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测试题(有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测试题(有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测试题(有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测试题(有答案解

析)

一、选择题

1.服装厂制作一批新款女式短裙,下图是制作短裙的数量和所用布料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用660米布料可以制作()条这样的短裙。

A. 500

B. 400

C. 550

D. 600

2.下面各图是由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根据前三个图形表面积的排列规律,第五个图形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A. 20

B. 22

C. 24

3.找规律填空3、5、8、10、13、( )、18、20.

A. 14

B. 15

C. 16

D. 17

4.图是一辆面包车和一辆货车的运行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出发时货车在面包车前50千米处

B. 经过2小时货车追上面包车

C. 货车平均速度为37.5千米/小时

D. 面包车平均速度为12.5千米/小时5.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他比修车前加快了骑车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下面是行驶路程S(米)与时间t(分)的图像,那么符合这个同学行驶情况的图像大致是( ).

A. B.

C. D.

6.小强与小亮参加100米赛跑,比赛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强跑得快

B. 小亮跑得快

C. 小强、小亮同时到达终点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7.甲、乙、丙住同一个单元,甲家在一楼,乙家在三楼,丙住五楼。昨天下午,甲先到乙家,等乙扫完地后,他们去找丙;刚上五楼就遇到抱着篮球的丙,于是三人立即一起下楼去玩。下面( )比较准确地描述了甲的活动。

A. B. C. D.

8.照这样排下去,第六个图形里会有( )个小三角形。

……

A. 25

B. 30

C. 36

D. 47

9.星期六小明和家人从家中出发,乘车0.5小时后,来到离家10千米远的植物园,游览1小时后,走出植物园,休息1小时,然后乘车0.5小时返回家中。下面的折线统计图中,()描述了这一活动的过程。

A.

B.

C.

10.观察101001000100001……的排列,第5和第6个1之间应排( )个0.

A. 1

B. 2

C. 4

D. 5

11.下面一列数中,括号内的数是

9,81,( ),43046721.

A. 729

B. 2187

C. 6561

D. 65661

12.把正方形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所得到的图形周长是原图形周长的倍,面积是原图形的倍.()

A. 2,4

B. 2,1

C. 2,2

D. 4,4

二、填空题

13.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第10个方框里有________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________个点。

________

14.如图:☆★★△△□☆★★△△□…,第23个图形是________,第51个图形是________。

15.看数图,并填空。

(1)分母比它所在的行数大________,每一行的分数个数比分母小________,每行分数都是________分数。

(2)按这种规律排列下一行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观察下图分别有几个三角形,并用发现的规律填空:

(1)第四个图形中三角形有________个。

(2)第行个图形中三角形有________个。

17.找规律,在下面的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数。

________

18.图由火柴拼出的一组图形中,第n个图形由n个正方形组成,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10个图形中的火柴的根数是________.

19.填空

,,,,,________

20.找规律,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21.林场工作人员统计了两棵树木的生长情况,并制成了它们生长情况的统计图(如图)

①比较两棵树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②当两树都停止生长后,两树高度相差多少米?

22.按顺序写数。

23.第4和第5幅图的个数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24.如图1,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支。现在将一个V形架倒放,两个V形架合在一起,如图2。

(1)图1与图2中分别有多少支铅笔?

(2)如果V形架中最上面一层放了100支铅笔,那么这个V形架中一共有多少支铅笔?25.大科学家牛顿有一次在纸上画了一幅图.这三幅图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你知道第四幅图应是什么样子吗?

26.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车匀速由A地前往B地,到达B地后立即匀速返回A地,返回速度是原速度的1.5倍;乙车匀速由B地前往A地。设甲、乙两车距A地的路程为s千米,甲车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s与t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求甲车从A地到达B地的行驶时间。

(2)在所给图象中,补充甲车返回A地时路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关系的图象。

(3)求乙车到达A地时,甲车距A地的距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用660米布料可以制作550条这样的短裙。

故答案为:C

【分析】纵轴表示布料米数,660米在600和720中间,它所对应的横轴的套数是500和600的中间550套。

2.B

解析: B

【解析】【解答】解:当n=5时,表面积是:2+4×5=22(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前三个图形的表面积判断出规律:表面积=2+4×小正方体的个数,根据规律计算即可.

3.B

解析: B

【解析】【解答】13+2=15

故答案为:B

【分析】相邻的两个数的差依次是2、3、2、3、2、3……,所以13与10的差是3,那么13与后面相邻的数的差是2,所以用13加上2就是13后面的数字.

4.A

解析: A

【解析】【解答】A、0时两车的距离相差50千米,所以出发时面包车在货车前50千米处;此选项错误;

B、面包车与货车的交叉点对应的时间是2,所以经过2小时货车追上面包车,此选项正确;

C、货车的平均速度:75÷2=37.5(千米/小时),此选项正确;

D、面包车的平均速度:25÷2=12.2(千米/小时),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出发点所对应的距离确定两车出发时的距离;2小时时,货车追上面包车,货车行了75千米,面包车行了25千米,求出速度后即可做出判断并选择出错误的选项即可.

