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按顺序把一段话写清楚
如何把“写清楚”教清楚

名师工作坊·写清楚[摘要]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对写作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清。
“写清楚”是学生习作的起步要求,是第二学段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写清楚”教清楚,就要明目标,把握教材纵、横两个方向的目标要求;就要重落实,从“读清楚”到“写清楚”。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清楚;中年级;明目标;重落实[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16-0001-02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疑难杂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或者教材,把写作指导的序列目标理清楚。
大多数语文教师并不清楚在不同的学段写作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作文要教到什么程度,大多是凭着教师自己的经验来决定。
于是,“写生动”“写具体”等写作教学目标就出现在小学低年级一直到高年级、甚至是初中的习作教学中。
然而,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仍然不能达到基本的要求。
令人可喜的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努力在习作教材的编写上呈现了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体系。
每一次习作的目标都较为清晰,要求具体,便于教师开展教学。
一、对“写清楚”的清楚认识通读统编教材三到四年级的习作内容,有心的教师会发现一个高频词出现在习作要求中,那就是“写清楚”。
笔者将三到四年级的习作要素与“写清楚”相关的要求做了梳理,见表一。
表一单元习作要素中的“写清楚”册序三下三下三下四上四上四上四下四下单元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四单元第一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单元习作要素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
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
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高中语文 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第二课《祝福》一、内容及解析1、内容:《祝福》描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将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热闹情景中来描写,刻画出祥林嫂周围的各类人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各种态度,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解析:《祝福》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采用倒叙手法,先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然后按时间顺序表达悲剧的主体部分,最后,仍以祝福情景作为尾声,深化故事主题。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作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解析:〔1〕把握人物形象是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关键,学习时,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来挖掘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本文通过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悲惨遭遇,学习时可以通过这些买描写,尤其是人物眼睛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同时,学习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
〔3〕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来表达故事,因此,要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文章把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放在祝福的情境中来表达是有其深意的,要注意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是本文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2、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学习本文的重点,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支持条件1、重视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全文了解小说内容。
2、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把握课文主题。
3、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复习(1-4单元)(重难点)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全文背诵)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词作者是乔羽,曲作者是刘炽。
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第二段中,“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太阳”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的意思是少先队员的心向着共产党,表达了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着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3、“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真的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是拟人的修辞方法,鱼儿不是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
是因为小朋友们感到在共产党的关心下无比快乐。
4、“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的是党和祖国人民。
5、”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真的不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这样问?知道。
这样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6、“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三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为什么要反复?表明小朋友们沉浸在欢快之中,忘记划桨,任小船飘荡。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背诵第9自然段)1、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意,含义。
深,深刻。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即生活实践。
学会查“无字词典”指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爸爸的话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课文告诉我们: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课题中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体,生动,贴近生活;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第二单元+习作:看图话,写一写(课件)-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

列提纲
胸有成竹,才能文思泉涌。我们下面来列一下写作提纲。你知道列提 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吗?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列提纲
请为这篇作文列提纲:
会练笔,会表达
放风筝 冬导演把剧本交给了春导演,自己带着小瞌睡虫和柔软的雪棉被。回家 休息去了。春导演把背景换了又换,选了又选,最终定了一个鸟语花香、生 机勃勃的背景,又叫春风唤来了众多演员,小雨、乐乐和果果都是其中的一 员。没错,今天,春导演要排一场放风筝的戏。 瞧,小雨在后面举着美丽的燕子风筝,乐乐拿着线轴在前面飞快地跑着, 温柔的春风见他们准备好了,便用大手轻轻地托住“燕子”,只见“燕子” 摇摇摆摆地升上了天空,越飞越高,要去拜访白云姐姐呢!一旁的果果也不 甘示弱,想把蝴蝶风筝放起来。她叫小雨来帮忙。见风筝飞起来了,她一边
左手拽着风筝线, 右手紧握线轴,边 跑边回头看
,迎着风向前跑。只听小辰大喊一声“放”
继续往前跑 ,明明双手把风筝用力地抛向空中。风筝如
,一点一点 刚学步的幼儿摇摇晃晃地往上飞。这时,小
放线
辰十分兴奋,他边跑边回头看,同时还一点
一点放线,让风筝飞得越来越高。旁边的涵
穿粉红衣服 抱着风筝 的小女孩
涵抱着花蝴蝶风筝,一边咯咯地笑着,边跟 跟着一起跑
除了写清楚图画上的内容,你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把想象到的内容补充进去。写作 时,你还可以给三个小朋友各取一个名字。
四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

