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和言外之力的关系汇总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言、象、义之间的关系 -回复

举例说明言、象、义之间的关系 -回复

举例说明言、象、义之间的关系-回复言、象、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在语言和思维中常见的现象。

言是通过语言进行传达的表达方式,象是指词语或语句所描绘的形象或具体的事物,而义则是指词语或语句所代表的概念或抽象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运用这种关系,在交流和理解他人的表达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举例说明言、象、义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以"动物"为主题进行阐述。

言是指通过语言进行传达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提到"狮子"时,这个词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言。

这个词有可能是口头语言传达,比如我们对朋友说:"我看到了一只狮子。

"它也可以是书面语言传达,比如一篇关于野生动物的文章中提到:"非洲草原上的狮子是野性美的代表之一。

"言所表达的是对于事物的描写或说明。

当我们使用词语"狮子"时,它描绘的是一种有着强大力量和凶猛性格的动物。

它有着金黄色的鬃毛,强壮有力的体格,以及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这就是这个词语所描绘的象。

象是指词语或语句所描绘的形象或具体的事物。

当我们提到"狮子"时,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具体的形象。

我们能够想象到它的外貌,听到它的咆哮声,甚至感受到它的威严和力量。

这种形象就是这个词所代表的象。

但是,言和象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因为象除了指代具体的事物,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就是"义"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

在"狮子"这个例子中,它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动物形象,还象征着勇气、权力和强大的力量。

在文学作品中,狮子经常被用来象征英雄和统治者。

义是指词语或语句所代表的概念或抽象的含义。

在这个例子中,"狮子"代表着勇气和力量。

这个义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被赋予的。

在不同的文化中,动物常常被赋予不同的义。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威和帝王,而在西方文化中,狮子是勇士和王者的象征。

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解析

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解析

2011年04月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解析文/吴中博摘 要:塞尔站在语用学的视角上,把语言和人的心理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在《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认为说出一个句子,与完成一种言语行为有区别,具体表现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这两个特征上。

他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认为语句意义的研究与言语行为的研究在原则上等同,因此在《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通过引用格赖斯对“意义”的分析来说明意义既是意向问题,也是惯例问题,言语行为过程中,表达式的使用规则要与表达式产生的效果相联系。

但他没有说明做出言语行为过程中体现出的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

文章试图通过阐发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促进听者领悟说话者意谓。

关键词:意义;意谓;关系;塞尔;言语行为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94-02学术探讨一、意义和意谓的区分追溯语言哲学发展的历史,句子的意义和意谓问题,之前并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很大关注。

而[1]语言哲学家们一般认为,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理论即他的意义理论,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区别出意义和意谓,其著名论断即:句子的意义是它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

他认为句子是有内容的,具体其内容可区分为两个层次:句子的意义和意谓。

意义即它思想,指我们借以把握句子的真的东西。

而真值从二值逻辑来理解,即句子的真和假这两个值。

弗雷格认为一个句子有思想也有真假,句子的真是由句子的思想决定的,句子的思想是由表达这个思想的句子的部分的意义决定的,所以句子的真是由句子部分的意义决定的。

达米特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归结为对句子结构的描述和对确定句子真值的说明。

句子的表达,人们主要关注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是对句子思想的理解,而弗雷格探讨句子的思想,更突出强调句子的真值。

弗雷格对于句子意义和意谓的区分和说明,归根到底是关于句子的真的说明,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弗雷格在区分意义和意谓这一课题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

如何找言外之意

如何找言外之意

所谓“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在语言交际中,这种言在此意在彼的情况很多,语句实际传达的信息和语句本身的意义(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不能画等号,即句子常常存在言外之意。

下面就把握句子的言外之意谈几点看法。

一、把握句子的言外之意与言内之意的关系,是分析言外之意的基本途径句子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存在某种逻辑联系,把握这种联系对分析言外之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种是转折关系。

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写冯铿:“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该句的言外之意是:但她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心灵是美丽的。

把言内之意看成转折复句偏句,则言外之意就是转折复句的正句。

第二种是因果关系。

有的时候,言外之意是因,言内之意是果。

有时,言外之意是果,言内之意是因。

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家后去祭祀时,四嫂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该句言外之意是:你这种人败坏风俗,你摆的饭菜祖宗是不吃的。

显然,后者是前者的原因。

再如一个故事:在一家餐馆里,休斯教授在餐桌边已坐等多时,最后终于看到服务生走过来。

“你想吃点什么?”服务生问。

“刚来时我想吃早餐,”休斯笑着说,“现在我想大概该吃午餐了。

”休斯的言外之意是:你们餐馆服务不到位,让我等的时间太长了!第三种是背离关系。

句子的言外之意和言内之意是一种相反关系。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写那些不学无术却又附庸风雅,将大辫子盘在头上的清国留学生“实在标致极了”,言外之意是:实在丑陋极了。

