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元青花

合集下载

元青花知识点总结

元青花知识点总结

元青花知识点总结一、元青花的历史元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著名的中国外销瓷的代表。

元青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当时蒙古族占领了中国,建立了元朝,统治了中国近10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播,其中包括了元青花瓷器的制作。

元青花以其大胆、豪放的装饰风格、浓烈的色彩和高超的技术而备受青睐,成为了当时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

元青花的瓷器种类繁多,有罐、瓶、盘、碗、壶、花瓶等,装饰纹样也十分丰富,有花卉、鸟兽、人物、山水、文字等图案。

元青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在当时的世界瓷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元青花也对后世青花瓷器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一笔。

二、元青花的特点1. 高温烧制元青花是用高岭土为原料,通过高温烧制而成。

高温烧制是瓷器制作的重要工艺之一,是保证瓷器品质与装饰效果的关键。

在元青花的制作过程中,高温烧制能够使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通透,同时也能保证瓷器的釉面光亮、装饰纹样的色彩鲜艳。

2. 蓝色装饰元青花的主要装饰颜色以深蓝为主。

蓝色在装饰纹样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是纯蓝、青蓝、深蓝等不同色调的蓝色。

元青花的蓝色釉料选料考究,烧制技术高超,所以颜色鲜艳亮丽,且不易褪色。

3. 装饰纹样元青花的装饰纹样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

绘画的题材主要包括了山水、花卉、人物、动植物等。

这些纹样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风格。

4. 釉面处理元青花的釉面处理非常精致,采用了透明釉,使整个瓷器的表面显得通透、光洁。

这种透明釉的处理不仅让装饰纹样更加清晰鲜艳,而且还能使瓷器的整体质感更加出色。

三、元青花的制作工艺1. 原料准备元青花的制作工艺首先是准备原料,主要包括高岭土、石英砂、长石等。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原料,它决定了瓷器的质地和白度。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粉碎、混合、过筛等步骤,制成均匀的瓷泥。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是最具标志性的汉瓷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承,闻名于世。

元青花瓷
器表现形式多样,根据造型特征分为直线解构型、曲线解构型、细腻精致型、斗鸡纹和草芯饰型等五大类。

元青花瓷器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釉质细腻润泽,质地柔滑光亮。

另外,元青花瓷器蒙古文和汉文书写规范精细,题跋书写夸张,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鉴别方法主要由口沿、底沿、趾、釉质、青花和书写等六
种方面组成。

首先,元青花瓷器口沿四角分明,两边尖端略微折出双弓,
能看出做工精细。

其次,底沿内外边脚线比例均衡,不存在偏折,说明烧
制稳定。

再次,趾只有一个圆球状,平坦,不存在破损。

另外,釉质柔滑,细腻润泽,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

最后,书写规范精细,题跋夸张,
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精良,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它在欣赏历史的同时,也为收藏家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元代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作者:陈平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10期青花起源于唐代巩县窑,宋代并未得到发展,迨元晚期,在景德镇成熟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瓷器审美和生产的主流。

与唐青花迥然不同的是,元青花的制瓷工艺和装饰技巧已有创新。

元代青花瓷瓷胎洁白、釉面温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富丽雄浑,图案纹饰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在传统审美情趣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生产的历史新纪元,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

延佑(1314~1320)元代景德镇在烧制青花、釉里红之前,曾一度烧制过釉下黑彩装饰品。

“延祐器”和“延祐型”青花的提法是不科学的,至少可以说是不严谨的。

青花是以钴料为着色剂,绘出的纹饰发青蓝色,而所谓延祐型纹饰呈色灰黑,经化验它的着色剂是铁,应当排除出青花家族,为“釉里黑”。

在纪年墓出土的元代器物中,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藏的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牡丹塔盖瓷瓶、湖北省博物馆藏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塔式罐、浙江省杭州至元丙子(1336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后)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后)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等较著名。

14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几乎中断了4个世纪的河南巩县青花烧造技术,在江西景德镇突然重新绽放光芒,这是历史在更高阶段上的重演,而促成这种历史重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宋人崇尚含蓄美,宋瓷艺术以其肃静严重典雅,清爽朴素,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

元代崇尚白色、蓝色,并且和波斯来往密切。

蒙古人性格粗犷,好大器。

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是气势磅礴,笔势飞动,整体讲究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有海外市场需求,元青花才迅速膨胀。

