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第1-2章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

I 类 A
沉 积 基 准 面 湖 平 面 I 类 空 间 I I 类 空 间
泄 水 口
河 流 轨 迹
I 类 B
河 流 轨 迹
4、海平面与可容空间的关系 • 若不考虑波浪、洋流等影响,可理想地认为:
–陆地上,河流相的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 –海洋中,海相基准面=海平面 –可容空间=海平面-沉积物表底=水深
2、基准面(Base level)
•关于基准面的定义有两大学派: •1)基准面近似于海平面 •在海洋中,由于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比海平面略低 •在陆地上,相当于进积/侵蚀的平衡面,河流均衡剖面与 基准面在滨线重合 •2)基准面是对侵蚀和沉积之间平衡界面的归纳。 •陆地上,河流相的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 •海洋中,海相基准面=海平面
河 流 轨
3、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 space)
• 类型: – 按时间:老空间 (早期未被充填而遗留的空间 )和 新增可容空间 (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空间) 。
I 类 A
沉 积 基 准 面 湖 平 面 I 类 空 间 I I 类 空 间
泄 水 口
河 流 轨 迹
I 类 B
河 流 轨
• 按位置: • I类空间:沉积基准面与湖(或海)平面之间,水上可容空 间,其可进一步分出两部分,其中以湖(或海)盆最低溢 出点的平面为界,位于该界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为IA类,位 于该界面与湖(或海)平面之间为IB类。 • II类空间:湖(或海)平面与湖(或海)盆底面之间,水下 可容空间,对于盆地中某一点来说,II类空间的大小与水深 呈正比关系。显然,只有存在Ⅱ类(水下)空间时,才可能形 成稳定的沉积。
2、基准面(Base level)
•定义:是一个想象的动态平衡面,用于描述沉积作用的上限和侵 蚀作用的下限。 –高于基准面表现为侵蚀作用,即使有沉积作用也是局部和 暂时的,沉积物质点不稳定,不能长期保存下来而成为地层 记录; –低于基准面,发生沉积作用,沉积物有可能被埋藏而保存 下来。
一型层序二型程序

的 理 论 基 础
一、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论点
如果海平面下降速率 小于陆架边缘处的构 造沉降速率,则导致 海平面相对下降或者 海平面缓慢下降,内 陆架暴露侵蚀而仅在 外陆架出现缓慢沉积, 则构成陆架边缘体系 域(图1-l,图1-2)。藉 以区分组成层序的体 系域的关键部位是陆 架坡折点(或称陆架边 角,陆架边缘)。由沉 积物分布于该点之上 或其下划分为低水位 体系域、海进体系域 和高水位体系域。
第一章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一 、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基 本 论 点
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层序是顶底以 不整合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为界,相对整一成因上有联 系的地层。层序由其底界面不整合面性质及内部体系域 的组成不同而分为I型层序和Ⅱ型层序。当不整合面侵蚀 范围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为I型不整合面,否则为Ⅱ 型不整合面。 I型层序其底界面为I型不整合面及其相当 的整合面,体系域由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 位体系域组成; Ⅱ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Ⅱ型不整合面及其 相当的整合面,体系域由陆架边缘体系域、海进体系域 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 在层序内,体系域之间的分界面是非常重要的,低水 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之间的分界面称为首次海泛面。 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之间的分界面称为最大海泛 面。在此面附近形成分布面积广,对油气勘探非常重要 的密集段。有关概念的详细定义将在第二章中介绍。
一、层序地层学的基本论点
如果海平面下降速率 小于陆架边缘处的构 造沉降速率,则导致 海平面相对下降或者 海平面缓慢下降,内 陆架暴露侵蚀而仅在 外陆架出现缓慢沉积, 则构成陆架边缘体系 域(图1-l,图1-2)。藉 以区分组成层序的体 系域的关键部位是陆 架坡折点(或称陆架边 角,陆架边缘)。由沉 积物分布于该点之上 或其下划分为低水位 体系域、海进体系域 和高水位体系域。
第一章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一 、 层 序 地 层 学 的 基 本 论 点
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层序是顶底以 不整合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为界,相对整一成因上有联 系的地层。层序由其底界面不整合面性质及内部体系域 的组成不同而分为I型层序和Ⅱ型层序。当不整合面侵蚀 范围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为I型不整合面,否则为Ⅱ 型不整合面。 I型层序其底界面为I型不整合面及其相当 的整合面,体系域由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 位体系域组成; Ⅱ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Ⅱ型不整合面及其 相当的整合面,体系域由陆架边缘体系域、海进体系域 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 在层序内,体系域之间的分界面是非常重要的,低水 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之间的分界面称为首次海泛面。 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之间的分界面称为最大海泛 面。在此面附近形成分布面积广,对油气勘探非常重要 的密集段。有关概念的详细定义将在第二章中介绍。
