雾,阳光再一次温柔地笼罩。
于是,我们看到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看到了《我与地坛》,看到了《务虚笔记》……最重要的我们看到一个钢铁一般坚硬的生命,虽卧于床榻,虽坐于轮椅,却比大多数人更顶天立地。
(2)适用于情感道德类:母爱在史铁生绝望颓废的日子里,母亲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旁。
如何把课文素材运用到高考作文中修改稿

6、课文一例多用
例一:《鸿门宴》可用于: (1).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 (2).要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 (3).要善于应变、应对。 (4).做事要果断。 (5).大丈夫要能屈能伸。 (6).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化。 例二:《烛之武退秦师》可用来阐释“爱国,人 人有份”,“口才,十分重要”,“艺高人胆大”; 也可阐释“有志不在年高”,“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 运”,“发现人才的重要”,“团结协作,奇迹可 待”,“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等观点。
如何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 到高考作文中
——素材积累与运用
一、化用语句,信手拈来。
1、 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 等明入作文。
(1)直接引用
例一:“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月 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人人共享的天赐之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 影成三人。”月是我们招之即来,尽可倾诉的知己。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月是游子思乡念亲的一杯苦茶。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 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又是我们参透历 史,顿悟人生的一剂良药。 ——《望月》片段
例二:面对“人为刀俎,我 为鱼肉”的情景,刘邦在张良的 帮助下,善于应变,巧于应对, 结果使他逃过一劫;而项羽则是 个自大而死板的人,结果是放虎 归山,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 与谋”。 因此面对复杂的环境, 我们要物等 暗入作文。
例一: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 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 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 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 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 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 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 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 案。 ——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巧用课文素材 写好高考作文

巧用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佳作桂林市灵川中学粟丽萍写好作文,最基础的是材料,而材料又源自于我们平时的日积月累。
高三的学生没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如何解决作文素材贫乏的问题呢?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
其实,我们不必舍近求远,课文教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那么,如何巧用课文素材,来扮靓你的高考作文呢?一、巧妙借用教材内容,增强作文的思想内涵目前,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品,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既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还不乏生动形象的故事及鲜活的人物。
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就会拥有一个丰富的素材库。
考试时,只要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巧妙地把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结合课文作者的思想及人生经历,借用到作文中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2008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几个片段:‚时间的流驶,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
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
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鸟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宁静致远,给人以超脱物外,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间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我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浩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
课本素材怎样融入高考作文

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如节日、习俗等,融入到作文中,可以增加作文的深度和广度。
数学课本素材融入作文
01
02
03
数学原理
将数学原理,如等差数列 、概率等,融入到作文中 ,可以增加作文的说理性 和逻辑性。
数学问题
将数学问题,如解决平面 几何、代数方程等问题, 融入到作文中,可以增加 作文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课本素材与主题的融合
深入挖掘素材
对于每一个课本素材,可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更好地与作文主题融合。例如,在《项链》这篇小说中 ,女主人公因为虚荣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可以深入挖掘其关 于虚荣、诚信等主题的思考。
多角度思考
课本素材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思 考其与作文主题的融合。例如,《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 可以从刘邦和项羽的性格、领导力、战略眼光等多个角度与 高考作文主题联系起来。
练习写作
多写多练
01
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熟练掌握运用课本素材的方法和技巧,
提高写作水平。
反馈与修改
02
写作后,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了解自己在运用课本素材方面
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提高。
培养批判性思维
03
在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思维,思考所引用的课本素
材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或修改。
课本素材作为论证过程
引用课本中的故事或事例
考生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故事或事例来展开论述,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 点和见解。例如引用《项链》中的情节来论述虚荣心的危害等主题。
借助课本素材进行类比或对比
考生可以借助课本素材进行类比或对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将《老人 与海》中的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进行类比,来说明坚持与拼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