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课堂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文档:《葡萄沟》课堂实录 (1)

文档:《葡萄沟》课堂实录 (1)

《葡萄沟》课堂实录【课前活动】值日班长向同学们推荐“今日名言:时间是一只飞翔的鸟”,并简单讲解。

【上课】师:(接着值日班长的话题)说得好!是的,时间很宝贵,那我们现在就抓紧时间上课,好吗?生:好!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葡萄沟》。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看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课件出示课文词语,指名读、齐读。

)师:好,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课文。

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请同学们打开书4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出夸葡萄沟的这句话,找到后请用“──”把它画出来。

(课件出示读的要求,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学生读完一次的都会站起来继续读,都读完后,师放律动音乐,全班拍掌马上端坐。

这是我们班学生养成的习惯)点评:低年级教学贵在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有序地组织课堂,利用音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建立师生默契,妙!师:好,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

谁来告诉我们哪一句是夸葡萄沟的话?(小手如云)生:课文的最后一句是夸葡萄沟的。

师: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生:能,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有不同意的吗?生:没有。

(齐喊)师:你们找得可真准,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这句话,全班齐读)点评:一读──抓住文眼“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想知道它好在哪里吗?生:想!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把你的想法写在你画的句子的旁边。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点评:再读──品味葡萄沟的好。

自主阅读,读出个人见解。

对低段学生而言,找句子基本人人都会,而在句旁作批注则优生能够达到,两个要求兼顾了学生层次的差异。

师:我看见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写写画画,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有话想说了。

谁先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出示相应的课件)生:我是从第一段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

师:为什么?生:因为这里告诉我们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

《有话好好说》课堂实录片段

《有话好好说》课堂实录片段

《有话好好说》课堂实录片段学习用平和的立场、有效的方法积极缓解冲突、解决冲突。

活动预备:调查同学在与家人、同学等四周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日,咱们来一段仿照秀,好不好?仿照的对象呢,不是大明星,而是咱们最熟识的父母!平常,你最不喜爱听父母说哪句话,你就仿照哪句话!谁情愿?生:你要是把玩的劲头用到学习上,那该多好!师:请你写到黑板的左边。

生:快做作业去!师:请你写在黑板上!生:作业做完了吗?生:你看人家学习多好,再看看你!生: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学习就没有这个劲!生:我不管你的同学在做什么,我只管你!生:立刻按我说的去做,否那么后果自负!生:生了你真是倒了一辈子的霉!生:我们是大人,我可以说你,你不能说我!生:我数到三啊!一~~二~~三~~生:一天到晚不动脑筋,别人都会,就你不会!〔同学仿说,并写在黑板上〕师:小时侯,听到这些话或许就算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咱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主见,有时会辩驳,有时会据理力争,同时,也说出了一些令我们父母最反感的话。

你说什么父母一听就会生气?生:我能不能玩一下啊?师:请你把这句话写在黑板的右边。

生:我再玩一会,立刻就做作业,立刻就做!生:你烦不烦啊!生:话说一遍就够了,我知道了!生:不要你管!生:我不去培优!生:别说了,我不想听!生:反正我不是最末一名,总有人比我差!生:你别唠叨啦!!我又不是小孩!生:我不想学习了,好累啊!〔同学沟通,并写在黑板上〕师:父母的这一句句话,我们一听就烦,我们的这一句句话,明明知道父母听了就生气,还是脱口而出。

有时,一场冲突在所难免。

在唇枪舌战中,在针尖对麦芒中,在小孩和大人的较量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生:有一次,我妈妈让我把英语课文读二十遍,课文很长,我觉得五遍就够了,妈妈不同意,我就倔强地坐在那里。

最末僵持到晚上一点钟,我还是读了二十遍。

我觉得很累,永久都要屈服。

师:一种身心的疲乏。

生:我觉得很不公正,什么事都要听从父母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口技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

