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我 国黑 热 病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及 其 防 治 对 策
冯建江 石 淑 珍
兰州 70 2 ) 3 0 0 ( 州军 区军 事 医学研 究所 兰
黑 热 病 ( l—z r ,亦 称 内 脏 利 什 曼 病 ( s Kaaa a ) Vi—
现 。犬 经 常 进 出 狩 猎 或 在 野 外 护 园 等 ,受 白 蛉 叮 咬 ,从 野 兽 获 得 杜 氏利 什 曼 原 虫 感 染 ,所 以 犬 在 流 行 中 还 起 到 介 导 或 窜 通 宿 主 ( ii n h s ) 用 。 I as o t 作 o 1 1 3 野 生 动 物 文 献 报 告 野 生 动 物 作 为 黑 热 病 ..
些 地 区 的 20 0只 野 生 动 物 ( 多 数 是 啮 齿 动 物 , 0 大 狐
长 的 成 年 病 人 ,未 见 新 感 染 的 病人 ,媒 介 中华 白 蛉
数 量 也 很 少 ,防 治 成 果 基 本 巩 固 。但 从 近 十余 年 的
类仅 3 8只 ) 过 病 原 调 查 ,未 发 现 感 染 。但 可 以 肯 作 定 鼠类 不 是 保 虫 宿 主 ,犬 科 动 物 由 于 数 量 太 少 ,不
蛉 属 ,其 生 活 史 分 卵 、幼 虫 、蛹 、 虫 四个 阶段 。白 成 蛉 喜 择 阴 暗 、略 带 潮 湿 的 土 壤 产 卵 ,洞 穴 、缝 隙 是 其 良好 的孳 生 地 。幼 虫 需 经 四龄 发 育 ,在 温 带 第 四 龄 幼 虫有 滞 育 期 ,可 长 达 8 ~9个 月 ,能 越 冬 。由 于
黑 热 病 在 我 国 流 行 十 分 猖 獗 ,危 害 严 重 。新 中 国成 立 后 ,党 和 政 府 将 黑 热 病 列 为 重 点 消 灭 的 五 大 寄 生

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黑热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黑热病(Ebola),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疾病,极易传播和致命。

以下是黑热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充分了解和传播相关知识:公众应通过各种媒体途径了解黑热病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

这有助于提高个人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2.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尽量避免触摸面部、眼睛、鼻子和口腔,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可能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接触。

尽量减少前往疫情严重地区或病毒暴发地的机会。

4.安全处理和烹饪动物肉类:当处理或烹饪动物肉类时,应使用手套,避免与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接触。

5.正确使用安全设备: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人,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面具、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以有效减少病毒的接触。

6.安全丧葬:确保在处理黑热病患者遗体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遵循相关的卫生和丧葬规定,进行消毒和封存尸体的操作。

7.加强医疗设施的工作流程:在医疗机构,应加强职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黑热病的诊断和防控能力。

同时,要确保消毒设备的及时供应和运行。

8.及时隔离病患:一旦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的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9.加强社区监测和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包括通过实验室测试发现潜在病例和早期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10.加强国际合作:由于黑热病具有高传染性和严重危害,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各国需要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支持和协作,共同应对黑热病的威胁。

总之,预防和控制黑热病需要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公众应提高防控的意识,遵循相关的预防措施,并积极采取行动以减少黑热病的传播和危害。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

黑热病防治工作探讨黑热病在四川省流行已久,危害严重[1~2]。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控制了传播。

嗣后有的疫区放松继续防治,致疫情又回升。

1983年以来全省病例从未间断,疫情时有大幅度回升和局部暴发或流行。

针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总结和促进黑热病防治工作,巩固提高防治效果,尽快消除黑热病,如何制定较为可靠、可行、能持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值得探讨。

1黑热病流行和防治概况四川省黑热病属山丘型(又称犬源型),流行区分布于川西北大山区,主要在阿坝州的九寨沟、黑水、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6个县[3]。

