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浅析摘要:关键词:水资源承载能力体此刻水资源的利用权上,水环境承载能力体此刻污水排放权上。
既要知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
两套系统都需要成立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使二者有机结合,做到层层有指标、有定额,进而通过实施取水许可等制度,把两套系统最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
当前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四类课题上:其一,良好生态系统的标准和生态水量的计算。
在进行水权分派进程中,必需第一把生态水量留下来,然后才能配置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其他用水。
那么,什么样的情形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什么样的系统称为良好的生态系统,维系良好生态系统需要多少生态水量,生态水量和环境水量的内涵是什么,等等。
这些都必需有明确的概念和定量的标准。
汪恕诚《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证》水利建设的方针:一是水利建设要全面计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接触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二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到突出位置。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办法,进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成立节水型社会。
三是增强水资源的计划和管理,弄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汪恕诚《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扎实工作,团结协作,走出有中国特色水资源新路子》水资源能力是本地的水资源能够支撑国民经济进展的能力,这种承载能力不是无穷的,同时,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在维持可持续进展,也就是保证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再去谈经济进展用水。
生态用水是指动物、植物能够维持正常生态状态所需要的水。
地下水状态,海水入侵状态,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生态用水偏重人和自然的关系。
环境用水是特指维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用水。
环境用水偏重人和资源的关系。
比如黄河给宁夏的水量指标第一要保证水体用水,要保证环境用水,然后再去分派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社会用水、其他用水。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崔树彬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
对其计算,国内外已有一些方法。
但水土保持需水量不必作为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单独的计算,河道水沙平衡需水量也不宜纳入生态环境需水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需水量定义计算概念和定义在美国,环境用水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他美学价值类的水资源需求。
主要包括:①联邦和州确定的自然和景观河流的基本流量。
联邦制定了《自然和景观河流法》,将部分河流划定为自然风景类河流,以保护其不被开发或阻止开发与该法案目的不一致的水利工程。
一些州也划定出本州的自然和景观河流加以保护。
②河道内用水。
指用于航运、娱乐、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景观的用水。
③湿地需水。
主要指湿地保护区的需水包括咸水湿地、微盐沼泽和淡水湿地的需水。
④海湾和三角洲的流量。
为保持和控制海湾和三角洲的环境(咸度、入海流量)而规定的需水量。
我国1990年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环境用水量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等的用水”。
并进一步解释为:改善水质,即“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得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协调生态用水,即“水生物受外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一般可根据不同鱼类区系,鱼类组成及生理习性来考虑维持鱼类生态环境用水。
