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致密气藏开发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

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

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在低渗透气藏开发过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会造成地层损害。

本文对低渗透气藏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得室内实验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改进各种生产工艺技术,以达到很好的储层保护效果。

标签:低渗透气藏;储层保护1 引言对于“低渗透”气藏的渗透率上限,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

前苏联的标准是渗透率上限为50×10-3 μm2;而美国的标准是岩心的地表气测绝对渗透率小于20×10-3 μm2,在气层原始条件下,渗透率小于1×10-3 μm2,甚至多数情况下渗透率为1×10-3~0.01×10-3μm2之间。

我国一般采用美国的划分标准。

但实践证明,仅仅利用渗透率作为划分低渗透储层的定量标准,其根据是不充分的。

因此,要划分低渗透储层,必须采用综合参数来确定,这些参数包括地层渗滤容量性质、产能及产层开发效果的经济标准[1]。

2 研究现状在气藏开发过程中,每个施工环节都会造成地层损害。

完全避免地层损害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改进各种工艺和方法降低损害程度。

要达到很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就必须搞清楚储层地质特征和损害机理,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改进各种生产工艺技术。

钻完井、增产和开采中低渗透气藏的损害机理主要包括:①流体滞留;②有害的岩石-流体和流体-流体作用;③逆流自吸效应;④熔结与岩面釉化;⑤凝析作用和凝析液的捕集;⑥地层微粒的活化作用;⑦固相沉积。

避免钻井中气层损害的技术包括空气/惰性气体、空气雾、充空气或氮气的泡沫钻井液和欠平衡钻井液作为钻井液。

仅从气层特征出发,先进的钻进-完井-增产技术系统是倡导采用氣体型工作流体,这也正是美国能源部(DOE)天然气资源与开发计划的核心技术[2]。

目前,对于低渗透气藏的储层保护技术工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采用合理的完井方式。

完井方式确定的基本原则是针对储层的具体地质条件,结合工程作业要求,从长期效益考虑,以获得最大的综合利润为前提,最有效地开发气田;②使用优质的钻井液。

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工程技术研究

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工程技术研究

2.1致 密砂 岩 气藏 欠 平 衡 钻 井及 完 井保 护技 术
大型水 力压裂为主 ,在 川I中八角场、川I西新场等地取得 了较好
根 据 致 密砂 岩气 藏 特 性 及 损 害 机 理 ,代 表 欠 平 衡 钻 井 技
的 效 益 。在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北 部 对 压 裂 改 造 措 施 也 进 行 了一 系 术最高水平 的气体钻井技术在 四川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
发 技 术 和 更 高质 量 的钻 井 技 术 才 能 产 出工 业 性 气 流 。
术和屏蔽暂堵储集层保护技术构成了大 牛地气 田开发 的主体
1提高致密砂岩气藏产能的增产 改造技术
技 术 。
致 密砂岩气藏低孔低渗的地质特征使得开发这类气藏时
2致密砂岩气藏钻井及完井保护配套技术
一 般 需 要进 行压 裂增 产 改造 。四J1I盆 地 致 密 砂 岩 改 造 以应 用
致 密砂岩气 藏开发工程 技术研 究
于蔚兰 张龙龙 李 艳文 方 园
(中国石 油化 工股 份 有 限公 司 中原 油 田分公 司天然 气产销 厂 河 南 ·濮 阳 457001)
摘 要 致 密砂岩 气藏具有低孔低渗、裂缝发 育、局部超低含水 饱和度 、高毛管压力、地层压力异 常、高损害潜力 等工
天然气产出过程更加复杂。低致密砂岩气藏物性差 ,埋藏深 , 由于储集层存在严 重的水相 圈闭损害和其他敏感性损害 ,以
天然丰度低,还表现为低孔低渗 、裂缝发育、局部低含水饱和 往采用常规砂岩储集层 的压裂改造方法在该地 区不能达到满
度、高毛管压力、地层压力异常、高损害潜力等工程地质特 征。 意 的增 产 效 果 。通 过 2001年 以来 的 攻 关 研 究 ,提 出 了改 进 的

