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作文模板教学实录.doc
黄厚江课堂实录记叙文写作故事的拓展

黄厚江课堂实录记叙文写作故事的拓展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课题记叙文写作:故事的拓展执教:黄厚江苏州中学高三(5)班2013年12月3日第六节录音整理:张瑛评点:蔡建泉师:有没有同学认识我没有太伤感了。
我看了半天,也一个都不认识。
不认识不影响我们上课。
这节课我们上作文课。
高考作文是个大题目,也是个难题,不管对同学们来说,还是对老师来说。
师: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走进高考的考场,准备写记叙文的举手。
(五六个学生举手)坚决不写记叙文的举手。
(也有部分学生举手)师:要不要写记叙文,这是高考作文必须面对的策略。
江苏有一个传言,就是要想得高分,就要写记叙文,你们听说过吗其实这句话不可信。
黄老师告诉你们两句话,每个省里面都是记叙文得高分,这是真的;但能不能反过来推断,记叙文就一定得高分不能。
这位同学坚决不写记叙文,我很支持你,但是有风险。
但一个理智的高三学生,应该练好三招:第一招,不管遇到什么题目,第一选择写什么文体,但有的材料不一定适合你擅长的文体,所以三种文体都要会写,有一种文体写得特别好。
当然不管你的第一选择是不是记叙文,还是要把握记叙文的写作。
(板书“记叙文写作”)写得好的,争取拿高分;写不好的,特殊情况也能写得出来。
这是比较理智的态度。
(1以上为进入主题的前奏:首先是了解学情,看看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态度。
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一是让教师心中有数,二是为后面教学铺垫。
其次是从高考文体的智慧选择,辩证看待记叙文在高考复习中的意义,使学生学有动力,努力有方向。
)师:现在接着问的问题是,如果写记叙文,你觉得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指名第一桌的一位学生)生:审题。
师:审题以后干什么?生:立意。
师:这是你们黄老师教你们的啊(学生笑)师:审题是不错的,但审题后怎么就凭空立意了呢立意是根据什么来立意呢一个题目的指向是很多的,如果看到一个题目,写记叙文,先去想立意,这就错了。
(完整word版)2019年《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黄厚江老师

《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黄厚江老师师:上课(师生问好),刚刚上课前同学们表现很不错,在语文课代表的带领下齐声朗读了全文,说明大家学习习惯很好。
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怎么学习文言文?生1:(课代表)我觉得应该首先理解文意,然后疏通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最后揣摩作者的感情。
师:很好!那你们预习后,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默、思考)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那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b5E2RGbCAP生1:文中意思是气象,今义是环境师:是吗?生2:老师,我觉得文中的意思应是天气,气象,间接说明阿房宫很大。
师:那今义呢?生2:天气、时候吧,我又觉得不太像。
师:的确不太准确,应该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天气现象。
就文中的意思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宫大,气候不同,另一种认为: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你们觉得呢?p1EanqFDPw 生3: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即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师:理由是什么?生4:其实很简单,大家看,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覆压三百余里,……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极言阿房宫之大,下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所说宫女之多。
DXDiTa9E3d师:说的太好了!所以,“气候”是强调不同人的不同感受。
由此可见,“王子皇孙”都是指生:宫女(生齐答)。
师:《阿房宫赋》这篇文章黄老师读了几十年,读着读着,就把这篇文章读短了,请看屏幕:阿房之宫,其形可谓_________矣,其制可谓_________矣,宫中之女可谓_________矣,宫中之宝可谓_________矣,其费可谓_________矣,其奢可谓_________矣。
其亡亦可谓_________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_________矣。
RTCrpUDGiT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一个字!生:(默读课文、沉思)师:想好的请举手。
黄厚江示范课《孔乙己》