为了防止入海河口泥沙淤积,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径流水量”;美化环境用水,即“对于旅游区的水库、湖泊和河流,应考虑旅游景观和通航要求,保持一定的湖面和水深……在城市,主要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水源条件,考虑城市的净化、绿化即公园湖泊等用水要求”;此外,还有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回灌用水,为减轻咸潮倒灌而加大枯水季河道水量用水等。
上述定义和概念基本上都是基于水体及与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用水量。
目前,我国水利界及社会各界所讨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内容和范围。
例如,由中国工程院组织43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参加完成的《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认为: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
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水资源规划中的配置方法

关 键词 : 生 态 环境 ; 需水量; 配 置 方 法
水 资源 的规划过程中 , 生态用水量能够 符合相关 的要求是非常 第三是在某些地区, 植被 主要依靠地下水 ,而地 下水 又主要 由 重要的 , 在现代水资源 的规划 当中也是其优势 的集 中展现 , 所 以合 人工灌 溉渗漏 、 排水 、 退水补 给或河渠补给 时,这部分植被所 需要 理配置水资源当 中生态用水 的需水量是非 常重要的。 从二十世纪七 的水也是水 资源总量 中的一部 分, 也必须得到 间接配置 。比如,在 十年代开始 , 很多专家学者对生态用水 量提 高了关注 的程度 , , 生态 河 流 下 游 区 的林 地 、 草地 就 属 于 这 一类 。 环境用水和水文学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 在 以往 的研究工作 第四是在某些 地区, 植被主要依靠浅层地下水 、泉水,它所需 中虽然付出了很多 的努力 , 但是还是有很多 的问题 , 相关 的理论上 要的水 也是水资源总量中的一部分,也必 须得 到供应 。这需要通过 还 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不足 , 笔 者根据 自己的经验提 出应该将生态环 控制地 下水位 的措施来保证生态环境需水。 境用水和生态环境需水量 区分开来 , 对其进行分别研究。 相关 的专 家基 于 3 s技术的生态用水量计算方法 。基 于这一方 1 生态 环 境 需 水 量 的研 究 发 展 法, 可以充分发挥 3 s技术 的优势, 提 取生态环境信 息 , 并 判断 哪些 生态环境需水量 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 , 但是 区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需要 配置( 考虑因素如上) , 哪些不需要配置 ; 当时只是为 了能够对河道 内流量的特点进行 具体 的研究 , 经过 了长 再应用生态环境需水 量计算模型 , 计算得到的相应需水量就是需要 期 的研究才研究 出了河道 内流量阀 , 利用该方法计算 出了河流 的总 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 量。 流量 , 到 了二 十世 纪的八十年代 , 河道 内流量的方法有 了较 为迅速 4 直接配置生态境需水重和接配置生态 的发展 , 出现 了河道内流量增加法等等 。这些方法为生态环境需水 环境 需水量需要 配置 的生态环 境需水量包 括直接 配置水量 和 量 的研究 奠定了非常重要 的基础 , 到 了二十世纪九 十年 代 , 人 们对 问接配置水量 。直接配置水量是指直接从河流或地下水 中取水 , 所 这一 问题才给予 了相应的重视。 当前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 的方法主 取 水量是水资源 总量 中的一部分 , 如人工草场 、 人工林 地f 用 材林 、 要有两 种 , 一种是针对城市 中的河流 、 虎扑 以及 实地等小 范围的需 经济林 、 防护林及各类园林) 等用水 , 河渠、 水库 、 湖泊耗水 。间接配 水量进行研 究和计算 , 第 二种是针对大 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进行研 置水量是指生态系统 利用水循环 的天然条件 ,问接利用水资源 , 如 究和计算 , 但在水资源的规划与配置 当中应该着力解决对某一个区 部分植被问接利用灌 溉回归水 、 退水 、 地下水等 。 域、 某一个流段需水量 的计算 和配置 , 需要 为整个 生态系统提 供的 直接配置水量和 间接配置水量都是生态系统利用 的水资源量 , 水量等问题 。 都是水资源总量中的一部分 , 但是 , 它们的用水意义有截然区别 。 直 2 剖 析 生 态 环境 的 需水 量 接 配置水量需要在水资源配置方案 中直接 留出水量 ; 问接配置水量 在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 分析 和研究之前 , 应该将水资源的定 不在水资源配置方案 中出现 , 但是它所需要 的水量必须在水循环 中 义 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关 系弄清楚, 广义 的水 资源当 得 到保 障 。 比如 , 在 干 旱 区河 流下 游 , 大量的林地 、 草 地 并 没有 在 水 中主要就是 指大气 的降水 , 大气降水受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会 量分配 中得到直接配水 , 但是 由于农 田灌溉 , 形成了大量的退水 、 回 蒸发掉一部分 , 这些蒸发掉 的水都不能应用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当 归水 、 灌溉渗漏形成 的地下水 , 这些 水源是下游植被 的主要用水来 中, 但是某些蒸发掉 的水可应用 于生态用水当 中, 另外一方面 就是 源 。 