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
建筑十书读书报告

有十一根柱子的形式。 5.伪双重围廊列柱型布置成在前面和背面有八根柱子,在侧
面加上角柱有十五根柱子。 6.双重围廊列柱型无论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八根柱子,
在正殿的周围有双行列柱。 7.露天型在正面柱廊和背面柱廊都有十根柱子。在其他一切 方面和二列围廊列柱型相同,只是在内部有做成上下两层的
柱子,好似围廊列柱型的柱廊从围墙后退了一样。
第三书:神庙
2.神庙类型
第三书:神庙
3.神庙的种类
神庙的外貌有五种,其名称如下:密柱距型,这是柱子密集 的;窄柱距型,这是稍微离开而柱间宽度小的;宽柱距型, 这是净空充足的;疏柱距型,净空超出适度而柱子与柱子之
间离开的;正柱距型则是柱间正常布置的。
第三书:神庙
第四书:科林 斯型多里克型 与托斯卡纳型
神庙
1.均衡的发现
第四书:科林 斯型多里克型 与托斯卡纳型
神庙
2.建筑装饰
• 1.三种柱式相对应的建筑类型装饰是如何发现的,是根据 什么样的基本原理和起源发明出来的
• 一切建筑物中的木结构都是建立在圆柱之上的,有各种各 样的名称。
• 2.每一种构件都各有自己合适的部位、类型与次序。
沿着太阳轨迹生长的树木,因为其自身吸水筋脉不开放,因 为干燥后变得很结实。
因此生长于阳光充足地区的低地树木,比阴暗高地树木更好 些。
第三书:神庙
第三书:神庙
1.均衡的基本原理
2.神庙的类型 3.神庙的种类 4.神庙的建造 5.爱奥尼亚圆柱式的柱础柱头和柱上帽
第三书:神庙
1.均衡的基本原 理
神庙的布置有均衡决定。建筑师必须最精心地体会这一方法。 它是由比例得来的。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细部和整体服从一 定的模量从而产生均衡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均衡或比例, 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庙的布置。即与姿态漂亮的人体相似,要
建筑专业文献读书报告5则范文

建筑专业文献读书报告5则范文第一篇:建筑专业文献读书报告《浅议绿色建筑》读书报告近期我读了一篇名为《浅议绿色建筑》的论文,现就这篇论文作如下的读书报告。
1.此论文的研究方法⑴ 经验总结法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的现状,结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并总结推广前人有关绿色建筑的先进经验,使“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应用”系统化,理论化。
⑴ 描述性研究法作者将有关“绿色建筑”已有的规律、现象、理论和历史发展如“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绿色建筑的产生、涵义、发展概况”等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了简洁的叙述并通俗的解释出来。
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了现代建筑未能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问题。
⑵ 文献研究法作者根据“绿色建筑”的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了《生态与可持续建筑》、《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等文献来获得了绿色建筑的产生、涵义以及其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概括并在文中进行了简要的阐释。
2.研究内容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对绿色建筑的产生及涵义进行了简单阐述,就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概况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作了总结, 简要阐述了关于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其他几点认识,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自己有关的观点和认识,最后结合前文所阐述了一系列要点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点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张思想的绿色建筑的根本理念,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研究结论这篇论文浅议绿色建筑,仔细研究了有关“绿色建筑”某些问题,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居住区正渐被灰色吞噬问题的必然结果。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理论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切合绿色建筑的新的发展需求。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

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中国建筑史》读书报告——土木三班读书组指导老师:黄晓晔组长:朱光耀组员:线洪鹤、郁文吉、盛柯、买热克﹒赛里克、王丰学号 1104010315 1104010322 1104010320 成员姓名朱光耀线洪鹤郁文吉任务分配、总结、展示序篇、隋唐、PPT 元明清及民国序篇上古、春秋、两汉五代、宋、辽、金1104010337 买热克﹒赛里克1104010316 1104010318一、选择理盛柯王丰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土木的学子理应对中国的建筑史有所了解,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故以此次书作为契机向梁思成先生致敬,向更高的目标而奋斗。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三、书目简介《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梁思成于战火纷飞的1944年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
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l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人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
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
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
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
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
建筑书籍读书心得【精品文档】