5.C

解析: C

【解析】【解析】因为小明上学时的速度是匀速的,所以开始是以直线的形状行驶的,当车子坏掉修车时,小明则是停止的状态,所以中间的时间段则用平的线段表示,修好车后又以匀速行驶,所以后来的速度也要用直线表示.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直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及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即可.

6.A

解析: A

【解析】【解答】解:通过观察可知,小强先到达终点,小亮后到达终点,所以小强跑得快。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比赛时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可知,小强到达终点的时间比较早,小亮到达终点的时间比较晚,由此得出小强跑得快。

7.B

解析: B

【解析】【解答】解:选项中,B项比较准确地描述了甲的活动。

故答案为:B。

【分析】题目中问的是甲的活动,甲家在一楼,所以在0时时,甲的楼层可以看作为0,甲先到乙家,乙家在3层,甲要等乙扫完地,所以在下一个高度的时候要有横着的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去找丙,刚上五楼就遇到抱着篮球的丙,于是三人立即一起下楼去玩,所以,在下一个高度只停了一下,最后又回到楼下,即又回到0。

8.C

解析: C

【解析】【解答】解:第六个图形里小三角形的个数:6×6=36(个)

故答案为:C

【分析】第一个图形:1×1=1(个),第二个图形:2×2=4(个)……,规律:小三角形的个数=图形个数×图形个数,根据这个规律计算小三角形的个数即可.

9.A

解析: A

【解析】【解答】下面的统计图中,A图描述了这一活动过程。

故答案为:A.

【分析】观察图可知,小明和家人从家中(起点0)出发,0.5小时到达离家10千米的植物园,在植物园内外分别游览1小时和休息1小时,此时,时间经过2.5小时,路程仍然是在10千米的地方,然后乘车从10千米的地方经过0.5小时回到家中。此时,时间经过了3个小时。由此得出,图A是正确的描述。

10.D

解析: D

【解析】【解答】第5个1后面到第6个1之间有5个0.

故答案为:D

【分析】观察数字中0的个数,第1个1后面1个0(间断的0不算),第2个1后面2个0……,由此判断第5个1后面就有5个连续的0.

11.C

解析: C

【解析】【解答】81×81=6561,所以这个数是6561.

故答案为:C

【分析】观察已知数字,第一个数的平方就是第二个数,第二个数的平方就是第三个数,第三个数的平方就是第四个数;由此用81乘81计算出81后面的数即可.

12.A

解析: A

【解析】【解答】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可知,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所得到的图形周长是原图形周长的2倍,面积是原图形的4倍.

故答案为:A

【分析】正方形周长=边长×4,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边长扩大的倍数与周长扩大的倍数相同,面积扩大的倍数是边长扩大倍数的平方倍.

二、填空题

13.37;201;1+4×4【解析】【解答】第10个方框里有点的个数为:1+4×9=37;第51个方框里有点的个数为:1+4×50=201;第5个方框里有点的个数为:1+4×4故答案为:37;201;1

解析: 37;201;1+4×4

【解析】【解答】第10个方框里有点的个数为:1+4×9=37;第51个方框里有点的个数为:1+4×50=201;第5个方框里有点的个数为:1+4×4。

故答案为:37;201;1+4×4

【分析】由图可知,第一个图形有1个点,每个图形都比其前一个图形多4个点,由此可得出规律为:图形中点的个数=1+(4×n),其中n代表第几个图形,代入对应的数字即可得出答案。

14.△;★【解析】【解答】由图可知第23个图形是△第51个图形是★故答案为:△;★【分析】由图可知图中是按照☆★★△△□为一个整体进行重复的23÷6=35由此可知第23个图形为△第51个图形同理计算即可

解析:△

;★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第23个图形是△,第51个图形是★。

故答案为:△;★

【分析】由图可知,图中是按照☆★★△△□为一个整体进行重复的,23÷6=3......5,由此可知第23个图形为△,第51个图形同理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15.(1)1;1;真(2)16;26;36;46;56【解析】【解答】解:(1)分母比它所在的行数大1每一行的分数个数比分母小1每行分数都是真分数(2)按照这种规律排列下一行应该是1626364656故

解析:(1)1;1;真

(2);;;;

【解析】【解答】解:(1)分母比它所在的行数大1,每一行的分数个数比分母小1,每行分数都是真分数。

(2)按照这种规律排列下一行应该是、、、、。

故答案为:(1)1;1;真;(2)、、、、

【分析】先观察已知分数的数字特点,根据特点判断出排列规律,并根据规律写出后面的数字。

16.(1)11(2)3n-1【解析】【解答】解:(1)3×4-1=11(个);(2)根据规律用字母表示是(3n-1)个故答案为:11;3n-1【分析】第一个:3×1-2第二个:3×2-1第三个:3×3-

解析:(1)11

(2)3n-1

【解析】【解答】解:(1)3×4-1=11(个);(2)根据规律用字母表示是(3n-1)个.