国内的元青花稀少,原因是元青花瓷主要外销出口。

国内的元青花主要是明代墓葬出土和3个窖藏发现。

它们是高安窖藏、保定窖藏和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繁昌窖藏(16件)。

目前所知,流散于海外的高档元青花瓷传世品约20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帕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两件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于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元代青花瓷研究的几个问题关于元代青花瓷的研究,确实存在多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探讨。

以下是一些关键问题:1.元青花的起源与发展:元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品种,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研究元青花的制作工艺、装饰风格以及历史背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元青花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元青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其绘画风格多样,既有粗犷豪放的大写意,也有细腻精致的工笔画。

同时,元青花的色彩鲜艳、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元青花艺术风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评价其艺术价值。

3.元青花的鉴定与辨伪:由于元青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

因此,元青花的鉴定与辨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研究元青花的制作工艺、材料、装饰风格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对元青花的鉴定能力,更好地辨别真伪。

4.元青花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内涵:元青花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元青花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对元青花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5.元青花的收藏与保护:随着人们对元青花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其收藏与保护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何合理地收藏、展示和保护元青花,避免其受到损坏和流失,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总之,关于元代青花瓷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艺术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浅析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28元代的青花瓷器具有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闪青、光润透明,器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装饰构图多层次,纹样分布繁密,用笔酣畅有力,纹样形象严谨生动,风格独树一帜,是华夏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从分析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元代青花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造型、装饰和题材,其中装饰包括釉色及纹样。

1、元青花瓷的造型元青花瓷的造型独具特色,它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无论哪种器型都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最常见的大器物件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甚至有的青花大盖罐体重即达26公斤,而常见的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这种大盘,不见于传统的中国餐具,也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但却是西亚所流行的型式。

由于当时旋削技术的不精细,器身上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多有旋纹,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明代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地减少了。

另外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

除了外销,元青花的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筒、高足碗、连座器等。

2、元青花瓷的装饰元代青花瓷的釉色很多施青白釉和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感。

器身胎釉微闪青蓝色,温润中略显淡蓝色,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略显不同。

元代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

元代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元代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类。

主题纹饰主要画于罐和瓶的腹、盘心和碗壁等地方,主题文饰主要有三种:①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②是动植物纹,动物类以龙纹为主,亦有云龙、游凤、凤凰、孔雀、狮子、天马、海豚、水鸟、草虫等。

元青花起源于发展

元青花起源于发展

元青花起源于发展元青花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元代瓷器的代表。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启了元代瓷器的鼎盛时期。

元青花的起源于发展,与时代背景、技术进步和文化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建立者是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庶长子窝阔台,元代是蒙古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与前代的宋代和南宋相比,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时代,蒙古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愈发频繁。

元青花的起源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得以充分地展现多元文化的魅力。

元青花的起源源于元朝初期,大约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期。

元代的瓷器制作技术主要受到伊朗、中亚和阿拉伯等地的影响,与三彩陶瓷、黑釉瓷和白釉瓷等前代瓷器风格有所不同。

元青花的出现是在瓷器设计和装饰领域上的一次突破,它以其独特的蓝色装饰纹样成为瓷器艺术中的主流。

在元青花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元代瓷器采用了高温烧制技术,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坚硬,耐磨损,更具实用性和观赏价值。

同时,元代瓷器的釉料配方也得到了改进,使得瓷器表面的釉层更加光滑,人工制作的釉片不再那么明显。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元青花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元青花在装饰领域也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首先是纹饰的设计,元青花以自然景观、传统人物故事、宗教图案等为主题,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独特的图案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

其次是绘画技法的进步,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注重细节表现和色彩的丰富性,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此外,元青花采用了衬色技法,运用红色、黑色等附加色彩来提升整体视觉效果。

总的来说,元青花的起源于发展,深受元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与时代背景、技术进步和文化融合等因素密切相关。

元青花的出现不仅开启了元代瓷器的鼎盛时期,也为后世的瓷器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基础。

元青花所体现的技术创新和文化融合的精神,至今仍然是中国瓷器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青花之韵

元青花之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青色是“万物生之色”,在多达数百种传统中国色中,青色对于国人有着特殊的意味,它或许正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密码。

中国的青色运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艺术创作、精神追求中往往都有青色的身影,特别是在传统瓷器的表现上,青色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

