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法TLC—最为常用的鉴别方法

合集下载

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一、本文概述原花青素(Procyanidi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因其强大的抗氧化和生物活性,近年来在营养学、食品科学、医药学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中,四种主要的原花青素——儿茶素(Catechin)、表儿茶素(Epicatechin)、没食子儿茶素(Gallocatechin)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的含量测定对于评估食品营养价值、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监控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目前常用的四种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光谱法(Fluorometry)和质谱法(MS),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比较这些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操作简便性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的优劣,我们期望能为科研人员和企业选择最适合的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提供指导。

二、方法概述原花青素(Procyanidi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强效的抗氧化性能,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由于其生物活性的重要性,对原花青素含量的准确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原花青素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TLC)和毛细管电泳法(CE)。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样品类型和实验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重现性等优点,可以同时分离和测定多种原花青素。

但是,该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且样品处理过程繁琐,分析时间较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初步筛选。

然而,该方法只能测定总原花青素的含量,无法区分不同种类的原花青素,且易受样品中其他色素的干扰。

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基于原花青素在薄层板上的分离和显色进行测定的方法。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2.点样: 点样: 点样
样品为苏丹Ⅲ ,偶氮苯及两者混合样。每块板 各点三个样品一个,两块板相同。 在薄层板一端约1cm处轻轻画一直线,取管口 平整的毛细管,于画线处轻轻点样(毛细管刚接触 薄板即可)。样点间距1cm—1.5cm,斑点一般不 超过2mm(注:因溶液太稀或样点太小,可重复点 样。但应在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以 防样点被溶解掉。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 象,影响分离效果)
HO N N N N
偶氮苯
苏丹Ⅲ
展开剂选用展开: 展开
展开剂—无水苯27ml,乙酸乙酯3ml 。将展开 剂倒入层析缸,其高度不超过1cm(注:如超过点 样线,则样点将被溶解掉)。 薄层色谱的展开,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为使 展开剂蒸汽,在缸内迅速达到平衡,在缸内壁放置 一高5cm,环绕周长约4/5的滤纸,或放置两张 11cm滤纸,下面浸入展开剂中。 将点样好的薄层板小心的放到层析缸中,点样 的一端朝下,浸入展开剂中约0.5cm。
实验四
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 重要方法之一) 重要方法之一)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了解薄层色谱的原理和方法。 要求:初步掌握薄层板制版,点样,展开等操作。
二、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 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 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 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一般情况,先在薄片另一端1cm处画一条直线, 展开剂达到此线时,立即取出。如未画线,观察展 开剂前沿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并尽快在展开剂 前沿画出标记。(注意:如不注意,展开剂挥发后, 就无法确定展开剂上升的高度。)将薄层板晾干。 观察混合试样斑点出现的位置及与其相应样品斑点 是否相符。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TLC(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薄层色谱法。

它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分离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不同化合物的组分。

TLC的原理是在经过修饰的硅胶或氧化铝等固定相上进行分离。

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涂抹成薄层,然后将薄层板放入溶剂中进行运动。

溶剂沿薄层板上升,样品组分因吸附和流动速度差异而分离。

最后通过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TLC的操作简单,常用的仪器设备较少,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TLC的步骤和应用。

TLC操作步骤:1.准备薄层板:选择合适的固定相薄层板,如硅胶或氧化铝薄层板。

将薄层板根据需要切割为适当大小,并在板的底端画一个起始线。

2.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经过充分的溶解后,可以使用微量移液管或吸管将样品溶液涂抹在起始线上。

3.运行:将涂有样品溶液的薄层板放入含有适当溶剂的槽中,使溶剂沿薄层板上升。

在运行过程中,在合适的距离上标记溶剂的前移距离,以保证足够的分离效果。

4.上样和开发:在溶剂前移到标记线附近时,将薄层板从溶剂槽中取出。

使用暗室或紫外灯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

可以通过对比标准物质的斑点位置来确认化合物。

5.测量和分析:使用尺子或色谱扫描仪测量TLC板上各斑点的Rf值(移动度)。

Rf值是化合物移动距离与溶剂前行距离的比值,可以用于定量或比较分析。

TLC的应用:1.分析和鉴定化合物:TLC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通过观察斑点的颜色、形状和位置来确定化合物的组分。

2.纯化化合物:TLC也可用于纯化化合物。

当溶剂前移到一定位置时,可以用吸管垂直吸取斑点,将其转移到其他试管中,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离过程来分离纯化化合物。