言外与言内是一种相反和背离的关系。

第四种是类推关系。

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一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不难看出,刘禹锡在此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自己住在陋室里,也是一个君子。

这是类推获得的信息。

一位作家对厨师说:"你没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我的作品提出批评."厨师反唇相讥道:"我这辈子从没有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二、准确地把握语言的表层信息,是分析言外之意的基础,句子本身的意义虽然有时与句子实际表达的意义不一致,但分析言外之意有时又离不开表层信息的把握如句子的标点、语气、语序、用词、句式等,它们对言外之意常有所暗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
言意关系是书写和语言学习中常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
关于言意关系的讨论。

古代文论家们着重强调,语言文字是通过言意
关系实现交流的有效媒介,也是现实主义文字艺术的重要来源。

经典之作和文言文的讨论中,诸子们强调了言意关系的重要性。

例如,韩非子认为“言者有义,表者也有义”,“有义,而后义者言之”,表明
义务应在于言辞之上,而非毫无意义的表达。

吕氏春秋则呼吁“把意义
融入言词”,强调要把言辞抵得上义理,仔细周密地搭建起一座言意之桥,让语言诠释准确表达义理,以达到交流效果。

孔子还称,“言者,
施之以义”,解释为“人们要用义表达自己”。

他强调,人们要用义去解
释言辞,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论语中还谈到语言的真实性,提出了“真言虚语”的原则,即“言者无虚语,表者无伪表”。

文论家们认为,人们的话语必须含有意义,无论是
对义务的表达,还是对修辞的表达,都不能有伪善之言。

从中国古代文论中可以看出,所有书写和表达都必须建立在言意关系
基础之上。

通过准确言述建立义意关系,表达才能有效,言辞才能更
加自然,作品也才能更具有实际意义,言写有机结合,实用性也将会
大大提升。

简析言外之意及其推导

简析言外之意及其推导

简析言外之意及其推导作者:吕水平来源:《文理导航》2013年第24期语用学实际上是语义学的扩展和延伸,语义学研究的是命题、意义或者句内意义,而语用学研究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通过各种方式赋予句子命题意义之外的意义。

比较典型的是焦点(focus)和言外之意。

焦点,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焦点是说话人试图传递给听话人,希望引起听话人关注的部分,这个需要突出的部分说话人认为是比较重要的。

在语言学中,焦点的研究一般都是语义学家们所关心的。

所以本文不做展开。

通过对句子焦点的认识,听话人可以准确理解话语的表达重点。

此外,句子的意义还可以通过对命题的预设、蕴含关系、包孕关系、词汇意义的描写得到基本解释,这些描写对句子意义的解释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

因为一个句子除了焦点和它的语义蕴含命题之外,还有很多言外之意,而这言外之意是要通过语用蕴含命题的推导才能得到解释的。

一、一些概念语用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句外的意义。

句外的意义是通过说话人和语境、背景等因素来推导的。

语用学家们为语用蕴含命题的推导先后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工具概念。

下面简列一些用于研究言外之意的领域最常见的概念。

语境对解析言外之意的作用:在传统修辞学中,言外之意,即话里没有说出来的本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现代语用学中Grice最先提出“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ulture)理论”。

他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并认为大部分违反或利用会话准则得出的,需要依赖语境才能推导出的含义是特殊性会话含义,也就是本文所界定的言外之意的范畴。

我则认同,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表达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和不表现为言辞的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上下文语境;(二)情景、语境;(三)社会文化语境。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由Gric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认为一个成功的言语交际必须依赖于交际双方的配合,否则说话的双方前言不搭后语,便无法构成一个成功的交际行为。

与“言意”同生,和“语用”共舞

与“言意”同生,和“语用”共舞

与“言意”同生,和“语用”共舞语言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

而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目的。

在语言学中,“言意”和“语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言意”是指语言表面上的字面意义,即我们通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

它是一种基于语法和词汇的字面意义,可以通过语言规则进行理解和解释。

例如,当我们说“我今天晚上要去看电影”,“看电影”就是这个句子的言意。

但是,语言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字面意义。

为了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和更准确的表达,我们还需要考虑“语用”这个概念。

语用是指在特定语境下,语言的使用目的和效果。

一个句子的语用涉及到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身份和目的,以及句子所处的环境和语境。

在语用学中,我们通常将语言使用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言外之意、言外之语和言外之行为。

言外之意,指的是除了字面意义外,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目的。

例如,当我们说“你真漂亮”,除了表示对对方外貌的肯定,还可能表达着对对方的喜欢或爱慕之情。

言外之语,指的是语言的间接效果。

例如,当我们说“你能不能帮我借一下笔”,我们实际上是在请求对方借笔给我们,但是我们没有直接说出“借给我”,而是用了一个委婉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言外之语。

