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验报告 -

合集下载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七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七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七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七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地貌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实习前那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身穿军服,带上显眼的橙色实习证,我来到了工业设计中心总部,我们的金工实习的篇章就在这里打开。

对实习既有期待又有一丝丝恐惧的我们,来到了三楼的多媒体课室,听老师讲解金工实习的具体要求以及一些安全主意事项。

从书本上了解到金工实习是我们工科院校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实际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课以及其他后续课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铸工、锻工、焊工、热处理工、机械加工和钳工等工种的生产实践,使学生获得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工作准备条件。

同时也能加强劳动和纪律方面的锻炼,培养学生肯有踏实的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的精神。

和蔼可亲的老师让我们之前的恐惧消失一空。

她给我们简要介绍完实习内容后,还点出一些我们常犯的毛病,如:产观努力不够,不主动请教师傅,一到车间,就这台机床看一眼,那台机床摸一下,走马观花,不闻不问,自以为一看就懂,到头来,时间过去了,虽然下厂实习,但啥也没学到手,一问三不知;对生产条件比较差的车间产生一种反差心理,觉得平时在学校干干净净,男女同学西装革履,花花绿绿,可是一下到铸造车间,满地是沙了,灰尘到处飞扬,搅拌机、振动器、冲天炉噪音隆隆,第一感觉就是太脏。

因此,有部分学生怕脏怕累,不愿意跟师傅一起干活,也懒得去接近工人,害怕弄储自己的双手和脸蛋,束手束脚的最且还是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问题。

对于安全,大家都不敢马虎,老师列出的件件事例,都告诫我们―大意不得。

好!准备工夫全数做妥,开工!体力大挑战——钳工我们小组是班里最"幸运"的一组,why?因为我们第一天就分到了公认最累的工种―钳工。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汇总8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貌实习报告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貌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实习地点:xx自然保护区xx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xx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

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xx级实习时间:20xx-12-31二、实习内容1、xx自然保护区概况xx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

74平方公里。

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xx文化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xx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五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前言实习时间:某某年年7月7日——7月18日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实习目的: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实习概况:实习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1实习区概况2实习主要内容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一、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

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

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

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

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

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

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地层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1、元古界龙山组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10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10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10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概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配合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20__年7月13日,我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01级的同学在高老师和刘老师的带领下,到全国首批旅游城市之一的肇庆七星岩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和刘老师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本次实习从7月13日开始,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途经中山,江门等市,中午到达高要市,实习考察正式开始,首先在西江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再经西江大桥抵达肇庆市,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到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冲积平原与洪积扇之间的过渡地貌。

14日考察重点在七星岩风景区的地貌考察,主要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

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

二、实习内容7月13日早上,我们乘车出发,所经过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沿着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开辟的。

南方多丘陵,沿着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边缘建设公路难度一般都较低。

公路两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

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平原上。

下面我们就三天实习所考察的地貌类型来分类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1.滑坡与侵蚀阶地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本文目录地貌实习报告范文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地点:xx省富阳、xx、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xx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s=subtitle>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2) | 返回目录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xx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洪灿哲02地理科学023*******前言: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

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xx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xx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xx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xx市位于xx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_实习报告_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_实习报告_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一、: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本次实习共五天: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

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

三、实习内容:1、实习前的预备: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

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

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

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有关地貌实习报告4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貌实习报告4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貌实习报告篇1【摘要】本次河流地貌认识实习,主要是通过调查、观察漓江上游猫儿山漓江源头和会仙岩溶湿地,了解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以及河流的形成以及其他地形地貌。

【关键字】猫儿山湿地岩溶地貌1、实习内容及目的实习内容: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调查;猫儿山漓江上游源头的土壤、植被调查实习目的: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2、实习过程简述实习时间:第十八周(20xx 年6 月20 日—20xx 年6 月21 日)20xx年6 月15 日(星期五),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老师给我们大致讲述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并给我们介绍实习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20xx年6 月20 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两个半小时后便到达了猫儿山山门,然后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进入猫儿山自然景区,观察该处土壤和植被分布。

中午休息一个小时。

下午2 点再从山门开始沿另一个方向上山,目标为十里峡谷。

沿途观察植被分布。

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20xx-年6 月21 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会仙实习地,乘船进入湿地,游览一圈湿地,中途爬上该处的“龙山”,观察湿地地形地貌,于下午一点左右驱车返校;20xx年6 月22 日(星期五)—20xx年6 月24 日(星期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实习成果3.1 猫儿山3.1.1 基本情况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48 ′-25°58 ′,东经110°20 ′—110°35 ′。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境内山峦重叠,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