3.制备层析:TLC还可以用于制备层析,即使用溶剂系统分离多个化合物,然后通过抽吸器或预柱收集纯化化合物。

4.检测杂质:TLC也可以用于检测杂质的存在,通过对比分析样品与标准溶液的斑点位置和Rf值,可以检测样品中的杂质。

薄层色谱鉴别介绍

薄层色谱鉴别介绍

薄层色谱鉴别介绍薄层色谱(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可用于鉴别化合物的混合物。

它是一种简单易用、经济实惠、快速高效的分析方法,常用于药物分析、天然产物分析、农药残留分析等领域。

下面我将对TLC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进行介绍。

一、TLC的原理TLC的原理基于色谱分离原理,利用物质在不同固定相上的亲疏性差异,通过毛细作用和扩散作用,使化合物被分离。

TLC的分析基质是通过固定相涂覆在玻璃、铝或塑料基质上,样品通过毛细作用在固定相上上升,而不同成分在固定相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TLC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示意图]二、TLC的操作步骤1.准备试剂和设备:准备TLC板、玻璃容器、色谱溶剂和样品溶液。

2.准备试样:将待测试物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得到试样溶液。

3.均匀涂布试样:将试样溶液均匀地涂布在TLC板上的出发线上。

4.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根据待测试物的性质和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色谱溶剂系统,如正己烷/乙醇(9:1)。

5. 开始分析:将TLC板放入玻璃容器中,添加色谱溶剂至约2cm高度,但不能触及TLC板。

盖上容器盖,让试剂与固定相接触,溶液会开始上升。

6. 结束分析:当溶剂上升到离TLC板顶端1-2cm时,将TLC板取出,迅速标记出相应的上升高度。

然后将TLC板晾干并进行显色。

最后使用UV灯或显色剂对TLC板进行观察和分析。

7.数据分析:根据显色结果,通过测量上升的高度和各样品的Rf值(Rf值=色谱前移距/色谱跑液的前行距离),得到鉴别结果。

三、TLC的应用1.鉴别混合物的成分:通过TLC的分离作用,可以鉴别混合物中的各个成分,可以用于检测药物中的杂质和控制药物的质量。

2.分析天然产品:可以用于从天然草药、植物中提取的混合物中分离和鉴定活性物质。

3.农药残留分析:TLC可以用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等优点。

4.食品和环境监测:可用于鉴别食品和环境样品中的各种组分,如食品中的添加剂和环境中的有机物。

从中药大黄的鉴别谈薄层色谱法实验教学

从中药大黄的鉴别谈薄层色谱法实验教学

从中药大黄的鉴别谈薄层色谱法实验教学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别。

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作为中药常用材料之一,其药材的质量鉴别对于临床应用和药物研究非常重要。

以下是关于使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大黄鉴别的实验教学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大黄样品、硅胶G薄层色谱板、样品溶剂(如甲醇和丙酮)、溶液移动相(如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等)、色谱柱。

2. 准备样品溶液:将适量的大黄样品粉碎并加入适量的样品溶剂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样品溶液。

3. 准备色谱板:在硅胶G薄层色谱板上使用铅笔或草图笔绘制出样品斑点的起始线和迁移线。

4. 样品斑点作用和展开:在样品起始线上滴加准备好的大黄样品溶液,用微量注射器尽量滴加相同数量的液滴。

等待样品斑点完全干燥后,将色谱板置于色谱柱中,将色谱柱底部与合适的溶液移动相接触,使之达到液面。

5. 进行薄层色谱实验:待液相上升至迁移线上部分时取出。

6. 显示色谱结果:待色谱板空气干燥后,可以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或其他方法进行可视化,观察色谱斑点的形成情况和颜色变化。

7. 分析和解释色谱图:根据大黄样品的薄层色谱图,观察和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色谱斑点形状、颜色和迁移距离差异,从而进行鉴别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药大黄的鉴别实验,除了薄层色谱法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进行综合鉴别分析,以提高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整个鉴别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鉴别分析能力,加深对中药大黄的认识和理解。

薄层色谱鉴别对照物选择方法

薄层色谱鉴别对照物选择方法

薄层色谱鉴别对照物选择方法薄层色谱(TLC)是物质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化学分离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低成本等优点。

为了鉴别样品中的化合物,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对照物进行TLC分析。

本文将介绍薄层色谱鉴别对照物选择的方法。

首先,对于未知化合物的鉴定,我们可以根据其已知的化学性质选择适当的对照物。

例如,如果我们怀疑样品中含有酸性化合物,可以选择一系列已知酸性化合物作为对照物,包括有机酸、无机酸等。

这样一来,当我们在TLC上发现与对照物相似的色带时,可以初步确定样品中存在酸性化合物。

其次,对于一些已知化合物的鉴别,我们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类似化合物作为对照物进行比较。

