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情景式名句默写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1-4情景式默写

高一语文必修1-4情景式默写

高一语文必修情景式默写〔一〕《赤壁赋》1、概括了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2、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___ , ____ , ____ ,。

3、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____ ,。

4、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____ ,,____ ,。

5、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____ ,。

6、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____ ,。

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____ ,。

8、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____ ,。

9、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 ,。

10、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____ ,。

11、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____ ,。

12、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____ ,。

〔二〕《诗经》1、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 ,。

2、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____ ,,____ ,。

3、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 ,,____ ,。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 ,。

4、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____ ,。

5、女子明确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____ ,。

〔三〕《离骚》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阔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 ,。

2、____ ,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3、《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____ ,。

4、《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____ ,。

5、《离骚》中屈原用荷花明确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____ ,。

6、《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明确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____ ,。

必修一情景式默写

必修一情景式默写

《劝学》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2、,,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师说》情景式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式默写(含《论语》《屈原列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情景式默写(含《论语》《屈原列传》)

《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沁园春·长沙》中“,”描绘了一幅“同学少年”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4、《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青年志士搏击时代风雨、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5、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再别康桥》1、《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1.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两句是:,。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3.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4.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

”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论语》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论语·为政》中““,。

部编版必修上册情景默写大全

部编版必修上册情景默写大全

部编版必修上册情景默写大全部编版必修情境式默写1.劝学(上册)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5.《荀子·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荀子·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必修一语文情景式默写经典实用版

必修一语文情景式默写经典实用版
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添加标题 02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 真实意图另有所指:今者项 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添加标题 04
4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 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
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它警示人



[“

”(纪念
刘和珍君),黑暗至极,说什么话也没有用了,只
添加标题
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
添加标题
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添加标题
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 句子: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
添加标题
点明时间地点环境的句 子:独立寒秋,湘江北 去,橘子洲头。
添加标题
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
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
题:


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
易水岸边。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
吟唱了“

。”以此来
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
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 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题: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0.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一一.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
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
了这种情感,这两句
是:


一二.《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 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语文必修一情景式默写

语文必修一情景式默写
二.表现宾客在与荆轲临别时悲伤的句子是:士 皆垂泪涕泣。
三.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
四.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 是: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产品品鉴会活 动方案
汇报人姓名Leabharlann 一.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 空”;俯瞰:“鱼翔浅底”。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携来百侣 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三.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添加标题 评论“真的猛士”的句子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 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添加标题 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添加标题 让作者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的语句是:惨 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4.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 的句子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
五.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 悲哀。(这是批判 “庸人”的句子)
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 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
《荆轲刺秦 王》理解性 默写
一.荆轲高歌的诗句(唱词)是“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也是 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 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二.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 语句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

必修一到必修四情景式默写(答案版)

必修一到必修四情景式默写(答案版)

必修一——必修四情景式默写(一)《诗经•卫风•氓》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11、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1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离骚》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6.《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7.《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8.《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必修一到必修四情景式默写(问题详解版)

必修一到必修四情景式默写(问题详解版)

必修1——必修2情景式默写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文公认为秦国有恩于自己的句子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晋文公从“仁”的角度认为不应该挑起与秦国之间的战争的句子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认为攻打秦国是不理智的的句子是:失去所与,不知。

从“武”的角度剖析与秦战争利弊的句子是:以乱易整,不武。

(二)《荆轲刺秦王》1.《荆轲刺秦王》里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句子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 《荆轲刺秦王》里表现同仇敌忾的句子是: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荆轲刺秦王》里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壮气氛的句子是: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三)《鸿门宴》1.樊哙用比喻句来形容情况危急,不必告辞的句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写做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在意小谦让的句子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必修二(四)《诗经•卫风•氓》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9.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11.表明女子打算结束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五)《诗三首》1.曹操《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诗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曹操《短歌行》中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句子: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案(一)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案(二)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作品)中的“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2、“,”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劝学》理解性默写答案学案(一)答案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案(二)答案1、荀子学不可以已2、学不可以已3、《劝学》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理解性默写学案(三)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案(三)答案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学不可以已。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理解性默写学案(四)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2、学不可以已1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6.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2.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三省乎己23. 学不可以已24. 学不可以已25.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7.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赤壁赋》名句默写学案(一)一、识记性默写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2、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3、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4、----------------------------,渺沧海之一粟。

5、挟飞仙以遨游,---------------------------------。

6、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

7、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而不知其所止。

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0.耳得之而为声,---------------------------------。

二、理解性默写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

2、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演化而来。

3、在【赤壁赋】中,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的观点。

4、【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5、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天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6、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在【赤壁赋】中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

它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7、【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的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8、【赤壁赋】中,写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中,驾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并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得超然之乐的语句是:--------------------------,-----------------------------;---------------------------,-----------------------------。

9、【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