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版 小学六年级寓言故事训练

合集下载

学生版小学六年级寓言故事训练

学生版小学六年级寓言故事训练

寓言故事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参考答案:1.(1)不(2)跑(3)你(4)因此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言故事2: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参考答案:1.(1)坐-座(2)反-返2.D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4.(1)(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六年级寓言类阅读练习题

六年级寓言类阅读练习题

六年级寓言类阅读练习题从古至今,寓言一直是儿童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它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故事给孩子们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育和生活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带来几则六年级寓言类阅读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目一:小兔子爱跑步从前,有一只小兔子,它非常喜欢跑步。

每天早晨,它都会觉得精神抖擞,整个身体都充满了活力。

小兔子的好朋友小熊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去问小兔子为什么会喜欢跑步。

请你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小兔子为什么喜欢早晨跑步?提示:运动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体健康。

2. 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可以让人保持健康?题目二:勤劳的蚂蚁和懒惰的蝉从前,有一只蚂蚁和一只蝉住在同一个花园里。

夏天时,蚂蚁忙着收集食物,为将来的冬天做准备。

而蝉则整天唱歌,不为自己的未来操心。

冬天来了,蚂蚁有足够的食物过冬,而蝉却挨饿了。

请你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为什么蚂蚁要忙着收集食物?提示:蚂蚁知道冬天没有食物,所以要提前存储食物。

2. 你有没有类似于蚂蚁的习惯,为什么?题目三:乌鸦和狐狸从前,有只乌鸦抓到了一块奶酪,它飞到了树上。

过了一会儿,一只狐狸走过来,看到了乌鸦的奶酪。

狐狸便假装夸奖乌鸦,结果乌鸦高兴地叫了一声,奶酪掉落在地上被狐狸拿走了。

请你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狐狸是如何夸奖乌鸦的?提示:狐狸称赞乌鸦的声音好听。

2. 你觉得乌鸦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被欺骗?题目四:乌龟和兔子的比赛从前,乌龟和兔子决定比赛跑步。

比赛开始后,兔子大大领先于乌龟,它觉得乌龟跑得太慢,就在半路上睡着了。

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已经到终点了。

请你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兔子为什么会输给乌龟?提示:兔子过于自信,不珍惜时间。

2. 你觉得比赛中的“稳扎稳打”重要吗?为什么?通过以上阅读练习题,我们不仅可以锻炼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从中学会一些道理和智慧。

希望大家在参与练习的同时,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六年级伊索寓言练习题

六年级伊索寓言练习题

六年级伊索寓言练习题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传奇寓言作家伊索所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动物、植物等生物的形象,寓意深远地表达了人类的行为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练习的伊索寓言题目,帮助他们通过阅读与思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1. "勇敢的小老鼠"故事梗概:一只被猫追赶的小老鼠逃进一个密室,发现一颗有毒的葡萄。

它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不去吃葡萄,但猫可能会抓到它;二是吃了葡萄,也许会中毒。