层序地层学(第二章)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2.古气候分析
沉积盆地的古气候直接影响盆地 内外的多种地质作用,影响海(湖) 平面的变化、沉积物的类型直至 可容空间的变化,古气候是控制 地层构型的主控因素之一。常用 的有利用 特殊岩石类型、岩石的 颜色、特定自生矿物组合、古生 物特征、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比值 来分析古气候
3.构造沉降分析
构造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岩石圈的弹性变 化和地应力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地壳下沉, 而不是指由于上覆沉积物的负载作用而产生 的盆地下沉。是控制地层构型的主要因素, 它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和沉积速率等因 素一道影响可容空间的变化。构造沉降往往 是长期的,并具有旋回性。较大规模的构造 沉降往往与全球地质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密切 相关,在某些类型的盆地中,构造沉降往往 是控制层序地层构型的主要因素
(4)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以确定层序旋回周 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5)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以确定准层序组的 叠置样式、古水流流向以及砂体的展布方向。 (6)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 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 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确定有利的烃源 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 (7)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 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 地层分析作好准备。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
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也
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地震 剖面中较常见。
开阔台地
开阔海陆棚
前斜坡
斜坡脚
停滞缺氧盆地
陆棚坡折
(3) 顶超界面
T8
复 合 不 整 合 面
Tg3
Tg5 Tg5-1 Tg8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Z4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l300_t8
T3 T6 T2
T8
T82’ Tg
复合不整合面
Tg3
Tg5-1
Tg5
Tg8
L30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与上覆、下伏众多不整合面在塔东地区组成的复 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北东东向,从塔西南到塔东北
•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三、学习方法和要求
思路和技能
• 脑袋 • 手足
2.1 地震层序分析
•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1.4 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学意义
层序地层学

3.层序界面类型及层序类型 在地层记录中可识别出两种类型的不整合(即层序 边界): (1) Ⅰ类不整合, 即Ⅰ类层序边界(sb1) 和Ⅰ型层序 Ⅰ类不整合(Ⅰ类层序边界) 是指相对海平面低于 陆架边缘时形成的不连续面. 特征为陆架上出现陆上不整合面,在陆坡外侧出现 海底剥蚀面. 具体解释为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 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 成的。此时海水逐渐退出陆棚,使陆棚遭受侵蚀,陆棚 前沿的陆棚坡折带出现侵蚀峡谷,沉积物可能沿陆棚 进入盆地。 以Ⅰ类层序边界为底界面,顶界面为Ⅰ类层序 边界或Ⅱ类型层序边界的层序称Ⅰ型层序
2. 1991年Vail等发表了《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 变化及沉积作用的地层标志综述》一文,再次强调全 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 素控制层序的形成,其中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是最主要 的控制因素。 3. 20世纪90年代后,层序地层学进入了理论研究 和生产应用发展的时期。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环境。 在研究理论上出现了许多学派,如: 活动大陆边缘层序地层学; 陆相层序地层学; 前中生代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成因地层学等。
由一套相对整一、连续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 成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 的地层体。
T1
T3
T4
T2Biblioteka 3. Vail等(1977)还对Sloss的层序概念进行两项 重要修订 (1)认为层序的时间要短得多,Sloss提出的层序 相当于Vail等提出的超层序 (2)全球海平面升降是层序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 4. Vail等(1977)在大量露头、测井、海洋地质 和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基础上,利用磁性地层、年代 地层及生物地层中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及绝对年龄等 大量资料,编制了中生代以来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图, 厘定了不整合面、海平面变化的概念,强调地震剖面、 测井和地面露头的综合研究是识别海平面变化的重要 手段。
