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层序地层全解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引起海平面上升;
④沉积物注入率和生长率的突然增加;
⑤大洋岩石圈的冷却和密度变化。
精品课件
49
2)相对海平面变化、尺度、成因
◆相对海平面(Relative sea-level)
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
间的测量值。
◆尺度可以变化很大。
◆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是全球
海平面变化与盆地沉降速率的函数。
37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5、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1)准层序
准层序(Parasequence) 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 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 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 序列。
精品课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0
临滨
38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层序边界
CS
Systems Tracts HST
LST
精品课件
TST
HST
62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二、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与层序级别
不同的海平面变化周期 形成相应的沉积层序
2个一级层序,14个二级层序, 247个三级层序
精品课件
63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质时间内仅沉积很薄沉积物的界面。
精品课件
23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整合和不整合
2)不整合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 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 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与之相对 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
精品课件
24
精品课件

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之七

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之七
•叠瓦结构代表大陆边缘典型前积沉积体; •而杂乱反射可能代表滑塌或遭受改造的沉积体或反
映河道或具有下切谷充填的沉积体
•透镜状组合更可能出现在与沉积体倾向垂直的剖面
中;它们代表三角洲或海底扇沉积
09.01.2024
18
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层 序sequence
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它 是顶 底为一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 面为边界的 一套相对整一的 成因上有联 系的地层单元 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体系域 system tract;体系域根据其在层序中的 位置以及由海平面所限定的准层序组和准 层序的堆积型式确定 层序的基本组成单元 是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有机质和非常薄的海相泥岩沉积为特征;代表大陆边缘 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
凝缩段分布范围很大;可以由盆地延伸到陆棚;薄层 状稳定的沉积单元将滨浅海沉积与较深水的远海沉积 联系起来;从而成为地层划分对比以及恢复古环境的一 个关键沉积层段 凝缩段尽管沉积厚度很薄;但却占有相 当大的时间变化范围 在区域性或全球性地层对比 以及
09.01.2024
38
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低位体系域—斜坡扇
09.01.2024
39
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低位体系域—盆底扇
09.01.2024
40
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09.01.2024
41
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四 经典海相层序地层样式 五 层序地层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六 陆相层序地层学
09.01.2024
8
第六章 层序地层概述___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动力学及层序地层模式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动力学及层序地层模式

收稿日期:20000720;修订日期:20000818作者简介:冯有良(1963— ),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与油气勘探方面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72045)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动力学及层序地层模式冯有良,李思田,解习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摘 要:文中认为: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源于全球构造事件导致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幔隆升产生的岩石圈拉张伸展而导致的不同级别的幕式构造运动以及由构造、冰川消融作用和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气候旋回。

基准面的变化是构造、气候的函数,对于地史时期的滨海盆地,基准面就是相对海平面。

不同级别的基准面变化旋回形成不同级别的层序,表现为盆地的裂陷旋回期相当于海平面变化旋回的超周期组,形成构造层序;裂陷幕和气候的二级旋回相当于海平面旋回的超周期,形成层序组;幕式断陷作用和气候的三级旋回形成层序。

断陷盆地一个典型层序形成的模式是:由于湖水体积的有限性,一次断陷和掀斜运动就能产生构造坡折并使湖水体积再分配,湖水向主断层和构造坡折之间可容空间增大的区域流动,造成基准面下降,产生陆上暴露、下切水道、水下冲积扇、废弃型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构成低位域(LS T )。

构造宁静期,在气候等因素的作用下,湖水将趋于恢复断陷前的位置,使基准面(湖平面)升高,形成湖浸和河流退积作用形成的破坏型三角洲,深湖、浊积扇及浅湖构成湖扩张体系域(EST )。

当湖平面达到最高并趋于稳定,由于断陷使流域地形变陡,大量碎屑物入湖形成以三角洲前积体为主的高位体系域(HST )。

叠加在三级基准面旋回上的米兰柯维奇气候旋回形成四级以上的高频层序。

不同层序组内三级层序体系域构成不同,这是由于气候、构造和沉积物供给速率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之比所决定的。

关键词: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形成动力学;层序地层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0)03011914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P .R Vail 等人[1~7]对北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研究,逐步推出了以海平面升降(eustasy )作为驱动以不整合面和与之相当的整合面为界的层序发生、发展的理论体系即层序地层学。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点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点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点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期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硕,地层特点具有必然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和新生界第四系(表1-1)。

各时期沉积地层散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散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期地层零星散布。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

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要紧散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织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组成。

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址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散布与长龙山组大体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识别,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点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域极为相似。

