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理论体系的教育意义

合集下载

王阳明论学习的意义和内容

王阳明论学习的意义和内容

王阳明论学习的意义和内容关于⼈类学习的意义、内容和⽅法,很少有学者能够像王阳明那样论述得即系统⼜明确,完全可以按5W1H模式来进⾏归纳总结。

不过,Who、When、Where和How,属旁枝细节,⽆关⼤局,这⾥只详述王阳明论学习的意义和内容。

学习的意义:为什么学?(Why)晚清重⾂、洋务派代表⼈物张之洞有句⼴为⼈知的警世名⾔,出⾃他的《劝学篇·序》:“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在学。

”事实上,王阳明早在500多年前便已发此先声:“天下之不治,由于⼠风之衰薄;⽽⼠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豪杰之⼠者为之倡焉⽿。

”这⾥的“学”、“学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专门的系统的学问的意思,⽽是指社会的主导思想,主要包括对⼈(上⾄帝王下⾄百姓)的教化教育的理念、学习的宗旨、内容和⽅法。

⾝处不同时代的王阳明和张之洞,异曲同⼯,明确指出了教育和学习对于个⼈、民族、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正统儒家向来认为⼈⽣⽽有良知,只要孜孜不倦地致固有的良知,将良知推⼴⾄⾝边的万事万物,便可以成为圣⼈。

但虽说良知天赋,良知本体却很容易受私欲遮蔽,受外物⼲扰,如同明镜易蒙上尘垢。

所以,学习的过程即是清除⼼灵污垢的过程。

阳明先⽣说:“君⼦之学,以变化其⽓质。

其未学也,粗暴者也,贪鄙者也,虚诞者也,矜夸者也,轻躁者也;及其既学,粗暴者变⽽为温良,贪鄙者变⽽为廉介,虚诞者变⽽为忠信,矜夸者变⽽为谦默,轻躁者变⽽为重厚,夫然后谓之学。

”王阳明“君⼦之学也,以成其性。

学⽽不⾄于成性,不可以为学。

”的观点,不但和中国古代圣贤的教育观⼀脉相承,也和西⽅主流教育观完全⼀致。

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是造就有德之⼈;卢梭认为教育在于使个⼈的天性能⾃然的充实的表达,教育的⽬的纯属内在的,只须为个⼈计;康德认为教育是使⼈完成之所以为⼈的使命,教育的⽬的在于臻于⾄善。

所以,学习,是不断地清除尘垢回复良知本体的过程,是⼀种“为⼰之学”。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王阳明得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得影响摘要:明朝中期很多有志之士想冲破朱学得形格势禁,不想再做拘泥守常得虚假知识分子。

明朝自武宗后,国民贫困,豺狗当道,忧时之士对于忘国之音颇为不解,找不到世风下滑得根源,于就是便归为人心之不正,而人心不正又归于圣学不明。

思想界得巨擘—阳明先生便应势而生,她通时达务、揣时度力,一面在学业中获得突围,一面积极梳理朱学得脉络,意欲重新评估她得价值。

这位学名昭昭、武学赫赫得大儒扛起圣学振兴得旗帜,把儒学内圣之道发挥到极致,将儒家得明伦之学诠释到顶峰。

关键词:王阳明明朝心学思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人伦之外无学理解影响现代教育启示一、王阳明得生平与心学思想得由来(一)阳明先生得生平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谥文成,祖籍浙江余姚。

因年轻时曾在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居住,自号阳明山人,后来学界遂称其阳明先生。

阳明二十八岁入仕,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驿丞、知县、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少卿、鸿胪世卿等等。

可以说她就是文官掌管兵符,她出兵时度力、拘神捕将,她征战借风使船、伏虎降龙。

可惜功高震主,遭人罗织陷害,唯有将讲学授业作为自己心中真正得志业。

从贵州龙场驿得开门授徒到绍兴、余姚书院得重建,她得一生始终与学问相随,与讲学相伴;后在领军受命得归程中病逝。

(二)阳明先生得心学思想得由来阳明讲学起初也信奉程朱理学,但就是对当时得学者乐于空谈“义理”颇为不满,她发现与空谈伴生得就就是轻视道德践履,她将这个根源归结为“义理”与“吾心”得割裂,以及“知”与“行”得割裂。

