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咏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意境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道韫及其作品《咏雪》。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或个体背诵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咏雪》。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片段。
3. 收集有关雪的诗词,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疑问?3.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4. 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如何?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七、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能否正确表达课文的意境。
2. 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评价:能否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思路《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
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没有这一环节,很容易流于空泛。
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
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
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
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师:画得真好。
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
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②、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学会在朗读中质疑、思辨。
②、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②、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明机智和出众才华。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积累、掌握文言字词;帮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和学生想象作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兴趣浓出示“雪”的甲骨文,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字,猜猜“雪”的本义是什么?古人把雪花比喻为随风漫天舞的羽绒,雪花洁白、轻盈、飘逸,它还像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世说新语》里的两个少年也有很美妙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咏雪》这篇文章。
(二)作家作品了解清屏幕展示:知识卡片一刘义庆(404-444)南朝宋文学家。
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等三十六门。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做任何夸饰。
语言简练,词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层层细读品析深1、读得流利要求:读音正确,节奏分明,语句通顺流畅,不多字,不少字。
屏幕展示:①知识卡片二:读准字音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②读出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齐读、范读、自由读,教师适时订正读音,指导朗读。
2、读的明白要求:理解词意句意,故事内容读得清楚明白。
学生采用逐字逐句,对照直译的方法,四人一组,每人一句,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的字词句做好记号;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适当给予提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咏雪》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布局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咏雪》的背诵与理解。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观点。
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布局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引入课文《咏雪》,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重点讲解课文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布局的能力。
3.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2 作业布置:完成《咏雪》课后的练习题。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
5.2 改进措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合作探讨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咏雪》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
理解《咏雪》的诗意和主题,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雪的赞美和敬仰,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咏雪》的诗意和主题。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让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雪相关的诗歌或故事。
3.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咏雪》,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背诵《咏雪》,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3 翻译与解释:让学生翻译《咏雪》,理解诗句的意义。
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3.4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咏雪》的小论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画一幅与《咏雪》相关的画,表达对雪的理解和感悟。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咏雪》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雪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夜独行》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第1篇】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ppt课件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及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师作如下介绍。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
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
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
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单元导语表明“亲情”是该单元的人文主题,要在阅读中加深对亲情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导语承接第一单元,继续对“朗读”作出了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情感、节奏的变化。
本单元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写了真挚动人的感情。
因此,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第二单元承接第一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始终是基础素养,因此,识记和掌握基本字词,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言语能力,是本文的要点之一。
《咏雪》记叙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
“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数》中的《言语》篇,因此本课可以试着让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语之才。
【学情分析】学生刚迈入初中一年级,《咏雪》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首篇,描写了寒雪日谢安一家人的生活情景。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接触了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了解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
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1)掌握“俄而”“骤”“急”“因”“差可拟”等文言词语。
2)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知识。
3)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断句,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4)感受古代儿童的智慧和良好的家风文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电化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与预习检查(3分钟)师:课前我们已经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知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
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1.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
她自幼聪识有才辩。
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1.给加点字注音:俄而()雪骤()差( )可拟 ( ) 无奕( )女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欣然差可拟未若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咏雪》选自,作者,朝家。
该书是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
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
《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一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古文,对古文言的知识了解的不多,
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细致,尤其是对文言常识部分要重点说明,在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咏絮之才。
这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学习起来不太困难。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翻译,能流利翻译课文;
2、熟读并努力做到背诵全文;
3、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
4、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感受诗词的意象美;
2、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美感差异。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翻译;
2、结合课后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3、整体把握文意后,赏析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学会感受诗词的意象美;
2、学习从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从时间、地点、人物、开端、经过、结果六个方面梳理叙事脉络。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智慧儿童吗?
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刘义庆是编著者,并不是作者,他是组织者)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
她自幼聪识,有才辩。
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3、知识链接。
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东晋时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他死后追赠为“太傅”,故称。
4、师生交谈家庭聚会时的情况,引入作对联,咏诗词歌赋,之后,师生共同研读短文《咏雪》。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出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准字音。
出示课文(易错读音在文章中标注出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课文翻译。
在文中将重点字词标为红色并出示翻译,再整句翻译文章。
讲析文言词句: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晚辈统称。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猛。
欣然,高兴的样子。
拟,比,比拟。
未若,不如。
差,大致。
因,趁,乘。
白雪纷纷何所似?似何,像什么。
即……之妻也。
“……也”,“是……。
”
即……之妻也。
省略主语“(谢道韫)就是……。
”
4、理清叙事脉络。
5、思考。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7、品味诗文。
文章开头阿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之所以选择一个寒雪日,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
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8、思考。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
观点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观点二: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教师见解:“撒盐空中”这句虽然形似,但给人的感觉不美,“柳絮因风起”句则形象、动态、美感兼具,有意蕴。
举例: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
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打油诗有形象,无意象,我们体会不到景物美,这不是成功的文学创作,好的文学形象要有美感,有情趣。
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咏雪》)
9、简析课文内容:文中赞赏了谁?从哪一句得知?
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文末交代道韫的身世可见。
10、两个小孩都很快做出了句子,且小男孩最快,随后小女孩微起朱唇出妙语“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而公大笑乐,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形容“白雪纷纷”,哪一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1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营造了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
12、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1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14、“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
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15、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是“大笑乐”而已,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在
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16、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
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三、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3、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
4、省略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四、课外拓展: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历代名人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两篇短文。
2、搜集关于雪的诗句,并背诵下来。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