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

合集下载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
思想和言行。

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受益匪浅。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偏离了本性。

他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修身,主张“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使命,只要努力修身养性,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出了“王道”和“仁政”的观念,主
张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强
调了统治者的责任和担当,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感化民心,而不
是靠暴力和压迫来维持统治。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孟子对人性和社会的深
刻思考和洞察。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
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从中也受到了很多启发,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了仁义和责任对于一个统治
者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孟子》,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修身养性,关心他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像是跟一位智慧又亲切的长辈来了一场深度交流。

说起孟子,那可是儒家的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言论,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人性、道德、治国等好多方面的认识。

在《孟子》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啊,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男孩儿在卖自己做的手工小风铃。

他的眼睛里透着那种特别纯真的光,他说卖风铃的钱是要给流浪猫买食物的。

当时我就在想,这难道不就是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吗?这个小男孩儿,他可能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他心里那份想要帮助弱小的善良,是天生就有的。

还有孟子提到的“仁政”思想。

他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整改。

之前那个菜市场又脏又乱,大家买菜都不太方便。

后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整改。

重新规划了摊位,加强了卫生管理,还设置了公平秤。

现在大家去买菜,心情都舒畅多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治理,但也体现了那种关心百姓生活,为大家创造更好环境的“仁政”理念呀。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

他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可吃了不少苦。

先是到处找合适的店面,被房东坑过,也遇到过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学做咖啡,他每天都练习到手酸。

但他从来没放弃过,就这么坚持着。

现在他的咖啡店生意特别好,回头客很多。

这不就是孟子说的那种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嘛。

再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观点。

这让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的那些事儿。

政府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计成本地投入医疗资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在一线,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普通百姓也都自觉遵守防疫规定。

《孟子》读后感400字

《孟子》读后感400字

《孟子》读后感4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孟子》读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子》读后感400字:
论语和孟子都偏向于关心社会政治,孔子的论语一致强调德,君子不器。

出发点是修己,终点是治国。

尊卑有序与礼,这个思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现有秩序,所有从古至今统治者都在利用这个。

孟子的文章读完很有酣畅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运用排比,气势恢宏,说理性强。

孟子文章主要还是以仁政思想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识很强,他喜欢以五百年应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欢为先时代的圣人先贤辩护,为舜辩护的篇章最多。

中国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

华夏子孙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两千年,鲜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无根之水,也是有来源的,主要来自上古和孔子之说。

“仁者无敌”“民心所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这些日常俗语皆出自孟子,感觉孟子比孔子更洒脱,更性情一点,他不仅喜爱辩论,还擅长辩论。

“性善论”是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样,奔波游说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偿所愿,晚年著书。

他的学说认为人心本善,是环境的影响使人逐渐丧失本性,所以十分强调心性的涵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孟子》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孟子》读书笔记【1】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

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

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

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

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

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

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

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

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

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孟子》读书笔记 5000字】《孟子》读书笔记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他论述了人性、教育、政治、伦理等诸多问题。

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笔记。

首先,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述让我深感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与生俱来具有善良的品质。

但他同时也指出,人性本善又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提倡以善教为根本,通过在人们心中播种善良的种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的这一观点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确实是人性的补充和延伸,只有通过正确教育和修养,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孟子对于民主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和权力在国家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重,关注民众的福祉,并通过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

他反对专制和暴政,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仁义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引领民众。

这种民主思想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的民主价值观,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民的权益,实行一种有利于人民福祉的政治制度。

此外,孟子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重要的伦理观念“仁”,强调了人们应当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他认为,通过实践仁的行为,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此外,孟子还提到了“义”、“礼”等伦理观念,认为这些伦理价值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这些思想启示着我,让我意识到道德和伦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时刻秉持仁义道德,为社会作出正确的贡献。

最后,我要提及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与见解。

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百工之师,必先其器”、“教无常师”等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启发思考、培养品德、实践经验等方式来进行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注重德育与智育的并重,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

孟子读书笔记(精选3篇)孟子读书笔记1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主席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笔记2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
的思想和言论。

读完《孟子》,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了“性善”、“性恶”、“性恶性善”等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和影响,会产
生恶的行为。

这一观点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
到人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

另外,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出了“仁政”、“王道”等思想,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以及政治领袖
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

这些思想让我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重视,也让我对于仁义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孟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觉得《孟子》是
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阅
读和思考,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加明智和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书笔记读后感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
《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 ___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
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
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

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

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

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 ___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

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
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
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
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 ___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 ___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
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