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资料.doc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一节  儒家

第一节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精神一、儒学的由来:最早的儒,是指殷商遗民中那些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特殊阶层,他们穿戴殷商的古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在政治上服从依附于新的周族统治者,在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授者。

到了春秋晚期,孔子际会当时“学术下移”、私学勃兴的历史风云,继承借鉴悠久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现实,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从而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一变而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就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的儒家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历史上的儒家,有一个长期延续与演变的过程。

自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确立其基本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之后,儒家便一直自我丰富、自我完善之中。

在战国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及其受其他学派影响深浅的差异等因素,其内部曾有合乎逻辑的分化。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儒家学说遂取得正统地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

此后,为适应不同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又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具体地说,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至清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术形态,具有相当突出的兼容性与适时性。

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祖师爷孔子,之后有:孟子、孙子思、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弼、郭象、韩愈、贾谊、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

三、孔子儒学经典体系:《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乐经》、《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

贯穿融通于先秦至清末的儒家学说之共性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仁义德化”为本的政治伦理学说,反映在具体政治实践上就是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第二,以爱有等差、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为诉求,以强调钢常名分为主要特点的“礼治”原则;第三,以“用中适时”为基调的“中庸”、“经权”、“常变”思想;第四,由:“据乱”而“升平”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臻于“大同”为根本宗旨的历史哲学和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第一讲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概要第一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一、所谓治国,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国家机器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对社会进行的组织、协调、管制等活动。

二、所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是指有关治国原则、治国方法、治国手段的理性认识和具体主张,即古代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式。

三、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演变历程:(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西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的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发展并臻于高度成熟;(3)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与这一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基本上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规模与架构;(4)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至明清(前期),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丰富、不断充实的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其主要标志:涌现了老子、孔子、孙子、管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人类所关切的基本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思想流派。

第二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儒家治国思想(二)、道家治国思想(三)、墨家治国思想(四)、法家治国思想(五)、兵家治军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特征一、儒、法、道、兵四家的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规范着古代治国思想的主体结构及其文化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示出一种兼融趋同的倾向,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的理性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例如,儒、法、道三家治国思想之间的差异,恰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优势互补。

这具体表现为:一是崇尚道德与追求事功的统一;二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的统一;三是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变诈谲的统一。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一、填空1、在中国传统哲学“知学观”中,提出“知先行”主张的思想家是(程颐)2、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该(德育和智育并重)3、“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首先提出它的是(《礼记学记》)4、在宗法制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宗族)5、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朝代是(隋唐)6、中国封建伦理的最高法则是(三纲)7、中国传统哲学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孔子)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体现的是(墨家思想)9、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周易》)10、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着反应了孟子(性善论,性本善)11、在传统伦理道理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董仲舒)12、“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中国古代(爱国,黄宗羲)思想的归纳14、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周公)15、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16、(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17、(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兵家渊源源于夏、商、周时代,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晴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19、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之学)20、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2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22、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23、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24、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性本善),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25、道家提倡(天人合一),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26、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国家统一)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

3.从人身控制看: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 果。 4.从征收银两看: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5.从结果看: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 民休息,到民力殚竭,直至王朝灭亡。 6.从规律看: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 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 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 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 1.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1)生产力角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生产关系角度: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经济形态角度: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4)生活方式角度: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约,户籍是世袭的。 4.户籍作用具有多样性:征发徭役是户籍制度的主要作用,户籍还有控 制人口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等作用。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直接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逐渐松弛。 2.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3.征税方式: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征税品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1.从总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朝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 2.从实质看: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4)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改土归流,将土司纳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管理的范围。 (5)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及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 作用。 (6)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蛮夷上层及增 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7)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进大一统国家观念。 (8)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一)分析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 1.改革是否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当时的力量对比: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分析,阻力内外两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分析。 3.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措施必须切合实际。 4.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二节 道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第二节  道家

第一节道家概述一、道家。

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形成并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思想流派,与儒家并称当时的“显学”。

它的创始者是老子(聃),代表著作是五千言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

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杨朱等道家哲人。

二、老子的思想。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庄子学派。

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部分道家,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提出所谓的“不拔毛”论调,“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遣是非,与世浮沉。

他们自然不会去注意构建系统的治国原则与管理方法,一切放任自由、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最好的社会生存境界。

四、黄老学派。

这一学派勃兴于战国晚期,盛行于西汉前期。

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

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

第二节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一、“道法自然”: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动乱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1)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1)

一、释义题。

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译: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

万事的本性、途径方式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3、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 若负强恃勇,触情资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译: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5、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6、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7、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译: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不可见的虚体,虽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邃,好像是万物的主宰。

9、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国家兴盛,是由于得到真正的人才;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的人才二、简答题。

1、简述贞观之治主要治国思想及实践治国思想:①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皇帝要勤于政事,擅听正确意见。

④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Z “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Z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试析庄子学派、黄老学派、道法自然:庄子学派:以庄子、杨朱为代表的一部分道家。

主张对什么也不必认真,做到“坐忘”:“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提出所谓的‘‘不拔毛” 论调,“拔一毛”放任自然,无可无不可便是他们所向往的社会生存境界。