低渗致密气藏注超临界CO2驱替机理

低渗致密气藏注超临界CO2驱替机理

低 渗 致 密 气 藏 注 超 临界 C O2驱 替 机 理
史云 清 , 贾 英 一 , 潘伟 义 , 严 谨 , 黄 磊
( 1 . 中国石化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北京 1 0 0 0 8 3 ; 2 . 中国石化 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 0 0 0 8 3 ;
( 1 .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P r o d u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S I NO P E C,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2 . S I NO P E C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Ma r i n e O i l a n d
论证 超临界 C O 的驱 替 机 理 , 为 探 索注 C O 提 高 天 然 气 采 收 率 选 区评 价 奠 定 了基 础 。 关键词 : 数值模拟 ; 天然气 ; C O :驱 ; 低渗致 密气藏; 提 高 采 收 率 中图分类号 : T E 3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Abs t r a c t: T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CO2 f l o o d i n g i n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wa s s t ud i e d t hr o u g h b o t h l a b o r a t o r y a n d n u me r i —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s t o e x p l o r e wa y s t o i n c r e a s e r e c o v e y r o f l o w— p e r me a b i l i t y t i g h t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 Be h a v i o r s o f mi x i n g s u p e r c r i — t i c a l CO2 wi t h n a t u r a l g a s we r e o b s e r v e d ir f s t t o r e v e a l t h e mi x i ng p a t t e r ns o f t h e t wo ph a s e s .A l a b o r a t o y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211004392_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难点研究

211004392_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难点研究

182就目前形势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气藏主要包含两大类,其地质复杂程度较高,水平井开发技术虽已在鄂尔多斯气藏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单井产能攻关方向却有待清晰。

基于此,本文将对该内容进行针对性探究,为降低低渗透气藏开发风险,提高单井产能奠定良好基础。

1 鄂尔多斯气田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既属于沉积盆地也是一个巨型地下水盆地,总面积为37×104km 2。

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主要分布着两种生物气藏,其一是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上古生界气藏,就实际已经探明的气田区域(苏里格、子洲、神木等)来说,聚集了大量的油气,即为我们所说的岩性油气藏。

其中苏里格气田蕴藏着丰富的地质储量,目前已经探明的地质储量远超3.17×108m 3,一跃成为我国陆地上排名第一的气田。

详细来说,上古生界气藏的显著特征如下,第一,烃源岩发育度好,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并具有广覆式生烃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源岩基础加快了油气藏的形成。

第二,有较大的存储空间,砂岩分布呈现连片叠加形式。

第三,具有优异的生储备配合条件,包含多种类型的成藏组合,如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下生上储式成藏组合。

第四,在沉积和成岩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有效储层缺乏良好的连通性。

第五,在整体低渗透条件下,高渗富集区带随之发育。

2 水平井开发技术2.1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主要分为上古生界气藏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和下古生界气藏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两大类。

其中,下古生界气藏水平井的主要包含以下技术内容:在了解分析随着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模型的修正,并在制定钻进方案的同时,构建随钻地质模型。

与此同时,还需依据小层边界沿线对钻头的空间位置进行精准判断,完成层斜角变化的岩性边界的预测;此外,需依托于随钻伽马、钻时等对比方式完成轨迹调整的综合信息分析法。

2.2 水力喷砂体积压裂技术该技术借助多喷射器完成同时喷砂,射孔簇数的转变也由此达成,在此过程中,携砂通道也会从油管转变为环空,而且选择的注入方式多为油管小排量补液和套管大排量加砂,再加上防反键喷射器和新型钢带式风格器的帮助,高压高排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开发技术难点研究余亮 邓明 郭田超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公司 陕西 延安 717300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含气层系较多,且其非均质性相对较强,具有明显的低压力,低丰度以及低渗透的“三低特征"。

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综述

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综述

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综述【摘要】摘要: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致密气渗流机理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首先从基本概念与特点入手,介绍了致密气藏的特点和其渗流机理。