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

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

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傅恒;宋杉林;刘海兴【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02(022)002【摘要】塔里木盆地的三叠纪除早三叠世有短暂的海侵外,其余时间均表现为典型的内陆盆地,发育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三叠纪的塔里木盆地被北部的沙雅隆起剥蚀区和中、西部的塔中剥蚀区分割成南天山前的库车盆地,昆仑山前的塔西南盆地,阿尔金山前的塔东南盆地和中央的塔北-塔中盆地.前三个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不大,其石油地质意义仅表现在生烃方面.而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大,构成了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分布的主体,也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塔北-塔中盆地的三叠系包含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个级别的基准旋回,其包含有由不整合限定Ⅰ、Ⅱ两个长周期,长周期Ⅰ中可识别一个中周期(Ⅰ1);长周期Ⅱ中可识别出三个中周期(Ⅱ1,Ⅱ2,Ⅱ3).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的有利储集相带与中周期低水位体系域关系密切.盆地中三叠系的3套重要含油气储层Ⅲ油组(T2a),Ⅱ油组(T2a)和Ⅰ油组(T3h),分别对应三个中周期的Ⅱ1,Ⅱ2和Ⅱ3.【总页数】16页(P31-46)【作者】傅恒;宋杉林;刘海兴【作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百色盆地古近系那读组和百岗组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 [J], 陈元壮;吴明荣;刘洛夫;雷声刚2.塔中-塔北志留系沉积层序的不对称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J], 刘景彦;林畅松;李思田;司宝玲;黄振;李换浦;徐应才;苏真真3.陆相断陷盆地低凸起斜坡带层序划分及其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以埕岛东斜坡古近系为例 [J], 谢宗奎4.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盆地演化 [J], 梅冥相;李仲远5.陆相断陷湖盆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沉积演化——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J], 彭丽;伍轶鸣;练章贵;彭鹏;王剑;苏洲;易珍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层序地层学(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第三章)

低位前积楔状体(Lowstand prograding wedge) 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期间形成的,由进积到加 积准层序组构成的楔状体,它主要位于陆棚坡 折向海一侧,并上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楔状体的近源部分有深切谷充填沉积物及 其在陆棚或陆坡上伴生的沉积物组成,远源部 分由厚层富泥的楔状体前积单元组成,在低位 前积楔状体早期沉积物中可包含有互层的薄层 的浊积岩。
依赖于河流规模和河网疏密程度,较粗粒的
深切谷充填物可呈单一河道,也可呈网状河道分布,
但总的来说侧向变化快、常被低位或海侵体系域的
泥质沉积物所包裹,易形成能富集油气的岩性油气

.
12
.
13
.
14
.
15
(2)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 面,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 层序组构成。其水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的较新
斜坡下部的海底扇,其形成与斜坡上的峡谷侵蚀以及陆棚 暴露地表发生河流回春下切作用密切相关。即在形成I类 层序界面时,由于陆棚部分或全部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沉 积物越过陆棚和大陆斜坡,通过深切谷和斜坡峡谷以点物 源的供应方式在盆底形成盆底扇。
盆底扇底界面与低位体系域底界一致,顶界面为一 下超面,常被斜坡扇和低位前积楔状体下超。
斜坡扇可沉积于盆底扇之上,也可沉积在比 盆底扇更近源的地方,其顶被低位前积楔状体下超。 斜坡扇可以与盆底扇同期沉积,也可与低位前积楔 状体同期沉积。
由于斜坡扇形成时,陆棚上河流下侵趋于停 止,粗粒物质往往优先充填在深切谷内,因此斜坡 扇粒度和砂泥比均比盆底扇沉积物更细更低。
典型的斜坡扇呈开阔裙边状,以发育有堤活 动水道和溢岸席状韵律浊.积砂为沉积特征。 10

6第六章 层序地层学

6第六章 层序地层学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萌生到现在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而有关该理论在油 气勘探中的成功实例至今还是美国 Exxon 公司对外的 一个商业秘密。
该理论被认为是继板块学说之后地学界的又一次革 命。使人们用新眼光看老资料并得到很多新信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二、层序分级及概念