中国几千年的陶瓷艺术把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花瓷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其技艺传承至今,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中国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区别于唐三彩及五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到了元代,整元青花之韵个社会喜看青花绘画,画面具象与抽象并存,且气势恢宏,草木灵动,形成迄今为止中国青花绘画当中不可逾越的高峰。

青花瓷釉下彩工艺加上胎内壁施一层不透光釉,增强了青花绘画的跃动感。

元青花的民族特色艺术品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之所以受到国内外文化研究者及古陶瓷界的关注,还要从元朝游牧民族的民族特点和生活习惯等因素说起。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蒙古民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其生活习惯一改唐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的文雅与娴静,从日用瓷器到生活用具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元青花的风韵由此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大融合开始发挥出夺目的光彩。

元杂剧繁荣昌盛,草原民族对汉人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戏剧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打动了他们。

于是在生活日用瓷上,元朝人用青花的表现方法把剧情画在厚重结实的瓷器上,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元青花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被不断欣赏与把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例证。

特别是当时的统治者特别偏好这样的青花瓷,不仅设计生产出多种样式供日常使用,更有一部分精美的元青花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的很多博物馆里珍藏着多件元青花的原因。

文|孙京川22|科学之友|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元青花风格的形成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这时期中外文化贸易交流达到空前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元青花
第一,如果说元青花瓷是外销瓷,中国人用什么瓷器吃饭喝酒呀?难道外国人用国粹青花瓷吃饭喝酒,中国人却用金银铜铁木器吃饭喝酒?或者只准用元龙泉窑元影青窑等等窑口的瓷器吃饭喝酒?第二,如果是外销瓷,整个元代生产至少几百万件青花瓷器,如果统统出口,为什么外国民间没有传世元青花?退一万步说,即使一件都没有保存下来,但至少有大量的元青花瓷碎片吧。

何况,国外把元青花瓷看得是很贵重的,如果有那么多出口瓷,保存相当一部分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伊朗也好,土耳其也好,从元青花保存相对集中又有外文款识情况分析,这些传世元青花应当是当时的皇宫和达官贵人定购的,或元朝政府赠送他们的,这些国家的平民应该很少用得起这么贵重的器物。

因此,我们认为,元青花瓷器的根在中国,它的主要销路也在中国。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的支撑,仅靠远涉重洋的外国的零星的市场,元青花是绝对得不到如此的繁荣和发展的。

四、关于对元青花的鉴定。

我们不知道是我们的孤陋寡闻、妄自菲薄,还是元青花真的那么神秘、高深莫测?反正在我们眼里元青花鉴定与其他瓷器的鉴定一样都有它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一旦把规律把握住,鉴定元青花不仅没什么了不起,反而比其他瓷器更容易些。

但为什么元青花否定论者要把它搞得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难于上青天呢?原来他们搞的是唯心论的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首先对造型的鉴定。

600年前什么造型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专家仅仅就因为没有见过的造型就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而不是对未见过的造型去领会她的神,看她是不是有元代的古气、大气、神气、韵气。

形是可以仿的,但这四气是不可以仿的。

有的专家,根本不懂看气,因为他没有对艺术特别是对古艺术的领悟力、感受力,有的专家衔头的得来是因为他从工作那天起,就在文博部门工作,工作几十年,有时能参加一些发掘活动,偶尔能见到和上手仓库里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如同警察提审监狱的犯人一样,是不用鉴别真伪的,由此写了几篇短文,就得了职称,于是在外人看来就成了深不可测的专家,就如同我们单位的一个半傻的老头,临到退休前也弄了一个中级职称一样。

其次是对青料的鉴定。

苏麻尼青早已绝产,苏麻尼青钴料的特殊处不仅仅在于高铁低锰,而在于它整个钴料的全部元素的构成是独特的,是不可仿的,就跟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的道理一样,主要成份基本一致,但是是不能取代的,有的人硬要做一些“人定胜天”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张口闭口硬要说仿出了可以乱真的钴料,烧出来的青花发色,跟真的一模一样。

不知道这样的专家是分辨不出真伪钴料的青花发色,还是为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我的一个朋友,亲自到一个大师工作间看过其配制的高铁低锰的钴料及烧出来的青花瓷样,与真品相差甚远。

黄云鹏大师仿的鬼谷子下山大罐,也未能与真品青花发包和铁锈斑媲美,大师尚且如此,其他人又能如何乎?
其三是对纹饰画工的鉴定。

有的人鉴定崇拜纹饰,见过一只元青花,记下它的纹饰特征,就把它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器。