接着介绍了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的方法与技术,以及研究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进行了国内外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探讨了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致密气渗流机理的研究不仅对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综述,基本概念,方法与技术,进展与成果,比较分析,问题与挑战,重要性,发展前景,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综述的背景介绍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的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国首次在下扬子地区发现了具有较高产气潜力的致密气储层。

随后,国际上也陆续发现了类似的致密气资源,引起了人们对致密气储层的广泛关注。

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在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提高致密气藏的开发效率,还可以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在此背景下,对致密气渗流机理进行深入综述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致密气渗流机理的系统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致密气储层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为未来的致密气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研究致密气渗流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对致密气渗流机理的深入研究能够揭示气体在致密储层中的迁移规律,为气体的有效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致密气渗流的研究对于了解油气运移规律、油气藏储层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致密气渗流机理还可以为气体藏地质储层工程的优化设计和实际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致密气渗流机理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为深入探讨这一领域提供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致密气渗流机理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致密气渗流机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致密气渗流是指气体在致密储层中的渗流过程,是一种复杂的非常规气藏开采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延长组作为盆地内的一个关键含油层系,其低渗透、致密岩性的特点使得油藏的成藏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研究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还可为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成藏条件、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等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详细的地质背景介绍,为后续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分析奠定基础。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层、盖层以及运移通道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油藏的成藏过程,揭示油气在致密岩性储层中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机制。

总结提出适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为后续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鄂尔多斯盆地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油气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

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个向北倾斜的大型单斜构造和一些次级褶皱组成。

这些构造特征使得盆地的沉积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性,南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北部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

在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湖盆扩张阶段,湖泊广泛分布,形成了一套巨厚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这套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为主,其中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三角洲相沉积则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部,湖泊相沉积则广泛覆盖在盆地的中心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的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砂岩、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

致密气藏开发技术及发展趋势文献调研

致密气藏开发技术及发展趋势文献调研

致密气藏开发技术及发展趋势致密气是三大非常规气(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之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发现或推测发育致密气的盆地达到70余个,资源量约210万亿方,2008年产量达到4320亿方,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七分之一,已成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北美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表明: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对常规气生产的梯次接替是保障美国天然气供应、减缓对外依存的核心战略。

其中,致密气作为首个接替领域地位举足轻重。

我国致密气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

1什么是致密气的定义及特征随着技术的进步,煤层气和页岩气相继投入开发,将气藏分为常规天然气藏和非常规天然气藏,其中非常规天然气藏包括致密气、煤层气和页岩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

什么是致密气呢?它具有哪些特征呢?1.1致密气的定义世界上无统一的致密气标准和界限,不同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技术经济条件、税收政策来制定其标准和界限,且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随着认识程度的提高,致密气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

明确“致密气”定义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目前已开发低渗砂岩气田主要开采的为低渗储量,致密气动用较少,按致密气思路将进一步拓展资源潜力;②储量管理过程中划分出低渗与致密气的储量比例,有利于进行储量的分类管理;③对于致密气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工艺技术,并制定有效的开发技术政策;④对于致密气的规模开发可以申请国家相关政策,如免税政策或提高气价等。

(一)国外对致密气的定义英国将储层渗秀率小于1 mD的气藏定义为致密气藏。

德国将储层渗秀率小于0.6 mD的气藏定义为致密气藏。

美国将储层渗透率小于0.1mD的气藏(不包含裂缝)定义为致密气藏,并以此作为是否给予生产商税收补贴的标准。

1973年,美国能源部对可进行工业开采的致密含气层标准作了如下界定:①用常规手段不能进行工业性开采,无法获得工业规模可采储量;②含气砂层的有效厚度下限30.48m(100英尺),含水饱和度低于65%,孔隙度5%~15%;③目的层埋深1500~4500m(5000~15000英尺);④产层总厚度中至少有15%为有效厚度;⑤可供勘探面积不少于31km2(12平方英里);⑥位于边远地区(当时考虑到要使用核爆炸压裂法,因此要远离居民稠密区);⑦产气砂岩不与高渗透的含水层互层。