故答案为:11;3n-1

【分析】第一个:3×1-2,第二个:3×2-1,第三个:3×3-1,第四个:3×4-1,第n个:3n-1.

按照规律计算即可.

17.29【解析】【解答】解:第四个方块中空格填2第五个方块中空格填9故答案为:2;9【分析】从这些方块中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空格×第二个空格-第四个空格=第三个空格据此填空即可

解析: 2,9

【解析】【解答】解:第四个方块中空格填2,第五个方块中空格填9。

故答案为:2;9。

【分析】从这些方块中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空格×第二个空格-第四个空格=第三个空格,据此填空即可。

18.【解析】【解答】解:第1个图形中有4根火柴棒;第2个图形中有1+3×2=7根火柴棒;第3个图形中有1+3×3=10根火柴棒;…第10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有1+3×10=31根火柴棒故答案为:31【分

解析:【解析】【解答】解:第1个图形中有4根火柴棒;

第2个图形中有1+3×2=7根火柴棒;

第3个图形中有1+3×3=10根火柴棒;

第10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有1+3×10=31根火柴棒.

故答案为:31.

【分析】先根据前面几个图形判断出图形个数与火柴棒之间的规律:火柴棒的根数=图形个数×3+1,根据规律计算即可.

19.9970【解析】【解答】分子:29×2+41=58+41=99分母:41+29=70这个分数是9970故答案为:9970【分析】后面一个分数的分子是相邻的前一个数的分母的2倍加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是相

解析:

【解析】【解答】分子:29×2+41=58+41=99,分母:41+29=70,这个分数是.

故答案为:

【分析】后面一个分数的分子是相邻的前一个数的分母的2倍加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是相邻的前一个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按照这个规律计算即可.

20.110;140;180【解析】【解答】15÷2=110;120÷2=140;140÷2=180故答案为:110;140;180【分析】规律:后面的数字是相邻的前一个数字除以2得到的根据这个规律用前一

解析:;;

【解析】【解答】;;

故答案为:;;

【分析】规律:后面的数字是相邻的前一个数字除以2得到的,根据这个规律,用前一个数字除以2即可得到相邻的后面的一个数字.

三、解答题

21.①比较两棵树的生长情况,我发现:甲乙两棵树开始的生长都很快,但在第9年时,乙树停止生长,而甲树继续生长到15年左右才停止生长。

②9-7=2(米)

答:当两树都停止生长后,两树高度相差2米。

【解析】【分析】①此题主要考查了复式统计图的应用,观察对比两棵树的生长情况,我发现:甲乙两棵树开始的生长都很快,但在第9年时,乙树停止生长,而甲树继续生长到15年左右才停止生长;

②要求当两树都停止生长后,两树高度相差几米,用减法计算,据此列式解答。

22. 3,4,5,7;8,4,2,0

【解析】

23.解:根据图意,第一幅点子的个数是12个。第二幅图是22个点子排成的正方形,第三幅图是32个点子,因此第四幅图是42个点子排成的正方形,第五幅图是52个点子排成的正方形,如图。

第四幅图是,第五幅图

【解析】【分析】规律:点子数=图形个数×图形个数,按照这样的规律计算即可。24.(1)解:图1中有55支铅笔,图2中有110支铅笔。

(2)解:(100+1)×100÷2=5050(支)

答:这个V形架中一共有5050支铅笔。

【解析】【分析】(1)因为每一层都比下一层多一支铅笔,最上面一层有10支铅笔,最下边有1支铅笔,所以这个V形架有10层,(10+1)×(10÷2)=55,那么两个V形架有55×2=110支;

(2)V形架中最上面一层放了100支铅笔,因为每一层都比下一层多一支铅笔,最下边有1支铅笔,所以铅笔的总支数=(最上边的铅笔的支数+最下边的铅笔的支数)×(层数÷2)。

25.解:

【解析】【分析】第一个是两个2相对,第二个是两个4相对,第三个是两个6相对,那么第四个就是两个8相对.