口技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

口技》课堂实录及点评执教 /沙市五中 黄小静 点评 /沙市五中 王媛媛【教学目标】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关键词句,来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及作用,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并了解本文层次清晰、 一线串珠的特点, 引起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深思。

【教学创意】 本节课从语文最基本的读、赏和写的能力培养出发,通过识字词,通大意,明层次,赏 精妙和学写作几个环节,了解本文以一善字立骨的特点和独特的写作技巧,并通过相应的仿 写训练,让学生有所收获。

【实施过程】一、导入 师: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奇妙有趣的声音,来听听下面几种声音: (多媒体播放火车、鸟、小狗及婴儿啼哭的声音)师:而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 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叹为听止。

今天,我们将在林嗣环的妙笔生花的 引领下去欣赏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点评:从生活中的声音,引导学生认识“口技”这门艺术。

把文言文拉近到学生身边,使学生 产生亲切感。

】二、识字词 师: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

(配乐,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下本课的生词。

(多媒体出示生词)少顷 犬吠 呓语 惊觉 絮絮 齁声 中间 曳屋 许许 几欲 师:请同学们齐读,每个词读两遍。

(生齐读)【点评:读准字音,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现代文教学是这样,文言文教学更应如此。

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有榜样可学。

再结合多媒体,来纠正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三、通文意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以及老师所给的提示,一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一边疏通文章的大意。

(多媒体出示文中的需要注意的字词)1. 特殊用法 善,擅长。

习作指导:《我想对您说》课堂实录

习作指导:《我想对您说》课堂实录

习作指导:《我想对您说》课堂实录【课前准备】提前几天通知学生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

尽量不要让孩子知晓,老师收齐后统一在课堂上发给学生看,了解他们真实的感受。

有了真实感受,才能说出真心话。

【设计理念】本次习作基于单元要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来进行。

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情深”,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都是围绕父母之爱展开,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从阅读中学习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时通过场景、细节体会表达的感情,习作运用场景、细节表达感情的方法。

本次习作需要学生在了解习作要求后,能根据习作表达的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目标】根据习作要求,写一封书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重点】1.确定习作对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2.根据习作内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场景、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根据表达对象,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环节】一、课前导入,板书课题。

1.师:上课前,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长这么大,你有没有想过会有一天,能够收到爸爸妈妈写给你的亲笔信?(没有)可就在前两天,你们却收到了,对吗?说说看你当时是什么感受?(生:意外、兴奋、感动……)2.师:是的,书信就是用文字让我们的情感在纸上缓缓流淌,到对方手上就有一种见字如面的亲切感。

写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些不好说的话就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书信的方式来完成我们第六单元的习作,生读《我想对您说》(板书课题)二、明确要求,理解“恰当”。

【设计理念】对于教材里给出的习作要求,如果能在不同的契机里,阶梯状呈现,便是活用教材,而不是照搬。

——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1.师:你有想倾诉的人吗?(生:我想对爸爸妈妈。

生:我想对老师说。

生:我想对对警察叔叔说;我想对毛主席说;我想对袁隆平爷爷说……)2.师:你们想倾诉的对象太多太多了,其实总结出来也就是我们的(PPT出示生齐:父母、朋友、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亲爱的、敬爱的人。

小古文《〈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及评析

小古文《〈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及评析

小古文《〈伊索寓言〉两则》课堂实录及评析执教:朱文君评析:陈琴【教学材料】白话版《伊索寓言》两则狐狸和葡萄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

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兴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蝉和狐狸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

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一片树叶扔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

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文言版《伊索寓言》两则狐与葡萄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

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

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

乃是心非,自慰日:“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

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

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

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鸦狐鸦本不善鸣。

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

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日:“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

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

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

”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选自1840年罗伯特·汤姆翻译的《意拾喻言》点评:以白话文为桥梁,机敏地把学生引到文言的岸边,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让学生自觉运用了“文白对应”的文言阅读法。

