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1.层序地层学涉及的概念层序地层学的解释过程为推出一个旋回式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这些地层以侵蚀作用或者无沉积作用造成的不连续地层界面为界,或者以与这些不连续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变量 控制作用构造沉降 ———— 可供沉积的空间全球海平面升降 —— 地层和岩相分布模式沉积物供应 ———— 沉积充填和古水深气候 —————— 沉积物类型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据Vail等,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根据定义,每个层序都是从一个不整合面(图2‐6中SB1)或者说从一个海平面急刷下降(下降速度最大的转折点处)产生侵蚀的时刻开始形成的,结束于下一个海面急剧下降的转折点(图2‐7中SB2)。
在SB1与SB2之间,依据沉积物展布范围是局限于陆架边缘以下,还是陆架边缘以上,划分体系域,层序顶底不整合界面有两种形式。
当侵蚀范围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Ⅰ型不整合或Ⅰ型层序界面。
当侵蚀范围局限于陆架以上没有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Ⅱ型不整合或Ⅱ型层序界面。
图2‐7中SB1为Ⅰ型界面,SB2为Ⅱ型界面。
Ⅰ型层序界面之上为低水位体系域(LST)。
Ⅱ型层序界面之上为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
因此,由LST、TST、 HST组成的层序称Ⅰ型层序。
由SMST、TST、HST组成的层序称Ⅱ型层序。
图2‐6中低水位体系域分布在陆架边缘以下的低处,它包括有盆底扇、带有天然堤的斜坡扇、楔形前积复合体,有时还有滑塌扇、滑移体等沉积体。
低水位体系域的另一特征,是在陆架上出现切割谷(incised valley),在陆坡的上段出现海底峡谷(canyon)。
它们通常下切到较老的下伏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内。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和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准层序:是以一个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有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有时它可以和层序边界一致。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消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缓慢沉积段(凝缩层) :指沉积速率很慢( 1—10mm/1000a) 、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体系域: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
海泛面:是一个新老底层的分界面。
他们常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可容空间:指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相对海平面: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之间的测量值。
准层序:是一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寂单元,是一个一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准层序的边界:是一个海泛面及与之相关的界面。
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
准层序沉积特征: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层厚向上增大,生物扰动向上减少,沉积相向上指示水深变浅,三维空间上表现简单的冲刷和变粗的趋势。
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

➢ 斜坡扇由具天然堤的浊流沟道和漫滩沉积物所组成。它们上 覆于盆底扇之上,并被上覆的低水位楔状体所下超。
➢ 低水位楔状体由一个或多个组成楔状体的进积式准层序组所 组成;楔状体仅发育在陆架坡折的向海一侧(方向),并上 超在先前层序的斜坡上。
HST TST LST
Ⅱ层序边界
➢ Ⅱ型层序边界:当海平面下降的速率小于 沉积滨线坡折处沉降速率,即在这个区域未 产生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形成的。 ➢ Ⅱ型层序边界特征是一个区域性界面,沉 积滨线坡折带向陆方向的陆上暴露、上覆地 层的上超以及海岸上超点向下迁移等特征。 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陆上侵蚀、也没有 沉积相明显向盆地方向迁移。
PDM:前三角洲泥岩
河道单元II
W LST
H2S1B下42层序
HST
H22 层序
SB42:层序界面(H21上亚段底界)
LST:低位体系域
HST:高位体系域
SB42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型下切复合水道全景(剖面方向与水流方向近于垂直)
下切谷
下降体系域
东海丽水凹陷海相第三纪断陷盆地
追踪高频的海、湖平面变化旋回,建立高精度的层序格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6. 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
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 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之可对比的面, 可将准层序组划分为进积、加积和退积准 层序组三种类型。
第三章 层 序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 地层层序 地层结构 地层

2) 二级层序:mesosequence(中层序)