地貌学实习报告4篇地貌学实习报告篇1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

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

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

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一天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近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习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专业:目录一、实验内容要求二、坡地地貌倒石堆、坡积裙三、河流地貌曲流颈、牛轭湖、河床、河漫滩、浅滩、沙波、河流阶地、三角洲、三角湾、洪积扇四、岩溶地貌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五、冰川地貌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六、冻土地貌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七、荒漠地貌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八、黄土地貌冲沟、切沟,塬、墚、峁一、实验内容要求实验1:坡地地貌与流水地貌1.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2.由Google Earth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牛轭湖、分汊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实验2:冰川与冻土地貌形态1.查找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的实例,并注明经纬度及大体位置描述;2.查找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3.查找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实验3:岩溶地貌、荒漠地貌与黄土地貌1. 查找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2.查找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地貌实例,分析其可能的形成原因3.查找黄土丘陵区的冲沟、切沟,塬、墚、峁,黄土侵蚀丘陵形态实验4:海岸地貌1.查找海蚀崖、海蚀平台、离岸堤、潟湖、沙嘴、拦湾坝、连岛沙坝2.查找里亚式海岸、达儿马提亚式海岸、断层海岸、港湾海岸、峡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多种珊瑚礁海岸二、坡地地貌坡地地貌是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1.倒石堆:是一种坡地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 堆积成锥形体。

地貌名称:倒石堆,N30°-E101°,四川省康定县西北方向。

2.坡积裙:在坡面流水作用下, 被搬运到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的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 形似衣裙, 叫坡积裙。

纵剖面呈微凹下的曲线, 坡度一般为7°~10°, 边缘逐渐变缓。

地貌名称:坡积裙,N30°-E101°,四川省康定县。

三、河流地貌河流的水在流动过程中, 侵蚀形成沟谷地貌, 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 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称河流地貌。

1.曲流颈: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 这条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 形成狭窄的曲流颈。

地貌名称:曲流颈,N30°-E108°,重庆市复兴镇附近。

2.牛轭湖:截弯取直后, 弯曲河道被废弃, 形成牛轭湖。

地貌名称:牛轭湖,N29°-E106°,重庆市峡口镇附近。

3.河床:河谷枯水期河流所占据的谷底分。

地貌名称:河床,N32°-E119°,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4.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称为河漫滩。

河漫滩的形成的两个条件:河床侧方移动、洪枯水位变化地貌名称:河漫滩,N36°-E13°,甘肃省南部。

5.浅滩:浅滩是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

地貌名称:浅滩,N36°-E103°,甘肃省兰州市北部。

6.沙坡:沙波是河床中的堆积地貌。

沙波的脊线与河岸线斜交, 横剖面不对称, 陡坡朝向河流的下游, 达30°左右, 迎水面的一坡较缓。

地貌名称:沙坡,N29°-E116°,江西省湖口县西北方向。

7.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 原先的河谷底部( 河漫滩或河床) 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 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 称为河流阶地。

地貌名称:河流阶地,N36°-E101°,青海省簸箕湾北部。

8.三角洲:如果河流带来的泥沙超过海洋或湖泊的搬运能力, 则形成向海突出的堆积体, 平面形态像一个尖顶向陆的三角形, 称为三角洲。

地貌名称:三角洲,N27°-E121°,浙江省温州市东南部。

9.三角湾: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量很少的河口, 涨潮时潮流快速溯河而上, 强烈侵蚀, 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 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 强烈冲刷河道, 形成喇叭形的河口湾, 称三角湾。

地貌名称:三角洲,N30°-E121°,浙江省慈溪市。

10.洪积扇:河流在出山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称洪(冲) 积扇。

地貌名称:洪积扇,N38°-E106°,宁夏回族自治区崇岗镇西南部。

四、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 。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一个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及地下地貌形态。

1.天坑:又称竖井,是一种深度很大的垂向洞穴。

地貌名称:天坑,N17°-W87°,秘鲁的西南海岸方向。

2.溶蚀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其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 但规模比溶蚀漏斗大得多。

