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大纲散文阅读卷一写景状物散文专题验收达标卷

2011年高考语文大纲版一轮复习专题验收达标卷[散文阅读卷(一)写景状物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夹竹桃季羡林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了。
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进走出。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通用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六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二)一、(2019·莆田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好多树刘亮程我离开的时候,我想,无论哪一年,我重新出现在黄沙梁,我都会扛一把锨,轻松自若地回到他们中间。
像以往的那些日子一样,我和路上的人打着招呼,说些没用的话。
跟擦肩而过的牲畜对望一眼。
扬锨拍一下牛屁股,被它善意地尥一蹄子,笑着跑开几步。
我知道该在什么地方,离开大路,顺那条杂草拥围的小路走到自己的地里。
我知道干剩下的活还在等着我呢——那块翻了一半的麦茬地,没打到头的一截埂子,因为另一件事情耽搁没有修通的一段毛渠……只要我一挥锨,便会接着剩下的那个茬干下去。
接着那时的声音说笑,接着那时的情分与村人往来,接着那时的早和晚、饱和饥、手劲和脚力。
事实上许多年月使我再无法走到这个村庄跟前,无法再握住从前那把锨。
二十年前我翻过去的一锨土,已经被人翻回来。
这个村庄干了件亏本的事。
它费了那么大劲,刚把我喂养到能扛锨、能挥锄、能当个人使唤时,我却一拍屁股离开了它,到别处去操劳卖力。
我可能对不住这个村子。
以后多少年里,这片田野上少了一个种地的人,有些地因此荒芜。
路上少了一个奔波的人,一些尘土不再踩起,一些去处因此荒寂。
村里少了一个说话的人,有些事情不再被说出。
对黄沙梁来说,这算多大的损失呢?但另一方面,村里少了一个吃饭的人,一个吸气喝水的人,一个咳嗽放屁的人,一个多少惹点是非、想点馊主意的人,村里的生活是否因此清静而富裕?那时候,我曾把哪件割舍不下的事交代委托给别人。
我们做过多么久远的打算啊——把院墙垒得又高又厚实,每年在房子周围的空地上栽树,树干还是锨把粗的时候,我们便已经给它派上了用途。
这棵树将来是根好椽子料呢。
说不定能长成好檩条,树干又直又匀称。
到时候看吧,长得好就让它再长几年,成个大材。
长不好就早砍掉,地方腾出来重栽树。
这棵就当辕木吧,弯度正合适,等它长粗,我们也该做辆新车了。
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散文鉴赏):考点综合提升练(一)写景状物散文【含答案】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写景状物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绝唱严阵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
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
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着的几颗珍珠。
④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⑤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
它粉粉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雅雅的...,淡淡的...,文文的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⑥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
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⑦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⑧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五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
走出宿舍,有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
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
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
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
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
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
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地铁宿舍时,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
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好了。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到,她的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早都有孩子了呢!”那天告别时,她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
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
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6讲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二)(含解析)

第6讲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020届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第05讲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一)(解析版)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荷塘月色朱自清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6】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试题】

专题测练现代文阅读【16】散文阅读(三)——写景状物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她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个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
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苜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十九散文阅读专项练_写景状物散文