语文报名师大讲堂马鞍山站名师示范课黄厚江老师《孔乙己》课堂实录一、直接入题。
1、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
2、文章是怎样描写的?学生回答。
3、长衫为什么脏?教师指出:懒惰——读书人——不劳动4、你们看看孔乙己和我相比,皱纹哪个多?身材、脸色呢?(学生笑。
回答,师生交流。
)明确:孔乙己多。
我的脸色白皙、孔乙己则是青白(营养不良,孔乙己是没好的吃,我是好的不敢吃;而且还时常有伤痕)。
5、怎么写人?典型事件:1、2、3、4、5(学生回答)------6、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生答。
教师质疑,语言“窃书不能算偷”?7、“我”看作者善于从“手”来描写,你能从文中找到几处写“手”的句子?师生交流合作收集:长指甲、敲、用手罩、排、摸、蘸------8、从哪些方面来写手?a、关于“写字”——无用的学问。
写给小孩子看。
为什么愿和小孩子玩?提示:身份不同(不能和丁举人玩,比如我就不能和校长玩一样,他们不带我玩。
)b、关于“排”字以此来显示自己不欠钱——清高类似于(反比)“今天到学校,我把我的自行车仔仔细细好好地摆在校长的宝马车旁。
”(学生迁移,以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c、关于“摸”显示其落魄、无钱。
(由自命清高——自惭形秽,内心无比痛苦)d、关于“走”、“爬”爬,手足并用,可孔乙己腿已经不能用。
他的腿怎么断的?学生回答后明确:被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打的。
教师带学生阅读文章片段,体会理解丁举人的残酷、狠毒。
教师带领学生理解“爬”字。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关于爬的简笔画,一个是普通的爬、另一个是孔乙己的爬。
指出,孔乙己的爬是竭力想抬起头的爬,是仅用双手的爬。
孔乙己想保持一个人的面子,想挺直身子,可见其艰难和痛苦。
e、小结。
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用一句话来写一段和孔乙己的手有关的情节。
生答。
教师点评,重点点评一个学生的话“慢慢地摸出来”。
指出“慢慢”是多余的。
(摸字已有体现)f、深化: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孔乙己死时的手。
《孔乙己》教学实录(黄厚江)

《孔乙己》教学实录(黄厚江)师: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生:脸师:脸,肖像描写,对吧。
还有什么,你还记得?生2:衣服生3:动作生4:语言师:对。
孔乙己的话语还能记得两句?能说出一句来吗?生5:多乎哉,不多也。
师:对,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话语很有个性。
还有吗?生6:君子固穷。
师:嗯。
还有一句很有特点,找不到没关系。
我的感受是,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
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
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划上标记。
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
生1:我找的是第7小节,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这里长指甲可见他好久没有修了,就写出了他的不修边幅。
师:好的,其他还有吗?生2: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师:对。
还有没有了?生3: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生4:坐着用这手走去了。
师:嗯,用手走,刚才已经有了,这里又强调,这个用手走很重要。
还有没有了?师:那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作者有没有写他的手啊?生静默。
师:哦,没有。
看来黄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找了。
想:第四小节除了写肖像除了写语言,还写了什么?看到了吧?喝酒的时候,别人嘲笑他,他是怎么拿钱的?生:便排出九文大钱。
师:排出,这个排字不能放过。
对吧?好的,这也是写手的。
除了这个——生2:摸出四文大钱。
师:嗯。
现在我们看看,作者写他的手,主要从哪些方面写的?生3:动作和样子师:嗯,样子,这个说法怎么样?生4:应该是模样。
师:模样是口语化的,还有更好的?生5:外形。
师:一个是写外形,形状,一个是写动作。
以动作为主。
写了哪些动作?再找一找,把动作加圈,特觉得重要的加两个圈,特别重要的加三个圈。
排——敲——伸开——罩——摸——走(板书)你觉得这些动作,哪一个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生:排。
师:嗯,表明他不欠账。
还表示什么?师:显示没偷,借以摆脱尴尬。
_老王_教学实录及反思_黄厚江

(学生没有反应。)
说“我”有点愧怍,值得讨论。作者 客套。
黄:如果黄老师病了,来上 在那个时候就愧怍了吗?送鸡蛋
黄:揣摩得很好。在“我”坚决
课,也这样站在门口,你们会这样 给“我”吃就愧怍了吗?“我”给了 的态度面前,老王就无话可说了,
描写吗?
钱又愧怍什么呢?
钱也收下了。— ——大家看,老王
生:不会。
是写思想。第 2 段有一个词可以
黄:我们刚才是从“不老实” 的。其他还有表现他老实的事吗?