1、层序地层分级

Van Wagoner
级 别
(1990)根据地层单

元的特征和成因,将

其划分为九个级别
(Van Wagoner)
一级 巨层序(组) 二级 超层序(组) 三级 层序 四级 准层序组 五级 准层序 六级 岩层组 七级 岩层 八级 纹层组 九级 纹层
3、与传统的岩性地层对比 1)以岩性地层概念进行地层对比 为一传统的岩性地层对比剖面。剖面以每口井最年
轻的、明显的浅海砂岩顶面作为标志建立起来的。这个 界面是明显的岩性突变面。在所有井中这个层的特征相 似,并且在测井曲线上容易识别,因为它通常以电阻率 突变作为明显标志。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它常伴随有自生矿物,如磷灰石、海绿石、菱铁 矿、黄铁矿和白云石等的富集,有时还伴有火山灰等 组成的风运颗粒。
凝缩层主要发育在海进体系域与高水位水体系域 交界处,往往构成重要的生油层和区域盖层。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准层序(Parasequence) 准层序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在 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一套岩层(bed)或岩层 组(bedsets)。在层序分级中相当于5级层序。
第六章 层序地层沉积学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地震层序地层分析(王英民)
整一--平缓的上超(和)下超 ① 陆棚 ━━━━━━━━━━━━━━ 平行到发散--席状或者楔状 ② 陆棚边缘和前积斜坡: 整一和(或)顶超--下超 浅海靠陆坡 ━━━━━━━━━━━━━━ S形和斜交形--透镜状 ③ 盆地斜坡和盆地底部: 整一--整一、局部上、下超 半深海环境和深海环境 ━━━━━━━━━━━━━━━━ 平行、杂乱--席状披盖、丘形、充填
三维相干数据的应用方法是M.Bahorich和S .Farmar于1994年提出的,由Amoco公司组成了 CTC(Coherece Technology Company),专门展 开这项技术研究。 利用三维相干数据体可获得准确直观的断层 和其它地质信息。 相干技术主要是根据相关原理突出相邻道之 间的非相似性,进而达到检测断层、反映地质异 常特征平、剖面展布的一项新技术。
• 。
• 。
• 。
三、模式识别用于油气层的识别:
• 。
LN1
LN34 LN101 LG7 LN8 LG1 LN18
LG5 LG4 LG2-1 LG101 LG2 LN11 LG3 LG6 LG2-2
利用模式识别确定的油田范围
LN44
第三节
“相干相”分析
适应于层序规模: 岩层、岩层组
方法原理
(2)、时频分析的滤波器参数
时频分析的效果取决于滤波器的特征参数。
滤波器特征 (1)使用零相位滤波器,以保证不改变地震记录的时间特征, 即时移量为零。 (2)要求有足够的频带宽度,至少为两个倍频程,以确保滤波 器的输出信号不产生振荡,即延续时间不大。 (3)要求用于滤波扫描的滤波器响应基本相似,即滤波器的左截 频和右截频对数陡度固定。 (4)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极大值应突出,旁极值应低平。 基于上述要求,可采用两个倍频程的零相位三角形滤波器。滤 波器的优势频率满足公式 fn+1=kfn 式中:fn为第n个滤波器的优势频率;k为频率递归梯度。一般情况 下,k≈1.2,即若第1个滤波器的主频为10HZ,则第2个滤波器的 主频为1.2X10HZ=12HZ,……,如图 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相盆地中,应该寻找控制和影响层序及体系域发育的最主要因素。 建立陆相盆地特有的层序模式。
层序地层应用于陆相盆地,必须掌握
层序地层学的本质特征(刘震,2000):
(1)地层边界的等时性 不整合的层序边界、体系域边界、准层序边界均具有等时果控制因素呈旋回性,则层序框架亦具有旋回性。 这种旋回性是地层对比和岩性预测的依据。(陆相的构造旋回、气候旋回)
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湖泊层序无指导意义,湖平面变化不具全球可对比性, 变化相当频繁,与海平面周期完全不同,控制地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构造、 气候、沉积物供给等。
早期的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以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为第一主控因素 建立的,将构造沉降视为常量,基本没有考虑沉积速率和气候变化。 ——只是对被动大陆边缘的简化模式。
(2)最大湖泛面的识别
a. 层序中的最远湖岸上超点对应最大湖泛面位置,同相轴强振幅、 高连续,稳定,其上有下超点。 b. 厚层暗色泥岩、油页岩、泥灰岩; c. 富含较深水条件下的生物化石; d. 上下的地层叠置样式明显不同; e. 沉积物有机质丰度高,生油密集段; f. 明显的电测曲线响应。
3.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
