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与重构浅析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特点及成因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点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点与存在问题张跃在中国电视剧中,革命历史题材是一种重要且独特的类型,它是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表现对象,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结构线索,把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融入历史,以富有传奇色彩的形式演绎的电视剧。
这类作品不论是从历史情怀、类型,人物等方面都吸引着很大一部分观众的眼球,有着稳定的收视群体,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类型元素的多元化、人物性格个性化、叙事风格青春化三个角度分析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特点,同时,也涉及了近期该类题材被较多诟病的过度娱乐化的问题。
一、元素多元化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当代电视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述历史,对战争的反观更为人性化,在英雄的塑造上极力将理想主义精神与个人生活体验、传奇人生经历结为一体,将观众的视线从宏观的历史带入微观的历史,触碰那些刀光剑影、铁血铿锵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率真、激情、有缺陷但真实的人物,演绎并延续着我们曾经有过的光荣历史和与之相关的精神。
因为革命题材电视剧的独特魅力,尤其是深得中年以上观众关注和喜爱,所以一时间大量涌现,故出品方必须有独特的策略从众多的同类型剧中脱颖而出,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该题材中,多种类型元素的混搭应运而生,电视剧《潜伏》是谍战加爱情模式,《黎明之前》是阴谋混搭兄弟情,《独刺》是战争混搭婆媳关系,而《战旗》中则将偶像剧元素融合进战争革命题材,这些剧在收视率和口碑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功。
二、人物个性化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剧中,人物性格大多片面地强调了对同类人群的代表性、概括性,而近期的作品着重打磨了人物性格中的个性化因素,努力塑造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生气的个体。
最典型的是《亮剑》中的李云龙,他以较早地成功突破该类剧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被大家关注,他的出现,使观众眼前一亮,他与我们熟知的英雄很不一样。
他不是个守纪律的军人,常常违抗上级的命令,集粗鲁、狡猾、柔情、刚烈于一身,这个人有缺点,有陋习,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人不可抗拒,对人物性格缺点的不避讳,非但没有损害其作为“英雄”的美好形象,而且使这个形象更加丰满。
历史革命电视剧叙事特点

1.“中国化”与“民间化”的审美趣味
• 中国电影
• 1980年代以来,中国 年代以来, 年代以来 电影所走的便是一条 国际化”的路线, “国际化”的路线, 无论是陈凯歌、 无论是陈凯歌、张艺 冯小刚等“ 谋、冯小刚等“第五 还是贾樟柯、 代”,还是贾樟柯、 张元等“第六代” 张元等“第六代”, 都是首先在国际电影 节上获奖, 节上获奖,才在国内 引起关注与重视 。
与《色·戒》相比: 戒 相比: 相比影片的正面价值投射在共产党一面, 相比影片的正面价值投射在共产党一面, 但对国民党中的人物, 但对国民党中的人物,并没有绝对地加以 否定,而给予了更加丰富的呈现, ,信 否定,而给予了更加丰富的呈现,或表现 展现了在一个危机与腐败的时代, 展现了在一个危机与腐败的时代 人情味” 如吴站长), 其“人情味”(如吴站长),或表现其 仰所可能具有的力量, ),或表现其 仰所可能具有的力量,以及为了信仰 职业伦理” 如李崖), ),这些新因素增 “职业伦理”(如李崖),这些新因素增 所遭遇的磨难、 所遭遇的磨难、悲痛与牺牲 。 加了我们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 。
2. “现实主义的胜利” 现实主义的胜利” 现实主义的胜利
• 优秀电视剧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个是20世纪的中国史 个方面,一个是 世纪的中国史 尤其是革命史, 尤其是革命史,另一个是当前的 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而且主要以现实主义 的方式表达对历史、 的方式表达对历史、现实的认识 与思考。 与思考。
1.“中国化”与“民间化”的审美趣味
• 中国美术
• 如果说话剧呈现了“精 如果说话剧呈现了“ 英化”的典型症候, 英化”的典型症候,那 么美术与美术市场则突 出地表现出了“国际化” 出地表现出了“国际化” 的困境, 的困境,不仅中国美术 的评价体系建立在西方 政治正确” 的“政治正确”与艺术 标准之下, 标准之下,而且这一市 场也成为了国际资本操 纵、炒作乃至投机的对 象。
古典名著电视剧改编中的情节叙事研究

古典名著电视剧改编中的情节叙事研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属于章回体明清小说,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其中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往往令人印象深刻。
但总体特点段落整齐,叙事清楚,仍然是以情节为叙事重心,并且由于属于世代累积性质的小说文本,所以在情节编织上注重加强史实与轶事间的联系,戏剧性地付诸于英雄人物身上,增强了叙事的连贯性和因果性,才使得整体看起来浑然一体,然而却未必无暇可挑。
