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篇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识记的知识: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如何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以一个实例来阐述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拜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教材分析】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精品教学设计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材分析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
《经济生活》的编写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单元主要是研究生产什么这个话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货币的本质,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理论铺垫的作用。
本节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消费现象和社会事件出发,以学生日常生活的感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经济生活,主要分析商品的含义和货币的本质。
二、学生分析一方面,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同时具有较好的学习背景和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思考多探究。
另一方面,逻辑思维仍然具有一定的混乱性,同时学生初入高中,离家住校,注意力和情绪都有待引导和培养,要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便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展,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探究法和讲授法,学生主要是利用主动学习法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五、重难点分析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我手中拿的是一张面值为5元的人民币,也就是我们通常用的纸币。
那么从我国古代用的铸币到现在用的纸币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共同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首先来分享两个情境资料:情境一: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甘肃省甘南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目前以致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
灾难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运送帐篷、药品、食物等志愿灾区。
1.高中政治_第一框_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1.高中政治_第一框_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篇:1.高中政治_第一框_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纸币;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教学方法】启发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火爆车展场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二)新课教学】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提问:(1)刚才提到的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2)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学生探讨:1.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2.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总结: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课后思考):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高中政治 第1课时《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说明:根据时间与教学内容矛盾,本课时只学习货币的本质与基本职能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体验物物交换的困难,知道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对比货币与一般商品,揭示货币的本质。
(2)能力方面感受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景,理解货币的职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习树立诚信意识。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发表致辞高一新生的欢迎辞并追问:进入高中学习的目的?你觉得在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情”和“钱”。
(目的:为树立正确的货币做准备)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面对这样一张薄薄的纸片,联系我它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它是什么?从哪来?能做什么?为什么?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新课探究】(一)商品及其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问题1、来学校报到前父母为你准备了哪些东西?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物品进行分类:购买的物品、自制的物品。
对“购买的物品”进行概括,进而认识商品的含义。
问题2、放衣服的皮箱、母亲编织的毛衣、亲友奖励的学具、你呼吸的新鲜空气和享受的明媚的阳光,这些东西是商品吗?为什么?活动3、要求学生用从属构图理解“物品”“劳动产品”“自然物”“商品”相互之间的关系。
2、商品的基本属性问题1、父母为什么要要花钱购买那些商品呢?“对我们有用——能满足我们某个方面的需要”“别人生产该产品耗费了劳动”提示:为什么要买?为什么要花钱?教师明确: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具基本属性。
问题2、他们在为我们选购那些商品时普遍坚持的一个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说明了什么?这对于当前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何启发?教师总结:“物美价廉”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普遍追求的原则,这反映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作为生产和经营者要努力生产低成本的合格甚至优质的产品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2、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教学难点:货币的基本职能二、预习导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2、货币的产生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二)货币的职能1、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其他职能: 如支付手段手段、贮藏手段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1)纸币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如香港,澳门)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2)纸币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磨损。
(3)纸币发行量的限度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国家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一)导入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可以说,没有金钱,我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为什么货币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是怎么产生和演变的?其本质是什么?又有哪些职能?我们应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二)合作探究一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因此,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货币的神秘面纱。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组古今中外货币的图片,引发他们对货币起源和发展历程的好奇心。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货币分别来自哪个时期和国家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问题驱动:提出一系列与货币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会有货币的出现?”“货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什么意思?”等,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货币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1.知识点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货币起源、发展、基本概念、供求关系、货币政策等知识点。
2.知识体系构建: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功能,理解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如货币的内涵、货币的种类、货币的计量单位等。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设计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
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
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一)货币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板书)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物美价廉。
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产生(板书)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 案

5、到商店买来一个蛋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
(有用)大家买东西一般会考虑哪些因素呢?(价格合理、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基本属性,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简单介绍即可。)
情境2
【组织学生表演】
结论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结论4: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
情景6
【剖析案例】
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播放:交子的发行和使用过程
对应问题六:
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2.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讲解有关一般等价物的知识。
情境3
【图片展示】
1、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
2、展示金银的图片
对应问题三:
1、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哪些?
2、为什么最后固定到了金银上呢?