五八区低渗致密气藏压裂改造技术研究

五八区低渗致密气藏压裂改造技术研究
难;
22 储 集 空 间类 型 及 特 征 .
凝 灰质 ( 含凝 灰质 ) ( ) 中发 育有 粒 内溶 孑 , 砂 砾 岩 L
安 山岩 中 以气 孑 为 主 , 为 微 裂 缝 , 克 3 1井 的 L 次 在 0
① 作者简介 : 工程 师, 9 — 7毕 业于承德石油,经常存 在 压后 人井 流体 返 排难 , 返
排 率 低 , 储 层 伤 害大 等 问题 ; 层 岩 性 主 要 为 火 山 对 储
溢 流相 、 发相 交替 进行 形 成 的安 山岩 夹凝 灰岩 。储 爆
层 中发育 的裂缝 或微 裂 缝成 为 沟通 气孑 的有利 通道 , L
3 压 裂 改造 存 在 的 难点
( )储层 岩性 为凝 灰 岩 和 安 山岩 , 式 模 量 高 , 1 杨
压 裂改 造时形 成 的缝 窄 , 砂 困难 ; 加
安 山 岩 的储层 中 , 构造 裂 缝 与 杏仁 体 发育 , 缝 中和 裂 气孑 中多 由绿 泥石 、 L 方解 石 和沸 石类 矿 物充 填 ; 次 , 其 部 分长石 晶屑表 面具 有较强 的绿 泥石化 。 描 电镜 资 扫
由于 气孔 、 缝 中充 填 了绿 泥石 、 解 石 和沸 石 类 矿 裂 方
层 杨式 模 量高 , 裂时形 成 的裂缝 窄 , 砂 困难 ; 层 压 加 储 段裂缝 较 发育 ,储 集类 型 为裂 缝一 孑 隙双 重介 质 型 。 L 压裂 时易 形成 多裂 缝 , 造成 滤失 严 重 , 出现 砂堵 现 象 。 开 展针 对 低 渗致 密 气 藏 的压 裂 改 造技 术 研 究 尤 为重 要 。 分析 了五 八 区地质 、 在 油藏 、 物性 和 以往 压裂 改造
23 主 要敏 感 性 矿 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25MPa生产压差下内压6升6降应力敏感性曲线(0.223mD)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K/Ko
0.98
初始
0.95
0.92
0.89
生产压差5MPa
0.86
生产压差10MPa
0.83
生产压差25MPa
0.80
0
1
2
3
4
5
6
7
升降压次数
•不同生产压差下(1.46mD)开关次数对初始渗透率的影 响
K/Ko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1.050 1.000 0.950 0.900 0.850 0.800 0.750 0.700
26 30 34 38 42 46 50 54 净有效覆盖压力,MPa
生产压差5MPa 第一次降内压
生产压差5Mpa 第一次升内压
生产压差10MPa 第一次降内压
生产压差10MPa 第一次升内压
气体渗透率 ×10-4μm2
渗透率,mD
10
第一次升压
9
第一次降压
第二次升压
8
第二次降压
7
6
5
4
3
2
1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有效覆压 Mpa
致密岩心变围压, 常温测试
650
第一次升压
第一次降压
第二次升压
第二次降压
600
第三次升压
第三次降压
第四次升压
第四次降压
550
0.1-1
10-15
致密 <1
<0.1
<10
全资源量38万亿方,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天 然气储量6.2万亿方,其中低渗致密气储量所占比例 在40%左右,比例最大。
一、前 言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特点及问题: 特点:低孔、低渗、低丰度,低产、稳产期短
由于低产,一般采用大压差开采,有无应力敏感性问题? 其典型表观特征如何?一般需压裂投产,应如何对裂缝考 虑应力敏感性问题? 低渗致密油藏有启动压力影响,对气如何?因为直接影响 单井控制储量及井距; 没有水层,实验测试饱和含水量较高,原始条件超低含水 饱和度情况下还有水采出,其原因是什么? 低渗气藏有凝析水采出,会不会产生水锁问题,凝析水有 无污染? 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油污染情况如何?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相关标准 温度:室温,变外压方式增大净上覆岩层压力,作孔 渗校正,1条线,净上覆压力由小变大;
开发实际差异: 定上覆压力,变流体压力; 高温高压条件; 气井经常开关井,不同生产压差对储层物性影响,因 此采用多次升降内压来模拟气井多次开关井情况;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应力敏感研究(早期研究)
500
450 0
10
20
30
40
50
净上覆压力,Mpa
