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合集下载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1998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一、成立及倒闭过程1、背景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

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

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

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

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解析(ppt 23页)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解析(ppt 23页)

国有商业银行在如此高的不良资产比例下只所以还能正常 运转,根本一点在于广大民众相信国有银行不会倒闭,因 此不但不挤提,还照样存款。海南发展银行一开始了就染 上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病,长官意志使它一起步就背上 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而由于它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没 有国家信用保证,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挤兑, 引发支付危机而难以为继。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主要商 业银行是裹着国家信用大旗掩盖着高额不良资产的病灶, 如果不能尽快把不良资产比重降下来,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深入,就极容易引发类似海 南发展银行这样的风波。
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 挤兑行为。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 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 34亿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 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 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 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 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
案例8-4:海南发展 银行倒闭案例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 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 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 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 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 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 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 银行;
•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 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 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 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 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 开业的。
• 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 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 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 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 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 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 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 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 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 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分析近年来,海南发展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中面临倒闭的一家银行。

该银行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境内一家地方性银行,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内外部因素,海南发展银行最终宣布破产,给当地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

本文将对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过度扩张和信贷风险。

2024年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使得银行利润下降,为了弥补利润缺口,海南发展银行开始大规模发放高风险贷款,包括房地产和非标准化信贷。

这导致了银行信贷风险的积累,资产质量开始恶化。

此外,银行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也存在明显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其次,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还包括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海南发展银行所在的房地产行业面临了严重的市场下行风险。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收紧政策,贷款标准变得更加严格,导致海南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大幅下降,进而引发了流动性风险。

同时,国家对地方性银行的监管也逐渐加强,使得海南发展银行在资本金补充和整体风险防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此外,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案例还暴露出监管部门监管不严问题。

过去的监管模式主要侧重于规则制定和事后监管,监管部门在风险防控方面缺乏主动性。

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导致对监管部门的整体能力和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监管部门应在早期识别和预警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和规则,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及时性。

最后,海南发展银行倒闭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倒闭导致了大量失业和社会不稳定,也使得当地的金融环境变得更加脆弱。

此外,由于海南发展银行是地方性银行,其倒闭还对其他地方性银行和金融体系产生了不良影响,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综上所述,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过度扩张和信贷风险、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监管不严和资本金补充不充分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原因本案例由崔光华根据真实的事件编写,只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金融风险及银行监管的重视。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省惟一的一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因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被关闭,由此成为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由于支付危机而被关闭的银行。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似乎还没有银行倒闭的概念,有国家作其强大后盾,吸纳的都是老百姓辛苦积攒的血汗钱,银行怎么会又怎么能够倒闭呢?因此即使这一消息被刊登在各报并不显眼的位置上,仍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

分析其破产的前因后果,有利于我们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一、背景资料在1992年的海南泡沫经济中,大批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人海南,促使海南省金融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据统计,1992年与1993年全省金融业务总量比建省前增长了10余倍,仅1992年当年存款余额就比1991年增长了2.4倍,贷款余额增长了39%,以往金融机构普遍的贷差一下子变成了存差。

当时全省的金融交易活动十分活跃:同业拆借市场至1992年年底已累计拆借资金总额达630亿元,其中净拆人为367亿元;资金市场上的国库券、各种建设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吸纳资金达麟亿元;1993年底经批准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本总额达207亿元(不计溢价发行)。

有人曾这样形容当时海南的金融状况:以寻求暴利为突出特征的游资充斥着整个海南。

与此同时,海南金融机构的数量猛增到近乎失控的地步。

截至1993年年底,海南金融机构共2 068家,其中信托投资类公司20家,城市信用社32家,而且均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少数地区,形成了“银行多于米铺”的景观。

在这样过热的经济氛围中,大批游资纷纷投向高回报、高风险的证券业和房地产业。

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大量的金融机构也将资金投向高风险产业,金融违规现象频频出现。

当时房地产业异常混乱的债权债务关系和盲目投资、疏于管理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坏账和畸形的资产负债比例关系。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原因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

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

原海南发展银行总行行长助理刘延安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银行体制混乱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银行的密度在全国最大,银行的数量多过了米铺。

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社的最直接原因。

经营模式不规范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出现了挤兑行为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挤兑行为。

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34亿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

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使用市场的办法让其破产或是被收购兼并,还是采用行政关闭的办法加以解决,在现阶段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慎重考虑。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业不到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
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 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 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 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 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 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 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 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 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 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 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 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 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 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 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 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 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 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 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 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 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 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 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 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 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 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 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原因分析.docx

海南发展银行倒闭原因分析.docx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

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

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

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业不到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

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银行的密度在全国最大,银行的数量多过了米铺。

但正因如此,使海南的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

在海发行未兼并托管城市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

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社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

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社的最直接原因。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案例七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pptx

案例七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pptx

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挤兑行 为。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 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34亿 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 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 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 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 中包括: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 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上午10时21分33秒10:21:3320.12.12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12月上午10时21分20.12.1210:21December 12, 2020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10时21分33秒10:21:3312 December 2020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 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 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 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 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 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 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 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 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 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 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 健康发展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5: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

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

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

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

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业不到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

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

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

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

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

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

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

.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

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

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

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

在有关部门将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丁挤兑行为。

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
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拨了34亿人民币抵御这场危机,但只是杯水车薪。

为控制局面,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

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财产,制定、落实原海南发展银行的清算方案和债务清偿计划。

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

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

由于公众对工行的信任,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行,现金提取量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