建筑书籍读书心得【精品文档】建筑书籍读书心得篇一:《建筑十书》读后感《建筑十书》读书心得——读第一书有感《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
因而是学习外国建筑史重要的一本课外拓展书籍,本篇文章就谈谈我阅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建筑十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其中第一书主要介绍了作为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建筑的选址,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城内建筑的划分以及简单介绍了神庙的划分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最深。
一、建筑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到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维特鲁威阐述了他的观点,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
“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
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
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
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 。
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
“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得高不可攀。
然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联系贯通之处,就容易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最显眼的则是建筑体验四个大字以及一幅人体尺寸的图。
在未看这本书时,根据封面猜想这应该是一本与人体尺寸为基准对建筑设计的体验过程。
带着疑问翻开了这本书,作者是丹麦的拉斯姆森。
通过序言得知,此书是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经验积累,观察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东西。
教我们如何去感受建筑,体验、欣赏建筑。
“我的宗旨是踏踏实实的尽力阐明建筑师所演用的道具,展现它所具备的宽广幅度,并由此唤醒对它的乐感意识。
”为了更好的了解此书,便百度了一下“体验” 的含义: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由此可见,体验是亲身经历的,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也不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而是置身于此地亲身感受、体会到的。
因此,建筑体验则应该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走进建筑并置身于建筑后所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种种,对一个建筑的认识——我所理解的建筑体验。
看到目录一共有是个章节,明显作者是想要通过这十个章节,也就是带着我们从这十个方面来体验建筑。
或许这也是建筑的十个要素。
第一章基本观察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的时候,首先给我们的第一个直观的印象则是建筑的基本形态,也如书中所说的“大多数人判断建筑就以他的外貌为证。
”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分割,建筑不只是人们在建筑外观看到的建筑形状,还应包括走进建筑里,生活在建筑中的感受、形态。
换句话说,要想了解一栋建筑,真正的认识建筑,是无法单单从几张平面照片中了解到的。
首先你要了解建筑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也如书中所举的一副丹麦文艺复兴时期皇帝的剧照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同样的装扮在不同的地点,我像它所传达的意象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地点也是重要的因素。
建筑的建造过程是复杂冗长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超前的预想到各种情况,建筑师则像制作人一样,不只要做出设计,还要对建筑工人进行指导说明以达到建筑师的预想效果。
建筑工程读书报告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肖绪文, 陕西山阳县人。
现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顾问总工。
肖绪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家,先后主持完成近百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其中重大工程十余项。
坚持开展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空间预应力结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较早启动并大力倡导绿色施工研究,为我国施工技术进步和绿色施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绿色施工方面的专家。
二、内容简介:《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一书,从现代施工新模式的不断推出创新背景引出绿色施工这一全新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介绍了绿色施工的概念、推进意义、项目绿色施工的策划和实施、绿色施工的标准及政策、绿色施工的评价等内容,分析了国内外推进情况及推进障碍,提出了我国推进绿色施工的思路和方法,并针对绿色施工推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疑难问题提供了案例。
三、读后感:绿色施工是以保证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为前提,将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案相结合,尽可能地实现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双重任务。
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绿色施工准则》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绿色施工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施工操作,按照环保节约的原则规划整个施工过程。
绿色施工管理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负责整个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对施工策划、材料选购、工程验收等工作进行评价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模式是一种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金的施工技术相结合的新式管理模式。
绿色施工管理模式是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所接受。
实施绿色施工方案是回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的重要表现,新型模式的推广必然会存在管理方面的不足,需要在实行过程中及时解决。
本书是我国少有的关于绿色施工方面的一本系统化的书籍,众所周知,我国的绿色施工模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施工企业和社会各界由于多种原因,对绿色施工的施行并没有很高的热情,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者,所以,本书的内容对我国的绿色施工实践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