用来解释— ——
中看出他的“老实”。他还有哪些
生:还有。
生:失群落伍。
老实的表现?
黄:对,还有。哪一件事?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
生: “落伍”也说明他老实。
生:送钱先生。
上落伍。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
黄:对。你想想看,形势变了,
大家还是要注意前后的具体 真是个老实人啊!但我想,收下钱
黄:如果作者描写钱先生病 内容。我们先看前一个句子: “我 之后,老王的内心一定很复杂。
了,会这样写吗?对,也不会。但为 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
现在我们做一件事:请你站
什么写老王要这样写呢?好的,我 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再 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老王这
名师课堂 课 堂
本版主持/筱 菀
《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
筅黄厚江
教学实录
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 “不老 是不灵活,也可以说是不能干。鲁
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 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 迅就说“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大
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 家想一想,老王的“老实”是指什 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
20
2012.9/A
黄厚江《背影》课例

黄厚江《背影》课堂教学实录师:这篇文章感动了很多人,你们有没有感动,请举手!(1、由“感动”入手切入话题简洁自然)师:没有感动的举手——刻薄点说,两次都不举手说明你那个…好吧,哪个呢,下课再说吧。
生:第六段。
师:读一读,说一说。
生:他嘱咐我路上要小心。
师:平常的句子能看出感动,不容易!生:课文最后一句。
师:恩,那么大年纪,想到这些,可见父子情感之真挚。
生:走了几步又回头,依依不舍。
师:细节写出了父亲的爱。
生:第四段,茶房……再三叮嘱。
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
你很主动,主动的同学是优秀的。
连不感动的同学也很快主动了。
(及时的鼓励)生:第六段,蹒跚。
说明父亲很努力才买了橘子,但是回来,扑扑身上的尘土,很轻松似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的孩子,你注意到了很轻松的样子。
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感动的内容都与什么相关?(2、明确问题,直击重点内容)生:背影,都与背影相关。
师:或远或近,都相关,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高大?生:不高大,肥胖,衰老的……师:衣着呢,不许看书!直接回答。
(不许看书,既是对看书专注力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印象程度。
)生:黑色马褂,黑布小帽,深青色棉袍师:走路的动作呢?生:蹒跚。
师:课文围绕它写,那么怎么去感受这个背影呢?大家看这幅插图,这个插图能不能表达这种情境?(3、结合插图内容让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有更直接更鲜明的印象,如果此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内容呢?然后对比课文的描写呢?)屏显:父亲翻月台图师:如果配文字,应该是哪些文字?生:他两手攀在上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师:你们圈画出最能表现父爱的词语(教师开始读……)(4、由对整件事的印象具体到词语的表达,逐渐深入理解和细化对“父爱”的感受。
)生:蹒跚……艰难……照应前面的肥胖等等。
师:换“徘徊”行不行?恩,这个是内心活动,不是动作。
生:向左微倾……吃力。
生:攀、缩、吃力。
师指着屏幕上的插图:这幅图?(师比划)两手向上攀?生:是。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黄厚江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老王》教学实录及反思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语文教学通讯2012.09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
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的散文。
大家注意,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概括老王特点的词。
生:老实。
黄:请告诉同学们在哪一段。
生:在第 5 段。
黄:请大家标画出来。
还有吗?生:不幸。
在第 3 段。
黄:很好。
不幸,在第3 段,而且不止一个。
课文最后一段也有。
生:第 2 段,“脑袋慢”。
黄:哦,“脑袋慢”。
这个词加了引号。
表示特定内涵。
大家说说这个“脑袋慢” 是什么意思?生:滞笨。
黄:“滞笨” ?课文里有吗?这两个词能互相解释吗?不太好,“滞笨”一般是写动作,“脑袋慢”是写思想。
第2 段有一个词可以用来解释——生:失群落伍。
黄:对,失群落伍,是指思想上落伍。
其他骑三轮车的都已经加入组织了,他还没有加入组织。
这就是落伍,这就是“脑袋慢”。
有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我”认为老王“老实”,但也有人认为他“不老实”。