2.气候对陆相盆地层序的控制作用 影响陆相层序的重要因素。 (1)影响降雨量、风化强度、河流 类型、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温暖潮湿有利于层序的发育。 (2)影响湖平面的升降变化, 这种变化控制了地层的叠置样式 和沉积相的分布
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旋回性,天文地质周期可划分6个级次。
与气候相关的三级、四级、五级周期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和发育。如: 干旱的沙四段与潮湿的沙三段之间为百万年级,米氏四级周期为几十万年. ……….,不同级次的气候变化产生不同的层序。
测井资料反映的地层突变接触、垂向叠置样式的转变、 地层倾角矢量模式的无序特点、扫描成像测井等。
地震剖面通过削截、顶超、上超、下超等反射关系识别层序界面, 划分层序和体系域。
(二)体系域类型及特征
不发育陆棚坡折,无边缘体系域,重要的是如何确定初泛面、最大湖泛面, 进而确定体系域。
1.初泛面的确定: (1)低水位时,众多孤立的小湖泊在后期因湖水上升,而相连。 此时,将相邻水体连成一片的同相轴之下的上超点对应的界面 定为初泛面。
2. 层序边界在岩心上的响应
水进风暴
生物逃逸 古土壤
(土哈盆地,吴因业,2000)
3.煤层作为层序界面 区域性分布的煤层的聚集有等时性,代表间断沉积。 小范围分布的煤层可以分隔一次沉积事件,可作为准层序边界; 大范围分布的煤层可分隔一次沉积幕,可以作为层序边界。
4.层序边界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响应
一、湖盆的构造作用和气候变化
(一)湖盆的构造作用及其对层序的控制
1.陆相湖盆的成因机制
许多种……….. 主要的有两种: (1)岩石圈弹性变形,按地形法则堆积,凭借弹性承受沉积负载, 沉积物厚度可达初始地形异常的 2~3倍,分布于大陆边缘。 (2)热沉降。 地幔物质上涌,拉张 沉积负载大,断面摩擦系数小,拉张幅度大,则沉降明显。
单断盆地中,如果 湖水总体积不变,发生 掀斜时: (1)缓坡湖退; (2)陡坡湖进(S);? (3)湖心水体变深; (4)湖面变窄; (5)可容空间变大。
(刘震,1997)
(2)认为构造与气候都是主控因素,沉积物、湖平面为影响因素。 纪友亮(1996)将层序划分为构造层序、气候层序。
敞流湖盆,气候的变化不会影响湖平面的波动,只控制沉积物供应量; 闭流湖盆,气候的变化可引起湖平面的变化,并导致沉积物分布范围 的变化,(张世奇,1998)
(二)湖平面升降变化曲线特征
中新生代湖平面相对变化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周期性。 湖岸上超点的迁移是湖平面绝对升降、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综合 影响的产物。 实践表明;湖平面升降变化周期与沉积物的垂向旋回、古水深旋回 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旋回周期为1.3 ~ 6.2 Ma,湖平面升降曲线明显不对称;湖平面上升最明显时期, 也是边界断裂活动最强烈的时候;湖岸上超的湖岸进侵量在水体相对较浅、沉积范围大 的断拗阶段最大。
二、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样式
受控于同生大断裂,地堑、半地堑, 缓坡——构造活动弱,地层叠置样式主要与湖平面变化有关; 中央——地势平缓,细,叠置样式主要与湖平面的升降有关; 中央隆起带——地层叠置样式受构造沉降、湖平面升降变化的影响; 陡坡——叠置样式受盆地边界断层的阶段性活动影响。 应根据盆地的结构,按地貌单元特点分析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叠置样式。
三、湖盆的沉积旋回特征
中新生代陆相湖盆沉积具明显的旋回性,受控于盆地构造活动的多期性、 阶段性、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周期性。
第二节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
目前,中国探明的石油储量90%以上来自于中新生代湖盆沉积。 湖盆分类:
不同类型的湖泊中,控制湖泊层序地层结构的主控因素不同, 形成不同叠置样式的层序地层格架。
在缺少地形坡度的明显变化,并且缺乏确定初泛面的其它标志, 只能在该类盆地中确定最大湖泛面时,可将层序划分成湖侵、湖退 体系域。 最大湖泛面与凝缩层对应,由细粒、暗色深水沉积物组成, 地震上对应于一个远的上超点,上部下超。测井…….。 也可按进积准层序组、退积准层序组划分。
(三)拗陷型湖盆层序与油气
一、拗陷湖泊层序地层样式
盆地地形较平缓、简单,无控盆断裂,湖区远离物源,湖泊面积大。
(一)层序界面特征
关键是如何将不同级次层序界面划分开。在覆盖区一般以钻测井、 地震等进行综合考虑。
1. 层序界面在构造和古生物资料上的响应
一级构造运动形成构造层序,控制了盆地形成和消亡。 二级构造运动形成层序,导致沉降速率发生变化。
(2)根据低水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准层序叠置样式的变化来确定初泛面。 (3)初泛面往往与层序界面——不整合面重合。