黄老学派:勃兴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前期,他们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传说,同时兼容并取诸于百家之长,体现出“以道德为标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的思想特色,这不但与庄子学派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也与老子的不少观点不尽一致,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由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人生。

Z 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Z 德治:儒家治国的指导原则。

以德治国,根本含义,要突出到得在治国上的主导作用,要求以道德、礼仪引导而不足以行政约束,开罚惩治来安民定邦,即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仁政:儒家治国的基本方案。

仁政的本质:要求统治者从事治国活动之时,一定要考虑到民众的愿望,满足民众的基本要求。

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尽可能协调一致。

儒家认为,统治者仁心宅厚,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方式与相关政策才得以体现,否则“有其心,无其政,是谓‘徒善’ ”。

刑政:儒家治国的补充手段。

在儒家看来刑法不能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但可作为“德治”的有益补充。

高明的的统治者在治国方面应该拥有文武并用,思威兼济,德主刑辅,先礼后法“礼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是历代儒家的共识。

Z 正己:儒家治国的逻辑起点。

它主张治国管治能力的培育从小到大,管理能力的鉴别也应该以小见大,治天下的先行修身,齐家,为此它提出了理性的治国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礼:儒家治国的阶级属性。

儒家崇尚以礼区分贵贱,高低上下,并在这些基础上肯定社会分工的天然合理,思想而言,是具有双重性的。

任贤:儒家治国的用人理论。

儒家治国强调“奉贤任能”的重要性,其主张鲜明的特点。

简述老子的治国思想:试述孙子兵法对当代治国的影响和启示:(影响):1)军事教学与实战,它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质量问题,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基本的军事思想,被奉为兵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

2)《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

《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认识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领域有指导意义。

简述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Z 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

这在至过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

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

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为各不逾矩,彼此相安。

由此可见,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任人之能,是道家主张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顺遂民情,因循而用。

在治国上,到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

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种细耘,否则带来的只是报复,意味着至过上的彻底失败。

可见,顺民之情因循而用,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治国之重要秘诀。

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道家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要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

这落实到具体细节上,一是要节俭,即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

二是要知足常乐,进而荣辱皆忘。

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上,反对以暴力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治。

实腹虚心,遇民为术。

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

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于统治者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自然的返墣归真,指出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无为”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问题,建立起朴素自然的社会管治秩序。

因此,道家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促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Z 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虚其心,是老子与整个家的治国。

道家学派对待事物掌握主动的策略原则,也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使道家的治国理念与方法带有浓厚的阴实特色。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性恶论”与商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法为天下之程式的法治中心论。

依法治国,这是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

也是,法家治国思想的中心命题。

以立法为本位,以严刑为特色的法治原则,是法家学说的主旨,它贯实于法家整个学说体系的方方面面,是法家理论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显著标志。

论述人性论、民本论、中庸观、经权说:人性论:儒家治国思想的哲学依据。

正因为儒家认定人性本善或经改造可以变善,儒家才主张坚持以道德教化民众,推行以德治国的基本理论,正因为肯定圣贤之性高于百姓之性,其具备向善的本能。

儒家才强调在治国上统治者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正己然后正人。

Z 民本论: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

民本论是先进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安定民生是政治之本。

中庸观:儒家治国思想的思维方法。

以“用中适时”,不偏不倚,无为无不为为基调的中庸理论,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

其指导意义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治国原则的制定与管制方法是施行,必须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节。

第二,治国思维的选择与管治艺术的运用,必须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

第三,治国目标的确立与管治境界的追求,必须做到谦益节制,兼容并蓄。

经权说:儒家治国思想的运用体制。

“经”“权”关系问题,其实质性的内涵,便是体现为如何正确地处理政治上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其对于儒家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受“经” “权”观原则的指导和规范,儒家治国思想确定了一系列基本宗旨,同时,也不排斥“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第二,受“经”“权”观原则的指导与规范。

儒家治国思想遂有了使自己不断更化的理据和动力。

韩非子治国思想对现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Z 主张“法与时移”,立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Z 步之于众,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Z 法不问贵,全力维护司法公正。

请结合史实论述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当代治国的现实意义:道家治国的思想境界。

道家普遍坚持历史退化观点。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退步的过程。

老子指出,社会“文明”没发展一步社会状况……论述中国古代政治上国家治理的分裂和统一,并根据你所悟给现今治国实践提出建议: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起源于夏商周时代,当时随着社会、国家的出现而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奴隶制演变为封建制),催动着古代治国思想迅速高度成熟。

东汉时代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大一统中国形成时——社会政治体制相同步,此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阶段。

基本上确定了整个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规模,自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迄止明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持续增幅(参考)。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显示兼容趋同的倾向。

各家各派有关治国思想的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融会贯通。

一是崇尚事功的统一;二是实施德治与推行法治的,讲求中庸守恒与推崇权编诈谲;三是中国古代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还反映为不同学派治国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的优势互补,从而有力地克服单一学派在治国问题上理论思维的舞曲和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