后来社会之不治成为学者得共识,然而“社会之不治”得根源究竟在哪里?阳明认为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为“士风衰落”,二为“学术不明”。

阳明渴望做独步当世得豪杰之士,以其殊勋绩创立一套有别于程朱理学得思想理论,去引领人们“诚意”、“正心”与“去人欲、存天理”,提升世人得道德修养,改造士风衰落得气象与学术不明得现状,最终达到挽救天下不治得目得。

王阳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引言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思想上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探究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1. “致良知”的概念和内涵“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心感悟,认识到自己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行动。

这种行动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责任和义务。

2. “致良知”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基于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知”,即让学生通过自我反省和感悟认识到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行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理论1. “格物致知”的概念和内涵“格物致知”是王阳明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行动。

这种行动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责任和义务。

2. “格物致知”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基于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因此,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格物致知”,即让学生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行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王阳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王阳明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感悟认识到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行动。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王阳明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内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将其付诸行动。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它强调人的良知是天赋的,人所拥有的唯有天理。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知行的原动力。

"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应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而"致良知"则主张实现良知于日常事物中,通过不断地道德实践,将良知发扬光大。

阳明心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

其次,阳明心学为挣脱朱熹理学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明朝中后期直至现代(甚至对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哲学思想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阳明心学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遵循内心良知的同时,积极行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提升。

明朝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分析

明朝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分析

明朝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分析明朝时期,王阳明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将领和哲学家。

他的思想理论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实践经历、哲学体系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学术思想王阳明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学问涉及多方面,尤其在心学(或称为理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最早接受张载心学,后又受到朱子学派影响,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万物本于心而发”,即所有的事物都源于人的内心,这一思想成为心学派的核心理论。

同时,他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追求内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将其视为人类追求幸福和正义的依据。

二、实践经历王阳明并非纯粹的学者,他的实践经历对于其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曾担任过将军和巡抚等职务,积极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这使他对于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

他曾主张“良汉之助天下”,即只有有道德和能力的人才适合担当领导职务,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明朝政治思想的发展。

三、哲学体系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主要特点包括:强调人的自觉性和自我实现;注重道德的教化和修养,强调践行和实践;强调“以心为体”,即以人类心灵为中心,强调精神自由和人类尊严。

四、影响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他的思想强调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促进了新儒家的兴起。

其次,他强调道德实践和践行,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他对于明朝思想的发展,以及后世哲学、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重大意义,影响深远。

总之,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哲学体系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其思想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可以为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实践

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实践

引言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立者。

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践方法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他强调,真正的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知识的真伪。

他提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即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本善,良知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力。

他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发掘和培养良知,使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

他提出“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即良知与天理是统一的。

3. “格物致知”王阳明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诠释。

他认为,格物不是指对事物的外在观察,而是指对内心世界的探究。

通过格物,人们可以认识自己的良知,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4. “教化为本”王阳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以教化为本,通过教育引导人们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王阳明教育实践的探索1. “良知教育”王阳明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知。

他提倡“致良知”教育,通过道德修养、修身养性等方式,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实践教育”王阳明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他提倡“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民主教育”王阳明在教育实践中,倡导民主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4. “生活教育”王阳明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他提倡“生活教育”,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三、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1. 丰富了中国教育思想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

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著。

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理学”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堪称学界巨擘。

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

他文韬武略,是治世能臣。

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

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与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阳明学说在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过作用,对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也很大。

王阳明无论在从政,在军旅中,还是丁忧居家时,都不忘兴学讲学,足迹遍及贵州、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王阳明身为文臣,资兼武略,治军严明,娴于韬略,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

《明史》称:“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他主张,恩信慰抚,重视战后重建,关注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表现出杰出的治政能力,也是位终身致力于封建时代和谐社会的杰出人物。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

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

明朝早期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明朝早期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明朝早期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明朝时期,王阳明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西方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一、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

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学者、将领和教育家。

在他的一系列活动中,他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哲学思想。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通过他对儒家思想的思考产生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