高渗岩心变围压, 常温测试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渗透率,10-3μm2
5
第1次降内压
第2次降内压
4
第3次降内压
第4次降内压
第5次降内压
3
第6次降内压
关井过程
2
1
第1次升内压 第2次升内压 第3次升内压 第4次升内压 第5次升内压 第6次升内压
开井过程
100
10000
1000000 100000000
无因次时间
考虑启动压力下的典型压力恢复曲线
二、启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影响及应用 目前低渗透气田从压力恢复曲线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特 征,因影响因素是综合的; 低渗透气藏井间干扰实验很难进行可能与启动压力影 响有关; 启动压力明显影响气井控制储量(波及半径) 启动压力测试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立规范标 准来进行分析;
第一次降内压 第一次升内压 第二次降内压 第二次升内压 第三次降内压 第三次升内压 第四次降内压 第四次升内压 第五次降内压 第五次升内压 第六次降内压 第六次升内压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机理研究
汇报内容
一、前言 二、Biblioteka 动压力梯度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四、可动水研究 五、凝析水析出对生产的影响 六、低渗致密气藏衰竭过程中凝析油污染 七、滑脱效应 八、结论与认识
一、前 言
低渗致密气藏标准
根据气藏分类SY/T6168-1995如下:
Ka(mD)
Ke(mD)
φ(%)
低渗 1-20
生产压差25MPa 第一次降内压
生产压差25MPa 第一次升内压
苏里格气田5、15、25MPa下第1次升降压时的应力敏 感性曲线(1.46mD)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K/K0 K/K0(0. 223mD)
1
1.2
0.9
1
0.8
0.758mD变围压
0.8
0.7
0.758mD变内压
0.6
3.14mD变围压
0.6
3.14mD变内压
0.4
0.223mD变围压
0.5
0.223mD变内压
0.2
0.4
0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净上覆岩层压力(MPa)
不同渗透率岩心在25MPa压差下变围压与变内压测试对比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1.000 0.900 0.800 0.700 0.600 0.500 0.400
二、启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定义 及测量原理
测试方法:渗流法 与气泡法
测试系列压差与流 量的关系曲线,从 而确定
v
Q
10
K
(
p
2 1
p20 )
A
2 p0L
二、启动压力梯度
DP/DR
压力波传播的动力---压力梯度
二、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法:认为很低压差均有气流动,但只是到一定梯度后才 产生线性流。显然这两种方法有明显区别。
气 体 流 量 , mL/s
0.6
0.5
0.4
渗流法
0.3
0.2
0.07mD
0.1
0
0
0.01
0.02
0.03
0.04
0.05
压力平方梯度,MPa2/cm
二、启动压力梯度
气泡法(没有标准),测试即使在相对较高渗透率下也 有启动压力存在,老外有些不承认启动压力,国外商用 数模软件均只有高速非达西,而无低速非达西功能。
0
0
10
20
30
40
50
60
内 压,MPa
变内压测试方式
三、低渗气藏应力敏感
K/K0
1.000 0.950 0.900
0.850 0.800 0.750
初始
0.700
0.650 0.600 0.550
28 31 34 37 40 43 46 49 52 55 净有效覆盖压力,MPa
第一次降内压 第一次升内压 第二次降内压 第二次升内压 第三次降内压 第三次升内压 第四次降内压 第四次升内压 第五次降内压 第五次升内压 第六次降内压 第六次升内压
气泡法
启动压力梯度(MPa/m)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1
0
0.5
1
1.5
2
2.5
3
渗透率(mD)
二、启动压力梯度
100
无因次拟压力
10
1
0.1
0.01
0.01
1
启动压力梯度—不动边界—压力 启动压力梯度—不动边界—导数 启动压力梯度—流动边界—压力 启动压力梯度—流动边界—导数 无启动压力梯度—压力 无启动压力梯度—导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