章回体小说前身“讲史话本”在艺人借助历史事件进行的说书演绎,因其段落式叙事客观时间限制和多英雄角色刻画,其中整体叙事的完整性也受到削弱,使得单章节情节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中英雄形象的刻画凸显,人物叙事强于情节叙事。
在章回体小说的成文过程中,虽然强调整体回归情节叙事,但受其基础影响,突显出现代叙事艺术问题讨论中的典型问题之争,即情节中心论与人物中心论的对立。
这就导致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具体影视样式的差异以及电视剧版本的不同都受此影响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侧重。
一、叙事重心的偏移在原著母本的审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明清小说中都透露出独特并相似的时代气质和主旨志趣,这是跟作家生活的现实状况与思想环境分不开的。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了适应作品主题对于历史原典的沿承和现实社会的观照,其叙事重心会随之发生偏移,创作手法的调整呈现出多样性,在以此为基础创作的各电视剧版本中从叙事主题到叙事风格、叙事策略和情节模式上都有所体现。
首先,文学作品的主题无非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二是作品本身所呈现出的客观意义。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有“乱世英雄颂歌说”、“道义说”、“儒家思想说”、“悲剧警示说”等,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有“游戏说”、“为英雄豪杰立传说”、“农民起义说”、“忠义说”、“悲剧警示说”、“忠奸斗争说”等,这些说法在作品中都能找到依据。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审美悖论

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审美悖论
历史题材影视剧一直是大众追捧的题材之一,当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打破时空限制,还可以赋予观众美的感受和情感共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审美标准也不断地受到质疑和挑战,出现了一些审美悖论。
一方面,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剧情、故事性、角色等方面都需要具有严谨性,尽量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这个层面上,观众会更加认可和喜欢具有真实性和历史研究价值的影视作品。
同时,良好的语言表达、真实的场景、服装道具等也能够增强观众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
另一方面,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审美追求上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感。
传统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往往强调“史实”和“忠实还原”,忽视了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导致作品审美趋向单一乏味。
相反,现代历史题材影视剧通过适当的创作加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感和文化元素,对历史题材进行更深入的阐释和更多角度的展现,在审美上也具有了更多的可看性和美感。
然而,随着历史资料的逐渐稀缺和文字档案的不完善,历史题材影视剧往往面临着如何平衡“德艺双馨”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制作难题。
创作者往往需要在保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避免“扭曲历史”或者“误导观众”等问题的发生,确保作品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正确性。
总之,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需要注意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平衡,既要保证作品的审美价值,也要保证历史和文化的正确性。
只有在这两方面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历史题材影视剧才能够宣扬历史文化价值,激发观众品味文化、强化文化自信。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

中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阐述叙事模式是叙事作品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成熟稳定的叙事规范,与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习惯有密切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深层次对应。
叙事模式是一套复杂多层次的规范体系,从结构层来看可分为“主结构”与“次结构”两个层面,本文试图透过中国电视剧叙事结构的“构架”与“纹理”,探讨其对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主结构中国长篇电视剧的人物设计和情节分配首先受制于“主结构”的需要,“主结构”于故事层指电视剧的主要故事构架;于意义层则相当于李渔所言的戏剧的“主脑”,有的学者称之为“主控思想”,①剧中众多人物、情节乃至细节从根本上都受制于“主结构”的有机支配。