这种方法即使在高中乃至今后的一生中自读更长篇的文言典籍都是可取的。

【教学目标】1、借助学生对该寓言故事熟知的基础,尝试诵读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对读,感受文言的魅力,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少年中国说(节选)》(五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少年中国说(节选)》(五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了解文体,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半白话、半文言的文章,题目叫———生:《少年中国说》。

师:没有气势。

再来一遍。

生:《少年中国说》。

师:这还差不多。

什么是“说”,我们了解一下,做一点积累,预备读。

(出示,生齐读。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师:“说”是一种文体,阐述事理的文体。

我们以前有没有学过带有“说”字的文章?生:《爱莲说》。

生:《师说》。

生:《马说》。

师:对,太棒了!同学们读过的古文还真不少。

再了解一下作者,作者是———生:梁启超。

师:梁启超是哪里人?生:中国人。

师:(笑)来,一起认识一下梁启超。

预备读。

(出示)梁启超(1873耀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他和老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也是一位国学大师。

(生齐读)师:现在知道了吧,梁启超是哪里人?生:广东新会人。

师:离我们这里估计100多千米。

广东人,自豪不自豪?生:自豪。

师:他不仅是变法的领袖,也是一位国学大师。

清华大学国学院有4位国学导师,梁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

(生鼓掌)二、有滋有味读师:这样的文章,首先我们就要好好地读,读出它的气势,读出它的情感。

给大家一点点时间,自由地、放声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生自由朗读)师:我们一起来一遍!(全班齐读)师:这里有几个词语,大家读得还不太准,跟我读一读:鳞爪飞扬,这里读zhǎo ,张牙舞爪,也是读zhǎo 。

猛兽的脚,我们称之为爪(zhǎo )。

干将发硎(ɡān jiānɡfāxínɡ),干将是一个人名,也是宝剑的名字,是一把名剑。

师:咱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

(出示,师生合作读。

)师:故今日之责任———生: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师:少年智———生:则国智。

……师:美哉,我少年中国———生:与天不老!师:壮哉,我中国少年———生:与国无疆!师:太棒了!这次,女同学读刚才老师读的部分,男同学读刚才全班同学读的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实录,更好地参与这次课堂教学实录比赛,下面对课堂教学实录的具体要求做一些说明。

“实录”即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课堂教学过程详细记录下来。

一般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以及具体的必要的说明文字,但是本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展示课堂教学情景及一些必要的教学背景信息,因此,要求大家除上述内容外,还要有教师心理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表情状态等的描述。

一般有师生对话式(具体可参见范例1、3)和记述式(具体可参见范例2)。

正文前要有课题、教材版本、学生人数等信息。

具体可参考下面的格式。

课题:教材版本:教学背景简介:如学校简单情况、自己教学情况、美术教学情况等。

学生情况:学生人数、座位情况、是否分组,原因等。

教学设计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计划怎样上这堂课,为什么这样上等。

教学目标:教具、学具: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感觉怎么样,对于原先的计划实际完成得如何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是否还有困惑等。

范例1:《水果宝宝》美术、范例2:《想象与创意》美术、范例3:《苗岭的早晨》音乐范例1(美术学科)《水果宝宝》教学实录课题:《水果宝宝》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1册第9课教学背景简介: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属二级小学,有11个教学班。

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的一些工人家庭和个体商贩家庭。

由于学校设施所限,我经常利用相邻的大河沙滩为临时场地进行美术课的沙雕、沙画、石头画等教学活动。

学生情况:我教授的班级是一年级的新生,学生人数为32人。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分成六组,目的是便于孩子们实际操作和相互学习,并有意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基本脉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上想吃水果,怎样“解馋”→欣赏水果雕塑及图片来“解馋”→语言描述水果形象“解馋”→学生创作活动“解馋”→展示学生作品。

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一、欣赏水果。

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只能通过眼睛来“解解馋”啦!”适时播放课件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馋”,同时又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浪之歌执教人:黄善凯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师:上课。

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

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

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

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一)自主阅读师:老师先示范一下。

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

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

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好。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