2. 最大湖泛面(松辽盆地为例) (1)凝缩层由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油页岩组成; (2)凝缩层内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丰度高且分异度大(与柴达木相反);
(3)测井曲线上,以高自然伽玛、低电阻、自然电位平直;
(2)地层成因分析特征 与其它地层学相比,层序地层学尤其注意层序及体系域、准层序 等地层单元的成因解释。如:四大控制因素、准层序组的类型、海泛面 等。
与海相地层类似,陆相沉积盆地应该以控制地层沉积的主控因素为 线索,建立层序地层模式。
(1)认为构造旋回是形成层序的基本原因。 李思田(1992)对鄂尔多斯盆地提出:盆地充填序列——构造层序 ——层序——体系域——建造块。 解习农(1996)认为层序受控于构造事件。断陷盆地划分四种 层序样式:拉张型、挤压型、走滑—伸展型、热沉降型,分别由 不同的体系域构成。
(2)湖侵体系域 湖平面上升速率大于沉积速率。 湖平面缓慢上升时,发育滨浅湖滩坝和水进型三角洲体系; 湖平面快速上升,饥饿状态,洪水型浊积扇、深水暗色泥岩、湖侵碳酸盐岩。
(3)高位体系域 湖面上升变缓—静止—开始下降, 进积, 早期,可有洪水型浊积扇; 中期,三角洲; 晚期,河流、冲积扇。
4.难以确定初泛面的拗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样式
第四章 陆相层序地层学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思路可以应用于陆相地层,因为湖盆与海盆沉积 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但陆相湖盆 (海陆对比): 受构造和气候的影响大, ……….. 盆地类型和结构复杂,…….. 湖盆水域浅小,….. 近物源,…... 湖平面升降频繁 相变快、
缺少明显的沉积坡折。
(一)层序和体系域边界
1.层序边界识别 (1)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识别较大的不整一关系, (2)厚度薄、分布范围小的古土壤、根土层、风化壳; (3)生物化石断代; (4)地震反射上超点向盆地中央迁移; (5)地层颜色、岩性、粒度、沉积相、电测曲线的垂向突变 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
2.体系域边界特征
1.低位域 缺少良好的烃源岩,低位三角洲、重力流可形成 侧向尖灭的地层油气藏。 下切河道砂——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面——油气运移、储集,地层油气藏。
2. 湖侵体系域 沿岸砂坝——侧向尖灭、上倾尖灭 的地层油气藏; 洪水重力流——地层油气藏;
3.高位域 三角洲——地层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前缘滑塌砂体的地层油气藏。
3.陆相湖盆的构造 演化特征
中国中新生带陆相 盆地构造演化史可分为 早期断陷阶段、中期 拗陷阶段、晚期萎缩 消亡阶段。
4.盆地构造演化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
盆地构造演化常常是陆相层序的最主要的因素。 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间歇性的、幕式的,盆地范围的阶段性 构造作用控制部分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
(1)构造资料上的响应 古构造运动界面——代表基底或盆地消亡的古风化面, 是区域不整合面,可在盆地中广泛对比。 构造应力场转换面——应力改变,盆地沉降速率、沉积过程 发生变化的界面,对应于盆内的局部不整合。 大面积侵蚀和超覆界面——盆地边缘的间断、侵蚀, 又被地层超覆的界面。一般是局部不整合。 (2)古生物资料上的响应 化石断代
二、湖平面升降变化
(一).湖平面升降变化的确定
最可靠标志是湖岸的上超和顶超: 湖平面相对上升——湖岸上超的向陆迁移; 湖平面相对静止——湖岸沉积物的顶超; 湖平面相对下降——湖岸上超向湖盆中央迁移; 湖盆缓坡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是确定湖岸上超、顶超的最好资料。 实际应用时要注意对差异沉降、成岩作用等造成的厚度变化进行校正。
确定体系域的关键是确定其界面。 以朱筱敏对陆家堡凹陷的研究为例: (1)初泛面 马家铺高垒带前缘有一个明显的地形变化带, 将首次越过这个地形变化带的湖平面称为初泛面。
一般地,初泛面的确定依据如下:
a. 首次越过地形变化带的第一个湖岸上超点对应的界面; b. 湖泛滞留沉积; c. 界面上下浅水、深水沉积相类型的突变; d. 准层序叠置样式发生变化; e. 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古生物组合发生变化。
(4)地震上,响应于强振幅、高连续,湖岸上超点向岸达到最远。 其上常存在下超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