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报告 .doc
文献阅读报告

文献阅读报告
本文将围绕文献阅读报告展开讨论,主要内容包括文献阅读的意义、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文献阅读报告。
首先,文献阅读对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可以
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此外,文献阅读还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进行文献阅读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
计划,选择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避免盲目浪费时间。
其次,要注重文献的质量而非数量,选择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文献进行阅读。
同时,要注重文献的综合性和时效性,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观点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文献综述和文献引用链条的方式,找到更多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形成完整的文献网络。
撰写文献阅读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所阅读的文献进行全面、客观的概括和总结,不偏不倚地呈现文献的核心观点和结论。
其次,要注重对文献的评价和分析,包括文献的优缺点、创新性和局限性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要将所阅读的文献与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观点相结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形成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路。
总之,文献阅读是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献阅读,并撰写高质量的文献阅读报告,可以提高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最新】文献阅读情况报告-范文模板 (7页)

注意:
参考文献电子版必须和综述一起打包作为附件上传到本通知下。 期刊论文:
Huxman, T.E., Huxman, K.A. & Stamer, M.R. 1997. Disp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cca weevil (Scyphophorus yuccae) in a flowering field of Yucca whipplei. Great Basin Naturalist 57: 38-43.
长度
除去参考文献后不得低于201X字。
提交时间
考试结束的一周内,即12月15日24时,否则影响成绩等级,所以过期不予受理。
篇二:专业文献阅读报告的写法(研究生必读)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的写法(研究生必读)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阅读报告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专著:
Hickman, J.C. 1993. The Jepson Manual. Higher Plants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Berkeley, CA.
编著中的章节:
Smith, S.D. & Nowak, R.S. 1990. Ecophysiology of plants in the Intermountain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献阅读报告模板

文献阅读报告模板是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工具。
这种模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读过的文献记录下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分析和综合研究文献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下的具体内容和使用方法。
一、文献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需要对所阅读的文献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作者、出版时间、主要研究内容等。
可以适当引用一些重要内容,让读者对文献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文献摘录在文献摘录部分,我们需要将阅读到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
这包括论点、分析方法、结论等等。
可以适当对文献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和提炼,将重要信息打包呈现出来。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文字简单粗略,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自我思考在自我思考部分,我们需要根据所阅读到的文献内容,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兴趣,对文献内容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发掘出文献中未涉及到的思想和观点。
四、研究启示在研究启示部分,我们需要将文献内容与自己的相关研究进行联想和比较,寻找出文献内容对自己当前研究的启示和帮助。
这一部分可重点关注文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寻找文献内容与现有研究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五、意义展望在意义展望部分,我们需要对文献内容进行总体思考,展望这篇文献的应用场景和潜在意义。
这一部分要注重科学严谨、论证充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以上就是的基本内容,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和研究对象进行修改和调整。
总的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术研究工具,在大量阅读和分析文献时会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文献内容。
文献读书报告

文献读书报告经典文献的力量:读书报告引言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手段,而文献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获取深度思考和见解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以读书报告的形式,通过分析三本经典文献,探讨文献的力量对于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主体部分一、《1984》—乔治·奥威尔的警世之作《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揭示了极权主义对个人权利的摧残。
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深入描写,奥威尔向读者展示了思想改变和自由意志的可怕力量。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个人思想自由的关注,并促使我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二、《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家国情怀《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于199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许多平凡人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对主人公田晓霞、孙少平、孙少安等一众人物的刻画,路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价值观。
这本书打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根弦,使我思考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他人付出的理解和感恩。
三、《漫长的告别》—雷蒙德·钱德勒的无暇探险《漫长的告别》是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于1953年出版的一部侦探小说,讲述了私家侦探菲利普·马洛的调查过程。
通过对细腻而扣人心弦的叙事,钱德勒引导我们思考生命中的真相、善恶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本书在我心中点燃了对推理小说的热爱,并带给我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力提升。
结论经典文献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们都能在深刻的层面上与读者产生共鸣。
通过分析《1984》、《平凡的世界》和《漫长的告别》三本经典之作,我深刻明白到文献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个人的启示和影响。
文献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们是蕴含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的瑰宝,带给读者的不仅限于娱乐,更多的是引发深度思考和塑造个人世界观的力量。
当今社会,面对电子书和快速阅读的普及,读者时常会忽略了对经典文献的审读。
文献阅读情况报告

