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学习《劝学》的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学习《劝学》的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劝学》这篇文章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落实字词,更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结构,以读带写,边读边写,让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劝学师说论证思路及方法

劝学师说论证思路及方法和那可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呀!它们在论证思路和方法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呢。
先来说说吧。
荀子那是苦口婆心,用了好多形象的比喻来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就好像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多像我们的成长呀,通过不断学习可以超越前人呢。
他还把学习比作不断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积累,就会有惊人的成果嘛。
他用这些具体可感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就像那水滴石穿,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哟。
再看看,韩愈那可是毫不含糊地阐述了他对从师学习的看法。
他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开篇,直接点明了老师的重要作用。
然后通过对比那些“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这就好像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很高,对自己却很宽松,是不是很讽刺呀?他还强调了无论身份贵贱、年龄大小,都可以互相学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多有魄力呀!这种平等的学习观念在当时可是很先进的呢。
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告诉我们学习的道理;而则像是一位勇敢的斗士,大声疾呼要重视师道。
它们一个注重道理的阐释,一个注重观点的表达。
在论证方法上,它们都善于运用比喻呀。
里那些生动的比喻,让我们对学习的过程和意义有了直观的感受。
里的对比手法也用得恰到好处,让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暴露无遗。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写文章也好,讲道理也罢,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才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嘛。
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不也应该借鉴这些古人的智慧吗?我们要像里说的那样,不断积累,持之以恒地学习。
也要像里倡导的那样,尊重老师,敢于向别人学习。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呀,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们要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别小看了这些古老的文字,它们蕴含的道理可是能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和利用吗?。
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

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劝学的观点。
在本文中,我将利用论证方法,对荀子的劝学观点进行论证。
首先,荀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积累才能获得知识,才能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用“器械之用,寝食之道,眉寿之具,治国理财之法”,来比喻知识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其次,荀子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他认为,学习需要专注、虚心和刻苦。
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真正吸取知识的精华。
荀子说:“学内外之务,德业之要者,须心之以恭,意之以敬。
”这说明了学习的过程需要谦虚和敬畏心态,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
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
他说:“学者务实行其学,非实行,虚悬空言,埋没终身。
”这意味着学习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真正价值。
学习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增进个人的修养和改善社会的状况。
最后,荀子还提出了学习的时机和态度。
他认为,学习不分年龄和经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应该有学习的心态。
他说:“虽有大贤之人也,必有可学焉。
”这说明了,不管我们的知识水平有多高,都应该保持谦虚和不断进取的态度,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论证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荀子劝学的观点是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它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时机和态度。
我们应该秉持荀子的观点,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个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劝学》的论证方法

《劝学》的论证方法本文一开头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一段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本文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地论述的,而是运用了五个比喻,具体生动地阐明了学习的意义。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启示人们:只要不倦地努力学习,就能获得知识,后来者居上。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说明事物是可以改造的,并且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变得更有用。
这三个比喻,说明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
五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并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改造。
在形象设喻进行说理的基础上,最后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调强广泛地学习,经常检查省察自己,是增长才干、改造本性的先决条件,再次强调了学习的意义。
第二段从善于“假物”(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来论述学习的作用,并以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对学习的作用作了深刻的阐述。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这个对比说明了向客观事物学习的重要性。
“輮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輮而望”喻不假物;“登高”喻假物。
假物与不假物,效果截然不同。
形象的设喻,鲜明的对比,深刻地阐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学习的重要作用。
接着又连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的本性并没有差异(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但如有所假(高、风、舆马、舟楫)就能收到“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样好的效果。
通过上面几个具体而浅显的比喻,最后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肯定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的议论方法