“不老实”有许多不同的内涵,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老实;有人爱撒谎,我们也会说这个人不老实。
你们说说,老王的“不老实”,可能指哪方面的问题?(学生没有反应。
)黄:大家到第3 段看看整个句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摔一只眼。
”有两个词需要注意。
一个是“光棍”,你说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还有一个是“年轻”。
年轻时候不老实,年轻的光棍不老实,会干什么“坏事”呢?尽管同学们还不是成年人,但从阅读的角度还是应该能理解的。
这个“不老实”的说法是否可靠,我们不敢断定,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是被人当做笑料的,而这恰恰使我们看到他的“老实”。
而且,我以为,一个年轻光棍。
黄厚江作文课写出人物特点课堂实录

黄厚江作文课写出人物特点课堂实录《黄厚江作文课写出人物特点课堂实录》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
比如说,我们班的小明同学,他呀,特别爱帮助人。
有一次,我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疼得我直掉眼泪。
小明看到了,马上跑过来,把我扶起来,还关切地问我:“疼不疼呀?”然后,他又带我去了医务室,一路上都小心翼翼地扶着我。
这就是小明,一个热心肠的同学。
再比如,我们的语文老师,她的眼睛会说话。
要是谁在课堂上开小差,老师只要用眼睛一瞪,那个同学马上就会乖乖坐好认真听讲。
有一回,我偷偷在桌子下面玩橡皮,老师没有说话,只是看了我一眼,我就知道自己错啦,赶紧把橡皮收起来,认真听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通过这些具体的事情,是不是就能把一个人的特点写清楚啦?作文二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怎么写出有趣的人物特点。
先来说说我的好朋友小花,她是个超级小吃货。
有一天,我们一起去野餐,她带了满满一书包的零食。
刚到公园,她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包,开始大吃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这个好吃,那个也好吃。
”不一会儿,她面前就堆了一堆零食袋子。
还有我们的班长,他特别勇敢。
上次在操场上,有一只大虫子突然飞到了一个女同学的身上,大家都吓得尖叫起来。
班长勇敢地走过去,轻轻地把虫子拿下来,还安慰那个女同学不要害怕。
小朋友们,只要你们多观察,就能发现身边人的特点,然后把他们写出来哟!《黄厚江作文课写出人物特点课堂实录》作文一同学们,今天来学学怎么把人物特点写好。
比如说我的爸爸,他是个足球迷。
每个周末,只要有足球比赛,他一定会守在电视机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大声喊着:“加油!射门!”那兴奋的样子,好像他自己就在球场上踢球一样。
还有我的邻居奶奶,她特别勤劳。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能看到她在院子里打扫卫生,给花浇水。
到了下午,又忙着做各种好吃的点心,送给邻居们品尝。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多留意身边的人,就能写出他们的特点啦!作文二小朋友们,咱们一起看看怎么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感言】作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首要的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有准确的定位,对写作的一般规律有准确的把握和真正的尊重,致力于学生写作状况的改善和写作过程的优化。
如果总在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动脑筋翻花样,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写作课,学习怎样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板书“写出人物的个性”。
)师:那什么是人物的个性呢?生1:我认为是人物独有的特点。
(师板书“独有”。
)师:是的,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的独有的特点。
请大家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子,说说课文写出了人物怎样的鲜明个性。
生2: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老师教学生写字,就表现了老师慈爱负责的个性。
师:是的,这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个性。
除了通过事件写人物之外,还有许多细节也可以写出人物的个性。
《我的老师》中有能表现蔡芸芝老师个性的细节吗?生3:“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的细节,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亲切。
师:很好,这个细节就是老师充满爱的个性动作。
其他同学还能说说不同的例子吗?生4:动作描写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如《赵普》,他向宋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任用,他就反复推荐,气得太祖撕坏了他的奏章,他回去把撕坏的奏章粘贴好,第二天还是推荐这个人。