最终,小老鼠选择了不吃葡萄,因为它认为冒险吃葡萄不值得。

2. "好心肠的乌鸦"故事梗概:一只乌鸦在口渴时找到了一口水源,但水位太低,无法直接喝到水。

乌鸦聪明地将水位提高,使水足够多,最终解了渴。

3. "骑狮子的人"故事梗概:一个年轻人骑在狮子背上,炫耀自己的力量,引来了众人的赞叹。

有人问他,如果狮子反过来攻击他,他该怎么办?这个年轻人没有答案,被嘲笑了。

4. "乌鸦和狐狸"故事梗概:一只聪明的乌鸦捡到了一块奶酪,狐狸看见后,用甜言蜜语取悦乌鸦,乌鸦被夸奖得意起来,不小心让奶酪掉了下来,被狐狸抢走了。

5. "蚂蚁和蜜蜂"故事梗概:在严冬时节,蚂蚁和蜜蜂都为自己的养家糊口忙碌着。

蚂蚁忙着搜集食物,而蜜蜂则忙着为自己的家筑巢存蜜。

当春天来临时,蚂蚁的家温暖而富足,而蜜蜂则因为没有储存足够的蜜而无家可归。

6. "笨狼与聪明的狐狸"故事梗概:一只笨狼一直被猎人追赶,途中遇见了一只聪明的狐狸。

狐狸建议笨狼装病,让猎人不再追赶,这个计策成功了。

但狐狸为了自保,背弃了并没有生病的笨狼。

7. "渔夫与小巫婆"故事梗概:一个渔夫捕到了一只小巫婆,小巫婆请求渔夫放了她,并承诺将来帮助渔夫。

渔夫答应了,放了小巫婆。

几年后,渔夫陷入危险时,小巫婆出现并施以援手,救了渔夫。

寓言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寓言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寓言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寓言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寓言故事包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小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既可以用于娱乐,又可以学习人生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寓言一一只老鹰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幸被枪弹击中。

这事恰被一只公鸡看见了。

它躲在草丛中窥视了半天,发现这只老鹰的确死了,便“勇敢”地冲过去,用喙和爪子与死老鹰战斗,并大喊道:“你们快来看呀,老鹰被我征服了。

”母鸡和小鸡们从四面八方跑来,它们夸不绝口:“公鸡真了不起!”“公鸡是我们的英雄!”公鸡听到这些议论,趾高气扬,十分得意。

不料这时又飞来了一只老鹰,公鸡抬头看见,忙失魂落魄地逃命,一头钻进鸡笼里。

狼和狐狸有一只母狼,生下一只又高大又强壮的小狼,它的力气、身材和敏捷各方面,都超过其他所有的`狼,所以狼们送它一个叫“狮子”的外号。

这只狼身材虽然高大,头脑却很笨,以为狼们给它“狮子”这个外号是对它的敬意,便离开狼群,去和狮子做伴。

一只狐狸看了这事,便说:“我不希望自己学你这种自大自夸的行为,因为你在狼群里,的确像一只狮子,但是在狮子的面前,你仍是一只狼啊!蚊子和牡牛一只蚊子停在牡牛的角上,不久,它想飞到别处去,于是它发出“嗡嗡”的声音,问牛是否愿意它离去?牡牛听了,冷然地回答说:“我不知道你来了。

你走了,我也不会觉得失去了你。

”小羊和狼一只小羊站在屋顶上,自以为毫无危险,胆气不禁一壮,刚好一只狼走过,小羊便开口向狼辱骂。

狼向上一望说:“噢!我听到你的辱骂了,但这并不是你在骂我,而是你站着的屋顶在辱骂我呀!”1.寓言,以_______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_________化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2.后三则寓言选自《__________》。

3.分别写出四则寓言的寓意。

一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比喻拟人2.伊索寓言3.一则:弄虚作假,喜欢吹牛的人,迟早是要被事实戳穿的。

六年级编写寓言故事

六年级编写寓言故事

六年级编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六班级编写寓言故事,欢迎查阅,六班级编写寓言故事1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决定,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

”庄子见鲁王仔细听着,之后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必须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推荐:“您如果认为我决定得不正确,能够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

但是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

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

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灵敏,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

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

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代替实质。

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六班级编写寓言故事2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

他说:“能够,待我收到租税后,立即借你300两银子。

寓言故事六年级(通用26篇)

寓言故事六年级(通用26篇)

寓言故事六年级(通用26篇)寓言故事六年级(通用26篇)寓言故事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寓言故事六年级(通用2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寓言故事六年级篇1《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在梦中,和上帝一起散步于海滩。