凡纹饰与他所见到的“标准器”有半点差别的,就大叫枪毙。

有的专家懂一点绘画或绘画理论,就唯画工论,甚至唯一笔论。

见一件元青花,其余都无破绽,最后双目定格在某一笔画上,哈哈一笑:“你看,再狡猾的狐狸总要露出尾巴,这一笔不是这样画的,笔力弱了一点,不对,不对!”。

天哪,如果这样鉴定元青花,我想既使是真元青花十有八九都是要被他枪毙的。

这里我想问他几个问题:1、你画画、写字时,或者你是个打工的画师,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你能笔笔都到位,笔笔都挑不出毛病吗?如果你仅是一个三级画师,你能跟一级画师的作品比吗?如果不能比,你的作品是否也该枪毙呢?2、你心情舒畅画得好些,跟老婆吵了架你还画得那么好吗?你身体好时跟身体生病时一样画得好吗?你晚上睡眠足跟晚上熬通宵打牌搓麻将一样画得好吗?3、元代窑场画元青花的画师全部是一个档次的画师吗?窑场没有三六九等的画师吗?他们画的东西怎么会一样?他们画的东西是为了今天给你看给你挑毛病的吗?对这些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很多人,智商很高,但就这些简单的问题都考虑不到。

其四是对胎釉鉴定。

几百年前的麻仓土虽然已经绝迹,但元青花用的胎土不一定都是麻仓土。

因此,元青花的胎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经过几百年风化氧化和外物的浸淫后呈现的老气、深度和自然状况,是任何人不可仿出来的。

其火石红经过几百年氧化后呈现
出来的自然火石红色与今人做出来的红色也是绝对不可能一致的。

同时,元青花釉面经过几百年氧化形成不同程度的包浆、宝光特征也是当代人不可仿造出来的。

鉴定元青花,就与鉴定其他瓷器一样,只要胎老釉老,应该就有八九分的把握,何况元青花还有2个独特的开门的特征:一是苏麻尼青,二是没有老仿,只有八十年代后的新仿。

我们十二分地弄不懂,难道那些高层的专家连新老釉面和新老胎骨都看不出来吗?难道近些年来民间出来的元青花就没有胎老釉老的吗?为什么一些有水平的专家肯定了胎老釉老的元青花最后还要受到压制?得不到承认呢?
其五是元青花鉴定一点否定论。

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在文物鉴定中的反映。

现在古玩界,风行“鉴定一件古董即使有99%是对的,只要有一点不对就要全盘否定”。

用这个方法鉴定任何东西都是极不科学的。

第一,判断一件器物不对的那一点或若干点,是由一个人的主观判断做出来的,这个主观判断是与这个判断者的学识,修养、悟性紧密相关的,不排除这一点不对的地方是他没见过的或领悟不到的,那么就会出错判。

第二,任何一件东西在古代制作的时候都可能留下毛病。

古人做的东西大部分当时是用来使用的,而不是做古董和艺术品的,我们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说一类东西一件与一件质量不同,就是同一件东西,也可能一道工序与另一道工序的质量会出现不同,可能拉坯是一级工艺师,但画工是另一个级别的画师。

我们不能要求古人制作瓷器时件件都十全十美,挑不出半点毛病,关
键是要看这个毛病是否是真正做伪的证据。

如果要挑毛病,就连鬼谷子下山大罐以及拍卖行拍出的许多东西和博物馆馆藏的东西都可以挑出毛病,有好多的东西都可以枪毙。

第三,元青花因为是手工生产,同一个师傅做的一件与另一件会有差别,今天做的与明天做的也有些差别;同一个窑场,一个师傅与另一个师傅做的也不同;一个窑场跟另一个窑场在用料、造型、画工、修足、接胎、施釉等各道工序的材料与做工都有可能不同。

那么,今天留给我们的东西就有千差万别。

有的专家家鉴定元青花,不是去看决定新老的根本因素:胎釉跟青料,而一味的把一件他认为最开门的元青花当作标本,稍有差别,就横加否定。

就是在这种一点论“专家”的眼睛里,元青花就变得除了馆藏的,民间就没有了,国内比国外就少了,除了他认可的那几件外,其他全都是仿品了,等等。

难怪有人经常对拍卖行和博物馆的东西说这也是假的那也是假的,这个国家一流的权威专家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

更有不学无术者,硬要说故宫博物院的某件藏品为赝品,这就是一点否定论惹的祸坏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