十九散文阅读专项练·写景状物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深巷里的老墙梁衡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
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
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
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
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
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
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
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
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
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
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
风雨如刀,岁月如锥。
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
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
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
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
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
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
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18分)绝唱严阵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
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
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
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
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
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
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
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
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3.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4.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关,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
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一棵老柏树李木生在世界古树的阵营中,孔子家乡曲阜的一万多株古柏,也许是最为壮观的生命了。
而在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树了。
我不知道它还会活多少年。
我也不能确切地知道它到底活了多少年。
古树专家也只能告诉我们个大概:它大致“出生”于北魏时期,已经有了1500岁以上的年纪。
只有树木的年轮会透露出它所经历的岁月。
风调雨顺了,它的年轮就会宽大而舒展;年成凶险呢,它的年轮又会逼仄局促。
丰歉旱涝,肥瘠穷通,1500多个春秋,它的年轮,会密密麻麻地绕列成怎样一幅令人眩目的图画?想想看,一个排列着1500多条不同纹路的额头,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干枯中空的树干早已不是完整的树干,树冠当然也是没有了的。
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
没了树冠、连树干也已残缺不全且已干枯中空的老柏却依然活着。
老柏活着。
不像年轻的树木,根系呈离心生长式的扩散形。
老柏的根系,早已是回缩生长式的收缩形。
默然的根,只须就近吸取着些许的水分养料,不再在地下争夺生存的资源。
低矮横出的枝叶,也只是尽可能少的享用雨露与阳光,任凭满世界的树木冠盖如云,不再在地上争夺生存的空间。
非但不争,它更为地下根系的交错繁荣和地上枝叶的昌盛茂密而欣慰有加。
老柏慈祥地看着这个灾变无数却又始终生机无限的世界。
爱,就在它那惟一的枝头日夜流淌。
它那曾经沧桑的命运,还有什么没有经历过?战争与和平,灾难与安顺,疾病与健康,苦难与欢乐,生长与死亡……就密布于老柏的生命历程之中。
近于孔林,近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墓地,当是有过不少大红大紫的机会的。
可是它偏偏屡屡不改自己的性情,秉承了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壮自己的干、发自己的枝、萌自己的叶。
于是,一切,在它都已经是安然淡然的了。
从历史的深处与时间的源头活过来的生命,怎能不让一种博大与仁厚在心头长得枝青叶绿呢?再红火的喧哗,再煞有介事的时髦,甚至朝代的嬗变更替,都不能丝毫干扰它深如苍穹的心境。
老柏自在自主的活着。
毕竟,这棵老柏的根须已是短而细、枝叶也稀而少了,况且那个生命的通道也太过纤弱了。
不要说强大的外部环境在逼它退出生命的舞台,就连它日渐衰竭的筋力也在劝它归于永恒的长眠里。
但是,有爱在时时孳生、日夜流淌,怎能不会长寿呢?一股莫名的强劲的力量,在它的生命的通道间充盈蒸腾,甚至在它那早已残缺不全的树干上洇润开来。
于是,那根横飞的惟一的枝干,也就张扬成一面生命的大纛了。
它平和但却略嫌执拗地向着世上所有的根须与枝叶,发出着善意却又响亮的挑战——看谁活得健康而又久长,看谁能为这个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
知道来日的老柏依旧从容地活着,只是更加的孜孜矻矻也更加的感觉灵敏了。
一根草芽的破土,一个婴儿的新生,一缕轻扬的炊烟,甚至一条蚯蚓的扭动,都会牵动它如弦的神经。
每一个新的日子,它都会如对待已逝的15个世纪那样郑重而又隆重的迎接,然后便是让每一刻都过得饱满而又富有创意。
轻轻地拍着它绝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谛听着它那浑厚的“嗵嗵”声,我仿佛听到它在悄悄地给我说:死又怕啥?死不也是一种生,一种生的形式?再不用分一份水分养料,再不用占一份阳光雨露,无非是不能绿了,却照样可以挺拔地站着。
一种铁般的颜色,谁能说不也是一种生命的色彩?它的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和树干上端山峰般错落的残块,不就是一种生命的雕塑吗?也许我的子孙的子孙,会在这尊叫做“老柏”的雕塑前久久地驻足,拍拍它连那溜细细的生命通道也已经失去的树干,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鼓舞与抚慰。
(有删节)1.文中“老柏活着”“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有何含义?(4分)2.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而在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树了。
(2分)(2)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
(2分)3.文章末尾说“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鼓舞与抚慰”,从全文看,老柏树有哪些特征可以给我们以“鼓舞与抚慰”?(4分)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一)1.【答案及评分要点】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
(2分)(每个要点2分)2.【答案及评分要点】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
(2分)(每个要点2分)3.【答案及评分要点】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
(2分)(每个要点2分)4.【答案及评分要点】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
(2分)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
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
(2分)(每个要点2分)(二)1.【答案及评分要点】“老柏活着”;老柏树虽历经沧桑,青春不再,残缺不全,干枯中空,但依然存活,突出其坚强酌品格和顽强的毅力。
(2分)“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老柏树与世无争,秉承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安然淡然地奉献着自己的大爱,从容而坚强地活着。
(2分)2.【答案及评分要点】(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老柏树”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2分)(2)“炸裂”一词以动写静,极具震撼力,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老柏树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生命力却依旧顽强。
(2分)3.【答案及评分要点】(1)虽历经磨难,依然存活;(2)不炫耀自我,以博大与仁厚的心态活在人间,(3)顽强抗争,健康而久长地坚守着;(4)超脱生死,从容淡定,保持高贵的精神品格:(5)奉献爱心,为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
(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4分) 4.【答案及评分要点】主要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
(2分)(1)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寻找写作的源头,如本文对“老柏树”的发现,(2)要勤于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如本文作者从“老柏树”的身上思考其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