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俗世奇人》主要内容及故事介绍
俗世奇人的故事600字

俗世奇人的故事600字《俗世奇人》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
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俗世奇人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俗世奇人的故事1蕲川市副市长甄友仁被检察机关隔离审查了。
在隔离审查期间,他不是静思己过,而是一味思念起在位时的风光。
在位时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围着他转,只要他点点头,就有人给他送钱送物。
而现在每天被人看着,还要交代问题。
他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感到憋屈,于是,趁着看守人员不注意,一纵身从六楼的阳台上跳了下去。
他这一跳可把看守他的两个人吓傻了,他们以为这下甄友仁变成了肉酱,没想到甄友仁稳稳地站在了地上,像没事人一般。
待到甄友仁被重新带上楼来,惊魂未定的两个看守围着甄友仁看了一遍又一遍。
见他毫发无损,好奇地问:“你咋、咋还好好的呢?”甄友仁自己也感到奇怪,他说他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只感到落地时好像有人把他托住了。
两个看守说,这不是大白天说鬼话吗,他们看得一清二楚,甄友仁跳楼时,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哪来人托住他?两个看守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
市长得知这一情况后,慌忙赶到关押甄友仁的地方,单独召见了甄友仁。
市长问甄友仁是不是曾拜过高人,练了轻功。
甄友仁苦笑着摇了摇头:“我哪有什么轻功?”市长笑了,说他知道真人是不肯轻易露相的,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露这么一手还是很及时的。
市长站起身,在他肩头轻轻拍了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甄友仁是个老官油子,察言观色是他的看家本领,一听市长这话,就知道市长是在向他敲警钟,因为市长担心扯出萝卜带出泥。
甄友仁也想过,那样的话对谁都没有好处,留着市长在台上,对他还有个照应。
为免去市长的担心,他说:“我一切听市长的。
”市长轻轻笑了笑:“我知道,你是个明白人,又有一身绝技,这个我放心。
”见市长把话说到这个分上,甄友仁“扑通”跪在了市长面前,说:“市长,您一定要救我呀。
”市长上前扶起他:“你放心,只要你听组织的,一切都好办。
《俗世奇人》有关资料

《俗世奇人》有关资料一、关于作者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
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
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300字(通用3篇)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300字(通用3篇)俗世奇人读书笔记1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很好看的书,它叫做《俗世奇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不过就算没看过也没有关系。
我来帮你们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俗世奇人》主要讲了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不同。
然燕赵故地,血气方刚;水咸土碱,风习强悍。
近百余年来,举凡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
当我看到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是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出七块银元放在桌子上,他才肯治病,否则绝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
我就觉得虽然他的医术高明可是这钱也太贵了吧!真是认钱不认人。
可看到后来我才觉得他其实也是很善良的,他还免费给人看病呢。
又当我看到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了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子直淌汗,显然摔坏了胳膊,疼得够劲。
这句话使我充分地体会到了三轮车夫张四的痛苦,还将他的表情写的很传神。
这句话让我觉得作者写的很好。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古代的许多人物的故事如泥人张,刷子李,背头杨,蓝眼,张大力,苏七块等人的故事。
让我知道了许多民间故事。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2读完了《俗世奇人》后,我的心里感触很深。
《俗世奇人》这本书是作家冯骥才的代表作。
这本书里讲述的是水陆码头天津卫里的人和事。
这里的人都有一手绝活。
这里的人,不强活不成,因此出了许多绝人绝活。
如:泥人张、刷子李、苏七块、张大力……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泥人张了。
他捏的泥人惟妙惟肖,我仿佛都能从作者写的文字中看到他捏出来的泥人。
这都是作者的描写好啊!不单单是泥人张,这整本书都是这样的,让我认识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作者这种细致的描写方法真值得我学习!通过《俗世奇人》这本书,我还想到了许多。
在天津卫码头出的这么多“奇人”他们都是靠什么炼成的?都是靠勤奋地练习,不懈地努力!就像泥人张,他每天都去观院和饭馆观察各样的人,为的是捏各样的人。
就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捏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人。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一)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
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二)
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
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
(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科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
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个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1。
俗世奇人的故事200字概括

俗世奇人的故事200字概括摘要:1.介绍俗世奇人的含义和特点2.阐述俗世奇人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3.分析俗世奇人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4.总结俗世奇人故事的价值和启示正文:俗世奇人,顾名思义,是指在平凡世界中独具特色、出类拔萃的人物。
这类人物的故事,往往充满传奇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是一则关于俗世奇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年代,地点是我国的一个小镇。
这里,生活着一个名叫阿龙的年轻人。
他长得五大三粗,力大无比,但性格却十分谦逊,乐于助人。
在小镇上,阿龙的善良和勇敢闻名遐迩,人们都把他当作俗世奇人。
故事的开头,小镇上发生了一起火灾。
阿龙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救出了被困的居民。
他身上的伤痕,见证了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而在火灾之后,阿龙又将自己的土地贡献出来,为失去家园的灾民修建临时住所。
他的善举,让小镇的居民深感敬佩。
然而,阿龙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在他奉献自己的土地后,生活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困境。
但他并未因此懊悔,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他的努力下,小镇的灾民逐渐重建了家园,生活重归美好。
而阿龙也因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被人们誉为俗世奇人。
这个故事传达了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即使是平凡人,也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阿龙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让我们明白,俗世奇人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心怀善念,勇敢面对困境,乐于助人,我们也能成为俗世奇人。
总之,这个俗世奇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