他提倡“知行合一”,意思是知识和实践要相互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们应该在开放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下,寻求道德并践行信仰。

二、王阳明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虽然王阳明的思想和传统儒家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他的思想仍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

儒家思想认为,个人应该遵循离群索居的道德规范,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幸福都是好事。

王阳明则认为,个人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了解社会中的问题,并解决它们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三、王阳明思想的历史意义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的“知行合一”观念不仅启发了中国学者,还对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他的思想信仰也成为了早期宗教改革的一部分。

王阳明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开放性是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他的思想和行动向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并成为中国人自我完善的起点。

四、总结王阳明以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代表,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思想中,儒家思想与去道教为中心的宗教习惯共同孕育了富有活力的新思想。

他的哲学观点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理论体系的教育意义
东闫童学校张东旭
王阳明被后世评为“立功、立言、立德”的三真不朽之人,那么,在这么多的光环之下,他自己又是如何说的呢?《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可能很好地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

据说,有人曾当面称赞王阳明说:“古来名世者,或以文章著称,或以政事卓著,或气节,或以勋烈被人称道,而公能兼而有之。

若除去讲学一节,即为全人了。

”王阳明却笑道:“我愿从事讲学一节。

即使尽除去其他四件事,也无愧于做个全人。


显然,王阳明一生集事功、文章、道德于一身,但是最令他本人自豪的还是创立学说,从事教育。

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积极弘扬并热心从事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曾经在江西修建濂溪书院;在绍兴、余姚开辟稽山书院、创立阳明学院;在广西兴办思田学校、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还曾受聘为贵阳书院的主讲,并集门人于白鹿洞讲学。

他为社会“办教育、振道德、维统治”,其思想和理念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是,他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教育的意义,王阳明认为:教育是教人做人。

而做人的楷模是“圣人”,所以教育应把人的内在精神转化为道德的自觉,使“学者学为圣人”;此外,教育还担负“昌明圣学”、教化人民的任务,教育必须起“化民净心”的作用。

王阳明认为教育是能够教人学会做人的。

他的教育最高理想就是要人们通过“致良知”,把内在精神转化为道德上的自觉,使“学者学为圣人”。

他直接提出了“圣人可学而至”的口号,鼓励人人皆做圣贤。

王阳明最爱用种树的比喻,来讲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人的道德意识培养就像树木长成一样,要有个过程。

树木总是先抽芽、发根,然后生枝生叶。

人们看到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为什么不去想一想,树木生命的源泉在哪里呢?他说,没有幼芽,何从长出干茎和枝叶?而幼芽生于根,因此树木之本在于根,有根则生,无根即死。

他以此说明良知是道德意识和一切思想的根源。

人的道德意识,就是从父子之爱、兄弟之情这些最基本的道德
意识开始,逐渐扩展到对百姓之“仁”和对万物的爱。

所以良知是“人心生意(即生命力)的发端处”。

王阳明还把立志比作“植根”,他极为重视个人意志力量的培养,说人不立志,就像种树不植根,只是白白栽培和浇水,这样必然一事无成。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因材施教。

他说;“人要随才成就”(《传习录上》),从童子到圣贤、从卖柴人到天子,都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作为学功夫。

人有不同能力、不同气质,因此要根据个人情况随才成就。

对狂放的人,要从狂处指点他,使他谦虚谨慎;对于“狷”者,要从“狷”处引导他,使他遇事能处理周全。

人的才气哪能都一样呢?他又说:“圣人哪能拘泥一个死的格式?只要良知的大是大非相同,就是各自为说亦无妨。

比如这里有一片竹林,竹林中的竹树只要枝节大体一样,便是大同。

如果强求每棵竹的高下大小,每一枝节都相同,又怎么能显出造化的妙手呢?”
王阳明特别讲对儿童的因材施教。

他以为儿童的性情是“乐游而惮拘检”(《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他们像草木刚刚萌芽,须顺其自然才能使之健康成长,如果人地捆绑和摧残,就会有害他们的生机。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如教他们洒水、扫地、应答、对对;引导他们“歌诗”以渲泄情感,“习礼”以动荡血脉、坚固其筋骨,读书以其志意,这都是有益于他们身心成长的。