26.(1)解:540÷(300÷ )=4.5(小时)

答:甲车从A地到达B地的行驶4.5小时。

(2)

(3)解:540÷(240÷ )=5 (小时)

540-(5 -4.5)×(300÷ )×1.5=337.5(千米)

答:甲车距A地337.5千米。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车小时行300千米,由此可以计算出甲车去时的速度,那么甲车从A地到达B地的行驶时间=A、B两地之间的距离÷甲车去时的速度,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2)甲车返回时的速度=甲车去时的速度×甲车返回速度是原速度的倍数,所以甲车返回A地的时间=甲车从A地到达B地的行驶时间+A、B两地之间的距离÷甲车返回的速度,据此作图即可;

(3)从图中可以看出,乙车小时行540-300=240千米,由此可以计算出乙车的速度,那么乙车从B地到达A地的行驶时间=A、B两地之间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所以求乙车到达A 地时,甲车距A地的距离=A、B两地之间的距离-(乙车从B地到达A地的行驶时间-甲车从A地到达B地的行驶时间)×甲车返回的速度,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小学数学广角大全

小学六年级总复习之数学广角 1.四年级上册方案选择:(注:要列式和排队顺序和答) 例题:1.一个理发店,同时来了4位顾客。按他们所要理的发型,甲需要15分钟,乙需25分钟,丙需18分钟,丁需40分钟。理发师应该按什么顺序理发才能使这4位顾客理发及等侯的时间总和最少? 消耗时间顺序先后算式:15+18+25+40=98(分钟) 甲15 ① 乙15+18+25=58 ③ 丙15+18=33 ② 丁15+18+25+40=98 ④ 总耗时间:98分钟 答:甲最先理发,耗时15分钟,丙第二理发,耗时18分钟,乙第三理发,耗时33分钟,丁最后理发,耗时40分钟,最后总用时98分钟。 例2. 亮亮一家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喝鲜牛奶,亮亮妈妈需要做三件事:取牛奶、热牛奶和洗三个杯子。已知去取牛奶需要1分钟,热牛奶需要5分钟,洗一个杯子需要1分钟,亮亮一家喝到热牛奶最快要用多少分钟? 解题思路:首先想取牛奶要1分钟,然后洗杯子的同时可以热牛奶(共用5分钟),最后就能喝到牛奶了。 解答过程: 1+5=6(分)答:亮亮一家喝到热牛奶最快要用6分钟。 例3. 烤面包时,第一面要烤2分钟,烤第二面时只需1分钟。小丽用的烤面包机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她每天早上要吃三片面包,最少要烤多长时间?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烤面包问题。 (2)解题思路: 第一片第二片第一片第三片第二 片第三片 正面正面反面正面反 面反面 2分钟 1分钟2分钟 1 分钟 解答过程:最少要烤5分钟。 . .

解题后的思考:每次都让烤面包机中有两片面包,因为是三片面包,所以按正正、反正、反反的步骤来烤面包,所需时间最短。 例4.胜利小学和红旗小学举行象棋比赛,每校派出3名选手参赛,规定哪校有两名队员获胜,则该校就获胜。两校的参赛选手情况如下表:(名次高的都 如果胜利小学想要获胜,该怎样排兵布阵?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象棋比赛问题。 (2)解题思路:根据参赛选手的情况将所有可能的策略列出,最后找出获 . .

人教版小学数学广角教材整理汇编

数学广角 二上【搭配(一):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有序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材97-99页,例1要探索用非0的3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个数,是排列问题。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第二个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的个数。 例2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从3个数中任取2个求和,确定得数的种类数。两个数相加之和与数的位置无关,是组合问题。其编排层次有2个。第一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和,第二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和的个数。 二下【推理:排列思想、推理的数学思想和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109-112页,例1以猜书的游戏活动,3本书每人各拿一本书、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教材呈现了摘录信息再连线的方法和综合排除法,其中右侧学生的方法又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肯定”后面可以补充为“小丽拿的是语文书或品德与生活书”,也可以是“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例2是让学生利用推理解决按要求在方格内填数的问题。在问题呈现上,教材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通过字母标示,对于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进行了提示,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二是通过小精灵的提示,给出解决问题的关键,降低了思考难度;三是以两幅连续的学生交流图呈现了完整的推理思路,突出了学生对推理过程的体验和表述。 三上【集合:集合思想、分类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方法】 教材104-107页,在例1用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参加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教材呈现了一一列举出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两个集合的元素),把重复的连起来(找到交集的元素)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同时介绍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 三下【搭配(二):排列组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材101-105页,例1,要求学生用4个数字(含0)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教学稍复杂的排列问题。 例2,通过两件上衣、三件下装的搭配,教学分步乘法计算原理。 例3,通过求4支球队的比赛(每两个队赛一场即单循环)次数,教学组合问题。 四上【优化:运筹思想】

人教版六年级上数学数学广角

第二十七讲:数学广角 一、知识讲解 一、研究中国古代的鸡兔同笼问题。 1、用表格方式解决有局限性,数目必须小,例: 头数鸡(只)兔(只)腿数 35 1 34 35 2 33 35 3 32 …… (逐一列表法、腿数少,小幅度跳跃;腿数多,大幅度跳跃。跳跃逐一相结合、取中列表)2、用假设法解决 (1)假如都是兔 (2)假如都是鸡 (3)假如它们各抬起一条腿 (4)假如兔子抬起两条前腿 3、用代数方法解(一般规律) 注释: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二、和尚分馒头 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三人吃一个。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如果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解: 解:设大和尚有x 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 +31 (100-x)=100 x =25 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31=38(个)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小和尚:200÷3 8=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3=75个小和尚。 这是《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解法,原话是:"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便是"除数"。列式就是: 100÷(3+1)=25(组) 大和尚:25×1=25(人) 小和尚:100-25=75(人)或25×3=75(人)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小学数学】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练习题及解析