第一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层序地层学)

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 根据露 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 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 地层分支学科。
地震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年代地层学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油气勘探
2、层序(Sequence)
• 在滨线的区域性海进时期,密集段分布 最广泛。
密集段 (Condensed Section)
密集段主要产于海进体系域内部和高水位 体系域远端。它实际上是不断前积的、穿
时的前三角洲细粒沉积
湖盆中的密集段
含盐油页岩膏盐华、溶蚀纹理
灰黑色云质泥岩
层面盐晶、溶蚀坑与断面水平纹理
6.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
凝缩层也称密集段、或缓慢沉积段, 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海岸线 海侵最大时期在陆坡和盆地相沉积的 沉积物。
一般由沉积速率很慢的(10100mm/万)、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 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
Definition of Key Terms
密集段 Condensed Section
• 以沉积速度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相地 层 层 段 ( 沉 积 速 度 小 于 1 一 l0mm / 1000 年)(据Vail, Hardenbol, Todd, 1984)。它们 是半远洋和远洋沉积物组成,缺乏陆源碎 屑物质,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最大、海岸 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 部沉积的(据Loutit, 1986)。
2. 四个基本变量控制层序特征
基本变量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基本变量
控制作用
构造沉降
提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
上超顶超下超-层序地层

第五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3)编制层序年代地层对比图,将地震剖面上解释的层序 地层剖面转换成纵坐标为地质年代、横坐标为距离的剖面 图上,以反映各个层序的地质时代范围、各层序相对接触 关系及其空间展布
(4)确定海平面相对升降周 期,确定海岸上超的垂向 分量即海岸加积量及其与 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进 而确定同一层序内各个海 岸上超点处的海岸加积量 以及它们的累计量,即这 个层序的海平面相对上升 幅度。测定该层序的最远 上超点与上覆另一个层序 的最低海岸上超点之间的 海岸加积量,并以此作为 海平面下降的幅度,然后 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得出 各层序的海平面相对变化 曲线
1.沉积速率分析
沉积速率研究可以分析盆地沉积物的充填历史, 为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叠置样式研究、可容空间分析提供
资料。沉积速率系指单位时间沉积的沉积物厚度。对于
层序地层学研究来说,应该求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
的原始地层厚度,这就要求做盆地埋藏史分析。目前, 用于盆地埋藏史分析的方法有沉积速率法,回剥法和岩 石骨架纵坐标法,其中回剥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所谓回 剥法就是忽略地层横向拉伸等问题,认为单位地层在埋
岸上超作为海平面变化的可靠标志。海平面 相对上升的可靠标志是海岸上超向陆迁移, 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可靠标志是海岸沉积物的 顶超现象,海平面下降的标志是海岸上超向 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显然,盆地边缘的高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
结论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研、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 程序
1.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二、海平面升降变化分析
1.估算全球海平面变迁幅度的方法 2.利用海岸沉积物上超确定海平面
(3)编制层序年代地层对比图,将地震剖面上解释的层序 地层剖面转换成纵坐标为地质年代、横坐标为距离的剖面 图上,以反映各个层序的地质时代范围、各层序相对接触 关系及其空间展布
(4)确定海平面相对升降周 期,确定海岸上超的垂向 分量即海岸加积量及其与 地质年代的对应关系,进 而确定同一层序内各个海 岸上超点处的海岸加积量 以及它们的累计量,即这 个层序的海平面相对上升 幅度。测定该层序的最远 上超点与上覆另一个层序 的最低海岸上超点之间的 海岸加积量,并以此作为 海平面下降的幅度,然后 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得出 各层序的海平面相对变化 曲线
1.沉积速率分析
沉积速率研究可以分析盆地沉积物的充填历史, 为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叠置样式研究、可容空间分析提供
资料。沉积速率系指单位时间沉积的沉积物厚度。对于
层序地层学研究来说,应该求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沉积
的原始地层厚度,这就要求做盆地埋藏史分析。目前, 用于盆地埋藏史分析的方法有沉积速率法,回剥法和岩 石骨架纵坐标法,其中回剥法是最常见的方法。所谓回 剥法就是忽略地层横向拉伸等问题,认为单位地层在埋
岸上超作为海平面变化的可靠标志。海平面 相对上升的可靠标志是海岸上超向陆迁移, 海平面相对静止的可靠标志是海岸沉积物的 顶超现象,海平面下降的标志是海岸上超向 盆地中央方向的迁移。显然,盆地边缘的高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