电视剧《大宅门》紧紧扣住“大宅门”展开,“大宅门”作为一个老字号药店在特殊时代下的命运以及宅门内外人物的命运成为该剧重点表现的对象,而从中发掘文化感和历史感的厚重气息构成了其精神主旨。
这是该剧在故事基础上发掘的思想内核,作为“主脑”统领起复杂的长篇叙事,使各种结构要素得到有机分配与组合。
当一部电视剧的“主脑”确定以后,于技术层面首先要维持主线的清晰完整。
在时间意识的统领下,电视剧强调整体框架的明晰性,这与中国民间说唱文学惯用的“一线穿”有相似之处。
这种“一线穿”的线性结构紧密围绕主事件和主要人物编织情节,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其一,看重叙述者串联故事的功能。
叙述者在古代说唱文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使过渡到书面体小说也经常留下说话者的身影。
其叙述除了承担分配故事情节、承上启下的过场职能,还维持了故事的统一感。
随着电视剧讲述故事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叙述被有意识有区别地加以运用,在故事、情绪、节奏等多重结构层次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二,随时间的进展自由流转。
“一线穿”对于篇幅较长的电视剧而言往往不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发展与结束,而是镶嵌在时间坐标里依照时间流程与人物境遇变化来组接故事,这成为电视剧叙事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其三,采用“脱卸”技巧完成对人物和情节的衔接转合。
浅谈电视艺术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

浅谈电视艺术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
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
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快感,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
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电视剧、电影,本身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所以要求电视剧照着正史拍,确实没必要。
但是,在电视剧宣传或者定剧名的时候不要有故意模糊概念的行为。
例如明明是有很大改编,却让人觉得你是按正史拍的,虽然有时候你确实没有明说,但诱导之意会比较明显。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
如果创作者不能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品位、提升观众,而仅仅在“戏说”和“取乐”中打转转,那么观众也只能是“戏看”和一笑了之,不会动真的喜怒哀乐。
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劣势正在这里:游戏历史、编造故事、随意为之、追求利润。
这也正是造成其“弊”的根源所在。
举个例子来说,《三国演义》不是正史,人家会很良心的叫“演义”,读者一看就明白。
说评书的多少会采用文学手法,但大家伙也都比较清楚。
现在历史题材的电视机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首先说道历史题材,我们通常最先想到的应该会是古装剧吧,那历史剧和古装剧有什么区别呢?历史剧是以历史背景为基础,构造适当的细节问题的电视剧,比如老三国。
古装剧是以过去的时间为大背景,可以借用历史真实存在的人名,但是事件以非历史为主,或者全部是不属于历史范围的,比如各种宫廷剧。
历史题材影视剧和历史剧基本没法区分。
其实但凡古装,情节上总有些传奇性。
历史题材电视剧散论

历史题材电视剧散论作者:张智华历史题材电视剧简称历史剧,是电视剧的一大类型,历史剧是通过历史故事塑造艺术形象,展示历史经验与教训,表现人生感受与社会见解。
历史剧在我国以及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人们的关注。
历史剧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优秀的历史剧引人深思,拙劣的历史剧受人唾骂。
历史剧应该如何编写?如何拍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正说历史,有戏说历史,有改编历史。
实与虚、真与假,在剧中应该各占多少为好?历史、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应该如何转化为镜头?这些素材怎样安排在剧中才精彩?与历史题材电影相比较,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怎样提高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功能与视听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英雄人物与浪漫传奇观众喜欢英雄人物,也喜欢浪漫传奇,英雄人物与浪漫传奇有机地结合,便可以确保较高的收视率。
电视剧《隋唐英雄传》根据隋唐历史、《隋唐演义》等改编,隋唐英雄在民间广为流传,秦叔宝、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罗成等十八人为李世民、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成为该剧的一条主线。
该剧表现了李世民、秦叔宝、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罗成、李靖、杨林、隋炀帝、李渊、单雄信、罗艺、宇文化及、裴元庆、李建成、李元吉、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孟海公、刘黑闼、苏定方等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三分之一个性刻画得比较鲜明。
有些部分把英雄人物与浪漫传奇结合得比较恰当,观赏性与趣味性较强。