数学广角-数与形 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通过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答案:30。 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答案:;1+4×4;37;201。 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 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考查目的:根据已知图形的排列特点及数量关系;推理得出一般的结论进行解答。 答案:21;51;。 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考查目的: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列出代数式。 答案:10;。 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 ; ; ; 。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数与形》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数与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设计: 一、回顾感知数形结合的应用 (1)课件展示一年级到六年级学过的一些数形结合的例子。[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总结: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研究“数”与“形”(板书) 【揭示课题】 二、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

1、出示问题情境 电子白板出示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共同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有规律地呈现这些图,让学生说出前后两个大正方形图形相差多少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形图和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说出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行或每列各有几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写出等号右边的括号里的数,是几的平方】 3、想象一下,下一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 4、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单。 预设:1=1×1=(1)2 1+3=2×2=(2)2 1+3+5=3×3=(3)2 1+3+5+7=4×4=(4)2 ;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 5、汇报交流结果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7”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凑巧是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6、思考: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第n幅呢?【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详尽的例子找到数与形之间蕴藏着的大凡的规律】

小学数学广角知识点归类完整版

小学数学广角知识点归 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生活知识点归类 凤二小 2014年5月19日 一年级 一、位置 (一)绝对位置 1、上下、前后、左右。 ■☆▲五角星在三角形的前面(左面) ●正方形在圆的上面三角形在五角星的后面(右面) 小华的座位是第一组第4个。小兰的座位是第四组第2个。组就是 小猴在第一行第2个,小鹿在第三行第3个,行从前往后,个从左到右。 (二)相对位置 习题: 1、 7后面的第3个数是()。

2、△△△▲△△○△△△△△ 一共有( )个△,○的左边有( )个△,○的右边有( )个△,请把左起的第4个△涂黑。 3、小明跟同学们一起排队,他前面有4个人,后面 有7个人。这列队伍有( )人。4+7+1=12(人) 二、图形的拼组 1、先折后剪: 从圆→扇形→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 2、先剪后卷:从长方形→圆筒 3、拼一拼: 从小正方体→长方体 习 题: 1、用( )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体。 A 、2 B 、4 C 、8 23=8 2、右图 由( )个正方形拼成。 A 、3 B 、4 C 、5 3、可乐的拉罐瓶是( )体。 A 、圆柱 B 、长方 C 、球 三、认识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的面额: 纸币:1角、2角和5角、1元、2元、 5元、10元、50元、100元9种面额 硬币:1元(第四套:1分、2分、5分) 习 题: 1、1元+1元8角=( ) 2、一张1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成( )张1元或( )张5角。人民币的单位有( )、角和( )。 3、一袋大米20元,一桶油15元。妈妈带去60元钱,想买2袋大米,1桶油,够吗?60-20×2+15=5(元) 答:够了,还剩5元。 四、找规律 (一)图形的排列规律 1、两种图形的排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广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小白乡西炉学校韩昌俊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也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运筹思想,使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点合理安排时间的日常积累知识,之前有烙饼问题这样的优选法的经验,所以学习本课还是有基础,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讲解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思想。 2、能力目标: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通过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良好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中的事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游戏导 入 二、活动体验,设计方 案三、深化理1.试一试,用“一边……一边……”说一句 话。 2.教师点评,引出“同时” 1、教师提示: (1)沏茶需要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 间? (2)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哪些事情要先 做?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你打算怎么 做? 2、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教师板书每种方案和时间。 (4)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案中选择合理、快 捷的方案。 (5)添画箭头,完成流程图。 1、巩固练习 学生回答 1、自学例2思考下面问 题 2、设计方案 (1)在小组内拿出信封 里的工序卡纸片摆一摆, 设计出一种尽快让客人 喝上茶的方案,并计算出 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少 时间。 (2)学生用工序卡纸片 在黑板上摆一摆, (3)小结:做一件事情, 在考虑好先后顺序的基 础上,用同时来做几件事 的方法,可以缩短时间, 提高效率。 为下面同时进 行两件或多件 事埋下伏笔。 先弄清楚工 序,与生活紧密 相连,体验生活 中的数学。 通过让学生摆 放的方式,动手 动脑,体验设计 的过程。 此设计是对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练习题及解析(经典)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一.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答案:30。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答案:,1+4×4;37,201。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 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答案:21;51;。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答案:10;。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 。 答案:16,4;5;。解析: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可以把一个点看作边长是1的正方形,并由此类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结果。对于的解答,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归纳出“从1开始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结论即可。 二、选择 1.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有()。 A.82个 B.154个 C.83个 D.121个 答案:D解析:分别数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图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总结出白色三角形的增长规律,以此推算出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为1+3+9+27+81=121。 2.有一个从袋子中摸球的游戏,小红根据游戏规则,做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树形图,则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是()。