言外之行为,指的是通过语言所实现的行为效果。

例如,当我们说“我发誓我会爱你一辈子”,这就是通过语言所实现的一种承诺或约定,具有行为效果。

言外之意、言外之语和言外之行为都表明了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效果,我们需要从上下文和语境出发,了解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目的,以及词汇和语法的使用规则。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使用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这种使用方式往往涉及到言外之意和言外之语的层次。

在不同的语境下,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方式,以便实现更好的交流效果。

例如,当我们在面试中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时,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不显得过于自负。

《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庄子书中言多指言说、但意的涵义有多种。

一是指道之玄理。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成疏:“此合喻也。

意,妙理也。

夫得鱼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实异鱼兔,亦由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

鱼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绝。

”此处之意为道之玄理,言说有分际,道无分际,得其全而忘其分也。

二可以说是意识和想象,是人的认识能力。

《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成疏:“夫可以言辨论说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细也。

而神口所不能言,圣心所不能察者,妙理也。

必求之于言意之表,岂期必于精粗之间哉!此处的言与意皆是主体的立场与触觉,上所说“意”的道之玄理,在这里说成不可察致者。

《则阳》“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与此义近。

三是指意蕴,或可说意像。

《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而传书。

”成疏:所以致书,贵宣于语。

所以宣语,贵表于意也。

随,从也。

意之所出,从道而来。

道既非色非声,故不可以言传说。

上文所言之不可察致者即此意蕴之所随,道也。

庄学之中所讨论的言与意之关系,意通常就第一种意义之言,即道之玄理,但也有时候亦包括意识、意蕴。

言的涵义较为确定,而意的涵义有多重,此亦言说之难也。

历代学者对庄子言意之辨讨论甚多,概括而言,其言与意关系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意思是言不尽意。

庄子认为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

《则阳》:“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语言与知觉把握得到的只是物之表象而已。

《天道》:“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乎” 。

形色名声为认识工具,非意,亦筌蹄之喻也。

佛经呵斥执名言者,譬如以手指月,愚夫乃仅观指,不观于月。

“言外之意,意在言中”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为例

“言外之意,意在言中”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为例

32品牌策划理论版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通常是把言语与行为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说话人一定带有某种指示或者根据这种指示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意图会体现在言语中,让听者在心理或者行为上产生预期反应。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言语行为理论是把交际过程中的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理论。

行为反应论的产生与本世纪初心理学中以华生(J.B.Watson)、施金纳(B.T.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有关。

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说话人的处境——言语——听话人的反应”这样一个代表因果序列的公式来解释语言意义。

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结合现实例证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从刺激到反应的复合。

人类想吃到东西用语言表达的这个过程,就是言语行为和完成事实,如图所示。

言语的刺激导致行为发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语言交际产生行为功效。

Sr……sR图1.语言行为和实际事件正如公交车上,如有老人上来,如果没有空座,也没有人主动让座,售票员就会播放“请为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位”。

那就看有座位乘客的反应了,让与不让就取决于这句话语的魅力,不一定以言取效,但是言外之意是一定凸显。

2. 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就言语本身而言,往往是言为心声且带有某种隐含用意,言语的交际功能也恰恰得以体现。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用柔和的语言回答记者的问题,面对日本记者的尖锐问题,她没有慷慨陈词而是以柔克刚,言语中表明了立场,且很有原则性。

下面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中的言语片段为例,借助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解析说明言语行为三种类型,同时展现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的语言魅力。

2.1以言指事语言表面看来是就事论事,以言指事是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用声音或者文字表述出来,传递说话者的思想和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所指。

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言语温和轻柔,富有亲和力,但柔中带刚,立场明确,原则性很强。

