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该时间也可以也可以表述为()

A. 公元前20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0世纪后期

C. 公元前21世纪前期

D. 公元前21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与公元后相反,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前70年代属于前期。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其他时间标记不符合题意,排除。

2.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句子,其中的“祭”解释为“祭祀”,这一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持统治秩序的政治制度;题干“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祭”明显与血缘有关。故答案为B项。A项,分封制是管理地方的一种政治制度,排除;C 项,礼乐制涉及的是等级制度,不合题意,排除;D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在全国推行的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

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 礼乐制的崩坏

B.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 权力高度集中

D. 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间色”却成为齐国推崇的颜色,说明周礼乐制度崩坏,答案为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B错误。权力高度集中即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C不符合题意,错误。代表政治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有效的保护,故D错误。

4.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A.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来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郁神权色彩,故A选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宗法制无关,故排除B、C两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

5.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A. 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 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 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

D. 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可知,郡的设置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的需要,故选择B选项;秦朝才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A选项;秦朝设置郡县制之后才使郡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故排除C选项;分封制崩溃的标志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承认,材料中并没有出现各诸侯的地位,故排除D选项。

6.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诸侯国是秦国,位于七国中最西边,所以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是错误的。

【点睛】战国七雄,秦在最西。

7.有学者认为,汉初刘邦选择了郡国并行制是无奈之举,只有这种制度才能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局面,才能使他这个皇帝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该学者的看法表明,汉初

A. 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

B. 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

C. 已不存在分封的社会基础

D. 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在秦汉时期属于新势力代表,封国制属于贵族势力代表,因此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体现的是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B选项排除。汉初的分封制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C选项排除。材料认为郡国并行制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并非认为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D选项排除。

8.《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曰:“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材料所述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可知,材料所述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定等级,选拔人才的标准是门第家世,故C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察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是“孝廉”,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是考试成绩,不符合“考之簿世,然后授任”,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联系所学九品中正制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

9.“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B. 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C. 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