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

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

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

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哪一个同学先来?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话好好说》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学习用平和的态度、有效的方法积极缓解矛盾、解决冲突。

活动准备:调查学生在与家人、同学等周围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段模仿秀,好不好?模仿的对象呢,不是大明星,而是咱们最熟悉的父母!平时,你最不喜欢听父母说哪句话,你就模仿哪句话!谁愿意?生:你要是把玩的劲头用到学习上,那该多好!师:请你写到黑板的左边。

生:快做作业去!师:请你写在黑板上!生:作业做完了吗?生:你看人家学习多好,再看看你!生: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学习就没有这个劲!生:我不管你的同学在做什么,我只管你!生:马上按我说的去做,否则后果自负!生:生了你真是倒了一辈子的霉!生:我们是大人,我可以说你,你不能说我!生:我数到三啊!一~~二~~三~~生:一天到晚不动脑筋,别人都会,就你不会!(学生仿说,并写在黑板上)师:小时侯,听到这些话也许就算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咱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主见,有时会反驳,有时会据理力争,同时,也说出了一些令我们父母最反感的话。

你说什么父母一听就会生气?生:我能不能玩一下啊?师:请你把这句话写在黑板的右边。

生:我再玩一会,马上就做作业,马上就做!生:你烦不烦啊!生:话说一遍就够了,我知道了!生:不要你管!生:我不去培优!生:别说了,我不想听!生:反正我不是最后一名,总有人比我差!生:你别唠叨啦!!我又不是小孩!生:我不想学习了,好累啊!(学生交流,并写在黑板上)师:父母的这一句句话,我们一听就烦,我们的这一句句话,明明知道父母听了就生气,还是脱口而出。

有时,一场冲突在所难免。

在唇枪舌战中,在针尖对麦芒中,在小孩和大人的较量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生:有一次,我妈妈让我把英语课文读二十遍,课文很长,我觉得五遍就够了,妈妈不同意,我就倔强地坐在那里。

最后僵持到晚上一点钟,我还是读了二十遍。

我觉得很累,永远都要屈服。

师:一种身心的疲惫。

生:我觉得很不公平,什么事都要听从父母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生:和爸爸妈妈闹过后,很委屈很想哭,也觉得很不公平,认为自己不受关注。

生:妈妈打我的时候,我很想还手。

师:有了打妈妈的冲动,却知道不该这样,要拼命地压抑着,是吗?生:我很委屈,凭什么大人有自由,我们却没有自由!生:我总是很难受,也很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不懂事的。

想去道歉,却不敢,很矛盾。

师:大家一般用什么样的方式发泄自己的这些情绪?生:我就大哭一场。

生:我也是,忍不住就是哭。

生:我拒绝吃饭,以示抗议!生:我关上自己的房门,不理他们。

师:我想问问你们,有多少同学曾和父母冷战过?举个手!啊?几乎是全班!用指头示意一下冷战的天数!呵呵,有同学用了两只手的指头,有同学手指还不够用了。

冷战过程中,除了刚才谈到的委屈、不公平的感觉外,你们还冒出过什么样的念头?生:我总在问自己,我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吗?师:曾经慈爱的父母如此不近情理,我们开始怀疑父母对我们的爱了。

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在家几天都不说一句话,很郁闷。

我做什么父母也不再过问,好象被抛弃。

师:是啊,曾经彼此给予温暖的家人,把心冰封起来,如同陌路人。

生:我曾想过一死了之,活着有什么意思。

师:是一件什么事情让你有了这样的念头?生:我没有考好,自己本来都很失望,却第一个想到父母的表情。

回家后,爸爸冷言嘲讽。

我受不了他的那些话,很气愤,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师:还有几个同学在点头。

聪明的你们有了这样傻傻的想法。

生:我在和妈妈冷战中,虽然心里很难过,但却装得很冷漠。

师:你们都这样,那冲突中的父母呢?谁注意观察过父母?生:我有一次看到妈妈气得脸通红。

师:能具体说说吗?生:我没有做完作业,就玩电脑游戏,妈妈就有些不耐烦,吼了我,我说:“我本来就不自觉,你又不管我,我是经不住诱惑的。

”妈妈听了,气极了,大声地说:“你不认真学习,还怨我?我花钱为你培优为了什么?我上班累死回家赶紧做饭为了什么?太不讲良心了!”师:哦,这样啊!还有谁也来说说?生:我爸爸每次在冲突以后就闷闷地坐着抽烟。

