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纽约曼哈顿街区

曼哈顿:密集的摩天大楼为何不拥挤?大象公会收藏(1) | 阅读(42666)长安街这样的超宽马路被许多人认为是只适合乘车检阅市容、但反人性的设计——行人不但很难走到马路对面,而且整条街上没有一处可供停留、驻足、休息的地方。
但中国城市新建街道全都在向长安街看齐。
中国的摩天楼也具备同样特色,它适合远观,作为城市名片。
对路过的行人没有任何友好。
如果把中国的摩天大楼像纽约曼哈顿那样密集地摆在一起,或许会是这样的情形:狭窄的街道会变成令人绝望的、看不到丝毫阳光的停车场,至于行人,要么在车缝中挤进挤出,或者干脆只能全都在地下行走——曼哈顿的行人密度比中国大都市高得多。
但是,曼哈顿街道却经常能有阳光照射——退台式高层建筑保证了阳光的照射路径,街道对行人也非常友好,摩天大楼纷纷将宝贵的底层镂空,作为行人行走、休憩的公共空间,狭窄的街道事实上被拓宽了。
纽约的这一特征,甚至能从航空照片中一眼辨认出来——曼哈顿城区林立的高楼大都是竹笋般的退台式高楼。
纽约市俯瞰图,曼哈顿城区的所在位置颇为显眼是什么原因,让阳光从高楼的狭缝中打在纽约的街道上,让开发商奢侈的放弃建筑底层,“好心”考虑行人需求?很难一句话讲清楚原因。
纽约政府、开发商、建筑设计师多者互动,历经一个世纪,才完成了这样友善、克制、温柔的建筑风格。
遮天蔽日的曼哈顿20世纪初,纽约市迅猛发展,地产商纷纷投资曼哈顿,诸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火热的地段自然价格不菲,地产商出于经济考虑,对建筑师提出了在当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建造高度更高,面积最大的摩天大楼。
审美角度来说,这是一场灾难——曼哈顿城市用地被臃肿、庞大的建筑体块占满,狭窄的街道空间终年不见阳光,阴暗、逼仄,空气非常浑浊,城市环境日渐恶化。
1907年的曼哈顿街头著名的丑陋项目恒生大楼(Equitable Building,1912-1915),就是当时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
其容积率惊人,体量巨大,不仅阻挡了周边地块建筑的采光和通风,1.3万人的容量对交通、服务都带来不小的压力。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首先是丹麦哥本哈根的“自行车桥”。
哥本哈根是一个以自行车文化而闻名的城市,为了方便市民骑自行车出行,市政府设计并建造了一座跨越海湾的自行车桥。
这座自行车桥不仅是桥梁,也是城市的地标。
它设计得色彩鲜艳、曲线流畅,给人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桥上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并配备了台阶和电梯,方便行人和残障人士使用。
这个设计案例很好地体现了城市对自行车出行的重视,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美观、便利的公共空间。
第二个案例是纽约的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位于纽约市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广场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和休闲。
时代广场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流量的大和安全问题,采取了平面开放的设计理念。
广场上没有任何的障碍物,游客和市民可以自由地行走和聚集。
广场周边还设有餐厅、咖啡厅等商业设施,提供了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时代广场的成功设计不仅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和商业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也成为纽约市的地标之一第三个案例是中国的城市公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公园规划和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城市公园不仅提供了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也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公园的设计注重保护环境、生态可持续性和功能多样性。
公园的设计采用了大面积的绿地、湖泊和花坛,植被丰富,给人一种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公园内还设有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满足了市民不同需求的公共空间。
总结来说,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考虑到了公众的需求,是否提供了一个开放、舒适、安全的环境。
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并结合城市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设计。
同时,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为公众提供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开放式街区案例分析

模式2:老住区(街区)模式
代表案例:成都玉林小区
1-4栋楼组成微社区,增设门禁系统。在路网放开后,社区的安 全性并未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随着社区变小,看门的大爷几 乎认识所有住户,生人的闯入会极大的提高警惕性)。
玉林社区在开放的过程中是居民自下 而上的推动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关 于产权纠纷、社区安全性、城市交通 干道干扰、停车位等诸多问题会妥善 的解决。
代表案例:成都锦江区内某大型生活片区
成都锦江区内某大型生活片区,符合“小街区”规制建设要求,内部单元尺度基本控制在200 米×200米左右。
模式5:“小街区”规制——全部小街坊来做的片区
代表案例:成都金牛区茶店子片区某地块
成都金牛区街景图
模式6:增加公共通道
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
其中汇翠园小区用地尺度300-400*300-400米, 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街坊内开辟的公共化道路。 中间因道路公共化后被分为2个区。
开放街区的多样性
模式1:大住区模式——跨地块街区
代表案例:武汉万科城市花园
开发商在规划之初,考虑了住区道 路规划与城市的关系,在保留该地 块内原有城市支路的前提下,增加 了生活性支路的数量,使整个住区 融入到合理的城市路网中。
紫色圆点——设有门禁;红线——保留该地块内原 有城市支路(开放通道)
模式1:大住区模式——跨地块街区
1-4栋楼组成微社区入口实景图
玉林社区内部街景图
局部窄路,也能满足单向车行驶及道 路停放要求。
代表案例:成都奎星楼街
为了提高社区的安全性,1-4栋楼组成一个小社区,这种微 社区的思路和传统庭院的做法是相似的。
成都奎星楼:1-4 栋楼组成微社区入口实景图
成都奎星楼:地下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公共空间设计是指对城市中的公共场所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公共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首先,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