浅谈小学数学广角教学

浅谈《数学广角》的教学 王克会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新增加的板块,这块内容让教师都感到不好着手开展教学,如编者的意图,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内容的处理,过程的展开,等一系列问题。下面浅谈个人平时收获和看法。 一、恰当要求,把握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也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参上也说每一册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都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这一些,我们既不能拔高要求,脱离轨道,也不能降低要求,敷衍了事。 二、突出主体,体现价值 数学广角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理念“重要的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切忌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例如在教学三上的排列组合时,有一位教师他是这样设计的,创设了搭配衣服的数学情境,提问:“到底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你的种数呢?”接下来,请学生介绍,并引导评价,体验有序思考的好处,然后再提问:“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纪录搭配的结果,比一比,谁的方法又对又快又清楚?”学生尝试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还有的用算式表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序!”这样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学生通过用图片摆到抽象化的符号,其思考过程经历了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学生数学化的思考过程也非常明显,教学中教师并不急于提炼方法、得出结论,而是用较重的笔墨充分展开过程,这样重在渗透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数学广角教学的好方法。数学广角的教学,不但要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还要使学生会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广角”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柳河县凉水中心校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数学广角”在教材中是特殊而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知道要用教材教,但仍有许多老师在教教材,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借鉴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读人教版“数学广角”,理解内容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深究人教版“数学广角”,明确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梳理人教版“数学广角”、明确教材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对比苏教版“解决问题”,找寻教材编排的特点和差异的基础上借鉴苏教版“解决问题”,制定教学整合的原则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立足人教版“数学广角”,形成教材借鉴的内容和案例、提高了教师素养。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1.课标要求 从教学论的视角看,教材的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二是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三是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可见教材不应该只限于教科书,还应该指与教科书有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材编写时,应充分考虑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2.实际教学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十个年头,一直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仍有老师把教材当圣旨,甚至认为只有把教材讲深讲透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会不知不觉将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目标过于单一。加上“数学广角”一般不在考试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很多教师对待这个单元的内容不是照本宣科便是一带而过,但通过对现行其他小学数学教材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数学广角”的部分内容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会有涉猎,但像人教版教材这样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形成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体系的,其他版本是没有的,这也成了人教版教材很亮丽的特色之一,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这不禁让我们疑惑:人教版教材为何会有如此特殊的编排这样的编排究竟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优势在哪里在现行的其他版本教材中又如何体现这部分内容我们在教学时是否可以借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数与形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随处可见。有些情况下,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本单元的例1以及相关练习就属于这种情况。例如,第109页第2题(如下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2个图比第1个图增加2个小圆,第3个图比第2个图增加3个小圆,第4个图比第3个图增加4个小圆……这样依次下去,各个图形中的小圆个数分别是1,3,6,10,…,即1,1+2,1+2+3,1+2+3+4,…如果是第个图,小圆的个数是。等学生将来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 就知道第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是。 而有些情况下,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例如,利用长方形模型来教学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律、完全平方公式等。

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解析几何中,函数图象与方程、方程组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地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本单元教材以“”“”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利用数和形的结合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新教材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本册的数学广角,编排了一个新的内容──数与形。 二、教材例题分析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数学广角习题精选一.用方程或假设法解下面各题 1 鸡、兔 78 只,共有 200 只脚,求鸡和兔各多少只? 2 .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3 .储蓄罐里共 2 分和 5 分硬币 70 枚,一共有 19 4 分,求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 4 .一班 30 人捐款 20 5 元,同学每人了捐了 5 元或 10 元,你知道捐 5 元和 10 元的同学各有多少人吗? 5 .松鼠妈妈采松籽,晴天每天可以采 20 个,雨天每天只能采 12 个。它一连 8 天共采了 112 个松籽,这八天有几天晴天几天雨天? 6 .一次数学竞赛共有 20 道题。做对一道题得 5 分,做错一题倒扣 3 分,刘冬考了 52 分,你知道刘冬做对了几道题?