四年级下册第二课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描述春天的文章,讲述了春天的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引人入胜,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的感受。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树木绿叶茂盛,花朵争相绽放,鸟儿欢快地歌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接着,文章描述了春天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大地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鲜花盛开的花海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露水晶莹剔透,照射着阳光,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
春天的风景如此美丽动人,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然后,文章描述了春天里的小动物们忙碌的身影。
春天,是各种小动物们繁殖繁衍的季节,它们穿梭于花丛之间,为了繁衍后代,他们努力地工作着。
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小鸟们忙着筑巢,春天里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小动物们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表达了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祝愿。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欢乐。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享受春天带给我们的一切美好。
第二篇示例: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是一篇名为《探秘地下宫殿》的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叫做小明的男孩,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和朋友一起去探险,意外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地下宫殿的故事。
这个地下宫殿隐藏在一个老房子的地下室里,只有通过一条狭窄的通道才能进入。
小明和他的朋友一起踏上了探险的旅程,他们走过一个古老的门廊,来到了一个宽敞的大厅。
大厅里摆放着许多古老的家具和装饰,墙壁上挂着华丽的挂毯。
小明和他的朋友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深深吸引,他们决定一探究竟。
他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房间,每一个房间都充满了神秘和惊喜。
有的房间是一个小花园,里面开满了各种鲜艳的花朵;有的房间是一个小动物园,里面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在玩耍;还有的房间是一个小图书馆,里面摆放着各种珍贵的书籍。
《金蝉脱壳》读写练习题(精选12篇)

《金蝉脱壳》读写练习题(精选12篇)《金蝉脱壳》读写练习题篇1作者:朱维山☆课文的第三至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描述了金蝉在脱壳过程中的动作以及样子、颜色、大小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妙动人的景象。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描述金蝉脱壳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一只()的、通身发着()的蝉虫沿着柿子树干往上()→()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地()树皮上的一处裂口,()那里不动了蝉虫的整个身体来回地()了几下,()立刻()了一道(),蝉背()→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先是(),一会儿()→头(),前面一双()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六只脚(),整个身子在慢慢地()→蝉尾使劲地()着,()着,已经出壳上半身(),又敏捷地向前(),再用前脚()蝉壳用力(),()的蝉尾就()→脱壳的蝉静静地()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了蝉壳蝉儿除了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的翅膀只有()→()的翅膀逐渐()了起来,很快()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身后→肚子在不停地()着,每( )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一次,渐渐地( ),( )→翅膀上( )了()的斑纹→触角也()一道道()的光环。
☆ 同学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金蝉脱壳的奇妙景象,一定会对蝉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它。
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中,细致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譬如蝉怎么挖地洞,怎么脱壳,怎么唱歌,怎么产卵,卵怎么孵化出小生命,小生命怎么从空中钻到地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动物王国》中也介绍了蝉的情况。
请同学们找来这两本书读一读(也可上网搜索有关蝉的文字),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摘录文中的句子,再写写阅读感受,最后和同学交流一下。
☆ 有一位同学,不满足于从别人的文章中了解蝉,而是自己捉了一只蝉虫放在家里,仔细观察它脱壳的过程,还写成了一篇习作。
同学们阅读下面这篇习作时,要注意文中表示时间和描写动作、样子、颜色、大小的词语、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的。
部编版三年级(下)火烧云第二课时教案优秀版