➢ 盆底扇可能沉积在峡谷口处,也可能远离峡谷出口而广泛发 育。峡谷也可能不明显。盆底扇在陆坡上或陆架上毫无同期 的岩石。
➢ 斜坡扇由具天然堤的浊流沟道和漫滩沉积物所组成。它们上 覆于盆底扇之上,并被上覆的低水位楔状体所下超。
➢ 低水位楔状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楔状体的进积式准层序组所 组成;楔状体仅发育在陆架坡折的向海一侧(方向),并上 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HST TST LST
Ⅱ层序边界
➢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未 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地 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征。 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没有 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PDM:前三角洲泥岩
河道单元II
W LST
H2S1B下42层序
HST
H22 层序
SB42:层序界面(H21上亚段底界)
LST:低位体系域
HST:高位体系域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下切谷
下降体系域
东海丽水凹陷海相第三纪断陷盆地
追踪高频的海、湖平面变化旋回,建立高精度的层序格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 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 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 层序组三种类型。
第三章 层 序
➢ 斜坡扇由具天然堤的浊流沟道和漫滩沉积物所组成。它们上 覆于盆底扇之上,并被上覆的低水位楔状体所下超。
➢ 低水位楔状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楔状体的进积式准层序组所 组成;楔状体仅发育在陆架坡折的向海一侧(方向),并上 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HST TST LST
Ⅱ层序边界
➢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未 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地 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征。 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没有 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PDM:前三角洲泥岩
河道单元II
W LST
H2S1B下42层序
HST
H22 层序
SB42:层序界面(H21上亚段底界)
LST:低位体系域
HST:高位体系域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下切谷
下降体系域
东海丽水凹陷海相第三纪断陷盆地
追踪高频的海、湖平面变化旋回,建立高精度的层序格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 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 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 层序组三种类型。
第三章 层 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4
角11
SL SL BF AFP DC-SP
SSIVA SSIIID SSIIIC SSIIIB
DC-MB MB
DLD DLD SLSH DLSH DLSH DLD SAF
3
3
3
BF
3 1 DC
SL MB DSB
2
2
DC-MB DSB-PDM STS SAF
DC-SP
PDM DLD SAF
SAF DLM
2. 地层接触关系 stratigraphic contacts
地层终止关系
第二章 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 Chapter2 Method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l—构造研究(盆地类型分析)
离散大陆边缘沿倾向剖面示意图
水
道 水道 水 道
水
道 水 道
深 切 谷
深切谷
LINE2900
陆架边缘层序界面特征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层序和体系域
西
SSIIID
97.5 东
SSIIIC
SSIIIB
3 3
2
2 1
1
6
5
4
3
2
1
2
SSIIIA
1
滨1
SL SL SL
滨184
SL SL SL AFP SL SL SL
大型断陷湖盆以层序格架为基础的砂体预测模式(横向剖面)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l—构造研究(盆地类型分析)
离散大陆边缘总体进积的二维地震剖面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l—构造研究(盆地类型分析)
十屋断陷盆地二维地震剖面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l—构造研究(盆地类型分析)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层序和体系域
东营三角洲区高精度层序地层剖面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浊流砂体
惠民凹陷曲堤扇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成因模式
湖岸线 古地貌台阶
近岸水下扇
扇三角洲-浅沟-浊积扇 近岸水下扇-断阶-浊积 模式 扇模式
浊积扇
2.6 层序地层分析 BL BF AFP SL MB 2 MB
牛21
SL BL SL BF-SL AFP DMS DC-SP DC-SP MB
1
王1
SL BL SL BF AFP MS DC
王61
HST EST LST HST EST HST
MB DMB DC MB SL BL SL BF AFP MS-SP MS-SP DC-SP
1)地层不整合=间断+侵蚀 disconformity=hiatus+erosion