中央公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公园之一,它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占地面积约为843英亩。
中央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拥有大片的绿地、湖泊、步道等多样化的景观。
公园内还设有儿童游乐设施、音乐喷泉、露天剧场等多种娱乐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和休息。
中央公园的成功设计不仅提升了纽约市的城市形象,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其次,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也是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泰特现代美术馆是一座专门展示现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它位于泰晤士河畔的铁桥附近,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发电厂。
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改造和更新,将这座老旧的工业建筑变成了一个现代艺术的殿堂。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设计融合了工业风格和现代艺术的元素,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美术馆内部的展览空间也被设计得开阔明亮,艺术品得以得到充分展示。
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
滨海湾花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艺术装置和娱乐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
设计师将原本单调的海滨地带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绿洲。
花园内的“超级树”是其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这些高大的人工树形状各异,上面种植着各种植物,不仅美观,还起到了遮阳和雨水收集的作用。
此外,花园还设有游乐设施、露天剧场、美食广场等多种娱乐和休闲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和放松。
综上所述,这几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充分展现了设计师们对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通过巧妙的设计和规划,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
关于SOHO的一些研究

简约、现代、人性化的规划设计,空间的综合利用
写字楼高端客户;公寓SOHO客户;街区商业
中高档定位,聚集大量的各层次的消费人群,一方面是抓住了社区自身业主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系列提升商业氛围的措施,使小街铺的关系更紧密,从而产生放 大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消费者。
建外SOHO经验借鉴
城市中心区高密社区商业实现
SOHO理念
SOHO强调商业、居住、办公功能的融合,运用综合的业态创造全新的生活理念
娱乐 艺术 健身
SOHO一族 休闲 居住 办公 购物
保健
餐饮
餐饮
SOHO一族的生活,每天都由自己来安排,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工作,全凭自己的意愿
SOHO案例分析—— 美国SOHO
纽约SOHO( South of Houston Street )位于纽约曼哈顿岛的西南端。纽约SOHO是一个
建外SOHO——一个有住宅、有店铺、有办公、有花园的混合型都市社区
项目区位
北京CBD核心,具有浓 厚的商业氛围和高尚的人 文环境
项目资源
通惠河
项目定位
最疯狂热闹的商业中心 最活跃丰富的文化亮点 最前卫时尚的生活橱窗 居住、工作、找乐
项目规模、功能比例:
功能 物业类型 规模 总规模 办公 写字楼 2栋写字楼 4栋SOHO办公 居住/办公 公寓 14栋SOHO公寓 4栋SOHO别墅 商业 商铺 长1300米 约9万平 公共空间 绿化 3万平米绿地
SOHO案例分析—— 北京建外SOHO
[关键字]:
都市综合体
街坊式商业
[简介]:
地理位置:项目位于国贸桥西南角,东三环和长安街交叉的金十字,CBD核心区。 项目性质:项目总规模70万平米,以公寓为主,包括18栋商务公寓、2栋写字楼、4栋 SOHO别墅、l6条小街、300个店铺等多种建筑形式,是集办公、商业、居 住为一体的、典型的开放式混合型都市综合社区。
公共空间设计优秀案例

公共空间设计优秀案例公共空间设计是指对城市、社区、街道等公共领域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能够为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体验,促进社会交流和活动。
下面将介绍几个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首先,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超级基地”(Superkilen)项目是一个融合了公园、休闲区和体育设施的多功能公共空间。
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是融合多元文化,通过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件和元素,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空间。
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装饰和设施,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情和氛围。
这个设计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氛围,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休闲场所。
其次,荷兰鹿特丹的“马卡拉”(Markthal)是一个集市、餐厅和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这个设计独特的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购物。
马卡拉的内部采用了壮丽的壁画装饰,而建筑本身则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拱形结构,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
这个设计将购物、餐饮和居住结合在一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便利、舒适的生活空间。
最后,日本东京的“银座中央通”(Ginza Central Street)是一个著名的购物和商业街区,也是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
这条街道宽阔整洁,两侧是高档的商铺和餐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消费和休闲。