其特点是黑热病与犬利什曼病并存,家犬感染率较人感染高,是黑热病的重要保虫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之一;患者主要分布在河谷台地,分布呈点状;患者多系10岁以下儿童,占患者总数的93.8%[2],非流行区患者均为去疫区感染后发病的青壮年;野栖的中华白蛉是主要传播媒介。

1990-1993年疫区发生局部暴发,经采取大面积灭犬加禁养家犬措施防治后,病例数逐年下降,1997年较1990年下降了93.02%,试点区汶川县和理县分别下降了98.33%、100%,黑热病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4] 。

理县和汶川县分别于1997和2006年以来,无病例出现;1994年北川县首次检出当地病例,及时对疫区乡镇全面灭犬后未再检出病例。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疫区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疫区因家犬看家护园,养犬户和饲养犬只大大增加,全省黑热病发病出现较明显回升[3.]。

九寨沟县鉴于2004年黑热病呈明显回升趋势,按省黑热病应急处理预案,在2005年全县范围灭犬的基础上,连续3年在疫区开展全面灭犬和补漏灭犬后,2007年以来发病数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灭犬难度大和犬只转移,使灭犬不彻底,加之与邻省文县黑热病疫区接壤,流行仍未得到控制;而未采取疫区灭犬的黑水和茂县,由于犬只的增多,再加上因为修扩建公路和水电站,大量易感人群进入,防治工作松懈,疫情出现明显回升和扩大,见表1。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摘要:
1.黑热病的起源与传播
2.黑热病的症状与影响
3.黑热病的防控措施
4.我国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史
正文:
黑热病是一种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主要通过受到感染的沙蝇叮咬传播。

这种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黑热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仅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还受到地理、气候、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黑热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出汗等周期性热病发作,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脾肿大、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黑热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针对黑热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二是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黑热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三是采取有效的灭蝇措施,降低沙蝇密度,减少传播风险;四是研发和应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在我国,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

当时,我国黑热病疫情严重,特别是在南部沿海和西南边境地区。

为了控制疫情,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开展全国性的疫情调查、加强边境地区的卫生检疫、推广灭蝇技术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黑热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仍需保持警惕,防止疫情反弹。

总之,黑热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寄生虫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黑热病的挑战。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黑热病,又称利什曼原虫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简要介绍黑热病的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以及我国黑热病防控现状与展望。

一、黑热病的基本信息黑热病主要侵犯人体肝脏、脾脏和骨髓,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贫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等。

根据感染途径的不同,黑热病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

内脏利什曼病病情较重,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皮肤利什曼病病情较轻,但传播范围较广。

二、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史1.传播媒介: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雌性蚊子在叮咬感染了利什曼原虫的动物后,再叮咬健康人,将病原体传播给人。

2.易感人群:黑热病无明显年龄、性别差异,所有人都可能感染。

但在某些地区,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较高。

3.流行病学特征:黑热病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发病季节与蚊子活动季节密切相关,一般在夏季和春季为主。

地域分布上,黑热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三、黑热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1.传播途径:黑热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蚊子叮咬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其中,蚊子叮咬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预防措施:针对黑热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灭蚊防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安装蚊帐,使用驱蚊药物等。

(2)个人防护:在疫区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避免暴露皮肤。

(3)疫苗接种:接种黑热病疫苗,提高免疫力。

(4)诊断与治疗:疑似病例应及时就诊,确诊后按医嘱用药,治愈后不再感染。

四、我国黑热病防控现状与展望1.防控现状:近年来,我国黑热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

这得益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黑热病防控工作,加大投入,完善防控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

2.防控展望:为进一步巩固黑热病防控成果,我国需要继续加大防控力度,推动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疫情挑战。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黑热病流行病学史
摘要:
一、黑热病的基本信息
1.黑热病的定义
2.黑热病的病原体
二、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史
1.黑热病的起源
2.黑热病在全球的传播
3.黑热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三、黑热病的预防和治疗
1.预防措施
2.治疗方法
四、黑热病对社会的影响
1.对公共卫生造成的威胁
2.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3.社会对黑热病的应对措施
正文:
黑热病,又称黑死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其主要病原体为利什曼原虫,会导致患者出现长期发热、贫血、消瘦等症状。