2)平行不整合=间断±侵蚀 paraconformity=hiatus±erosion
3)角度不整合=间断、侵蚀和倾斜 Angular unconformity=hiatus erosion tilt
4)非整合=基岩的顶部 Nonconformity=top of basement rocks
第一章
绪论
Chapter1 Introduction
1.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1)
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6)
•早在18世纪,Hutton就认识到侵蚀作 用、沉积搬运和沉积作用随时间的周 期性重复,建立了 “地质旋回” 。它 把岩石记录应用不整合进一步划分出 重复序列。 •Barrell(1917)强调不整合和基准面变 化间的联系,认为基准面控制的沉积 作用会产生地层系列的突变、分隔, 从而可以进一步划分。 • Sloss等(1949)介绍的术语“层序”指 出是以地面上的不整合为界的地层单 元。Sloss强调了这些不整合层序边界 的重要性,并且北美内克拉通盆地整 个显生宙地层划分为6个主层序。
湖 泊 扩 展
BL - 生 物 灰 岩 SP - 湖 沼 SL- 浅 湖 DLD - 深 湖 白 云 岩
东营三角洲区高精度层序地层剖面
低 位
AF - 冲 积 扇
二级层序界面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层序和体系域
南阳油田高精度层序地层剖面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2一古沉积环境分析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泥盆系河流沉积体系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2一古沉积环境分析
美国海洋礁岛沉积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2一古沉积环境分析
水
道 水道
T40 T41 T50 T51
水 道
水 道
水 道
T52 T53
深 切 谷
T60
深切谷
LINE2900
济阳坳陷胜海地区陆架边缘侵蚀水道特征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其 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有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之间相 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岩性旋回对比
等时地层对比
2. 地层接触关系 stratigraphic contacts
A.不整合=重大间断±侵蚀(通常有侵蚀)
步骤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岩性圈闭预测
水
道 水道
T41 T50 T51
T40
水 道
水 道
水 道
LINE2 900
胜 海 10 胜 胜海 海8 801
T52 T
深 切 谷
T
60
53
深切谷
埕 北8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层序地层学流派在陆相断陷研究中的应用
大型断陷湖盆以层序格架为基础的砂体预测模式
核心工作-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2一古沉积环境分析
Amplitude five km
Structure
Dip Azimuth
Illuminated Surface Relief
3D Perspective
Dip Magnitude
Curvature
Roughness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3—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地层终止关系
EST LST HST
2
6
1
1 5
EST LST HST EST HST
MB
1 5
4
MS-SP DC-SP DC-SP
SAF DSB STS PDM LDSH DLSH
PDM DLD ICH MB
EST HST
DLD DC
DLSH
EST HST EST
PDM
6
DLSH DLSH
MB-DSB PDM
4 3
3
EST LST HST
PDM
2
ICH
2
DC-MB
TF TF DLSH
PDM
EST HST
DLD TF PDM
1 2
1
MS DC-MS
2
SL DC-MS
1
1
SSIIIA
EST
DSB DLM
DLM DLSH DLSH
DLSH
EST HST
SLD
DLSH SLD
SSIIB
高 位 体
DC - 分 流 河 道 MB - 河 口 坝 PDM - 前 三 角 洲 泥 SL- 浅 湖 DSB - 远 沙 坝
梁205
SL BL SL SL SL SL PDM
梁20
BL SL SL SL PDM
梁22
SL BL SL BF SL SL SL
牛4
SL BL SL BF SL SL
梁17
SL BL SL
牛2
HST EST LST HST EST HST
SL BL SL BF AFP SL ICH MB-DC DSB
1.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2) 地震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1977-1987)
•以P.Vail等人1977年提出 的地震地层学概念体系和 出版《地震地层学》为标 志;地震地层学的核心是 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周期性, 基础是以不整合为边界的 沉积层序的识别。 •此后的10年间,地震地层 学经历了从诞生、发展到 完善的一个过程。并为石 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3) 层序地层学阶段(1988-至今)
•P.R.Vail及J.B.Sagree 主编了“层序地层学工 作手册”和“层序地层 学基础”。 这几部著作的问世 则宣告一门新的学科— —层序地层学诞生了。
弧后前陆盆地沿倾向剖面示意图
2.6 层序地层分析工作流程
步骤l—构造研究(盆地类型分析)
S2 S3
S4
S4
È /É É È ý È ¼ Ç Ö Þ Ó Á ¹ ÷- È ý ¼ Ç Ö Þ ý ¼ È Ç Ö Þ Ç °Ô µ -³ Ç Á ÷³ Á º ý Ò Ñ º Ò /Ê ¯ · ´ ² ã î ¹ É þ Ä ´ Ö Ê ³ Á º ý Ó Á ¹ ÷-Ç ³ ¹ þ Ä ´ Ö Ê ³ Á º ý × ² µ ã µ ¥ Ô ª
ë µ ° × Ç µ ¶ Ï Ï Ý ¹ þ Å è ¸ Ô ì Æ Â Õ Û ´ ø Ó ë ³ Á º ý Ì å Ï µ ² Ö ² » Ê ½ Ò 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