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太祖终于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表现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师:有很多同学学习文言文只注意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而这位同学从文言文中学习写作的手法,非常可贵。
生5:还有外貌描写。
鲁迅的胡子是“隶体的‘一’字”,头发是根根直竖的,这就写出了鲁迅的瘦削、严肃,表现了他的顽强、倔强与刚正不阿。
师:除了具体事件、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人物个性,一句话也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主要人物是那位船长,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的性格。
有同学记得吗?生6:“⋯⋯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反映了船长高度的责任感和舍身为人的精神。
师:大家能举出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的例子吗?(学生没有反应)《社戏》里面的双喜,大家还有印象吗?生7:有印象。
当大人们迟疑不决时,双喜大声地说:“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这些话反映了他的聪明,也使得大人放心地让“我”去看戏了。
师:是的,双喜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聪明能干。
因为消除了大人们的所有顾虑,主客观的因素都作了考虑,大人们相信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其实还有一句很能见出个性的话——生8:在偷豆子吃的时候,他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
师:通过上面的回忆学习,我们知道,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很多,事件叙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等等,都可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写出一个人物的个性。
具体要求是:用 8-10 分钟的时间,通过一两个片段,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人物的个性。
大家首先要想想你准备写谁,还要想一想他的个性特点是什么。
应该写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人,这样才容易写出他的个性来。
写身边熟悉的人可以,有同学愿意写我当然也行,但内容一定要具体。
下面请大家开始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好,时间到了,大家也都写得差不多了,没有完成的内容请课后继续写。
写作文,动笔写是提高的一个途径,评价、批改别人的作文,和别人交流写作的感受,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下面就请同学们相互批改,一篇文章要经过前后座两位同学的批改。
只要你认为他能够写出个性就可以打优( 80 分以上),个性鲜明的可以打得更高,没有写出个性的可以打不及格。
批改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认识,那种取一般化的折中做法最要不得,也就是最没“个性”的表现,希望你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认识,该打多少就打多少,坚持自己打分的标准。
(学生互相批阅作文,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同学们大都批改结束了,我们来一起交流。
有没有打60 分以下的文章,也就是不及格的?生1:有。
师(接过作文,读):他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
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
他十分爱动,但也十分爱睡觉,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
他爱吃,他什么都吃,也许是一头猪的转世⋯⋯好像还没有写完,认为他的作文不管怎么说还是可以及格的同学请举手。
(生 2 举手。
)生2:我觉得他写得蛮好的。
有肖像描写,而且还有动作描写,内容也比较集中。
师:你能说出被写的这个人具有什么个性吗?生2:他“贪吃爱睡”。
师:对,倒的确写出了人物贪吃爱睡的特点。
文章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生2:一个是肖像,“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一个是细节,“一张嘴巴里时不时地有东西在翻滚”。
师:大家想一想,“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样的肖像描写能表现“贪吃爱睡”的特点吗?生3:不能。
师:哪一处肖像描写能呢?生4:“他的睡相有趣极了,嘴巴在动,手里抓着东西,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
”师:对。
“好像是大熊猫睡成一团”的确能表现他特别能睡。
大家能一起修改一下,使句子的前半部分能更好地表现人物“贪吃爱睡”这个特点吗?生5:在“嘴巴”后面加一个词“一直”。
师:“嘴巴一直在动”,嗯,改得不错,但还可以更具体一些。
哪一位同学能在“嘴巴一直在动”后面再加一个句子,把这句话说得更具体一些呢?生6:加一句“总好像吃着什么最喜爱吃的东西”。
师:非常好。
生7:再加一句“还发出砸巴砸巴的声音”。
师:真是太好了。
其实还有一个句子可以改得更具体一些,哪个句子?生8:“手里抓着东西。