黑热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威胁,因此了解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据研究,黑热病起源于非洲,随后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

随着人类活动
和交通的不断发展,黑热病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

在我国,黑热病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地区。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黑热病的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

为了预防和控制黑热病的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疫情监测、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等。

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寄生虫药物,如葡萄糖酸锑钠等,对症治疗。

黑热病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黑热病会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黑热病对患者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包括身体、心理和经济方面。

因此,社会对黑热病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总之,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史反映了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程。

【精品】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精选全文

【精品】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依据。

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其在医院的病原学、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免费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

结果病例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非流行区病例以到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新疆流行区感染后发病的居多。

发病男性高于女性。

流行区16岁以下发病较多,占35.09%;非流行区以16岁及以上发病居多,占97.85%。

病程最短者为7d,最长者达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占100%,进行性肝脾肿大占98%;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83.33%和93.18%。

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rk39试纸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P<0.01)。

结论加强流行区居民和流动人口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上控制黑热病;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关键是了解流行病学资料,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掌握骨髓或rk39试纸条检查方法,防止漏诊误诊。

黑热病或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的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虫病。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于川北地区阿坝州的九寨沟县、黑水县、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县[1],流行区类型属犬源型或称山丘型,主要传染源为病犬,传播媒介为近野栖的中华白蛉,是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近几年来,由于流行区养犬数量增多,人口流动频繁,不断有新感染病例发生,黑热病发病回升趋势较为明显[2]。

为了提高对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现将2005-2009年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诊断、于医院住院治疗的166例黑热病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内容和方法1.1资料来源收集、核实和整理中心诊断的病例及其在医院检查的相关病历记录资料。

黑热病防治措施

黑热病防治措施

黑热病防治措施黑热病是一种由黑热病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传播。

该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防治黑热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防疫和治疗两个方面。

一、防疫措施1. 预防跳蚤叮咬。

跳蚤是黑热病杆菌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防止跳蚤的叮咬是预防黑热病的重要手段。

可通过清洁环境、消灭跳蚤等措施来预防跳蚤的滋生和扩散。

2. 加强环境卫生。

黑热病杆菌主要在污染的环境中繁殖,因此,加强环境卫生是防治黑热病的重要手段。

需要定期清洁环境,消毒污染场所,减少病菌的存活。

3. 加强防疫宣传。

对于黑热病的发生和传播,应该向公众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公众了解黑热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从而减少黑热病的发生。

二、治疗措施1. 早期诊断和治疗。

黑热病的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需要加强对黑热病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例,进行治疗。

2. 有效抗生素治疗。

黑热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来杀灭病菌。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环素、氯霉素等,但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3. 加强治疗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在治疗黑热病时,除了使用抗生素外,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支持治疗,包括输液、补充营养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防治黑热病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在防疫方面,需要预防跳蚤叮咬,加强环境卫生,加强防疫宣传等;在治疗方面,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并加强治疗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传播,保护人民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2007年分别发病49和78例;地震灾害的2008年发病56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2009年发病62例;2010年发病65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例,分别比2009年下降13.85%和上升19.36%。

2010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例,省内和省外非疫区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和3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

结论地震灾后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2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四川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涉及全省黑热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均为地震重灾区[1]。

地震灾后疫区人与动物的生存环境被严重毁坏,媒介白蛉栖息环境的变化,流浪犬的增多,以及灾民的流动和大量援建人员进入疫区,开展灾后修建等,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时间较长,很易引起进入疫区的人群和当地居民感染。

地震灾后,疫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灭犬和人群聚集地及周围杀虫剂反复灭蛉为主的防治措施,但疫区内居民或在疫区居留过的人员,仍有感染利什曼原虫而患黑热病的病例发生,传播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2]。

为了解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趋势以及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现对地震灾后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来源1.1.1 疫情报告网络直报黑热病疫情报告。

1.1.2诊断病例四川省疾控中心接诊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治黑热病患者的病历。

1.2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体征、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3]进行诊断。

1.3 地震灾后防治对策制订与实施根据全省黑热病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地震灾后及时针对疫区状况和重建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地震灾后重建防治对策和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供各疫区县参照执行。