因此 , 假 如农 田灌溉利用效 率提高 , 退水 、 回归水 、 灌溉渗漏水减 狭义的水资源 ,也就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以及生活使用 的水资源 , 少 , 就会直接影 响干旱 区下游生态环境 , 所以在水资源规 划时一定 从某种角度 上说 生态需水量有一部分是依靠大 自然 的水分来供 给 要保证一定的农 田余水或控制一定的地下水位 , 以考虑下游生态环 的, 这一部分 的用水量并没有计算 到狭义的水资源 当中 , 举例来说 境需水 的间接配置。根据这一原理 , 不 能认 为农业节余下来 的水都 就是山坡上依靠降水来保 持其生长 的水被生态环境用水 占据 , 影响 可 以置换为工业用水 。 了这类植物 的生长 。 针对具体 区域或流域 , 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 , 分 区、 分类型进行判 所以 , 生态环境需水量从 内容上说既包含了需要配置的生态环 断 , 再分别计算生态环境需 水量 , 最后按 照“ 直接 配置水量 ” 、 “ 问接 境需水量 , 也包括 了不需要进行具体 配置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 所 以 配置水量” 两类型求和得 到。 完成这一工作也 十分不易 , 如果能在平 在水资源规划和配置的过程 中一定要将其仔细区分 。 台上进行就显得很方便。, 所 以在这个层面上说是存在很大优势的。 3 需 要 配 置 的生 态 环 境 需 水量 的确 定 方 法 结 束 语 依 照上文 中的分析 , 在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 算中应该充分考虑 我 国的水资源总量正在逐渐减少 , 所 以加强对水 资源的合理配
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用水研究

生态用水研究
目录
1 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2生态用水核算方法
3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关系
4水资源规划中如何配置生态用水量
1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1生态用水的概念及分类
1.1相关概念辨析
(1)生态需水 (Ecological water demand/requirement)生态需水 是指维持一定空间范围健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过程所需要 的需水量,也可以看作是理想的生态用水量,需要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和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来进行推算。 (2)生态系统用水(Water for Ecosystem)生态系统用水主要是为 了保持生态系统特定的功能,维持生态系统价值在一个低风 险水平上所需水量。 (3)河道内流量 (Instream Flow) 河道内流量指维持河道生态价 值在可接受水平的河道用水量,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常用的一 个概念。它包括保护鱼类和野生生物栖息、迁徙、繁殖用水; 户外休闲活动用水;航运、发电、净化环境、入海水量保持用 水;河岸植被、洪泽湿地用水等。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谢谢观看!
1.4生态用水的分类
1.4.3按照生态要素的三级分类 无论是河道内还是河道外,微观生态用水都可以按照生态环境要素进行逐个 分类并进行具体的计算。 河道内生态用水分类:河道基本径流量,地下生态水位,湿地用水,蒸发、 渗漏用水。 河道外生态用水分类:城市生态用水,植被建设用水(主要是水土保持用水 和防护林用水)。
QL=JF
式中,QL城市绿地生态用水量 ; J为绿化用水定额;F为绿化覆盖面积。 城市水面因其没有人工取水,水面相对固定,可采用水面蒸发直接计算。
QS=(Ei-Pi)S/1000
式中,Qs为城市水面生态用水量;Ei,Pi 为城市的蒸发和降雨量; S为城市的水面 面积。
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需水若干问题讨论

关于调水配置问题
调水配置不仅是资源型地区的 缺水问题。 湿润地区由于社会经济集中发 展,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时,也有 调水配置的需要。如东深工程。
因为跨流域调水工程会引起水量平衡要素和它们的对比关系 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改变。 可以从水文学的观点提出指标来解决如何控制水量平衡要素 及其对比关系变化的适宜度。 自然地带性规律的理论研究表明,自然地带的划分可采用辐 射干燥指数 Rn / (L • P)表示,Rn为净太阳辐射,L为蒸发潜热, P为降水量。
其它不同的用词:
1、最小生态需水量
维护现有生态系统功能不继续 退化。在已经形成“三生”用水 矛盾、相互竞争的我国北方地区, 重视生态需水,不挤占生态用水, 预留最小生态需水量,应成为水 资源合理配置的一条原则。
2、适宜生态需水量:
以生态系统的水、热条件最 佳匹配为标准。如,区域植被, 其生态需水定量是由能量(净辐 射Rn)换算的水分当量(通过除 以蒸发潜热L)与水分收入(P) 相等作为计算基础.