7 . 52 名同学去划船,一共乘坐 11 只船,其中每只大船坐 6 人,每只小船坐 4 人。求大船和小船各几只? 8 .在一个停车场上,停了小轿车和摩托车一共 32 辆,这些车一共 108 个轮子。求小轿车和摩托车各有多少辆? 9 .解放军进行野营拉练。晴天每天走 35 千米,雨天每天走 28 千米, 11 天一共走了 350 千米。求这期间晴天共有多少天? 10 . 100 个和尚吃了 100 个面包,大和尚 1 人吃 3 个,小和尚 3 人吃 1 个。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 11 .一队强盗一队狗,二队拼作一队走,数头一共三百六,数腿一共八百九,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1 .鸡 16 只,兔 14 只。 2 .鸡 30 只,兔 18 只。 3 .鸡 56 只,兔 22 只。 4 .鸡 22 只,兔 14 只。 5 . 20 分邮票 25 张, 50 分邮票 10 张。 6 . 50 分邮票 8 张, 80 分邮票 12 张。 7 . 2 分硬币 52 枚, 5 分硬币 18 枚。 8 . 5 元 19 人, 10 元 11 人。 9 . 2 元 27 人, 5 元 7 人。 10 .晴天 2 天,雨天 6 天。 11 .男生 35 人,女生 15 人。 12 .做对了 4 道题。 13 .做对了 8 道题。 14 .大船 4 只,小船 7 只。 15 .小轿车 22 辆,摩托车 10 辆。 16 .晴天 6 天。 17 .大和尚 25 个,小和尚 75 个。 18 .蜻蜓 7 只。 19 .强盗 275 个,狗 85 只。

小学数学广角内容解读

小学“数学广角”容解读 一、“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新增设的一大教学容模块,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涵之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总体目标,人教版教材编排中不但加大力度把数学思想渗透在数与代数、量与计量等每一个知识板块中,更以新增设的单元“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进一步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数学广角”的容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级递进、螺旋上升。”教材在“数学广角”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了这一要求,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时,实验教材先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学生初步接触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而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又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容。但目标定位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等数学问题。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年级教材的容则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排列以及组合。 综观整个十二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从简单的分类思想到较为抽象的运筹思想、对策论以及最后一册更为复杂的抽屉原理,无不体现了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从具体到抽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向学生逐步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以符合数学认知规律。 它们各个容之间又存有一定的联系,准确把握各册教材的联结点有助于解读教材。譬如,第七册的运筹问题、第十册的找次品问题以及第十二册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时都要考虑“至少”的问题,都在多种解决策略中寻找最佳最优的策略,都要运用推理能力和渗透优化思想。学习“数字编码”的时候,自然地要同“找规律”这一个知识点进行嫁接;解决“封闭方阵中的植树问题”时需要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教案

5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鸽巢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运用,展现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应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鸽巢问题。 【教学指导】 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用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法进行说理。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思维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与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的具体情境与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该问题中什么就是“待分的东西”,什么就是“鸽巢”,就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就是否属于鸽巢问题的范畴,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这

个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就是体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鸽巢问题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其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有时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鸽巢”。因此,教学时,不必过分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数学广角…………………………………………………………………2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鸽巢问题(1) 【教学内容】 最简单的鸽巢问题(教材第68页例1与第69页例2)。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107—P10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以形想数的直观生动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的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观察这几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1+3+5+7= 1+3+5+7+9+11+13= 1+3+5+7+9+11+13+15+17= 1+3+5+7+9+11+ (99)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算出“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 1.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师:说一说,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想一想,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 师:议一议,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与计算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根据这个规律,想一想第7幅图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第9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 (设计意图:通过拼摆学具,引导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感受到在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问题。) 2.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①1+3+5+7+9+11+13=()2 ②1+3+5+7+9+11+13+15+17=()2 ③_____1+3+_______________=92 ④1+3+5+7+5+3+1= ⑤1+3+5+7+9+11+13+11+9+7+5+3+1= ⑥1+3+7+9+11+13= 小结:数形结合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师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设计意图: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提升从1开始连续几个奇数相加的和这一规律的认识,清晰规律,灵活运用。) 3. 通过形的变化规律,理解数的变化规律。 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蓝色小正方形 红色: 蓝色: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第几幅图,就有几个红色小正方形;中间每增加1个红色正方形,上、下都必须增加1个蓝色正方形;后一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增加1个红色小正方形和2个蓝色小正方形。 师:照这样接着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算术与图形的转换 教材第107~1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 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2.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3.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 计算下面的算式 1+2+3+4+5+6+7+6+5+4+3+2+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独立完成。 (3)介绍解题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想出来好的解题方法,就让他们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老师加以点拨、归纳。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1)学生读题,教师整理。 1=( )21+3=( )21+3+5=( )2 (2)老师: 1=(1)21+3=(2)21+3+5=(4)2 提问①: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 提问②: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提问③: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是图形构成小正方形的个数) 提问④:算式左边加数(除1图外)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1、3、5……n,右边括号里的数字用a表示,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其关系吗?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计算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加数和的一半等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 老师: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 提问②:从左到右连续相加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一)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中了解并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的过程,并掌握其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排列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数学乐园探讨有趣的数学知识,你们看数学乐园漂亮吗?我们再走近些看看,门上有两个密码孔,要想进入我们就得在下面输入密码,下面有个提示:(课件出示:密码是用1、2这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你知道密码是多少吗?(指名回答) 师:有人说是12,有人说是21,那我们去试试看。12大门没有打开,那现在你能确定是谁了?(正确密码:21)数学乐园的大门真的打开了,同样是数字1和2通过不同的搭配得到了2个不一样的数,看来在搭配中有很多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 师:进入数学乐园,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智慧屋,往里走在墙上看到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指名学生读题