文献阅读情况报告篇一:文献阅读报告1脑栓塞急诊溶栓与颅内支架成形术临床应用调查情况脑栓塞的急诊溶栓尤其是动脉溶栓己经被认可,并作为一种常规治疗应用于临床。
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溶栓后显示血竹狭窄,包括颈动脉及颅内血竹系统。
并可以再度导致脑血竹闭塞,尤其在急诊溶栓后的儿天内,再次闭塞可高达70%。
而PT A+支架术是降低再狭窄闭塞的有效治疗手段[3,4]。
我院急诊溶栓的病例中,有30%左右的患者存在有血竹狭窄。
如造影显示为颈内动脉闭塞,其狭窄段多数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或颈内动脉“虹吸部”。
造影显示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时,或显示基底动脉闭塞时,溶栓后往往即为该段的血竹狭窄.溶栓后发现血竹狭窄而未行PTA或支架治疗的约有60%~70%,在2~30 d内再度闭塞。
而再度闭塞后的溶栓效果一般较第1次差,愈后也不理想。
由于颅内血竹的结构形态的特殊性,造成颅内血竹PT A 和支架技术发展缓慢。
首先是颅内血竹蜿蜒迂曲的走形特征给球囊和支架的到位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尤其是严重动脉硬化的患者;其次,是脑血竹的结构与颅外血竹有较大的区别,其血竹壁更薄,缺乏弹性,更脆弱。
在进行PT A或支架时容易破裂;再有,大脑中动脉M1段及基底动脉上发出许多穿支动脉,一旦这些穿支动脉闭塞,将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动脉硬化性狭窄是造成脑栓塞的卞要原因,狭窄而粗糙的血竹内腔极易形成血栓,造成脑血竹闭塞[9,10]。
急诊溶栓可以将血栓溶解,使血竹再通。
但是,此时的血竹内腔更加狭窄和粗糙,附着其上的血栓更加不稳定。
而目,此时血液中的悬浮的血栓微粒增加,如不对狭窄段进行治疗,则很快再次在狭窄段堵塞血竹。
单纯的PT A,其并发症和再狭窄率均较高[8]。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得一些新兴的心脏支架具备了进入颅内脑血竹的条件,并取得成功,降低了TIAs的发生率,同时较单纯PTA的狭窄率低[1,4,7 ]。
脑栓塞的急诊溶栓是在局麻下进行,溶栓的效果一般即时即可显现,此时如发现责任动脉有狭窄可行血竹内支架治疗;如果溶栓后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则不考虑行血竹内支架治疗。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

文献阅读报告范文文献阅读报告。
题目,《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其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的虚假完美生活和美丽外表往往会让青少年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他们会比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负面言论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社交关系。
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方式,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社交而非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虚拟社交缺乏真实性和亲密性,容易导致孤独感和社交隔离。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和谣言也会破坏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关系,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往往会受到他人的点赞和评论。
这种外部评价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使其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而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
长期以来,这种外部评价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建议。
1. 加强社交媒体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提高对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的辨识能力,培养健康的社交媒体习惯。
2. 增加面对面交流。
学校和家庭应鼓励青少年增加面对面的社交活动,提倡真实的人际交往,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减少虚拟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培养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学校和家庭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引导他们关注内在的自我感受,减少对外部评价的依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语。
外文文献阅读总结报告

外文文献阅读总结报告一、背景与目的本次外文文献阅读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XXXX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以提升自身在该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同时,通过对外文文献的阅读,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选择在文献选择方面,我主要关注了XXXX领域的权威期刊和会议论文,以确保所阅读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具体来说,我选择了以下几篇文献进行阅读:1. [文献1]:这篇文献主要介绍了XXXX领域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文献阅读提供了背景和基础。
2. [文献2]:这篇文献针对XXXX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 [文献3]:这篇文献结合XXXX领域的前沿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XXXX 解决方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4. [文献4]:这篇文献通过实验对XXXX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比较,为方案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三、阅读收获通过本次外文文献阅读,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1. 深入了解了XXXX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了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前沿技术。
2. 学习了XXXX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方法,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
3. 掌握了XXXX解决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4. 了解了XXXX方案的评估和比较方法,为方案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四、总结与展望本次外文文献阅读让我对XXXX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我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将继续关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努力提升自己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XXXX领域的发展。
医学文献阅读报告