火烧云教材依据第24课《火烧云》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奇妙的世界”为主题串联三篇课文,大自然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无穷无尽的奥秘隐藏在天地间,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和发现。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写清楚”一是指文章主要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了解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
《火烧云》凭借值得观察、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火烧云这个自然景象的奇特魅力。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学习阅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文章必先抓“读”,要读准、读通、读好,在读中识词,在读中想象画面,在交流中仿句造句,在交流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2.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3-6段。
(2)能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好处,能展开想象,借鉴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3)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学生知道“奇妙的世界”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能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好处,能展开想象,借鉴课文的表达仿写句子。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学生知道“奇妙的世界”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三、教学课时第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云”上:1、回顾文章结构,按照时间分为火烧云上来时,火烧云变化中,和火烧云下去时三个部分。
相机板书。
2、齐读题目3、快速浏览回顾:什么是火烧云?(强调“烧”既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红,又写出了气势大,有动态美。
)(二)师生合作,有的放矢:1、读文要求:(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3-6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兴趣的句子多读几遍。
(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明确:颜色和形状)2、文中列举出了哪些颜色?(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3、这么多颜色作者是怎么串起来的?说明了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明确: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连起来,体现了火烧云变化的快和颜色的多)4、这么多的词语你能将它们分为三类吗?列举出同类词语。
16《麻雀》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 麻雀【教学目标】1.认识“嗅、奈”等6个字,会写“嗅、呆”等13个字,会写“打猎、猛烈”等17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3.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知道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2.知道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清楚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流程】师:同学们,我们在第四单元神话单元中学习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下面请你们仔细观看这一段小视频,试着把你看到的事情写下来。
(生观看视频后自由写作)生:一只老母鸡为了保护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孩子,赶跑了老鹰。
生:一只老鹰想吃小鸡,鸡妈妈伸开翅膀,用嘴巴把老鹰逼到石头缝里。
老鹰无力反抗。
师:咱们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是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生:老鹰想吃小鸡,这是故事的起因;鸡妈妈伸开自己的翅膀,用嘴巴把老鹰逼到了石头缝里,这是过程;老鹰无力反抗,小鸡得救,这是结果。
师:这位同学写得不错,他按照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就把事情写清楚了。
如果我们不看视频,只读这段文字的话,你有什么感受?生:写得太简单,只是了解这样一件事。
生:不能够把视频中精彩的部分写出来。
师:如何写清楚故事的主要部分呢?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重点环节写清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
下面我们就通过《麻雀》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把重点部分写清楚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朗读课文)师: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出示)牙齿庞大愣住嗅了嗅(生读词语)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给大家听?(出示)掩护搏斗拯救挓挲嘶哑(生读词语)师:第三组词语谁想读?(出示)幼儿呆呆地无可奈何(生读词语)(师联系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挓挲”“无可奈何”的意思,利用字理识字法引导写好“幼”字,同时指导写好“愣”和“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我用烧红的火钳往他身上一挨,“啪”的一声,那虫子掉到地上了。
点评:本文小作者按“发现虫屎、判断有虫——找虫、发现虫爬在藤上——用火钳挨虫、虫子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把捉虫的过程写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楚。
注意:着重点应写清楚洗澡这件事的过程。叙事要有条理,不能前后紊乱。
例文:
捉虫子
那天下午,我发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有十几颗黄豆大小的虫屎。难怪这几天葡萄叶子有些变黄了,原来是虫子捣乱。
我抬起头仔细寻找起来,可是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我搬来椅子,站上去再搜寻。挨着个翻看变黄的叶子,还是没有找到。这狡猾的东西在哪儿呢?虫屎这么大,这虫子的个子一定不小,叶子上趴不住,会不会在藤上呢?
在以后的作文中还会碰到较复杂的事情,人物也能牵涉到好几个人,甚至一群人。由于人多头绪多,线条也比较复杂,要把每个人所做的事都写的有顺序、有条理就比较困难,弄不好还会把线索搞乱,造成时间顺序上的错乱。这时,关键就是要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再写。所以,学会按顺序把一段话写清楚可以为以后更好地作文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第二课——洗澡
教学目的:
1、对于刚刚开始写作文的孩子来说,一定要能按顺序把一段话写清楚。
2、学会按顺序写好一段话可为以后更好的写作文打好基础。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刚刚开始写作文的孩子来说,一定要能按顺序把一段话写清楚。只有把一段话写清楚,才能写好一篇文章。这里讲的“按顺序”指的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为什么要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一段话呢?我们知道做一件事总是有先有后、有步骤的,他们之间紧密相连、顺序清楚,哪个在前,哪个在后,顺序不能颠倒。同学们,如果你把洗澡的先后顺序颠倒了说给大家听,大家肯定会笑话你的。所以,写文章一定要学会按顺序来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一段话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已学过的写作练习是写事的片段,而选择的题材往往就是我们做过的事。那么,怎样把这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呢?这就可以采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这个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来写,这样既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又可以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思维点拨
这篇作文训练要求把一次洗澡的过程写清楚。首先,要想一想洗澡的过程是怎样的?再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这一过程写下来。想一想先写什么?(洗澡的准备工作,如拿好换洗衣服、放水、试水温。)再写什么?(洗澡的过程,如淋湿身子、擦肥皂、搓洗、冲洗干净、擦干身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用上适当的动词,例如淋湿、抹、涂、擦、搓、冲等。最后写什么?(穿上衣服出浴室,还有自己的感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