许久,那人回头,看见海滩上有时出现两双脚印,有时只有一对脚印。

于是那人问上帝:“仁慈的主啊,你曾说要陪伴我一生,为什么在我得意的时候,我发现身后的沙滩上有两双脚印;在我绝望的时候,却只有一对脚印,你为什么要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我、不理我、抛弃我?”上帝无限慈爱地望着他说:“可爱的孩子,我可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啊,在你得意的时候,我陪伴你,给你力量、给你勇气;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是我抱着你、背着你一起前进的,所以那个时候就只留下了我的一对脚印。

”上帝只生活在天堂里,与上帝一起散步也只会出现在梦中。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却真的需要有一个能在困境中、在失意时能够“抱着你、背着你前进”的人。

不可否认,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有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脚印,也有别人搀扶、提携留下的痕迹。

我们常常会孤独无助,常常会失意落魄,我们太需要别人的帮助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安慰抚摸、扶持协助,哪怕是能抱着你、背着你行一小段路。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虽然不是上帝,但比上帝更让你感到亲近和温暖。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能忘,脚印默默无言,却可以让你享受一辈子。

脚印是人的一生中最忠诚的朋友,无论你成功失败,无论你喜悦忧愁,脚印永远伴随你,不离不弃。

当你身处逆境或困境时,脚印也许是苦涩艰辛的,每一步都会写满痛苦与忧怨,但此时此刻,你不迈开腿就意味着退缩,意味着无能,意味着失败,只有坚定地、勇敢地走过去,自己去踏平横亘在面前的荆棘坎坷,前面就是一片天。

脚印记载着一个人的思想,反映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六年级毕业阅读训练——寓言篇

六年级毕业阅读训练——寓言篇

多变的狐狸很久以前,“森林学校”里有两个学生:野兔和狐狸。

野兔学习很认真,他总是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狐狸的学习稍差些。

所以,它一见到野兔,就很客气地打招呼,问一声好。

野兔也总是以礼相答。

过了几天,野兔由于生病,学习成绩下降了,落到了狐狸后面。

病好后,他就背上书包去上学。

路上,他遇到了狐狸。

“狐狸同学,你好哇!”野兔先向狐狸打了一个招呼。

狐狸好像没听见,仍旧向前走。

怎么了狐狸你不认识我了吗野兔跟上去问接着说我是你的同学野兔呀“谁知道你是哪里的一只野兔子,竟敢和我称同学。

哼,走开!”狐狸不屑一顾地回答。

野兔感到很委屈,他一声不响地来到学校,开始努力学习起来。

又过了几天,野兔的成绩又名列前茅了。

这天放学后,野兔又遇到了狐狸。

“啊,野兔,你好呀,我是你的好同学狐狸”,狐狸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亲热地说。

但是,野兔走开了,他不愿再和多变的狐狸交朋友了。

1.文中加粗的“落”字应选择读音_____①l4②l4o③lu︿“背”字应选择读音_____①b8i②b5i2.给画“_____”的段落加标点。

3.用“‖”线把短文分成四段,并写出三、四段的段意。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狐狸是“多变的”,但是引起它多变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有头驴子,听到人们骂它“蠢驴”,很不服气。