生:我有一次看到我妈妈的眼圈都红了。

生:我看到妈妈哭得很厉害。

师:大人不像小孩,想哭就哭,要是大人流眼泪了,那一般都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伤心情绪了。

生:我发现妈妈在打我之后,翻看我小时候的照片,一边看一边叹气。

师:妈妈希望抹去刚才的不愉快记忆,重拾你可爱模样。

生:我曾听到爸爸责怪妈妈动手打我,妈妈说爸爸总是不管我,还在旁边指手画脚的,很烦人。

他们就吵起来了。

师:你们的谈论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冲动是──魔鬼!冲动之下口不择言,伤自己伤父母,伤身伤心伤我们曾经浓浓的亲情!有话不能这么说!有话要学着好好说!板书:有话好好说师:话语是传递信息的。

我们一起来听听熟悉的一句话──“作业做完了吗?”以前,你听出父母对你的不信任,所以你反感。

今天,再来听听,你又能听出什么?生:我听出父母对我们学习的关心。

生:我从中可以听出父母对我们前途的焦虑。

生:我还听出父母希望我们的将来生活更精彩。

师:我跟我女儿说这样一句话时,就是很简单地见面搭白话,和中国人爱说“您吃了吗?”一样。

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本没有恶意,不曲解就会心态平和。

师:生活中,有些矛盾并不取决我们单方面的态度。

来看一段生活情境剧吧!有请我们的小头儿子、大头爸爸!(生表演)师:同学们都看得这么开心,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太熟悉了?熟悉到总在我们家不断上演。

为什么会不断上演呢?是因为我们以前的解决方式没有起到更好的效果。

那我们到小组去讨论一下,到底该怎么办?小组讨论,并推选发言人。

生:我们小组觉得什么办法都无法消除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矛盾。

我们以前都试过,都不成功。

师:这样啊,那听听别的小组意见,也许还有别的办法。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找一个人帮我们跟爸爸妈妈沟通,比如说奶奶爷爷。

师:哦,第三方协调法。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

我要是告诉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就说爸爸妈妈,他们会恼羞成怒,更生气,说我告状,打得还狠一些。

生:我也有同感。

妈妈总警告我说,搬救兵是没有用的。

师:这个办法对有的家庭来说还是有用的,办法因人而异。

其他小组的意见怎样?生:我们小组认为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一切以母亲的想法为准。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一种无奈和无助。

我是老师,也是一个你们同龄人的妈妈,能听一下我的想法吗?你们的父母比你们年长二十多岁,他们多么希望能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你,多么希望你们少走弯路。

也许他们的做法有些不如意,但是相信他们不会害你们。

在这个前提下,你听从父母的意见也许不会再无奈,不会再无助。

生:我们认为可以就一些有分歧的地方,和父母协商,并制定协议,按协议办事,冲突就会减少。

师:你们试过吗?哦,有同学曾经试验成功。

别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

还有吗?生:我们觉得写信的方法不错。

就拿我来说,我有一次把道歉信写好了以后,放在爸爸妈妈容易发现的地方,等我回家的时候,爸爸对我笑了,还给我一支冰棒,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已经不和我计较了。

师:你们发现了写信的妙处了吗?生:有些话不好说出口,写信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生:写信可以避免尴尬情绪。

生:在写信时,给自己考虑的时间,在看信时,给父母冷静的时间。

师:最后一个小组,你们的意见呢?生:我们使用转移注意力法。

在冲突的时候,不做声,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门关上,做作业或做父母平时要求你做的一些事情。