例如,我们需要鉴定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选择苦参素、黄酮等作为对照物,通过比较它们的色带的相对迁移率和颜色,来确定样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混合物,我们可以采用多步鉴定的方式。

即首先通过观察样品的整体色带进行初步的分析,再选择一些可能存在的化合物作为对照物进行进一步的比较。

这样可以缩小对照物的范围,并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化学试剂进行染色来帮助鉴别。

例如,用碘溶液染色可以显示样品中存在的芳香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

还可以使用显色剂如硫酸铁进行染色,从而显示样品中存在的酚类、酮类等化合物。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对照物时,应该考虑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化合物种类,并结合实验的目的和需求进行选择。

通常,对照物的选择应尽可能与待鉴定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薄层色谱鉴别对照物的选择方法包括根据已知化学性质进行选择、类似化合物的比较、多步鉴定、染色方法等。

通过合理选择对照物,可以在TLC分析中准确、可靠地鉴别待测化合物。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TLC),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

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薄层)和流动相(溶剂)之间的分配和移动差异,实现对混合物中化合物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法对某种未知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实验材料和仪器:- 薄层色谱板- 未知化合物溶液- 标准溶液- 液相色谱仪- 显色剂- 注射器- 色谱柱- 移液枪实验步骤:1. 准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色谱板剪成适当大小,并在底部标记出起点线。

2. 准备样品:将未知化合物溶液和标准溶液分别用注射器吸取,滴在薄层色谱板的起点线上。

3. 开展色谱:将薄层色谱板放入液相色谱仪中,选择适当的流动相,启动仪器,使流动相在薄层色谱板上上升。

4. 观察色谱带:当流动相上升到适当高度时,取出薄层色谱板,用显色剂喷洒在上面,观察出现的色谱带。

5. 计算Rf值:测量色谱带的迁移距离和起点线至色谱带的距离,计算出Rf值。

6. 鉴定未知化合物:将未知化合物的Rf值与标准溶液的Rf值进行对比,确定未知化合物的成分。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薄层色谱法的分离和鉴定。

观察色谱带后发现,未知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板上呈现为多个色谱带,而标准溶液只出现一个色谱带。

通过计算Rf值,我们发现未知化合物的Rf值与标准溶液中某一化合物的Rf值相近,推测未知化合物可能含有该化合物。

然而,由于薄层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流动相的选择、色谱板的质量等,因此我们的推测仍需进一步确认。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流动相和色谱板,以提高分离效果和鉴定准确性。

结论: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薄层色谱法对某种未知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初步推测其成分。

然而,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并进行更多的验证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理化鉴别
四、色谱法(专属性强) (三)薄层色谱扫描法TLCS
例如:冠心苏合丸的薄层扫描鉴别