它想学样本事,气气人们。

驴子想:我跟谁学本事呢?对了,跟老虎学捕食。

啊,不行,它虽然有本事,可太凶残了。

对了,跟孔雀学化妆。

啊,不行,它虽然有本事,可太爱打扮了。

对了,跟蜜蜂学建筑。

啊,不行,它太劳累了。

哎,跟谁学好呢?‖驴子思前想后,觉得没有合适的本事可以学。

于是,它决定拜访猴子,请它出出主意。

六年级寓言童话故事大全【四篇】

六年级寓言童话故事大全【四篇】

六班级寓言童话故事大全【四篇】1.六班级寓言童话故事:旅行家小天鹅天鹅妈妈生了很多蛋,孵出了很多只小天鹅。

天鹅妈妈很兴奋,她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有了你们妈妈很兴奋。

你们可要知道我们是真正的侯鸟哟,以后个个都要争取当一名超卓的旅行家啊!”从今,小天鹅们便开始刻苦地练习飞行的本事,渐渐的他们都会飞了,可以飞到南方去了。

不过有一次他们的飞行并不太顺当,有几只小天鹅被猎人抓去了,猎人把他们卖到了饲养场,赚了很多的钱,小天鹅们可是得不到自由了。

可是被关在饲养场里得小天鹅们却照常不断地练习飞行和游泳,有几只家鹅笑话他们说:“伙伴们,你们不用再这么刻苦地练习了,这里不愁吃,不愁喝的,你们还是老诚实实地做一只家鹅吧,像我们一样在这里生活地也很好哇!”但是小天鹅们不理他,还是继续在练习。

后来被饲养主看到了,就用铁链子把他们锁了起来。

小天鹅们还是很顽强,用劲地挣扎,最末到底脱离了绳锁逃跑了出来。

他们用劲地追呀追呀,到底追上了妈妈和兄弟姐妹们的队伍。

天鹅妈妈兴奋地说:“孩子你们真棒,靠着自己的努力,你们已经是超卓的旅行家了!”从今,天鹅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逍遥自若地过着快活的旅行生活!2.六班级寓言童话故事:小动物做耳朵传奇很久很久以前,很多小动物都没有耳朵,兔子的耳朵也并不都是长的。

那时人类还没诞生,动物们友好和谐地相处。

有一天,一只秃耳朵的小白兔长途跋涉到了远方的森林去拜见他的亲戚--比得兔和本杰明。

他回来时带回了一个消息:那里的兔子都长着长长的耳朵,可美丽啦。

假如自己的邻居们也拥有各种美丽的耳朵,那该多美好啊。

于是他提议:“不如我们来竞赛,看谁做的耳朵更美丽。

”在头上弄一对耳朵终究会不会变得更美丽呢?小动物们很新颖,也很想尝试一下,于是都报名参与了竞赛。

竞赛前,小动物们在家里尝试着做了各式各样的耳朵,他们在镜子前照了一遍一遍又一遍。

一开始,小白兔觉得长耳朵太美丽了,就做了一对特别长的耳朵,长得都拖到了他身后,那耳朵比亲戚比得兔和本杰明的还美丽,他兴奋得蹦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故事1: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根据故事内容给题目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参考答案:1.(1)不(2)跑(3)你(4)因此2.(1)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2)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

3.狐假虎威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如果不加以分析,往往被假象迷惑。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寓言故事2: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参考答案:1.(1)坐-座(2)反-返2.D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4.(1)(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

(言之成理即可)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返回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言故事3:列子学射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守而勿失:记住他,不要忘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2)又以报关尹子()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1)向(2)告诉2.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3.说明了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练习了三年,又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

不只有射箭是这样的,治国修身也是这样。

寓言故事4: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参考答案:1.(1)跑(2)放下(3)希望(4)自己2. A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寓言故事5: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2)秦青弗止。

()(3)响遏行云。

()(4)薛谭乃射求反()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参考答案:薛谭学讴1.(1)尽(2)不,没有(3)阻止(4)道歉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再也不敢说要回家。

3.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完了,于是便告辞离开。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树木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回来(继续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寓言故事6:一毛不拔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2)既欲做人()(3)拔之()(4)不胜痛叫()2.翻译画线句子。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参考答案:1.(1)才,刚;(2)已经;(3)代词,代“猴毛”;(4)忍不住2.看你一毛不拔,又怎么能做得人?3.一毛不拔;原意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出来,形容十分吝啬自私。

译文:一猴子死了,被带到地府见到了冥王,求冥王让他转世为人。

冥王说:“想要做人,就必须把你身上的毛拔干净。

”说完就叫夜叉动手拔猴子身上的毛,只拔了一根,猴子就忍受不了拔毛之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连把根毛都受不了了,要怎么做人!”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