1.3.1灭犬地震灾后对疫区曾出现黑热病患者的乡镇或疫点采取杀灭犬只的措施,提倡3~5年禁养家犬;难以推行灭犬的地区,采取杀灭流浪犬和病犬。

1.3.2灭蛉各疫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药物喷洒灭蛉工作。

地震灾后在发生黑热病的乡镇对人口集中地与疫点及其周围进行杀虫剂药物灭蛉处理。

1.3.3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在疫区加大宣传力度,对村民和流动人群进行黑热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卫生防病意识。

1.3.4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在传播季节前或后,在疫区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取犬耳或腿股静脉血,进行家犬感染利什曼病血中特异抗体检查[3],对检出的阳性犬及时捕杀。

1.4资料处理按黑热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所到地震灾区和流行病学史以及各流行县实施防治措施资料等进行统计。

2 结果2.1流行区基本概况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地处岷江和嘉陵江的上游,系康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境内崇山峻岭,河流湍急,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

海拔由东向西北递次上升,多在1000~4000m之间。

春夏季降水量多,气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趋向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1.3~13.2℃,月平均气温5~9月在15℃以上,最高可达36℃,年平均相对湿度71%,年降雨量500~800㎜。

白蛉活动季节为5~9月,高峰在7月。

疫区分为2个流行区[1],疫区内居民多在河流沿岸的台地和坡地定居,居民多无蚊帐。

当地农户多有养犬以协助护园和看家的习惯。

四川省和甘肃省黑热病疫区均属2008年地震的重灾区。

2.2地震灾害疫区黑热病流行情况2.2.1地震前流行情况2006-2007年,茂县、黑水和九寨沟3个县本地感染发病75例,以九寨沟县发病居多。

理县、汶川和北川县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北川县报告1例自九寨沟县感染的输入性病例(表1)。

2.2.2地震当年的流行情况2008年地震重灾疫区6个县中,茂县、黑水、北川和九寨沟4个县共发病34例,地震前发病16例(含九寨沟2007年3例复发病例),地震后发病18例,其中本地感染32例,茂县非疫区1例为2007年在黑水县疫区感染后输入发病,北川县1例为2006年在九寨沟县感染发病(表1)。

2.2.3地震后流行情况2009年,汶川、茂县、黑水和九寨沟4个县共发病37例,其中汶川县检出的3例分别为本地感染1例,2007年和2008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各1例;茂县检出本地感染4例和2008年地震后在黑水县疫区感染输入发病1例;黑水和九寨沟县分别检出本地感染12、17例。

2010年共发病28例,发病数较2006-2009年各年有所下降(表1),比2009年下降13.85%。

汶川县在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后,2009年发病数出现回升,且发病乡镇由2009年的1个扩大为2010年的3个。

表1横竖栏对调表1 四川省地震灾害疫区县黑热病发病情况———————————————————————————————————————发病情况(年)重灾县——————————————————————————————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理县0 0 0 0 1* 1汶川0 0 0 3 4 7茂县 3 10 10 5 6 34黑水 6 9 9 12 8 44九寨沟27 20 14 17 7 85北川0 1 1 0 2** 4合计36 40 34 37 28 175构成/% 20.57 22.86 19.42 21.14 16.00 100.00*为黑水县疫区感染;**1例为九寨沟感染。

2.3非疫区发病情况全省2006-2007年非疫区共检出黑热病病例51例,其中在省内流行区感染后发病30例,甘肃省疫区8例,新疆疫区6例,感染地址不祥7例(网络直报)。

2008年地震前、地震后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7、9例,甘肃省疫区3、2例,地址不祥1、0例,共发病22例。

2009年发病25例,其中省内疫区感染后发病14例,甘肃省疫区8例,非地震灾区新疆疫区3例。

2010年发病37例,分别为省内疫区感染发病22例,甘肃省疫区12例,新疆疫区2例,地址不详1例。

2.4检出省外病例情况2006-2010年分别检出省外黑热病患者3、8、7、3和8例,涉及7个省(市、自治区),以检出甘肃省疫区病例较多,占省外29例病例的41.38%(表2)。