《现代建筑语言》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国外著名建筑理论译丛《现代建筑语言》,布鲁诺·赛维编著,席云平、王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摘要】: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史教授布鲁诺·赛维的名著之一。
全书共分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在归纳现代建筑大师创造的现代建筑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用来代替被学院派公式化了的古典主义建筑语言。
这个体系的七项基本原则是:不受约束地为内容和功能服务;强调变化和不协调性;动态的多维视觉效果;单元之间各具独立性的相互作用;工程要求和建筑要求之间的有机联系;设计生活空间要满足使用目的;每座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组合。
第二部分通过对建筑历史的论述,证明现代建筑语言是一个同所有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进行交流的真正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语言手法符号没有语言,我们不能交谈。
它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没有语言我们就不可能表达思想。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进一步说,是语言决定了我们如何表达思想。
多少世纪以来,只有一种经典的建筑语言,即古典主义语言。
其它都未曾经典化,没有获得公认那种系统化的形式。
一切都被认为是古典规则的例外,它们虽具有生命力,但并不能代替古典规则。
《现代建筑语言》在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出现,防止倒退到陈腐的学院派老一套的手法,其独特的见解引起我们去探讨,正如作者文中所说:“这本书像其他异端作品一样有着引起争议的目的,如果能够引起争论,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们不是用普通语言无休止地侈谈建筑学问题,而是将最终开始用建筑学的现代语言来研究建筑学本身。
”在本书第一部分(反古典学说的准则)里,赛维提出了现代建筑语言的七个原则,(1)即功能原则;(2)非对称性和不协调性原则;(3)反古典的三维透视法;(4)思维分解法原则;(5)悬挑、薄壳和薄膜结构原则;(6)时空连续原则;(7)建筑、城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原则。
这七条原则是作者参考了一些特定的建筑,从威廉·莫里斯的红屋到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阿尔托的代表作品,以及赛夫迪和约翰逊的成就。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
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
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
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
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
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
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
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
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
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
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
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一 世界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发展简史 附录二 台湾地区建材生产及运输CO2排放量表
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
●欧伯罗斯(Ouroboros)怪兽 ●美国明尼苏达州Ouroboros生态住宅(1974年)
今天所面临的地球环境问题,已不是自给自足的Ouroboros住宅式之隐居生活所能解决。生 活在工商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在家中同时兼作种菜的农夫、捕鱼的渔翁及修理太阳能板的 工程师。本书所谈的“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建筑的尺度扩大至地球规模,希望整个居 住环境能像Ouroboros一样,整个建筑产业能自我循环、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就是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也是“建筑资源利
用的四倍数革命”。许多人常存在“高科技终会拯救人类”之幻想,以为绿色建筑必 须花更多钱、投资更多设备,事实上正与绿色建筑的精神背道而驰,常造成以“更无 效率的新科技替代更高效率的传统技术”的荒谬。地球只剩五十年,必先考虑更便宜、 更自然、更有效率、更无公害的“四倍数绿色建筑设计法”才能救急,这些方法通常 只是“俭朴无华的建筑设计、有效率的材料力学、重复使用的家具建
本书简介 》》》》
绿色建筑是当今全球建筑界最流行的议题,但许多人对绿色建筑仍有很深的误解。 本书包含了大量亚洲和世界各国生态气候与耗能的案例分析,使内容更具地方特色与 国际视野。本书以古西洋神话Ouroboros神兽传说为序幕,展开生态
气候的绿色建筑理论,最后以当今许多绿色建筑政策追求高科技与 商业化的陷阱为隐忧,提出理想的绿色建筑发展远景。
●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思想脉动可以说是对机械文明提出严重控诉的环境设计理论,
萌芽于1960年代的生态学,受到生物链、生态共生思想的影响,对过分人工化、设备化环 境提出彻底的质疑。“生态建筑”强调使用当地自然建材,尽量不使用近代能源及电化设 备。
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
●建筑产业破坏山林、耕地、河道、生物物种等等 ●建筑产业是高污染产业 ●建筑物也可以是鸟类杀手
材、小巧的遮阳板,韵律变化的阴影、最少管理的自然庭园景观”而
已。
目录架构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建筑的通风文化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 第五章 建筑水循环设计 第六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第七章 建筑CO2减量设计 第八章 绿色营建
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
封面说明:
风土建筑是绿色建筑师法的对象,本封面 图片为印尼Sumba岛民居协力造屋的景象,其 高耸的屋顶内部为祭拜祖灵的神圣空间,生活、 生态、生产三生一体,象征绿色建筑最珍贵的 精神。
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 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
省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则 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 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
本书是作者绿色建筑研究的精华,作者希望的绿色建筑应该是更便宜、更自然、 更有效益、更无公害的生活智慧,让人类能享受更久的朝日夕阳,让子孙的明天 更有希望。本书是建筑设计人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政府官员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规划师、房地产商、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
作者自序 》》》》
小结 》》》》
21世纪是资源浪费全球化、环境风险全球化的时代。如今地球每秒 钟就有一人饿死,每分钟就有30公顷的雨林遭到破坏,每小时就有一种 动物灭绝,每天就有60种植物灭绝(Franz Alt,2005中译本,P20)。 尤其全球有一半资源消耗于建筑产业中,不谈绿色建筑显然已非人类可 持续生存之道。 绿色建筑起源于1970年代初期能源危机的“节能建筑”风潮,后来 结合“风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设计理念,现在更融合了最新 的地球环保评估与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而成为 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今天的绿色建筑,与过去的“节能建筑”、“生 态建筑”,在环保尺度上已是截然不同的层级。它已经不是“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而是彻底从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 热带雨林枯竭、资源短缺、生物多样化恶化等地球尺度,来塑造整体建 筑文化的环保生活哲学。 绿色建筑政策贵在有一套简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英国的 BREEAM、加拿大的GBC、美国的LEED、中国台湾的EEWH、日本的 CASBEE、中国大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普及与深入。
文献阅读读书报告
绿色建筑——生态· 节能· 减废· 健康 建筑十书 Ten books of Architect节能· 减废· 健康
GREEN ARCHITECHURE
书 名: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 丛 书 名:绿色建筑 著 译 者:林宪德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书 号: ISBN 978-7-112-0923-9
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
●绿色建筑起源于能源危机 ●“风土建筑”与“生态建筑”两大思想脉动
●“风土建筑”:“绿色建筑”的最高境界在于师法自然、顺应风土。自古以来一些生
长于各种气候下的传统民居,有着极高的自然环境设计的智慧,值得现代建筑借鉴。受此 思想影响,许多建筑师纷纷转向一些没有受到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建筑”、“传统民居” 去追求灵感,去挖掘“地方风格“、 “乡土特色” 。
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 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 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1986「非洲传统建筑」 1988「被历史遗忘的建筑」 1989「建筑秏能评估之研究」 1990「为您的住宅把脉」 1994「现代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科学之一)」 1994「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解说与实例」 1996「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二)」 1997「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 1997「建筑风土与节能设计-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节能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三)」 1997「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耗能系数PACS (生活环境科学之四)」 1999「城乡生态」 2000「绿建筑设计技术汇编」 2002「旧有建筑物屋顶隔热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旧有建筑物外遮阳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2003年版」 2002「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2003年版」 2003「建筑节约能源设计规范与实例2003年版」 2003「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 2004「永续校园的生态与节能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