个性化的语言传递出整个国民的心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持这一观点的人实际上是把一 句句子分成两个部分:表示句子命题 内容的 that 从句和表示句子言外之力 的I + VP,即 I十 VP that…。Searle 用 F(p)来表示句子这两个组成部分 的区别和联系,不同的言外之力可以 得到相应的表示,如:
(p)声言 !(p)请求 Pr(p)许诺 W(p)警告 在 2 . 3 中我们介绍了 Searle 对“许诺” 这一行为所制定的规则, Searle 把一定 的命题内容包括在条件和相应的规则之 中, Searle 的这一考虑说明了他的理论 是把命题和行为视为一体的,命题是整 个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论点派认为命题和言外行为是两个不可分离的 语义层次,命题描述或陈述了事物的状态,可 以通过真实条件来判断某一命题是真实的或是 谬误的,因此它具有可验证性,可以归纳到真 实条件的语义学研究中去,但言外行为则不然, 它是另外一个语义层次,话语所具有的言外之 力表明对话语的命题应作什么样的理解,但要 使某一命题能用以实施某一言外行为,必须满 足一定的条件,因此,对言外行为的研究就在 于阐明这些条件。
持第二种观点,即认为言外之力决定 于意义的人也不在少数,Searle便是其 中之一。这一派的基本观点是句子的 言外之力寓于句子的意义之中。他们 认为每句句子都有一定的潜在的言外 之力,这些潜在的言外之力是句子意 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句句子所能够 用来实施的言外行为是这句句子的意 义的一种功能。
在一定的语境中,一句句子所具有的 言外之力取决于句子中所采取的“言 外之力指示手段” (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ing devices)。这些手段包括使用 明确的行事动词,但更常用的则是词 序、重读、语调、语气、标点符号等。 除此之外,语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 此,这一派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 去区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或者说 区分句子意义和言外之力这两个层次。
因此,可以说言内行为必须遵循一 定的语言规则,它的结果是产生符 合某种语言的句法、语义规则的句 子,而言外行为则必须满足一定的 恰当条件,它的结果是产生符合某 种语言的使用规则的具有一定交际 功能的话语,可见,言内行为和言 外行为是各自具有一套制约规则的 两种不同的语言行为,因此应该予 以分别对待考虑。
正因为如此,Searle用命题行为来取代了 Austin的言内行为。命题行为所表达的 是一个命题,命题行为不同于言内行为, 它不能单独存在,“人们不能只表达一 个命题而不同时作其他的事情,并以此 来实施一个完整的语言行为。命题总是 通过实施一个言外行为来表达的。
Searle 从句子的语法形式上找到了论据, 他说“ that从句是表达明确地被游离于 句子之外的命题的典型形式,但that从 句却不是个完整的句子。”(同上) 例 如 “ … that I’m coming” 表 达 了 I (COME)这样一个命题,但就这么一 个从句,在语法上来说是不完整的, 必须从属于某一个主句,在不同的交 际场合,说话人可以把这个从句从属 于不同的主句,使之实施不同的言外 行为:
4.4 言语行为理论的归属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解释语言意义的 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在整个语言学研 究中的归属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 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言外行为理论是 纯属语用学范围内的一种理论,另一 种看法则认为言语行为理论不必作为 一种独立的语用理论而存在,因为完 全可以把它归纳到一般的语义、句法 理论中去。
在一定的交际情景中,一句话必然具 有一定的言外之力,但是句子的言外 之力不能看作是句子字意的必然结果, 因为同样一句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会 有不同的言外之力。例如“l’m coming tomorrow”,既可能是个许诺,也可能 是个陈述、警告、恫吓等,它究竟具 有什么样的言外之力取决于语境以及 特定语言的使用规则,然而他的字意 和所指却始终如一。
第 一 种 看 法 称 为 “ 不 可 归 纳 论 点”(irreducibility thesis)或简称“论 点”(thesis).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人们所说的 话语不但表达了一定的命题内容,而且也实施 了一定的言外行为,实施某一言外行为可能有 多种方式,但至少有一种方式是直接的、明确 的,也就是通过使用一个明确的行事动词的方 式,它在英语中可用I+(hereby)VP you that) S’这个公式表示,但不论言外行为通过什么方 式得到实施,必须通过一套恰当条件才能对它 作 出 描 述 和 解 释 。
第三种观点最不普通。这种观点认为句 子的意义取决于句子的言外之力。根据 这种观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可 能具有相同的言外之力的句子,具有相 同 的 意 义 。 据 此 , 可 以 说 “ You are early”和“You are late”两者都可能具有 陈述、批评等同样的言外之力,因而它 们具有同样的意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 荒谬的,因此,这种观点很难成立。
(20) I promise I warn you I tell you that I’m coming.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I十VP这个形式 未必出现,但如果这个明确的行事动词 在表层结构中不出现的话,它仍然存在 于句子的深层结构之中,因此,在说话 人表达I(COME)这一命题的同时,他 必然实施了某一种言外行为。
意义和言外之力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来看语言活 动,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每说一句话都 在实施一种言外行为,这句话所具有的 言外之力体现了说话人说话的意图。一 句话的意义和它的言外之力之间的关系 是怎样的呢?
意义和言外之力之间存在着三种可能的 关系:l)意义和言外之力是一句句子的 两个范畴,它们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 联; 2 )句子的言外之力是句子意义的 一部分,它可以纳人到意义中去,或由 意义决定; 3 )句子的意义代表人物。 Austin对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分本 身就体现了他对句子意义和言外之力的 区分。Austin认为句子的意义由字意和 所指构成,一句话中的单词、短语都表 达了字意,句中有些单词或短语的所指 则通过语境得以明确。句子字意的传达 是通过言内行为来完成的,字意的表达 和理解要依靠语言的句法规则和语义规 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