该层序代表地球一个中等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 由太阳学穿越银道面周期发生的,其时限,据Innanen (1978)计算为67Ma,即太阳系两次穿越银道面的间 隔时间为33.5Ma,Stothers(1985)提出了(31±3)Ma和 (33±3)Ma两个值;Wang and shi(1996)认为最短时 间段为35—36Ma,史晓颖把35Ma称为地质历史上一个 重要的自然临界周期。二级层序不仅表现在全球海平 面变化、生物群绝灭、构造强动幕、岩浆活动、古气 侯、古地磁侧转等,而且还表现在古地理的演化上。
2. 李勇等(1994)提出3种岩石地层结构:进积型、加积型和 退积型,陆相地层均决于冲积体系进积、加积、退积的 演化过程。
3. 魏家庸等(1991)提出韵律结构(Rhythmic texture)、旋 回 结 构 ( Cyclic textare ) 、 均 一 结 构 ( Homogeneous texture)、加积结构(Aggradational textune)、退积结构 ( Retrogradational texture ) 和 进积 结 构 ( Progradational texture)
(二) 岩石地层结构的构成单元
(1) 岩层(bed); (2) 岩层组(bed sets); (3) 基本层序(essential sequence); (4) 基本层序组(essential sequence set相当于
Parasequenc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层序、体系域和准层序的关系资料讲解

提以下几点意见:(特别是供楼上参考)1层序的概念: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底层单元,一个沉积层序可以包含若干个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域以及准层序组和准层序。
2层序的分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沉积层序是在一个海平面变化周期内形成的,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相对应于相应级别的沉积层序。
(一般分为5个级别):一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二级周期所形成的二级层序所组成;二级层序的体系域是由一个或多个三级周期所形成的三级层序所组成;三级层序是由一系列准层序组组成的体系域所组成;一个四级层序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准层序所组成(可包含完整或不完整的体系域);五级层序往往仅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往往仅出现某个体系域的局部)。
3每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准层序组,一个准层序组包括一个或几个准层序。
4、不同级别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中所包含的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等也是有级次的。
因此综合上述几个基本概念得出:任何一个级别的层序在理论上都进行体系域划分,只不过不同级别的层序其中所包含的体系域的完整性有所不同,体系域的时间跨度不一样,并且与层序发育的具体地质条件有很大关系。
呵呵:)批评指正任何一级层序都可以划分体系域,通常情况下在三级层序下面划分,对于陆相湖盆来说一般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进(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与海相盆地相对应的是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仔细看定义。
层序和体系域其实是同一套地层不同的划分方式而已,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矩阵的不同表达方式(行和列)的区别。
这样一想,就应该清楚,不同层序级别都可划分体系域。
根据威尔逊旋回,任何一级的层序都会出现水进水退的过程,也就是说都应该有低位\水进\高位体系域(或只发育其中的一个\两个).但是体系域的概念的提出最初又是在三级层序中出现的.也就是说习惯上,只有在三级层序,才使用体系域.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
正粒序和逆粒序层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正粒序和逆粒序层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正粒序和逆粒序层序是一种用于描述元素之间关系的方法,它们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正粒序和逆粒序层序通过对元素进行比较和排序来构建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并且能够反映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正粒序是指根据元素之间的相似程度将元素进行排序,相似程度越高的元素排在越前面。
在正粒序中,元素之间的相似性是根据它们在某个属性上的取值来确定的。
如果两个元素在该属性上的取值越接近,它们的相似性就越高;反之,如果它们的取值差距很大,它们的相似性就较低。
正粒序根据这种相似性关系将元素从相似性较高的层次逐渐下降到相似性较低的层次。
逆粒序与正粒序相反,它是根据元素之间的差异程度将元素进行排序。
在逆粒序中,元素之间的差异性是根据它们在某个属性上的取值来确定的。
如果两个元素在该属性上的取值差距越大,它们的差异性就越高;反之,如果它们的取值接近,它们的差异性就较低。
逆粒序根据这种差异性关系将元素从差异性较高的层次逐渐下降到差异性较低的层次。
层序是在正粒序和逆粒序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有序的层次结构。
层序将元素按照它们在正粒序和逆粒序中的位置关系进行排列。
层序中的每一层都代表了一组具有相似性或差异性的元素。
在层序中,相邻层之间的元素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层与层之间的元素则具有较小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正粒序、逆粒序和层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可以用于信息检索中的文本相似性比较,数据挖掘中的模式识别和分类,以及模糊集合中的模糊关系建模等。