这个设计将商业和休闲结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购物环境。
总的来说,这些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都充分考虑了人们的需求和城市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手法,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打造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
这些案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设计灵感,也启示我们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公共空间设计,为城市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曼哈顿效应

曼哈顿效应曼哈顿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反映出城市如何影响其周边环境。
曼哈顿效应是一种城市如何塑造出其特有的环境,从而对附近地区有着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概念。
它可以涉及到空气污染、景观质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
曼哈顿效应最初是社会学家哈里里斯曼在1970年发表的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当城市的建设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越来越多的改变时,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城市环境的外观和特征;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行为也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曼哈顿效应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空间效应、社会经济效应和环境社会效应。
空间效应表现为在城市内部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外观和特征。
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城市的大量拆迁,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空间结构。
社会经济效应表现为城市建设行为影响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环境。
例如,城市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可以导致周边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剧。
最后,曼哈顿效应对环境社会也有影响,因为城市的建设行为可以改变大量原有的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
曼哈顿效应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表明城市的建设行为对周边的环境不仅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潜在的消极影响。
这就需要城市的建设行为和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例如,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避免污染,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应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城市拆迁和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保护城市周边地区的整体环境。
总之,曼哈顿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城市的建设行为对其周边环境的影响。
据了解,许多城市都处于曼哈顿效应的范围之内,因此,更加重视城市建设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充分理解城市建设行为对周边环境的双重影响,从而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开放式街区案例

开放式街区案例
开放式街区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旨在打造一个开放、互动的社区空间。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开放式街区案例:
1. 伦敦金丝雀码头:这个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码头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集购物、娱乐、住宅和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社区。
开放式的街道和广场使得人们可以随意进出,并且有许多公共艺术品和场景吸引着游客和居民。
2. 中国成都IFS:这个高端购物中心不仅是一座商业建筑,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社区。
它的设计引入了街道、广场、花园和休息区等公共空间,让人们可以在购物的同时放松身心,享受城市生活。
3.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这个曾经是一条废弃的铁路线路,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长达2.3公里的公园,沿途还有咖啡馆、艺术装置和夜景灯光等设施。
这个开放式街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居民,成为了纽约市的一大地标。
这些开放式街区案例都展示了城市规划的新思路,不仅考虑到商业利益,同时也注重公共空间和社区互动,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和交流的场所。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
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
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
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
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
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尺度对比
2. 开放空间布局模式对开放度的影响
开放空间的位置和开放程度对街道空间活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更多的向公众开放的街头绿地比街坊内部的小区中心绿地无疑更好的展示城市生活的面貌。
以纽约东村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对比,同样面积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分散布局的模式和街道有着更多的接触面积,让开放空间融入了街道的公共生活。