由此引出金银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优点(学生看书后回答)及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情境4
【情景展示】
请三位同学扮演顾客,一位同学扮演卖衣服的人。
3.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
(1)引导学生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符号。
(2)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教3班蔡润新 20110301003作业:教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上课日期:课题名称: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授课人:蔡润新【内容分析】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而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更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其中,“商品”更是第一个知识点,是引出本框后续知识点的基础。
同时,商品作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最经常接触到的内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为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次,商品还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而且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经济生活》后续学习的基础,其基础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对象】高一**班全体学生【课标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和基本职能。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识商品的含义,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其本质,知道保护纸币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商品和劳动产品,初步学会分析课本内容,逐步培养起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爱护人民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观念。
【教学重点】商品的含义,商品交换的演变历史,货币发展的几个阶段,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商品基本属性,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提纲】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商品:1.商品的特点:①劳动产品;②用于交换。
2.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3.商品的交换三种形式二、货币的本质三、货币的具体形式非金属实体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四.货币的基本职能五.纸币【教法学法指导】(一)教法谈话法(问答法)、讲授法。
(二)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
【课时安排】40分钟【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准备好相关课件和资料【教学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谈话法(问答法),通过与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问答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归纳出知识点,然后老师再运用讲授法进行一定讲解,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归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发挥了老师应有的启发、引导、辅助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高中政治课。
高中政治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这四个框架、模块,经济是基础,基础打得牢,高楼大厦才可以建得高,我们学习,也是要夯实基础,初步拓展,登堂入室,一步一个脚印,而我们学习这些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将来能够有美好的人生。
所以,老师要带领大家从经济生活这本课本出发,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理解经济生活的意义,提高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能力。
教师:同学们,我们课本第一课叫什么呀?学生:神奇的货币。
教师:好,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认识货币的本质。
首先,大家知道什么是商品吗?教师:PPT展示,衣食住行相关商品,我们的衣服,吃的粮食,住的房子,出行用的车子,都满足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都是我们用钱买来的,而这些,都是商品。
可见,商品有哪些特征呢?学生回答。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板书,商品的特点。
那么,母亲亲手为你织的围巾是不是商品?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商品不同于劳动产品,是因为?学生:商品是要用钱交换的。
教师:没错,我们送给朋友的礼物也不是商品,因为脱离了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而是不是从超市买来的东西都是商品呢?比如,“毒大米”,假冒伪劣产品?这些是不是商品?学生:不是,因为它们不具备合格产品的使用价值,因而不具有相应的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老师:非常好,大家预习得很好,商品呢,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板书小结商品的定义和两个基本属性,简要阐述价值的内涵。
老师:商品的交换历史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呢?同学们,在原始社会,商品是怎样交换的呢?请大家看看课本第4页下方19世纪初的例子。
请童鞋们回答,书中例子山村里的人们他们相互交换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对,他们各自拥有了对方想要的东西,直接交换,这是商品交换的最初形式,叫做,物物交换。
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交换的两个条件。
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诞生了一些常见的商品交换的中介,课本中列出了几个例子,有哪个同学可以站出来告诉大家?学生回答。
教师:好,这些用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呢,叫做?学生:一般等价物。
教师:历史上,从非金属实体,到金属,再发展出现纸质货币,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科学技术到了现当代已经十分发达,电子货币作为货币的一种新形势大大方便了人们通过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转账。
大家回答,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商品的交换形式演变和货币发展的几种形式。
老师:同学们,我们从商品和货币的缘来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商品和货币有什么关系?学生:商品比货币更早出现,货币从商品中脱颖而出,货币也是商品。
教师:大家知道货币有哪些职能吗?学生回答,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教师:对,这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板书,阐释概念。
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同学们请仔细阅读第7页的相关链接,课后完成老师留在PPT 上的选择题。
下节课老师要让同学们玩个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掌握关于纸币的知识学习,大家要阅读预习课本,搜集识别假钞的资料常识,检查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效果。
【板书设计】【教学反馈与评价】1.让学生课后完成PPT设计的练习和相关练习册习题并自己核对,第二天通过课代表了解学生是否存在较为普遍的错误,如果存在普遍错误,则教师抽时间为全班同学讲解;2.通过课代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收集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以纸条形式逐一解答;3.在下节课上以游戏形式随机检查学生对知识预习、温习的效果,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作业设计】1..从“商品—商品”发展到“商品—货币—商品”,后一个公式说明( )①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②买和卖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③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职能④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3.某机械厂购买钢材支付现金120万元,又根据规定交了8.2万元的增值税。
这里,货币先后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C.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4.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货币是商品,有价值B.货币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C.货币的流通有规律可循D.货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5.因质量存在瑕疵,我国的一些极具价格优势的小家电产品,不敢迈出国门到欧洲市场去闯荡。
这反映了( )A.商品的使用价值影响其价值的实现B.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C.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能否实现的唯一因素6..近年来,网上购物开始走进普通家庭,年轻人更是热衷于在网络上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国内也随之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购物网站,例如当当网、淘宝网、卓越网、拍拍网等。
对网上购物认识正确的是( )A.网络购物的出现标志着电子货币已经代替纸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B.可以节省流通中需要的纸币量,从而节约社会劳动,节省买卖双方的时间C.有利于消费者,不利于银行业务运作和企业经营,会使银行和企业遭受损失D.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非选择题1.2014年3月以来,各地大小车展如火如荼,对于计划在年后置办新车的人们来说,提供了很多选择的机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车展上,某款新车厂商指导价12.98万元,李先生用12.5万元购买了该款车。
这里的“12.98万元”和“12.5万元”执行的货币职能一样吗?请简单说明。
(2)货币在执行这些职能时所具有的特点是什么?2..《企业管理报》载文指出,在注重产品质量方面,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可以作为一个范例。
在松下电器公司,有一个产品陈列室,里面陈列的不是锦旗、奖状和本企业引以为自豪的各种新型产品,而是各种劣质品和次品。
用公司人士的话说:“我们要让员工记住,这是本公司的耻辱,以便时时提醒他们,不要让这种耻辱再在自己的手里发生。
”运用所学商品的有关知识回答:日本商人重视产品质量这一特点,对我国的商品生产者有何启示?[答案]1.C2.A3.B4.A5.A6.B非选择题1.(1)不一样。
12.98万元是汽车的价格,这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12.5万元是李先生要购买该款车的付款,这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我国的商品生产者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学习日本商人重视商品质量的理念,抓好产品质量管理,以质求胜,夺取市场。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利,就必须将其使用价值更好地让渡出去。
因此,商品生产者要注意不能向消费者提供假、次、劣、伪产品,否则,就会遭受失去市场的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