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2 3 4 5 供6试品
乳 香 鉴 别 薄 层 扫 描 图
§3 理化鉴别
四、色谱法(专属性强) (四)气相色谱法
利用保留值进行定性鉴别,适用于含有挥发油或挥发性成分 的制剂(如含樟脑、薄荷脑、冰片、水杨酸甲酯、麝香酮等 的制剂) ❖气质联用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广,很少单独用作鉴别,多与含量测定结合进行 ❖液质联用 五、其他鉴别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X-射线衍射法、导数光谱法、 指纹图谱、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对密度
比重瓶法和韦氏比重秤法 ➢熔点
毛细管法 测定熔点
毛细管测定法
➢凝点
§2 显微鉴别
✓适用于:由药材粉末直接制成的制剂或添加有部 分药材粉末的制剂
✓显微定性鉴别的特点—复杂 ✓制片方法:
散剂、胶囊剂—直接制片 片剂—刮取或研磨后制片 水丸—研磨后制片 蜜丸—解离组织片
氢氧化钾法 硝铬酸法 氯酸钾法
5、对照物的选择
(1)对照品对照 (2)阴阳对照 (3)采用对照品和对照药材同时对照
§3 理化鉴别
四、色谱法(专属性强) (二)薄层色谱法TLC—最为常用的鉴别方法
12 3456
首乌丸薄层色谱鉴别 提取方法:甲醇提取 薄层板:硅胶
G+0.5%NaOH 展开剂: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5:2:1) 检测波长:365nm 1、大黄素 2大黄素甲醚 3、4对照药材 5、6样品
§3 理化鉴别
二、升华法—专属性强,但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鉴定具有升华性质的化学成分
(如冰片,大黄蒽醌类等)
观察升华物的形状、颜色、荧光、化学反应等
例1:牛黄解毒片中冰片的微量升华鉴别 取本品1片,研细,进行微量升华,得到白色的升华物,加新制的 1%香草醛硫酸溶液1-2滴,液滴边缘显玫红色 例2:大黄流浸膏中升华物的鉴别 取本品1ml,进行微量升华,升华物置显微镜下观察,有菱形针状 结晶、羽状和不规则状结晶,滴加氢氧化钠试液,溶液显紫红色
马钱子散中马钱子鉴定 “取本品10g,加浓氨试液数滴及氯仿10ml,浸泡数小时,滤过,取 滤液1ml蒸干,残渣加稀盐酸1ml使溶解,加碘化铋钾试液1-2滴, 即生成黄棕色沉淀。” 大黄流浸膏中大黄的鉴定 “取本品1ml,加1%氢氧化钠溶液1ml,煮沸,放冷,滤过.取滤液2ml, 加稀盐酸数滴使呈酸性,加乙醚10ml,振摇,乙醚层显黄色,分取 乙醚液,加氨试液5ml,振摇,乙醚层仍显黄色,氨液层显持久的樱 红色.”
第二章 中药制剂的鉴别
【目的要求】
❖掌握如何建立中药制剂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方法 ❖熟悉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荧光鉴别、可见紫外 光谱鉴别方法 ❖了解中药制剂的GC、HPLC定性鉴别方法
§1 性状鉴别
一、性状鉴别的内容 颜色、形态、形状、气、味、其他(水试,火试) 二、各种剂型的性状描述
左金丸: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特异,味苦、辛。 伤湿止痛膏:本品为淡黄绿色至淡黄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甘草浸膏: 本品为棕褐色的固体,有微弱的特殊臭气和持久
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及净化 2、薄层色谱法使用的材料 薄层板 、涂铺器、点样器材、展开槽、显色装置 3、操作方法 薄层板的制备→点样→展开→检测→薄层板的记录和保存
§3 理化鉴别
四、色谱法(专属性强) (二)薄层色谱法TLC—最为常用的鉴别方法 4、影响薄层色谱分析的主要因素
(1)样品的预处理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薄层色谱的点样技术 (3)吸附剂的活性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4)温度的影响
药物分析学科
§3 理化鉴别
三、光谱法 ❖荧光法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最大吸收波长法 (规定吸收波长法) 对复照方品丹对参比滴法丸中丹参的鉴别 规“定取吸本收品波15长丸和,吸加收少度量法水,搅拌使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ml, 规摇定匀吸,收取波2m长l和,吸加收水度至比25值m法l,摇匀,照分光光度法测定, 多在溶28剂3光nm谱的法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红外分光光度法(贵重原料的鉴别) 优点:取样量少、快速、准确
麦味地不黄加丸试粉剂末法显微特征图
§3 理化鉴别
定义: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制剂 中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 常用鉴别方法: ❖一般化学反应法 ❖升华法 ❖光谱法 ❖色谱法
§3 理化鉴别
一、化学反应法 要求反应的专属性强、简单易行 分析前对样品进行分离精制 用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进行验证
的特殊甜味;遇热软化,易吸潮。
§1 性状鉴别
三、物理常数--鉴别药物,反映药物的纯净程度
➢折光率:20℃,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供试
品相对于空气的折光率。
区分不同的油类或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
➢旋光度和比旋度:20℃,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
测定旋光度,除另有规定外,测定管长度为1dm。
§3 理化鉴别
四、色谱法(专属性强) (一)纸色谱法PC 固定相:水 流动相:BAW系统 载 体:纤维素 鉴别范围:氨基酸、动物类药物、多糖等极性组分 鉴别依据: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或对照药材 相应的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Rf值来表示
§3 理化鉴别
四、色谱法(专属性强) (二)薄层色谱法TLC—最为常用的鉴别方法
习题
1、试述薄层色谱法使用的吸附剂或载体有哪些。 2、薄层色谱鉴别法中为何有时采用对照药材和对 照品同时对照? 3、为何红外光谱法在中药制剂的鉴别应用比合成 药物少得多? 4、中药制剂性状鉴别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5、试述利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别
的方法。
比例旋:度薄荷油
α为测得的旋光度
“ 旋折光光度率取本应品为,1.[4依5]tDld法6为-为测1测l液d.定4定体6(管6的(附长相附度录对d录V密mIVI度IEI)F,)旋光度应
为区-分1或7°检至查-2药4 °品” 的纯杂程度,或测定含量
§1 性状鉴别
三、物理常数测定—鉴别药物,反映药物的纯净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