图:曼哈顿与上海街区的开放空间布局对比
3. 底层空间利用对开放度的影响
建筑的底层空间的功能和街道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做为商业、文化功能还是围墙、停车场不光是影响街道空间界面,更重要是影响城市活力。
以曼哈顿soho区和上海某小区的街道界面做对比,大街坊条件下的单一的围墙界面使街道只能作为单一的交通空间,小街区多元化的底层建筑功能使soho区真正的成为24小时活力街区。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的底层空间利用对比
4.案例分析—曼哈顿巴特利公园城规划
巴特利公园城位于纽约下曼哈顿的西侧,该处原为码头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重新规划,经多次规划设计反复易稿,最终确定的规划方案由库铂及埃克斯塔设计事务所(Cooper,EckstutAssociates)完成,因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操作灵活性、易于实施的小街坊和小地块划分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引入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等方面的特点,最终成为实施之选。
图:巴特利公园城航拍照片
规划将曼哈顿传统的方格网街道和长方形街区形式延伸到巴特利公园城来。
方案强调了巴特利公园城应该成为下曼哈顿自身成长出来的一部分。
同时将用地分成较小的地块,鼓励更多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充分利用哈德逊河的景观条件,设置滨河步行道、港湾以及众多的绿地公园。
这些开放空间形成了系统并向公众全天候开放,形成了24小时活力街区的基本保障。
规划通过导则确定各地块建筑首层平面的功能布局及各部分出入口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要求建筑物与街道之间设拱廊等过渡空间,而相邻地块的拱廊之间需互相衔接。
道路网络
步行开放空间
功能的混合使用
街区的包容性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从根源上讲在于人在街区中的行为活动。
不同年龄、身份、族群的人在街道生活中有自己的空间。
这由街道背后的城市功能决定,而小街区更加灵活的空间模式无疑对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街区的包容性。
小街区的活力的缘由表象上是因为空间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对人群多样性和功能复杂性的包容。
1.对人口构成的包容
从整个曼哈顿岛层面看,城市人口构成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格局,不同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人群交织分布。
这保证了城市街区的24小时的开放活力,不同时间段内,不同的人群活跃在街道空间。
另外一方面,纽约号称是“种族的大熔炉”,纽约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者、理想主义者甚至工联分子,他们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及独特的思想带到这个地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得城市文化呈现多样的繁荣。
图:曼哈顿人口教育、收入构成示意图
2. 对城市功能的包容
开放式街区同时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城市功能。
一方面是城市服务设施的多样性,代表生活品质的周边设施,诸如重要的开敞空间、商业以及教育医疗设施等,都位于城市区域步行可达或者自行车可达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城市区域发挥功能与活力。
另外一方面,纽约市一直在倡导增加居住组群的多样性。
如在布鲁克林的某居住街区建设中,政府要求混居比例调整为20:30:50(低收入:中等收入:中位收入),此外在更大区域内计划未来十年几乎所有新建住宅都将成为收入混合住区。
并针对越发明显的家庭结构两极化现象调整可负担住房的房型配建比例。
街区的适应性
城市是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城市的功能不断演替。
纽约建城至今的300年中间,城市不断在变化和发展,而活力保持至今,期间开放式街区所形成的固定空间骨架起到了支持性作用。
开放式街区由于街区尺度小、模块化的特征,使之对城市功能的演替具有惊人的适应性,保障了城市活力的持续性。
具体而言,街区的适应性体现在独立街廓的适应性、整体街区的适应性两个方面。
1.独立街廓的适应性
由于街廓的尺度较小,城市更新变得更加容易,单一地块的建筑功能变更,不致对周边街区的人群构成、功能、社会网络带来巨大的冲击,城市渐进性的更新维系了城市活力的持久性。
以世贸中心的重建为案例,911袭击事件后,院世贸中心大楼倒塌。
在后续的规划方案中,
原建筑的完整街廓和建筑基坑得以保留,形成了两个巨型水池,周边建成了911纪念馆。
如今这里虽然已经不是金融中心,但成为了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在周边街区重建的金融中心依然延续了原有功能,城市的活力却得到了增强。
图:911遗址公园重建照片
2.整体街区的适应性
对于整体街区而言,城市由于功能的更替,会产生局部地区的衰落,在复兴这些地区的过程中,开放式街区的模式也产生了较好的适应性。
以曼哈顿西侧滨水区(高线公园所在地)的改造更新为例,整体街区的复兴并没有大幅的拆倒重建,也并没有合并地块和改变街廓,通过“高线”改造的带动去促进建筑功能的转换,而实现街区的整体更新。
“高线”原是一条铁路货运专用线,采用高架形式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在1980年“高线”功成身退,一直废弃将近30年。
在改造中,这条高架铁路并没有拆除,而是转化为一条空中的公园。
这条“高线公园”带动了周边街区的重新开发,周边建筑保留工业建筑、社区特色、已有的艺术画廊。
街区和公园的组合使这里成为纽约市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社区。
从2000年到2010年,这里的人口人口增长了60%。
图:曼哈顿岛高线公园照片
小结
欧美“密路网小街区”和中国“宽马路大街区”的形成各有其历史原因。
纽约的街区基本模式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当时主要因为土地划分给小型的私人开发较为便利,因此街廓较小。
而中国在建国后形成的大街区模式主要适应当时的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要求,同时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本文并不聚焦于街区大小的优劣,仅从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为着眼点,分析开放式街区对城市活力营造的三个方面,即包含了内在原因也包含了外在结果。
开放式街区提供的更多的街道面,诱发了更复杂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更易更新的小街廓使这种复杂性变得更加持续。
以上就是本次考察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国内街道空间设计和街区改造能有些借鉴。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