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一课》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法国人民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的一个小镇上,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2.课文朗读与感知(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a.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b.课文中的小弗朗士有哪些特点?c.阿尔萨斯人为什么那么热爱法语?3.课文分析与讨论a.小弗朗士: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成长的?b.韩麦尔先生:他的职业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品质?c.阿尔萨斯人:他们为什么那么热爱法语?(2)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法国人民对失去祖国的痛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语言特色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并进行赏析。
(2)讨论:课文的语言特色有哪些?这些特色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情感?5.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国人民在失去祖国时的痛苦,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们分析了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3)我们学习了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一课’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课》讲述了一段特殊的经历。
在这节课里,我们将一起走进法国小镇,感受那里的孩子们和他们的老师在一个特别的早晨发生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最后一课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成语: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学识丰富;成语略3、点点头;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4、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震惊——疑惑——顿悟(言之成理就行)6、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7、美德太重要了。
8、实践出真知。
(意近即可)。
7、 最后一课

七最后一课教案A一、教学目标:(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
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最后一课》

这些描写的作用: 突出人们对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渲染出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3、细致的环境节描写,举出两例, 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挂在铁杆上的字帖, 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
杠子, 刻画出孩子们的专心,表现对祖国 文字和祖国的热爱;
3、细致的环境节描写,举出两例, 并分词有趣得多”; 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 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 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 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 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 一回事”……
变化原因
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 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 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 是他自己有自我约束力,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 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是: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 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文化无 处不在,无时不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牢记 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 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情节篇
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遭受普 军侵占以后,韩麦尔先生给小 弗郎士和其他人上最后一堂法 语课的情形。
(二)理清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1— 6 )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 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二( 7 —10)
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异常现象。—课前 三(11— 23 )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
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 四( 24 —29)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 7 最后一课

上页 返回 下页 16
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小 弗朗士认为“比分词用法
有趣多了”,
这反映了小弗朗士什么特 • 这显示出他还点幼?稚和不懂事,还
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
9/13/2019
上页 返回 下页 17
“坏消息”包括败仗 、征发等。
什么叫“征发”?
从这个词你看出了普鲁士 • 征发:什政么府向侵人略民征行调为人力?或财物。
•小说
9/13/2019
上页 返回 下页 7
小说的三要素
• 人物: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
(文章是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描
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 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9/13/2019
8
通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回 答为什么是最后一课?
• 第11小节
9/13/2019
9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和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 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 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 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 国主义精神。
9/13/2019
上页 返回 下页 10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 韩麦尔先生
•小弗朗士
9/13/2019
上页 返回 下页 11
• 由此可以看出普鲁士对法国的经济掠 夺。
9/13/2019
上页 返回 下页 18
从这一段看, 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学
生?
1. 幼稚; 2. 贪玩; 3. 还能管住自己。
9/13/2019
上页 返回 下页 19
阅读“课前”部 分
9/13/2019
上页 返回 下页 20
7《最后一课》

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 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 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质题、释疑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 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 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提示:细节描写) 2.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最后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 因是什么?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分为: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自读课文 ,思考:
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
2.据此,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最后一课 第四部分:散学时刻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_______的孩子。 2.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孩子。 3.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心 理 描 写 疑惑 懊悔 难受 悲愤 懂事
幼稚
诧异
小弗郎士心理变化原因探究
1.
“害怕法语”
“热爱法语”
心智成长
2.
韩麦尔先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镇上居民
心灵感染
分析人物形象 1.分组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人?
词语积累:
宛转: 歌声悠扬动听。
祈祷: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
愿望的一种仪式。
哽: 声气阻塞。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情节。
人物:小说的中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开端
情节
发展 高潮
结局
自读课文 ,思考:
小说:
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 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 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小说常识1、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2、小说三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生字词1、读准字音哽()懊.悔( ) 祈祷..(.) 诧.异( )踱.来踱去( ) 郝叟..( )12、多音多义字:咽宁帖强五、整体感知1、本文的题目《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什么特殊含义?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在这最后一课中,整个沦陷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亡国之恨都在这最后一课中迸发了出来。
2.阅读小说要抓住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①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②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3、课文的情节及结构第一部分:(1~6)序幕。
上课路上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部分:(7~10)开端。
上课前。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部分:(11~23)发展。
上课中。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部分:(24~29)高潮和结局。
下课后。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六、阅读1——6段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2、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意志力(能管得住自己)、爱憎分明、有很强的自尊心的孩子。
3、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自然环境:“天气”“画眉”——风和日丽作用: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态。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4、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5、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七、阅读第7~10段1、思考: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2、小结:对课堂气氛的描写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用对比手法,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八、讨论第11~16段:1、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1).表现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2).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愤慨的心情。
要读出沉重的语气;第二个“最后”表现他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读时要把语调稍微提高一点,沉重中吐出一点希望来。
2、语言品读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在上最后一课时穿戴呢?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又柔和又严肃“。
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4、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
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的,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难过,为贪玩而懊悔,讨厌的书变成老友(舍不得);本来是害怕,讨厌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同情、理解、尊敬、依恋之情;通过韩麦尔先生语重心长,又柔和又严肃的话语,他感到了就要失去国土的痛苦。
本来还觉得有趣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用“这些坏家伙”来称呼他们。
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表达了小弗郎士难过、愤慨的心情。
5、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
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6、小结: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同情、理解、尊敬、依恋,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不懂事——热爱祖国)。
九、分析第17~20段1、思考: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 讲了哪些话?可概括为几点?(1)、对阿尔萨斯的人进行了分析: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上亡国奴。
(2)、对家长和老师自己进行分析:对阿尔萨斯的人的直率批评和自责。
(3)、赞美法语。
(4)、说明牢记祖国语言的意义。
2、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全句意思: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韩麦尔先生认为,一个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他只要牢牢记住他自己祖国的语言,就没有忘掉自己是一个法国人,就像是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能从监狱一样的奴隶生活中解脱出来。
这一切进一步激发了小弗朗士的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感情。
3、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第19段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
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他不会,感到难受,说明他有了羞耻感;学习法文易懂,说明学习态度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十、分析第21——23段1、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洛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考: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同情、理解、尊敬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3、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本质不坏,受到老师的影响,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深刻理解,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
十一、小弗郎士的形象分析1、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
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
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从不懂事,贪玩――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激起了爱国,恨敌人的感情。
2、小弗郎士心理变化原因探究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心智成长从韩麦尔先生、小镇上居民身上受到——心灵感染3、小结小弗郎士的形象: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
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