通过对元素进行正粒序和逆粒序的排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任务提供支持。
层序的构建则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元素之间的层次结构,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和应用。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正粒序、逆粒序和层序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并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来说明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及应用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所在院系日期前言: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概述层序地层学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来自J. C. Van Wagoner(1988)“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It is the study of rock relationships within a chronostratigraphicframework of repetitive,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surfaces of erosion or nondeposition,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图0-1 层序地层学研究区限“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
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P.R. Vail,199)。
”注意:层序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没有什么本质上关.............................联.。
图0-2 层序地层与年代地层、岩性地层界面的关系图0-3 层序地层学各组成要素关系表MAINAccommodation——Base Level——Depositional Shelf Break(Equilibrium Profile——Equilibrium Point )SEDIMENTSSequence> Systems Tract> Depositional System> ParasequenceSet> Parasequence> CondencedSectionSURFACEUnconformity> TransgressiveS.=Maximum Flooding S.> Marine Flooding S.作业A:层序、体系域与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
1 层序的概念及类型:1.1 层序层序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Vail,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的沉积,即其沉积在一个重大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代表了一个以非海相剥蚀为界的沉积旋回。
依据层序单元底部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I型层序和II型层序。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大多数地层发育的是I型层序,国外的海相层序也是如此。
1.2 I型层序I型层序被解释为海面相对下降速度超过在推覆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即海面相对下降超过推覆坡折点后形成的层序。
I型层序指示相对海面的大幅度下降,表现为层序的早期顶积层上超在早先层序的坡积层上(图1-1)。
I型不整合也被称为I型层序界面。
其以与河流复壮作用、岩相的向盆地方向转移、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以及上覆地层的上超伴生的路上暴露及同时发生的路上侵蚀作用为特征。
图1-1 I型层序的模式发育特征由于岩相向盆地方向的大规模迁移,I型层序边界上下会出现非海相地层或很浅的海相岩层(如层序边界之上的辫状河道或河口湾山岩)直接该在层序界面以下的校审水海相岩层。
如下临滨砂岩或者陆架泥岩之上,而没有穿插任何在中间沉积环境中沉积的岩石,这种岩相叠置可称为岩相位错。
1.3 II型层序II型不整合(层序边界)形成时,相对海面可能在高位顶积层的整个近源部分降落,但没有降落到推覆坡折处。
这时形成的层序边界,不是那种以河流下切和海底扇沉积为特征的层序边界——II型层序边界(不整合)。
在地震资料上,可通过推覆坡折向大陆方向的湾岸上超的向下迁移而识别出(图1-2)。
图1-2 II型层序的模式发育特征1.4 I型层序和II型层序的对比表1-1 I、II型层序的对比形成时海平面特征陆棚边缘海平面与沉降速率滨线特征陆架特征分布面积I型层序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边缘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沉降速率。
滨线的快速回退陆架明显侵蚀大范围的路上不整合,贯穿陆架II型层序全球海平面慢速下降陆棚边缘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沉降速率。
滨线回退不明显陆架侵蚀不明显受盆地边缘限制的陆上不整合2 体系域的概念及类型2.1 体系域概念及其与层序的关系体系域是指一串同时期的沉积体系,是根据界面类型,它们在层序内的位置,以及准层序及准层序叠置模式客观地加以定义的。
每个体系域都与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的特定段相伴生,所以在任何一个相对海面变化周期中(层序),都可发育三种主要的体系域类型(图2-1-1)。
不同的体系域并不意味着暗示了全球性海平面的独特的时期或位置,一个体系域开始的实际时间是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构造运动间相互作用的函数。