医学文献阅读报告我是从20 xx年开始阅读医学文献,虽然对医学文献的阅读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通过阅读医学文献,使我对医学文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以后我从事临床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医学文献阅读是一种通过阅读医学文献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综合运用医学文献知识的过程。
临床中涉及到许多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生理状况以及临床诊疗技术等方面。
因而临床人员应充分利用医学文献来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技能。
临床工作中的问题是许多疾病引起病因、病理变化等因素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诊断、治疗等过程中出现问题。
由于医学文献对临床医疗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及对医学研究起着十分重要贡献和参考价值。
因此每一位医疗工作者都应养成良好的文献阅读习惯和能力,掌握文献阅读基本方法和技能。
在阅读医学文献时要把握以下几点:其一要了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写作格式、引用依据以及参考文献质量等;其二要掌握文献来源及其作用机理;其三对查阅历史和参考资料要有计划、适度的选择;其四要注意文献质量保证、检索策略等问题及应对策略。
本报告结合我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感触及体会。
1.通过阅读医学文献,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加了见识,增长了见识。
临床医学的学科知识十分繁杂,医学文献中就包括很多知识要点。
有些理论我们不理解,但正是这些理论支撑着我们临床的治疗实践,指导我们治疗的进行和决策。
学习医学文献,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与医学交际的过程,要通过不同角度去看问题。
同时,很多观点在实际中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但它将会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对我们日后的临床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
医学文献中有许多医学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
在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一下。
尤其是临床上出现的一些新病例往往是我们以后在临床上学习研究中必须关注、深入思考的问题。
医学研究往往是跨时代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阅读报告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重大问题频出,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探究逐步增加和深入。
我国针对食品安全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较晚,缺乏制度保障。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
而美国的《食品和药品法》早于1906年就已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已105年。
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国内外学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与文献:
一、国内文献综述
李怀(2005)从我国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对比中,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多部门监管体制的不合理性,认为当前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与管理,树立起执法的权威性。
提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及协调性,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存在多头执法,监管权责不明的问题。
进而提出要从立法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协调统一监管权责,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邹立海(2005)认为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特点,应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的监测检验机制、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情报中心,建立信息数据库。
谢敏(2007)在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基础上从食品供应商的收益函数角度分析了政府监管的机理,并对目前已有措施未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周应恒(2008)认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存在食源性疾病引发、制假贩假引发及管理不当引发的三种问题,并分别提出加强预防、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汪建明(2009)和郭林海(2009)系统地比较了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体制的特点,并概述了我国食品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及我国现行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在分析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系统性改革的建议,认为应该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需要多方面工作的配合和协作。
杨欢进(2009)和牛建青(2009)从对非正常利润的追求、食品行业生产加工分散、监管不到位以及违法成本低等方面,分析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成因。
最后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建议。
谢宏(2011)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食品企业对非正常利润的追求和食品行业分散经营的特点。
因此提出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的综合机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的建议。
张森富(2010)和赵婷(2010)从法律、技术、经济和思想角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原因,提出要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科技投入和加强行业自律。
张丽丽(2011)和张文超(2011)认为提高我国质量标准化程度、加强有效监管,是最终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们提出现代化工业中食品需要经过一系列链条,质量标准化应该成为协调食品价值链、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机制。
要保证食品的最终安全,应重视对价值链的协调与管理,保证每个环节的安全。
二、国外文献综述
Henson(1999)等对影响食品安全规范与制度的确定与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规范中标准的采用、公共与私人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关系、公共食品安伞规范可选择的各种形式、食品安全规范的战略措施以及困内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的贸易内涵等,为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背景基础。
Philip J Hilts (2003)指出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政府监管部门,即认为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维护公众健康和保证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Kensev教授(2003)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食物供给链。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水、土壤和空气等农业环境资源的污染;(2)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致使有害化学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3)农产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违规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4)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5)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性,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6)市场和政府失灵,如假冒伪劣、食品标识滥用、违法生产经营等;(7)科技进步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和技术带来新的挑战等七个方面。
日本新山阳子(2005)认为,食品对于健康所造成的风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要加强问题食品回收及原因究明等风险管理行动。
同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后,恢复消费者的信心也成为食品业当务之急。
消费者已经逐渐觉醒,他们希望能了解食品生产与流通过程,并希望清楚标识出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程。
因此,引入食品追踪系统为当务之急,消费者藉此也能关心到由生产到零售、消费为止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Philip J Hilts. Protecting America's health : the FDA, business, and
one hundred years of regulation. New York:Alfred A.Knopf, 2003.
[2] 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杨欢进,牛建青.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
2009(5):83-86.
[4] 汪建明,郭林海.从发达国家食品监管体系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z1):56-60.
[5] 张森富,赵婷.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8-39.
[6] 张丽丽,张文超.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1(3):105-107.
[7] 邹立海.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 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
报,2005(1):3-8.
[9] 谢敏.从市场失灵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消费经
济,2007(6):72-75.
[10] 谢宏.为什么中国食品安全事件接连不断.2005(1):3-8.201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