学习《劝学》的议论写法
学习不能停止
(一篇短小的议论文)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你看,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你看,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学习还可以改变自我。
比如,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的标准了。
即使它又被晒干枯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能取直,刀剑靠近磨刀石(磨过)就变得锋利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还可以改变自我,所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而言,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首先,高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可以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以羊角对比竹子,羊角硬而脆,可一旦碰到外力就会轻易折断;竹子虽然柔而不折,外力一过,它能够屈能而伸、持久不断。
同样的道理,人的学问如果只会其中一门学问而不懂得其他的学问,就像羊角一样,外力一碰就会断掉;而如果人广泛的掌握了各种学问,就像是竹子一样,遇到困难就能够灵活应对。
这种"他山之石"的论证方法相当生动地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高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可以运用"以偏概全"的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以医生和乡愿为例,指出医生不局限于一种疾病的治疗,而是要通晓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病因,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学问如果只放在一个方面,只是片面追求单一的成功,是远远不能满足综合素质的要求的。
只有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才能够在考试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再次,高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可以运用"综合比较"的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以牛欲对比人性,指出牛欲满足者就会停止进取,而人性却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欲望,它能够推动人们前进。
通过这种比较,荀子提出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高考也一样,不应该满足于一次高分,而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争取更好的成绩。
最后,高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可以运用"引用权威观点"的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引用了一句话:"盖取诸儒,取诸骐骥",这是荀子所崇拜的古代学者的观点。
通过引用这句话,荀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借用权威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高考议论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引用权威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综上所述,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是十分关键的。
以荀子《劝学》为例,可以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以偏概全"的方法,"综合比较"的方法和"引用权威观点"的方法进行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荀子《劝学》为例谈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1引用论证所谓引用论证,就是在高考议论中引用名言、谚语、诗文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即“引”;二是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主旨充分联系起来,即“证”。
许多考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就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需要予以克服矫正。
1﹒1例文展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言“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这是“引”。
之后,荀子例举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点例,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是“证”。
文章有“引”有“证”,“引”“证”结合,显得逻辑严密,颇具说服力。
1﹒2佳作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
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
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节选)这篇2016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段首引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的名句作为分论点,以强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随后,考生对自己确立的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析,并例举了“司马迁壮游九州”“唐玄藏西行万里”“孔仲尼东游列国”“苏东坡被贬黄州”四个点例,进一步论证了“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这一观点。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例举四个点例之后,文章就戛然而止了,显得有些突兀,也欠严谨。
考生最好再用几句高度概括的文字进行简明扼要的析例,既能升华主旨,又能首尾呼应,如此严密自如的行文,自然更易获得阅卷者认可。
2比喻论证所谓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在高考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但是考生在使用比喻论证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2﹒1例文展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的《劝学》,原本就是博喻的典范,比喻论证无处不在。
而且荀子运用比喻往往取材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并包含丰富含义,因此,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例文中,荀子使用“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輮轮不挺”三个喻体,论证了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可以完成自我超越,也可以改变自我,成为合乎道德规范之人的观点。
这正如梁启超在其《荀子柬释》中所说:“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
”3归纳论证所谓归纳论证,就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论证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先列举事例,然后归纳共性,最后揭示实质。
当然,写作时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如果例举的多个事例构成排比,能够增强文章语势。
3﹒1例文展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先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跂而望”与“登高博见”两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凸显了“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也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面以“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四个点例,雄辩地论证“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至此,荀子也就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自己的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2佳作分享纵览古今,凡是在文字上有所造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特色。
文笔犀利,针砭时弊,讽刺讽刺,讽的是溜须拍马的小人,刺的是腐朽落后的社会,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语言平实,流露坦诚,游记游记,游的是黄沙满天的撒哈拉,记的是异国生活的艰辛与幸福,这是“走遍万水千山,等待雨季到来”的三毛。
一个是以笔作匕首专刺旧社会的革命斗士,一个是拿笔当针于新时期织就新生活的勇敢女性。
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敢于在身处的环境中大声喊”不”,作出个性化的选择,并为之奋斗。
言而总之,因为独一无二,因为真实,他们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当然也守得云开见月明。
(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守住自我》节选)4类比论证所谓类比论证,就是类推、比较论证的意思。
也即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
在具体的写作中,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等。
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材料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富于哲理性,能使文章观点鲜明深刻。
4﹒1例文展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运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两个事例,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或者说是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从“物事”的角度进行例举。
事实上,所有的写作都不可能为写物而写物,写物的终结目的,还是为了写人。
于是荀子顺水推舟,类比得出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论,也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
正如其《性恶》篇中所说:“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4﹒2佳作分享燕子对鸣,才能微雨双归;鸳鸯互啼,才能相对浴衣;母牛长哞,才能母子相依。
而苍狼厉嗥,才能唤来群狼共御敌;雄鹰尖唳,才能威慑敌胆所猎无失。
如果你在人群里失去共同语言,无可奈何地沉默,那你就是可怜的“落花人独立”。
沟通需要语言,语言是沟通的加速度。
(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沟通的加速度》节选)5假设论证所谓假设论证,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
在高考作文应试中,假设论证是写作的救命稻草,如果考生遇到写作的瓶颈而无法继续行文之时,不妨使用假设论证救场,一定会让考生获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5﹒1例文展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从反面假设设例,如果“不积跬步”,就“无以至千里”;如果“不积小流”,就“无以成江海”,在前文正面论证的基础上,继续从反面予以论证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事实上,举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不断自我完善的。
就如俗话所言: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纳百川,故能成其大。
5﹒2佳作分享其实,历史已不正一次向人们鸣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能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精兵简政,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宠然大物的“东洋驴”呢?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善纳人言》节选)6对比论证所谓对比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用正面的或正确的观点同反面的材料或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能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能给阅卷者以鲜明的印象,为获得高分打下基础。
6﹒1例文展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对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对比,从而凸显了“不舍”的重大意义。
之后,荀子又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至此,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对比,荀子强化了“持之以恒”“用心专一”的观点。
6﹒2佳作分享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纪念馆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的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伟大!”(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