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三岔河口那边那块地,各种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码头上的东西,一半是本地的特产,一半是南来北往的船儿捎来的新鲜货;外来的玩意儿招引当地人,本地的土产招引外来客。
于是,走江湖卖艺的都跑到这儿来赚钱吃饭,吃饭赚钱。
可是,要想在这儿立足就不易了。
谁知道嘛时候忽然站出一位能人高人奇人?把你一脚踢一个跟斗。
民国元年,一位打山东来的跤手无敌手。
个子大赛面墙,肩厚似牛臀,臂粗如大腿,光头圆脸冒红光;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
这小子拿手的本事是摔跤时,两手往对手肩上一搭,就紧紧抓住,腰一给劲,就把对手端起来。
你两脚离地使不上劲,他胳膊长你踢不上他,你有再好的跤法也用不上。
他呢?端着你一动不动,你再沉再重也没他劲大。
等你折腾够了,他把你往地上一扔,就赛给他玩够的小猫小狗,扔在一边。
据说他这手是从小练的一个怪招:端缸。
他爹是烧瓦缸的,开头叫他端小缸,天天端着缸在院里转;等他端缸赛端鸡笼子,便换大一号的缸,愈换愈大,直到端起荷花缸赛端木桶,再往里边加水,每十天加一瓢水,等到他端着一缸水在院里如闲逛,这门天下罕见的功夫就练成了。
天津的好跤手挺多,可是没人想出能治他的法儿来。
别以为这端缸的山东小子能在三岔河口站住脚。
一天,打河北沧州来一位凶悍的汉子,这汉子是练铁沙掌的。
人挺黑,穿一件夏布褂子,更显黑;乱糟糟连鬓大胡子,目光凶狠,一看就知不是善茬儿。
这人过去谁也没见过,他在山东小子面前一站嘛话没说,把夏布褂子脱下往后一扔,露出一身肉赛紫铜,黑红黑红,亮得出奇,肉怎么能这么亮?可是,端缸的山东小子没把他当回事,出手往他肩上一搭,跟手一抓,怪事出来了,居然没抓住;再一抓,还是没抓住,这黑汉子肩上的肉滑不哧溜,赛琉璃瓦,山东小子没遇到过这种肩膀这种肉,唰唰唰连抓三下,竟赛抓鱼,他忽觉不好——原来这黑汉子半个身子涂了挺厚的一层油,怪不得这么亮这么滑!可是抓不住对方的肩,端不起来,他的功夫就用不上了。
冯骥才《俗世奇人》主要内容及故事介绍

《俗世奇人》介绍《俗世奇人》这本书中既有作家想要肯定的人物,比如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他们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每个行当里的能耐人,他们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认真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
《俗世奇人》里还有一部分是褒贬都有的,比如苏七块,妙手回春的同时,缺少点医者仁心;蓝眼,火眼金睛的同时,缺少点自信。
还有一部分则是作家讽刺批判的对象,比如死鸟贺道台、酒里掺水的酒店老板、靠卖嘴皮子的杨巴等,在他们身上读者看到了良知和道德的欠缺。
作家用看似轻松的笔调,写出了对民族前途的忧思。
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刷子李》讲述了一个粉刷匠的传奇故事。
此人手艺极高,外号刷子李‘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
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一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么一个自信能干的人,在一次刷墙时一,被徒弟曹小三看到了“破绽”—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小说极力写徒弟的恐慌,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而师傅呢,却神情镇定地喊徒弟过来看“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原来是刚才抽烟时一不小心烧的一个小洞。
《泥人张》写了天庆馆里的一场小冲突:财大气粗的盐贩子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说他在裤档里捏泥人,泥人张没有回击,而是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飞快捏弄,随后手一停,原来是把海张五的脑袋捏了丢在桌上,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全是海张五的泥像,旁边贴着白纸条—贱卖海张五。
海张五只得花大价钱连模子带泥人全买走,才算平息了这场笑话。
俗世奇人的 主要内容