3、理解题意 师: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清楚,教师可举例:如果十位上的数是1,那么个位上就不能是……) 4、出示操作要求 (1)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并把摆出的两位数写下来。 (2)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 (3)说一说摆数的过程。 5、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看谁做的既对又快,谁做好了……) 6、反馈(投影展示) ①无序 师:他写了5个,你们的答案跟他一样吗?你们有几种呢? ②交换法:12 21 13 31 23 32(请一生在黑板上边摆边说,教师板书摆出的两位数) 师:我们来看看这位小朋友的作品,你是怎么想的,给大家来介绍一下。(生上台边摆边说,师板书) 生摆完12 21后:师:我把它记录下来,先用1和2,摆出了12、21。 生继续说,师板书(13 31 23 32) 师:他是怎样摆的,你看懂了吗?(指名回答)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先用1和2,摆出了12、21…… 师:你觉得他的方法好吗?好在哪里?(不会遗漏) 师:这么好的方法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交换法) ③固定法:12 13 21 23 31 32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幅作品,请主人也来介绍一下。(请一生在黑板上边摆边说,教师板书摆出的两位数) 摆完12、13后,问:你摆的两位数哪一位没变?(十位没变)也就是说先把1固定在十位上,可以摆出12,13。 摆完21后,问:现在你为什么要把十位数上的1换了呢? 引导: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还有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列举法、假设法、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鸡和兔子吗?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呢? 2、填空题。 一只鸡()条腿,两只鸡()条腿,五只鸡()条腿; 一只兔()条腿,两只兔()条腿,五只兔()条腿。 鸡和兔共5只,共有多少条腿?能算吗?如果有2只鸡和3只兔呢?讨论列式得出:鸡头X2+兔头X4=腿的只数 3、其实,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距今已有1500多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二、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④兔有4条腿。 (二)猜想验证, 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猜测,板书。 2、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和学生一起验证,找出正确的答案。观察表格,指出:鸡增加一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鸡减少一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就增加2条; 3、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表法) 4、有时遇到数字较大时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介绍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和折中式列表法。) 5、用列表法解决所有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麻烦,不容易找出答案。) 我们再来研究新方法。 (三)尝试假设法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数学广角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数学广角练习题 1、小新有2种不同颜色的上衣(红、黄),2种不同颜色的裤子(黑、白),他想穿一套衣服去上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小红有尼龙袜、毛线袜、丝光袜共3双,还有2双不同的鞋子,如果她要穿上鞋和袜,可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3、从聪聪家到学校有3条路,从学校到科技馆有2条路,如果聪聪从家先到学校,再去科技馆,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4、图书馆有4种故事书,3种科技书,小华想两种书各借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5、用数字4、5、6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的两位数?三位数呢? 6、有6个小朋友,要互相通一次电话,他们一共要打多少次电话? 7、8个人进行乒乓球单打比赛,如果是淘汰赛(两个人进行比赛,输的退出不再比赛,赢的再与其他人比)。决出冠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8、北京到广州的火车要经过北京、郑州、武汉、广州四个车站,那么这些个车站间的往返火车票共需多少种? 9、小军、小明、小强站成一排,有几种不同的站法? 10、有一张10元、一张5元、一张2元、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

11、有二张5角钱币,四张2角钱币,四张1角钱币,现要用1元钱买一枝自动铅笔,问有几种付钱的方法? 12、小强、小兵、小玲、小晶四人中,小强不是最矮的;小晶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强高;小玲不比大家高。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的名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3、一次数学考试,小华、小东、小平、小明的成绩是98分、100分、97分、95分,其中小平得了最高分,小华不是98分,小东是最低分。这四个人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14、小刚、小明、小华分别参加学校小制作组、绘画组、书法组活动。根据下面的条件,说出他们分别在什么组活动? (1)小刚不在绘画组,也不在书法组。 (2)小明不在小制作组。 (3)小华不在绘画组。 15、根据下面三句话,猜一猜三位老师年纪的大小。 (1)王老师说:“我比李老师小。” (2)张老师说:“我比王老师大。” (3)李老师说:“我比张老师小。” 16、三位树公公正在比年龄,大槐树说:“我今年15岁了。”大柳树说:“你比我还小4岁呢!”大松树说:“那我正好在你们俩中间。”同学们,猜一猜大松树今年多大了? 17、爸爸买了3个皮球,两个红的,一个黄的。哥哥和妹妹都想要。爸爸要他们背对背坐着,给哥哥塞了个红的,给妹妹塞了个黄的,把剩下的一个藏在自己背后。爸爸让他们猜他手里的球是什么颜色,谁猜对了就把球给谁。那么,谁一定会猜对呢? 18、1个苹果重量=2个梨重量 1个梨重量=4个香蕉重量 1个苹果重量=()个香蕉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