如第36集,孟海公派女将黑夫人挑战,尉迟恭接战,一见黑夫人如自己一般黑,心里喜欢,擒而不杀,带回营中,黑夫人被尉迟恭温柔迷晕,答应归降,嫁给尉迟恭。
其实,有关隋唐英雄的民间传说与浪漫故事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
例如,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擅长用两把紫金大锤,他在擂台上与战场上打败了裴元庆、单雄信等众多英雄好汉,被公认为天下第一条好汉,他非常高兴、得意非凡,忘乎所以,于是将两把紫金大锤抛入天空,哈哈大笑道:“我是天下第一条好汉,没有人是我的对手,只有我能够打败自己!”他话音刚落,那两把紫金大锤从天上落下、砸在他的头上,他被砸死。
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叙事方式

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与叙事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影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广泛受到观众的喜爱。
历史题材作为其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呈现了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的想象和理解。
而影视剧在创作中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本文将就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和叙事方式展开探讨。
一、历史题材在影视剧中的表现1. 历史题材的选择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丰富多样,可以涉及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选择历史题材有助于开拓观众的视野,了解历史背景下的人文风貌和社会变迁。
2. 历史人物的还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还原,影视剧为观众呈现了真实而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
例如,在电视剧《明太祖朱棣》中,通过对朱棣的塑造,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野心、智慧以及所面临的困境,而这些正是历史记载中所不能完全呈现的。
3. 历史事件的再现影视剧中的历史题材往往会通过再现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
例如,在电影《敦刻尔克》中,导演通过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了二战期间的大撤退,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紧迫感和艰难。
二、影视剧中的叙事方式1. 敘事结构的灵活运用影视剧在叙事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结构,有的采用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有的则尝试非线性结构。
例如,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导演通过多层次的故事线,将观众带入一个错综复杂的梦境世界。
2. 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时空交错是影视剧中常见的叙事方式之一,它通过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间切换,展示多条平行的故事线。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增加剧情的张力和观众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电视剧《冰与火之歌》中,通过交错的叙事手法,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体验到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命运转变。
3. 多视角的故事叙述影视剧中多视角的故事叙述方式,可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故事。
例如,在电影《罗马》中,导演选取了一个家庭的视角,通过保姆塔昆的经历,反映了墨西哥城上层中产阶级社会的变迁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4. 对白的运用对白是影视剧中进行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机器人队形控制[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2):1751-1755.
[4]于来行,乔蕊.周期性扰动的微粒群算法[J]. 计算机系
统应用,2011,(6):203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
学,2006.
· 176 ·