体系域不仅是一个等时地层单元,它还包含了一系列的、具某种地貌和沉积特征的沉积体系,所以它代表了基本的编图单元。
图2-1-1 体系域层序的结构关系体系域是一连串同期的沉积体系(Brown和Fisher,1977)。
我们用体系域去称呼每个层序内部三个次一级小类。
I型层序的内部结构:依据沉积物展布范围是局限于陆棚坡折以下,还是陆棚坡折以上,可划分为如下三种体系域(图2-1-2):1)低水位体系域(LST)——最低的体系域直接处于I型层序边界之上2)海进体系域( TST)3)高水位体系域( HST)图2-1-2 I型层序的体系域划分Ⅱ型层序的内部结构:依据沉积物展布范围及其在层序中的位置,Ⅱ型层序的内部结构也可划分为如下三种体系域(图2-1-3):1)陆棚边缘体系域(SMST)——最低的体系域直接处于Ⅱ型层序边界之上2)海进体系域( TST)3)高水位体系域( HST)图2-1-3 II型层序的体系域划分2.2 体系域各论2.2.1 低水位体系域(LST)图2-2-1 低水位体系域特征I型(或二型)沉积层序的底部体系域被称为低位体系域(图2-2-1),低位体系域是在以相对海平面下降(亦即全球海面降落速度超过退覆坡折带处的沉降速度)和随后的相对海平面缓慢上升为特点的阶段中沉积的。
低位体系域顶界面为下切谷(水进面),底界面为I型层序界面。
低水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若沉积在具有陆架坡折带的盆地中,通常可以分成盆底扇、陆坡扇和低水位楔三个独立单位。
盆底扇以下陆坡或盆地底部上的海底扇沉积为特征,盆底扇沉积取决于伸入到陆坡的峡谷的剥蚀作用和陆棚上河流体系的下切作用。
陆棚和陆坡的硅质碎屑通过峡谷而注入到盆底扇中。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位体系域底面一致)为1型层序边界,如果低位进积楔的进积范围足够大,盆底扇顶面可能是后续的低位进积楔的下超面,盆底扇顶面也可能是上覆任何斜坡扇的下超面。
陆坡扇以陆坡中部或底部的浊积和碎屑流沉积为特征。
斜坡扇沉积作用可以是与盆底扇同时期的,或者是与低位进积楔的早期部分同时期的。
斜坡扇的顶部是低位进积楔中部和上部的某一个下超面。
低水位楔以陆架上的下切河谷充填为特征,它通常上超于程序界面之上,并且以具有楔形几何形态的前积充填方式覆盖于陆坡之上,它通常下超于盆底扇或陆坡扇之上,低水位楔沉积与盆底扇沉积不同期。
低水位楔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组成,其顶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顶面相重合,是一个海泛面,称海进面。
2.2.2 海进体系域(TST)图2-2-2 海进体系域特征I型沉积层序内部中间的体系域被称为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图2-2-2)。
海进体系域沉积在相对海面上升、可容纳空间体积增加较沉积物供应快得多的时期。
底面是位于低位体系域或者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面处的水进面。
海进体系域内部的准层序在朝陆地方向上超到层序边界之上,在朝盆地方向下超到水进面之上,往往表现为下切谷。
顶面是下超面(也是个海泛面),上覆高位体系域内前积斜层的趾部下超其上。
下超面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加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并且是个最大海泛面。
其中密集段(图2-2-3 绿色部分)出现在高水位期沉积与海进及低水位期沉积间的下超面上,代表时间跨度很长但沉积速度极慢条件下的非补偿缺少物源的沉积,主要产于海进体系域内部和高水位体系域远端。
图2-2-3 绿色部分表的密集段演示密集段有两层重要性:一是它所代表高水位期沉积体系域的前三角洲细粒沉积往往作为重要的生油岩覆盖下伏的海进及低水位储油岩上,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油藏。
二是由于高水位沉积覆盖在年龄不同的海进和低水位沉积上,因此,在朝海或深水方向,同样可以形成年代跨度不等的沉积间断。
这点在理解复杂的地层缺失原因上极为重要。
2.2.3 高位体系域(HST)图2-2-4 高水位体系域特征沉积在I型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称为高位体系域(图2-2-4)。
在顶部以I 型层序界面为界,在底部以下超面为界。
高水位体系域顶界面为层序界面,底界面为最大洪泛面(密集段)。
高位体系域通常广泛分布在陆架上,并以若干个加积式准层序组、接着为若干个具前积层形态的前积准层序组为特征。
高位体系域内部的准层序在朝陆地方向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在朝盆地方向下超于水进或低水位体系域顶面之上。
2-2-4 陆棚边缘体系域(SMST)图2-2-5 陆架边缘体系域的特征陆架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最低部位的体系域(图2-2-5),顶界面为不明显的下切谷(水进面),它同时构成海进体系域的底面;底界面为II型层序界面。
陆架边缘体系域由进积的顶积层组成,它最初是前积结构,但向上转为加积结构,进而转化为退积结构,进入海进体系域。
与高水位体系域相反,陆架边缘体系域一般没有被广泛分布的河流沉积覆盖。
在露头和钻井资料中识别陆架边缘体系域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隐蔽的不整合以及准层序叠加模式的转化,可将陆架边缘体系域与上覆的高位体系域区别开。
2-2-5 相对海面变化周期中可发育的体系域类型或其中的构成单位从下图可知,每个体系域都与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的特定段相伴生。
A:高位体系域,IB:低水位体系域—盆底扇C:低水位体系域—低水位进积楔D:海进体系域E:高水位体系域,ⅡF:陆棚边缘体系域图2-2-6 相对海面变化周期中可发育的体系域类型或其中的构成单位3 准层序及准层序组3.1 准层序3.1.1 准层序概念:准层序(parasequence)是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一套岩层或岩层组。
准层序是由相对整合、成因上相关的层或层组所组成的序列,它们以海(湖)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也可以以层序边界为顶界面或底界面。
其相当于四级或五级沉积旋回。
3.1.2 准层序特征:根据准层序的定义,准层序的边界是能够分隔新老地层的海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