在2007年的8例中,分别在省内茂县、九寨沟县和黑水县感染发病2、1和1例,年龄范围15个月~34岁。

2010年的8例中,3例均为2009年在援建汶川县感染后发病的男性青壮年,年龄范围16~36岁。

*地震灾后2009年援建汶川人员。

2.5 流动人口病例检出情况2008-2010年非疫区流动人口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发病比2009年上升19.36%。

非疫区流动人口2007-2010年在黑水县分别感染1、2、4和2例(含2007年复发1例),于2010年发病;到汶川县居住后于2010年发病的9例中,感染时间分别是在2008年地震后1例和2009年8例。

2006-2010年非疫区流动人口以到过省内九寨沟、黑水县和甘肃省文县疫区感染黑热病的居多,分别占非疫区发病的24.44%、21.48%和15.56%;理县和北川县未检出非疫区流动人口感染病例。

2.6 地震灾害后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2.6.1诊治患者全省2008-2010年检出的省内183例和省外18例患者,除疫区1例患儿因经济困难死亡外,均给予葡萄糖酸锑钠全疗程正规治疗痊愈。

对疫区病例大多数进行了疫点处理和随访。

2.6.2灭犬措施2008年地震后,汶川、理县、九寨沟、茂县和黑水县在疫区分别灭犬1870、3825、334、1026和23只;2009年理县杀虫剂浴犬170只,黑水县捕杀流浪犬24只;2010年汶川、黑水县分别疫点灭犬4只和捕杀流浪犬30只。

2.6.3灭蛉措施地震前各疫区主要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在发病乡镇对人口集中地区和各疫点及周围进行杀虫剂喷洒灭蛉;地震后各疫区在流行季节于人群集居地室内外反复使用各种杀虫剂灭蛉,灭蛉面积共3928.01万m2,见表3。

表3 地震灾后黑热病疫区灭蛉和健康教育情况——————————————————————————————————疫区灭蛉面积/万m2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份县名—————————————————————————————2008年2009年2010年合计2008年2009年2010年合计——————————————————————————————————理县9 7.5 6 22.50 6200 3300 2500 12000汶川20.35 20 15 55.35 20000 4000 3600 27600茂县108 20 20 148 6000 10000 10000 26000黑水80 1.9 8 89.90 360 400 1500 2260九寨沟168 38 42 248 3000 14500 9500 27000北川24.32 21.83 20 66.15 0 10000 5000 15000平武2348.11 600 350 3298.11 1500 928 1500 3928合计2757.78 709.23 461 3928.01 37060 43128 33600 113788 ——————————————————————————————————2.6.4健康教育各疫区发放“黑热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共113788份,见表4.,受益人数136339人次。

2.6.5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2010年,九寨沟县于5月中旬,其余6个县于9月下旬至10月,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共查家犬543只,检出阳性犬45只,阳性率为8.29%,各县家犬rk39试纸条检测结果见表4。

*疑似流行县。

3 讨论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处于山区,属犬源型,主要传染源为病犬,媒介为近野栖的中华白蛉。

通常情况下,黑热病呈低度流行状态,病例点状散发。

由于疫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犬只管理困难,缺乏针对性强的灭蛉措施,导致防治工作难度大,居民感染发病的情况比较严重;随着疫区经济开发建设、旅游等人口流动频繁,非疫区的易感人群于流行季节在疫区居留感染后导致回故土发病亦增多,在地震发生前的2006-200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4]。

地震后,2008年疫区发病数较往年有所减少,分析原因与当年地震后媒介白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以及疫区采取较大范围灭犬和在人群集居地反复大量使用杀虫剂灭蛉等,明显减少人-蛉、犬-蛉接触机会因素相关;2009年发病数较地震当年有所增加,这与黑热病潜伏期较长和防治措施力度不够有关;2010年疫区发病28例,其中茂县、黑水和九寨沟发病数较2006-2009年有所下降,显示地震当年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家犬和感染犬密度相对降低,经历1个流行年度后,控制效果在第2年显现[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