价值标准是一种平民化姿态,是用大众文化逻辑对“以 往各种隐含话语霸权”的消解。当代的历史剧叙事,一 方面改变了过去相当长时间内主流文化话语桎梏下对 于新中国成立以前政治和社会生活贬百赞一的批判态 度,以及对于反抗英雄神圣化的赞美,转而用更合乎人 性判断的角度进行叙事。如《走向共和》表现了慈禧的 锐意改革和母性柔情,表现了李鸿章为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和编练新军所做出的勇敢探索和个人牺牲,同时也表 现了孙中山发动革命和经营政党时的偏执疯狂和幼稚。 又如《大宅门(二)》中有解放后白景琦面对伙计们蔑 视店规、践踏象征百年老店荣誉和信用的牌匾时的痛苦 与反抗,也有不见于教科书式叙事的公私合营后民族资 本家家破人亡的惨祸;再如《太平天国》用大篇幅描写 了太平天国统治者们定都天京后贪婪奢享和血腥权力 斗争。而为了达到“淡化各种阐释观点中复杂的意识形 态矛盾”、消解国家政治话语对历史事件单一维度的界 定的目的,历史剧往往以虚构的情节人物和错序的历史 事件来表达大众价值与审美需求,如《康熙王朝》中远 嫁葛尔丹的公主蓝齐儿、《贞观长歌》 中寒门士子闵国 器、《汉武大帝》中景帝诛晁错前设的“谢师宴”,都试 图以现代人“人性”角度给出既定历史事件新的阐释, 从而符合大众审视历史时的逻辑和期望。另一方面,历 史剧叙事又以浪漫怀旧的笔法满足大众消费历史之时 对于传统道德和价值的追思。无数“良将清官”剧,如 《杨家将》《一代廉吏于成龙》《天下粮仓》《台湾巡抚 刘铭传》等,刻画了古典贤臣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形 象,满足了大众对于传统评判和怀旧想象;而反映家族 史的剧作,如《大宅门》《乔家大院》等,生动准确地展 现了传统文化中宗法观念和人情世故,怀思了宗法制下 的人伦关系及家族制下商号注重信誉、诚谨敬业的传统 商业道德;又如《闯关东》《走西口》等通过家族史反映 民族迁徙史,用虚构的叙事塑造了在极端困厄条件下顽 强生存、奋力开拓的坚韧生命形象,也褒扬了关心家国 兴亡、勇担天下重任的品格。这些历史剧以普及、通俗而 合法的方式满足了国家—— —政党话语下的怀旧情结,服 从了大众口味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评判,弱 化或消解了意识形态强制界定下的道德标准。由此,意 识形态主导的“宏大叙事”转向以市场消费为特征的大 众文化叙事。
参考文献: [1]冯 斌,王璋,孙俊.基于量子粒子群算法的 Ostu 图像
阈值分割 [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3):34293431.
[2]王万良,唐 宇.微粒群算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浙江
工业大学学报,2007,(2):136-141.
[3]张皓,陈雪波,马德楠.具有自适应度双群体 PSO 的组
[摘要]文章试归纳近年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点,并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对这些特点的成因进行审视,探讨主
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与妥协对历史剧叙事特点的影响。
[关键词]历史剧叙事;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精英文化
[中图分类号] 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2)8- 0176- 03
步骤 5:输出最佳的阈值的向量,根据此阈值进行 图像分割。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采用三种方法,图像灰度中值作为阈值进行图 像分割,ostu 方法进行图像分割,改进算法进行图像分 割,图像选择常用的 lena 图作为测试图片,其中分割的 结果如图 2- 图 4 所示。
图 2- 图 4 分别显示了三种不同算法所得到的结 果,从图中可以看到,改进后的算法能把细小的区域分 割出来,分割图像更清晰,能得到更好的分割效果。图像 的灰度中值为 121,ostu 分割算法得到的阈值为 126,微 粒群优化的图像分割阈值为 134。
第 2012 8
年 ·期 [语言与文学研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33 期
Aug 2012
顺应与重构:浅析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特点及成因
尹姝红
(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四、总结 论文介绍了微粒群算法的改进策略,主要介绍了惯 性权重的改进策略,给出了一种非线性减小并加入一定 扰动的微粒群算,在性能上得到了较大提高。利用改进 的微粒群策略优化阈值图像分割算法,改进后算法与灰 度中值分割和 ostu 图像分割算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利 用改进算法进行阈值图像分割的效果更好。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步向消费社 会演进。在此背景下,表现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由严肃的 国家话语控制下摆脱出来,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对 象。而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 历史剧重新构建的叙事方式和给予当代大众需求的历 史阐释表现出显著特征。文章试图归纳历史剧的叙事特
点,并探求其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剧的叙事特点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各种根据正史或戏说改编成
的历史剧风靡各大电视台。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内容, 历史剧叙事越发清晰地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品格。
首先,历史剧的叙事与现代价值标准相投和。现代
!!!!!!!!!!!!!!!!!!!!!!!!!!!!!!!!!!!!!!!!!!!!!!!!!
SO更新公式得到的位置均为连续值,所以在每次速度更 新后,要对微粒位置向量取整,检查位置是否越界 ( >255 或 <0),如果越界,取其边界值。改进算法进行优化图像 分割流程如下:
步骤 1:初始化微粒群,粒子的位置在 (0, 255)之间 产生,设置最大迭代步数。
步骤 2:根据式 f(s, t)来计算粒子的适应度。更新每 个粒子的个体极值和整个粒子群的全局的极值。
步骤 3:根据改进微粒群进化公式更新微粒位置和 速度。
步骤 4:如果满足条件输出最佳阈值,否则转到步 骤 2 重新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