俗世奇人的主要内容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是讲述清末民初天津卫的手艺人的故事。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创作了大量的奇人奇事,这种情节的描写也借鉴了相声表演的模式,这在书中主要表现为“捧哏”、“逗哏”的情节模式。
《俗世奇人》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的笔意。
作者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他们或者狡猾,或者善良,或者贪财,或者孤傲,他们的故事精彩纷呈。
例如,刷子李如何把一张银元擦得雪亮,死鸟用计骗吃了张五爷的面条,张大力士能够一脚把头骨踢碎,酒婆的酒量……《俗世奇人》通过生动的小人物故事、精彩的情节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小说还通过对天津卫地域文化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例如,天津卫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等。
总之,《俗世奇人》是一部描写清末民初天津卫手艺人生活的小说,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世奇人》介绍
《俗世奇人》这本书中既有作家想要肯定的人物,比如刷子李、泥人张、张大力、狗不理等,他们具有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每个行当里的能耐人,他们对手艺的讲究,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认真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
《俗世奇人》里还有一部分是褒贬都有的,比如苏七块,妙手回春的同时,缺少点医者仁心;蓝眼,火眼金睛的同时,缺少点自信。
还有一部分则是作家讽刺批判的对象,比如死鸟贺道台、酒里掺水的酒店老板、靠卖嘴皮子的杨巴等,在他们身上读者看到了良知和道德的欠缺。
作家用看似轻松的笔调,写出了对民族前途的忧思。
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
《刷子李》讲述了一个粉刷匠的传奇故事。
此人手艺极高,外号刷子李‘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
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一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么一个自信能干的人,在一次刷墙时一,被徒弟曹小三看到了“破绽”—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小说极力写徒弟的恐慌,怕师
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而师傅呢,却神情镇定地喊徒弟过来看“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原来是刚才抽烟时一不小心烧的一个小洞。
《泥人张》写了天庆馆里的一场小冲突:财大气粗的盐贩子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说他在裤档里捏泥人,泥人张没有回击,而是左手伸到桌子下边,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飞快捏弄,随后手一停,原来是把海张五的脑袋捏了丢在桌上,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全是海张五的泥像,旁边贴着白纸条—贱卖海张五。
海张五只得花大价钱连模子带泥人全买走,才算平息了这场笑话。
《苏七块》中,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正骨医生,他的正骨手法,不像治病,倒更像变魔术“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一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医术高明的人,在天津卫挂头牌,但是这个苏医生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儿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绝不搭理。
苏七块的外号也正从这来。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牙医华大夫,面对摔坏胳膊的三轮车夫张四,苏七块对他的疼痛叫声无动于衷,因为车夫拿不出七块,而华大夫从后门绕出,悄悄把七块银儿给了张四。
张四的胳膊捏了几下就接好了,苏大夫送了药,而后又把七块钱还给华大夫,并
告诉华大夫,不是自己心不善,而是规矩不能改。
《蓝眼》讲述了古玩行的故事,蓝眼是江棠的外号,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令看画,善长识别假画。
蓝眼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关键是“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蓝眼鉴定了一幅名为“大涤子湖天春色图”为真画,花了十八两黄金买下。
正得意时一,外面出来流言,说裕成公的这幅画是假的,而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里有真画。
裕成公的老板咚五爷也心里发毛,请蓝眼去崔家看看。
蓝眼去崔家发现自己这次看走了眼,和咚老板商量花了七十两黄金买下崔家的真画,回家一比,却发现,原先那幅是真的,刚买下的反倒是假的。
自此,他得了一场大病,从此躺下,再没起来。
《死鸟》中,死鸟是贺道台的雅号,他有两样能耐,伺候头儿,伺候鸟。
伺候头儿就是拍马屁,当撒气篓子;伺候鸟,是因为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经他那双小胖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
但是贺道台最后却栽在了一只八哥身上。
这只八哥是林先生送他的,极难驯服,但模仿性又很强,能熟记人们平时一随意说的种种话,比如贺道台跟夫人说的“太太起痒子了吧”。
贺道台得意这鸟,一日把裕禄大人请到家做客,八哥听到“裕禄”二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爹起来,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至此给贺道台惹了祸,等贺道台去抓扯它笼子时一,它飞出来,落在树上,学
着贺道台骂道‘死鸟,死鸟。
”自此,贺道台得了这个外号。
《酒婆》里,写了一个孤苦无助的老婆子,每天花两角钱来买醉。
酒婆没有名字,衣衫破烂,头发乱、脸色黯,赛个叫花子。
她生活的辛苦不用多说。
喝酒也不是什么特别的技能,可是冯骥才却写出了这个酒婆喝酒后的醉态,极为有仙气,‘土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毒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转的大伞”。
小说的重点其实不在酒婆,她的醉酒之美和卖酒人的丑形成鲜明对比,“老板人奸”,只四个字就概括了这个首善街上酒店老板的特点。
他往酒里掺水,大家明知这一点,却谁也不捅破这一层。
等到老板娘怀孕,老板良心发现,不再掺水时,悲剧就发生了,酒婆不明状况,在本该酒醒的十字路口,遭遇惨事。
老板却开始怀疑自己想做好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