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语文(河南)初二上册教案:19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蝉

19 蝉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蝉的外形、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掌握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
2. 教学难点:蝉的外形特征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蝉的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6. 总结拓展:总结蝉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昆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蝉》2. 蝉的图片:展示蝉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外形特征。
3. 昆虫学知识资料:辅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蝉》是一篇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感受作者对蝉的描绘。
运用圈点批注法,深入理解课文。
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2.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蝉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二、预习检测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简单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交流感受,分享对蝉的认识。
四、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析作者对蝉的描绘。
2.圈点批注,理解关键词语。
3.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交流讨论,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1.阅读拓展文章,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2.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新认识。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蝉的观察日记,要求描绘细致,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什么?二、课堂讨论1.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写作训练1.根据对蝉的观察和感悟,进行写作训练。
2.交流分享,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讨论,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观察日记。
五、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写作训练。
2.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感受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蝉也叫“知了”,居昆⾍纲,同翅⽬,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九课《蝉》教案 【学习⽬标】 1.了解、掌握说明⽂的⽅法,并能运⽤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的丰富内涵,体会本⽂的语⾔特⾊。
【学习⽅法】学⽣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 通过提问的⽅法巩固上节课对本⽂内容的感知,从⽽引导学⽣进⼊本课时的学习。
⼆、展⽰点评(30分钟) 题⽬⼀:回顾⼗七⼗⼋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法的知识,说说本⽂采⽤了哪些说明⽅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的说明⽅法,并会赏析其作⽤。
题⽬⼆:说明⽂的语⾔具有准确性,试从⽂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语⾔的特点。
题⽬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是⾸先写蝉的地⽳,从蝉的幼⾍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体会⽂章别具匠⼼⽽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四:仔细观察⼀只⼩动物或者昆⾍的⽣活习性,学习课⽂⽣动的说明⽅法,写⼀段介绍说明的⽂字。
两百字左右。
(⼝述) 【设计意图】让学⽣学习写作说明⽂,学以致⽤。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环节,解决学⽣的疑问,使学⽣对⽂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双⾊笔对⾃⼰的错误进⾏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论补充在⾃⼰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我们对昆⾍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体⾥⾯有⼀种汁液,可以⽤⼒抵御⽳⾥的尘⼟。
它掘⼟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上,使泥⼟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
幼⾍再⽤它肥重的⾝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的罅隙。
所以,它在地⾯上出现的时候,⾝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9蝉》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9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
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蝉的地穴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
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
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学习感悟文章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意境。
2. 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教学准备:课文复印件、多媒体设备、图片、蝉蜕、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蝉的了解和观点。
2. 展示蝉蜕,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阅读课文 (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 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 文本分析 (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Step 4 练习与巩固 (15分钟)1. 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Step 5 拓展延伸 (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文章,展示他们的写作能力。
2. 教师介绍更多关于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Step 6 总结与评价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互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Step 7 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5分钟)1. 课后作业:完成作文《我眼中的蝉》,并准备图片或其他材料进行展示。
2.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蝉的特点和习性,增加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他们也学会了运用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写作。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蝉,鸣声悠扬,四季分明,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萧瑟寒冬。
大多数人都喜欢听蝉鸣,感受这份欣欣向荣的生命气息,无奈它们的存在时间实在太过短暂,当人们在享受它们的声音的时候,它们也正在告别这个世界。
春天,蝉幼虫孵化出来,它们爬出土壤,爬上树干,然后附着在树上静静等待。
红色的眼睛在阳光下闪亮,背部琥珀色的壳子上长满了细小的刺。
夏天到来了,蝉脱掉了壳,展开了翅膀,然后镶嵌在一片花树林中。
当夜幕降临,它们会在窗户外面或者树上唱歌,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蝉鸣。
在秋天,蝉的鸣声悄然停止,然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一到冬天,这个蝉的故事就结束了。
那些曾经附着于树上的蝉蛹也成为了昨日黄花。
蝉和人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它们也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形象。
从《离骚》中的“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红楼梦》中“嗌尽梧桐更不发,蚕破新丝桐叶片”,蝉一直以它们特有的声音和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如“欣欣向荣”、“孵化”;2.理解蝉的生命周期;3.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教学重点1.理解蝉的生命周期;2.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
教学难点1.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2.发现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过程导入从学生感受入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一段蝉鸣声,并问学生是否喜欢听蝉鸣,引导学生思考并走进蝉的世界。
阅读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细节互补。
从文章中找出“欣欣向荣”、“孵化”等生词,让学生互相讨论并总结意思,通过讨论使每个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
形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蝉和蝉蛹的形象,让学生感性认识蝉的外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红色的眼睛”和“背部琥珀色的壳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启迪和文学艺术的指导,使学生更加了解蝉在文学中的形象。
主题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跳跃到高层面上,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如生命短暂,珍惜生命等,从而拓宽学生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版语文(河南)初二上册教案:19蝉
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体味拟人
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
蝉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昆虫?(蝉)这是唐代虞世南的一首诗,诗中赞美了蝉的高洁品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蝉的有关知识的说明文——«蝉»。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的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1.认识生字
金蜣(qiāng)罅(xià)隙蚊蚋(ruì)喧嚣(xiāo)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蝉的地穴〞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作者对蝉怎样的情感态度?
对蝉的喜爱,对昆虫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精读〝蝉的地穴〞部分
(1)这一部分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地穴口的情形、地穴内部的情形、蝉的幼虫蜕皮的情形三个方面。
(2)文中称呼蝉为〝统治者〞〝矿工〞〝铁路工程师〞等,有什么作用?
这是拟人手法。
称呼〝蝉〞是〝统治者〞说明了蝉多,声音响。
称蝉是〝矿工〞〝铁路工程师〞说明了蝉挖掘隧道地穴时聪明,有智慧。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3)8—11段写蝉的幼虫蜕皮的情形。
默读,回答以下问题。
①请复述蝉的蜕皮过程。
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②仔细读第10段,找出本段的动作描写的词,说说语言特点。
腾跃 翻转 倒悬 伸直 张开 翻上来 钩住
这些动词,生动地描写出蝉的尾端从壳中脱出来的过程,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蝉观察的仔细,洋溢着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2.精读〝蝉的卵〞部分
(1)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蝉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蚊蚋对蝉卵的破坏;蝉幼虫的活动;蝉的生命历程四个方面的内容。
(2)仔细读这一部分的第6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对蝉的生命的悲悯,突出了作者对蝉的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把蝉人格化,赋予蝉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称呼蝉为〝统治者〞〝铁路工程师〞,写蝉对儿女的危险茫然无知、无动于衷等,将蝉的生活习性说明得形象生动。
2.观察仔细,描写细致。
文中写蝉的幼虫〝一到孔外〞,〝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些描写对蝉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3.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进行说明。
〝蝉的地穴〞部分第3段写蝉地穴特点时与金蜣相比,生动地突出了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及原因。
再如〝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说明了蝉从尾端壳中脱出的情形。
蝉⎩⎪⎨⎪⎧⎭
⎪⎬⎪⎫蝉的地穴 穴口——穴内——幼虫蜕皮蝉的卵 产卵的情形——幼虫的成长
——蝉的生命历程对生命的尊重对昆虫的热爱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蝉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
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蝉»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
本的语言特色。
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蝉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表达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
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