必须调动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的情绪,他们才越干越爱干,乐而忘返。

这就好像时雨春风披洒于花卉草木,使他们悄悄地萌动生机,不知不觉地长成。

相反,若是幼芽刚刚长出,便遇冰霜冷雪,他们就会“生意萧索”,一天天枯槁了。

二、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这是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讲学时为诸生所立下的四项准则。

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点。

立志:是四项准则中最重要的一项。

王阳明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并贯穿了为学的全过程。

他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书朱守谐卷》)。

这就高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接着,王阳明提出了“勤学”一项,他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他要求学生“不以聪慧警捷为事,而以勤确谦抑为
上”。

王阳明提倡诸生勤学,不仅指读书,也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

为此,他又提出了“改过”、“责善”两项要求。

“改过”是对己而言。

王阳明认为凡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责善”是对人而言,即规劝别人改过。

王阳明指出:“责善者,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即发现朋友的过错要坦然相告,但又要注意方式方法,能让他人真诚接受。

以上四项准则,作为对学生的四点基本要求,无疑值得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借鉴。

三、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的治学精神.
王阳明提倡“学贵自得”,经常教导诸生要“自得于心”。

要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自主的精神。

他强调即使对于圣人的话,也不可轻信盲从。

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王阳明倡导的这种不迷信权贵,敢于坚持自己创见的治学精神,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四、坚持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不死守书本教条。

王阳明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经亲自去做格竹子的实验,而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政务和军事活动。

这种实践经历使他不把为学仅仅看作书本上的事,而强调实事磨炼与身体力行。

这正是他根据“知行合一”原则教人在实践中锻炼思想与意志、培养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治学方法。

王阳明曾告诫学者们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谁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

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传习录下》)可见,他主张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

王阳明经常教导学生通过事上磨炼与身体力行,使自己的学业精进,道德品质得以发展和完善。

王阳明的这些教育观点,应当视为他在教育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正确总结。

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王阳明一生不辍讲学,他的教育事业曾出现过几次高潮。

最早在贵州讲“知行合一”,以后在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他便在美丽的龙潭边上设起了讲堂。

每次讲课,环龙潭而坐者常数百人。

后来在江西,直至广西,都曾有大批学生追随他。

而居越6年,他的教育事业达到了顶峰,思想愈成熟,教学也愈简易。

《王阳明年谱》记他,“每临讲坛,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

王阳明自己则说,他教人只是“致良知”三个字。

有个朋友对他说,“致良知”我已经听了。

可是也需要您再讲一讲。

王阳明说,这就须得你自己去求了,我也没别的法可讲。

他举例说,早先有个禅师,别人向他问“法”,他只把手中的尘尾提起。

一天,他徒弟将尘尾藏起来,试看他如何设法。

禅师寻找尘尾不见,就只空手提起。

王阳明说,我这个良知,就是那禅师设法的尘尾,舍了这个,还有什么可提得?王阳明的学说在朱熹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文人士子、中下层地主官僚,以至平民百姓,甚至令他们如醉如痴?除了客观的社会历史原因,如从自身学说来讲,他在这里可算是一语道破“天机”。

“致良知”学说原来只是个因方设法的“尘尾”!它所倡导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道德原则,也不是标示“仁、义、礼、智”的抽象道德规范,不是如朱熹那样外在的客观“天理”,而是与每个人的性格、心理、知识、经验结合在一起的道德意识、人生信念、心理惯势和行为方式。

王阳明以为“人胸中各有个”良知,这是你自家心中的“圣人”,“自家痛痒自家知”(《阳明全书》卷二十《答人问良知二首》),这是别人绝不可替代的。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启发每个人自有的良知,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或别人的良知强加给他。

这个教法就是“因方设教”,“使人各求本性”。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王阳明的这些教育思想无疑是非常科学合理,是极具很超前意识的,他把学生从死气沉沉的私塾中解脱出来,也打破了师道尊严的独断专伐,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也让学习成为一种活泼泼的充满自由生机的思想交流、创造的活动。

真正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所以,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地继承和发扬王阳明的这些教育思想,这也是我们认识、学习心学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