”师:你能改一下吗?生8:“手里总抓着一根火腿肠。
”(生大笑。
)师:是改得很好。
但总是“抓着一根火腿肠”是不是又过于绝对了,我想只要改成“手里总抓着吃的东西”就可以了。
大家同意吗?生(众):同意。
师:大家再看看,“有着一张圆脸,两个黑葡萄一般的眼睛,镶在眉毛的下方”这个句子应该怎样改呢?生9:应该突出他的胖,因为“贪吃爱睡”的人都是很胖的。
师:是很有道理,不过具体的修改,就留给这位同学自己了。
尽管这位同学的片段的确有些问题,但总的说,还是写出了人物个性特点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在 60 分以上。
大家同意吗?生(众):同意。
师:好,有没有两个人的评分差距比较大的?好比说我批优秀,他批良好。
——这也正是有个性的表现。
(生提供作文。
)师(接过作文):你们分别打多少分?生1:我打 85 分。
生2:我打75 分。
师:差距是蛮大的。
(师读作文)⋯⋯窗外是白茫茫的一片雪,突然马路上传来“嚓嚓”的扫雪的声音,一个人的身影也映入我的眼帘。
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年龄很大的老爷爷。
我急忙跑过去想劝他回去休息。
他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
”老爷爷的精神很让我感动,我就跑回家拿来笤帚,和老爷爷一起扫起了雪。
一边扫雪,我还一边和老爷爷聊天。
我起初不会扫,慢慢地就会扫了。
后面还有都是写自己感受的,我们就不全读了。
我们请打 85 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1:我认为文章对老爷爷的外貌描写很成功,写出了他乐于奉献的精神,语言也很生动。
师:再请打 75 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2:我认为她没有写出老爷爷的个性,所以应该打 80 分以下。
师: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
如果这篇作文是我批的话,我会打75 分。
尽管小作者的思想觉悟很高,但文中老爷爷的个性还不是很明显。
个性是一个人独有的特点,虽然这也是相对的,但“为人民服务”一般还不能代表某个人物的个性。
另外,写人的文章一定要集中地表现这个人物,后面写“我”的内容偏多了,未能集中地来写老爷爷这个主要人物。
其实,我给 75 分左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我觉得这位同学所写的人物,可能没有这个人或者没有这件事,就是说我对事件的真实性有点怀疑。
请问这位同学,有这样的事吗?生3:我听说过这样的事。
师:看来事情也不全是假的,但黄老师猜的也没有全错。
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片段中,哪些内容让我们觉得不太可信。
生4: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农民。
现在还有谁愿意义务扫马路上的雪呢?生5:这也不是绝对的。
但如果不交代具体的情况,老大爷这样做的确很危险,也会影响交通的,我想如果扫村口的路,就比较可信。
生6:老大爷的话,也不太可信,一个老农民不可能说出“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了,就让我在这里为大家服务吧”这样与身份不符的话。
师:这很有道理,这很像一个英雄人物说的话,或者一个领导干部说的话。
我想这与作者对这个人物不熟悉有关系。
写文章进行适当想象是必要的,但要合理,要切合人物的身份。
人物的语言是体现人物个性很重要的方法,但也一定要切合身份。
文章中有些细节,我觉得也可以推敲。
我再读一读,大家再想一想——“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一看就像是个农民,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
”啊,有同学要发言。
生7:离那么远,怎样可能看到“白白的发丝已爬上了他的额头”呢?生8:我觉得“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在扫着雪”也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因为老大爷并没有病。
师:都有些道理。
还有吗?还有一个细节得推敲——看来大家都没有劳动的体验。
啊,有同学发现了。
生9:“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一把扫帚”的“冻得发紫的双手”不真实。
师:为什么呢?生9:那么远,看不到。
师:你的确发现了问题,可对问题的原因认识得不够准确。
我想不是看不到,而是不可能。
黄老师有过几年的农民经历,数九寒冬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过,不管多冷的天,只要在劳动,双手就不可能“冻得发紫”,而且一般说穿着“一身厚厚的棉衣”的可能性也不大。
由这些可以看出,不写熟悉的内容,随意地写,或者人家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黄老师一开始就强调要写自己熟悉的人。
师:有没有哪两位同学共同发现一篇可以打90 分以上的优秀文章的?(有学生举手。
)师:请读一下片段好吗?生1(读):我的奶奶:奶奶是一位年近 70 岁的老人,她天天闲着没事,时常买菜烧饭,帮邻居调解矛盾,还经常为楼下的阿姨们洗洗衣服。
她只要一有事做就开心得不得了。
但是她不是每天都有事做,所以她经常觉得自己很无用,常常一个人坐着发愣。
奶奶觉得很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
难道她要孤独地度过晚年吗?决不,因为还有我呢。
奶奶很爱我,只要我去了奶奶家,奶奶的脸就会变成一朵花,连那深深的皱纹也变得⋯⋯师(对着另一位同学):你也给这篇作文打了 90 分以上,请你说说她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生2:能表现奶奶的善良和慈祥,我认为可以打 9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