师:哦,我同意你们的意见。

只是,我建议你们把门不要关上。

知道为什么吗?生:父母会以为我们关门是发脾气。

生:有时候把门关上,父母会担心我们做傻事。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给出了不少好的意见。

谁来总结一下,有话怎样好好说?有什么秘诀?生:说话尽量控制音量。

生:态度要平和。

生:如果想解释,就不要在父母气头上,注意时机。

生:要xx“强烈反抗是徒劳”。

生:话不一定要用嘴说,也可以用手写。

生:多换位思考,理解万岁!生:……(生交流,并板书。

)师总结:有话好好地说,有话智慧地说,对父母如此,对其他长辈亦如此,这样,我们才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我们会有更多的时间享受成长的喜悦!附情境剧内容:儿(自言自语):作业终于做完了,休息一下噢!看一下电视噢!(打开电视机)哦,偶地神啊!《武林外传》咧!父(推门进来,很高兴):儿子,老爸回来啦!儿(眼睛没有离开电视):哦,爸爸。

父:喂,怎么又在看电视?作业做完了没有?儿:做完了。

父:培优作业呢?儿:马上去做。

父:又是马上!现在去做!儿:等一会。

父:不行!儿:这一集马上就完了,求求你,爸爸!父:不行就是不行!儿: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父:不会学习的人就没有资格休息!儿:你一天到晚就是这几句,你不累,我还听着累呢!父:你敢这样跟我讲话?找打是吧?儿:打就打?父:今天你很有点反呢!真的想挨打?儿:打死算了!父:你──你──(拖起儿子,儿子挣扎……)全剧结束。

点评:2008年3月29日,在武汉市课题研讨活动中,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有话好好说》,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应该构建这样的课堂──真实:敢说真话,唤起真情,实施真正有效的引导。

敢说真话,唤起真情,应该是品德课程实施有效引导的基础,同时也是品德课程追求的最高境界──懂得贴近学生的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踢开令人排斥的说教,只有铭记于心的情与理;赶走尴尬的无奈应和,营造群策群力的生活探讨。

课程也许无需眼花缭乱的课件点缀,可能也无需慷慨激昂的美妙言辞,但真实状态下蓄积的情感,凝炼的道理,创造的智慧,会在生活中长久地散发馨香。

教师敢于直面生活──无论是多种矛盾的呈现还是典型事例的挖掘,把教材中的范例演绎成现实生活中的话题;用生活中成功的沟通经验去探讨与父母长辈有效沟通的途径……努力勾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共同在打造生活中的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的本源。

对生活的回归本身就是打造“真实”。

其二:巧切入,重深入。

我们常说,品德课要以一英尺的宽度,打开话闸子,然后向一英里迈进,将话题引向深入。

徐老师脉络清晰的课堂中,巧妙应用“父母说的最让我们难过的话”、“我们最令父母反感的话”切入,在模仿秀中勾起生活的回忆,唤醒曾经的内心情感体验,在孩子内心与父母内心的交锋比较中,发现矛盾冲突中没有赢家,感受有话好好说的必要。

其实,无论是学生内心世界情感的调动,还是生活实践策略的探讨,亮点不仅在于大的环节设计,更在于教师看似不经意的引导深入──“冷战之后,嘴上不说,不意味心里不说”;“观察到父母了吗,他们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你想关门冷静下来,可父母偏不让你关门,不让你关门干什么?”这样朴实、平和,不经意间的深入,引导学生多了一份对生活细节、情感世界的品味与琢磨,学生细腻的“情”逐步淀积并荡漾开来,“理”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值得珍视而又不引人注意的是教师评价的特色──“无为”“有为”相得益彰。

“父母说的最让我们难过的话”、“我们最令父母反感的话”,教师的“无为”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表露再现生活;小组探讨有效沟通的办法,教师去粗取精的“有为”评价,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