地貌名称:溶蚀洼地,N22°-E107°,广西武鸣县。

3.岩溶平原:岩溶平原是由岩溶盆地不断扩大而形成的,地表覆盖一层红土和散立的孤峰残丘。

地貌名称:N22°-E107°,广西武鸣县。

4.峰林:是高耸林立的散步石灰岩山峰的组合。

地貌名称:峰林,N24°-E104°,广西武鸣县。

5.孤峰:孤峰是在地壳相对长期稳定条件下, 峰林不断溶蚀降低的产物。

地貌名称:N22°-E107°,广西武鸣县。

6.残丘:准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

高度不大,一般由坚硬的岩层组成。

地貌名称:残丘,N34°-E117°,江苏徐州。

五、冰川地貌在高山和高纬地区, 气候严寒, 年均温在0℃以下, 常年积雪, 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 地表积雪逐年增厚, 经一系列物理过程, 积雪就逐渐变成微蓝色的透明的冰川冰。

冰川冰是具有塑性, 受重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 就形成冰川。

当今世界冰川覆盖面积为1550 km2 , 占陆地总面积的10% , 总体积约为2600 万km3。

冰川进退会引起海面升降和地壳均衡运动, 从而使海陆轮廓发生较大的变化。

冰川是塑造地形的强大外营力之一,仅次于河流经冰川作用过的地区能形成一系列冰川地貌。

1.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或雪线以上的一种冰川, 规模大的冰川可达数km2。

冰斗冰川的三面围壁较陡峭, 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冰斗, 冰斗内常发生频繁的雪崩, 成为冰雪补给的一个重要途径。

地貌名称:冰斗冰川,N63°-W150°,美国阿拉斯加州。

2.悬冰川:发育在山坡上,较短小,或当冰斗冰川的补给量增大, 冰雪向冰斗以外的山坡溢出,形成悬挂在山坡上短小冰舌。

规模小, 面积不到1 km2。

悬冰川的存在取决于冰斗冰川供给的冰量, 随气候变化而消长。

地貌名称:悬冰川,N63°-W150°,美国阿拉斯加州。

3.山谷冰川:有大量冰雪补给,冰斗冰川扩大后,大量冰体从冰斗中溢出进入山谷形成的。

山谷冰川以雪线为界, 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和消融区, 长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厚数百米。

单独存在的一条冰川, 叫单式山谷冰川; 由几条冰川汇合的叫复式山谷冰川。

地貌名称:山谷冰川,N63°-W150°,美国阿拉斯加州。

4.平顶冰川:发育在起伏和缓高地上的冰面平坦形如薄饼的冰川, 称平顶冰川(或高原冰川)。

是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过渡性类型。

周围伸出许多冰舌。

地貌名称:平顶冰川,N36°-E103°,甘肃鸡冠岭。

5.山麓冰川: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 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

地貌名称:山麓冰川,N60°-W13°,阿拉斯加州。

6.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 位于冰川源头。

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 , 三面是陡峭的岩壁, 底部是具有岩石磨光面的斗底, 向下坡有一开口, 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

地貌名称:冰斗,N63°-W150°,美国阿拉斯加州。

7.刃脊: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 冰斗壁后退, 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称为刃脊。

地貌名称:刃脊,N63°-W150°,美国阿拉斯加州。

8.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 峰高顶尖, 称为角峰。

地貌名称:角峰,N63°-W150°,美国阿拉斯加州。

9.U形谷:冰川谷的横剖面呈U 形, 故称U 形谷, 也称槽谷。

地貌名称:U形谷,N27°-E98°,独龙江。

10.峡湾: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 在岸边侵蚀成很深的槽谷, 冰退以后, 槽谷被海水侵入, 称为峡湾。

地貌名称:峡湾,N60°-E6°,挪威哈当厄峡湾。

11.冰蚀湖:冰蚀湖是在高山或高纬地区,古冰川流动过程中对岩性较软或破碎岩石带挖蚀而成的一种负地形侵蚀地貌。

地貌名称:冰蚀湖,N30°-E93°,青藏高原。

12.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 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 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

它们受冰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 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

地貌名称:冰碛丘陵,N29°-E5°,西藏波密。

13.侧碛堤: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

它在冰川谷的两侧成堤状, 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 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地貌名称:侧碛堤,N33°-E90°,西藏雪山。

14.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 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某一位置, 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 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 称终碛堤。

地貌名称:终碛堤,N38°-E96°,西藏格拉丹东雪山。

六、冻土地貌在极地和近极地区域,以及高山、高原地区,在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 气温极低且降水量少,地面裸露而无冰雪。

含有冰的地表土层, 称为冻土。

冻土随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冻融, 冬季冻结而夏季能融化的土层, 叫季节冻土,多年一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为多年冻土。

由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貌, 称为冻土地貌。

1.石海:在寒冻风化作用下, 岩石崩解破坏, 形成大片角砾,堆积在平地上, 形成石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