ETP= ET2 -βR,
人工绿洲生态用水:归入社会经济用水 天然绿洲带水量平衡: 天然绿洲带生态用水:
P3 + ( RS2 + RG2)=W(生活)+ W(生产)+RS3 + RG3 + ET3 ET3 = P3 + ( RS2 + RG2) – [W(生活)+ W(生产) +RS3 + RG3]
Cr Rn / LP Rs PE / Wh En / Wh
从理论上看:
当 E0/Wh>1 时,表示地区干旱,需要补水。 当 E0/Wh<1 时,表示地区湿涝,需要排涝。
(1)
生态环境需水量相关问题

生态环境需水有待研究的问题(王西琴,河流生态需水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生态需水估计的理论方法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
生态学和水文学的研究均有各自的尺度域,因此对于二者的交叉学科——生态水文学而言,研究数据必须建立在既适合生态学又适合水文学的共通的尺度上时研究结论才最可靠。
建立生态需水的理论框架。
2、在确定河道生态需水时,生态保护目标不明确,生态需水计算大多是以现状为主缺乏生态合理性分析,也无具体的生态保护目标,研究应将河流的生态保护目标与生态需水相结合。
3、水质和水量统一的问题。
生态需水仅考虑水量的要素,缺乏对水质的考虑。
4、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耦合关系。
计算河流生态需水量时,需要考虑河岸地下水位对河流的调节作用,确定河流的地下水位。
讨论地下水对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及如何耦合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5、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水生生物指标与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并将其作为评价河流健康的重要指标。
因此通过研究水生生物与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来确定适宜的河道生态需水,是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6、河道生态需水管理数据库的建立。
完善现有的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体系,在已有的监测指标中加入有关生物方面的监测指标,并建立包括水文、水资源、供水量、水质、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资源的数据库,以便进一步研究。
河流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是河道内以及河道外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没有受到损害,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功能流(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都能正常进行,并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二是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前者是后者的目标,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关于生态环境需水量若干问题的探讨1 概念和定义在美国,环境用水系指服务于鱼类和野生动物、娱乐及其他美学价值类的水资源需求。
主要包括:1、联邦和州确定的自然和景观河流的基本流量。
联邦制定了《自然和景观河流法》,将部分河流划定为自然风景类河流,以保护其不被开发或阻止开发与该法案目的不一致的水利工程。
一些州也划定出本州的自然和景观河流加以保护。
2、河道内用水:指用于航运、娱乐、渔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以及景观等美学价值等的用水。
3、湿地需水:主要指湿地保护区的需水包括咸水湿地、微盐沼泽和淡水湿地的需水。
4、海湾和三角洲的流量:为保持和控制海湾和三角洲的环境包括咸度、入海流量而规定的需水量[1]。
在我国,1990年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将环境用水量定义为:“改善水质、协调生态和美化环境等的用水”。
并进一步解释为:改善水质即“对于河流,应保证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得到一定的污径比,以改善水质”;协调生态用水即“水生物受外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一般可根据不同鱼类区系,鱼类组成及生理习性来考虑维持鱼类生态环境用水。
为了防止入海河口泥沙淤积,维护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河道径流水量”;美化环境用水即“对于旅游区的水库、湖泊和河流,应考虑旅游景观和通航要求,保持一定的湖面和水深。
……在城市,主要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水源条件,考虑城市的净化、绿化即公园湖泊等用水要求”;此外,还有为控制地面沉降的回灌用水,为减轻咸潮倒灌而加大枯水季河道水量用水等[2]。
上述定义和概念基本上都是基于水体及与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用水量。
目前,我国水利界及社会各界所讨论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上述内容和范围。
例如,由中国工程院组织、43位院士和近300位院外专家参加完成的《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认为: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
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近年来,我国的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包括水污染、水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等等。
这些问题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想出合适的解决途径。
一、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水环境问题之一。
水污染导致的后果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针对水污染问题,解决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促进人们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2、执法力度加强加强对各类污染行为的监管,对于污染者进行严格的惩罚,提高惩罚力度,从而起到威慑作用,减少污染行为的发生。
3、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是治理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水的利用问题水的利用问题是我国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我国很多地区存在着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等问题,导致水短缺甚至缺水。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水资源的调配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调配水资源,实现由水量多的地区向水量少的地区调配水资源。
同时,通过节约用水等方式,使得用水效率得到提高。
2、水资源开发的优化加强水资源的开发,通过水库、输水管道等方式,保障水资源的供给。
同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等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用水量尽量少,水的利用效率高。
3、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同时引进新的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污染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湖泊枯萎、鱼类灭绝等。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保护机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通过立法、政策等途径加以保护。
2、绿色环保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发展的理念,对各种开发建设进行环保考虑,避免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摘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情况,对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并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生态环境用水;计算方法
1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
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
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用
水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需考虑的几个指标:①河流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河道内应保证60%的水质达标水量,流量减少会直接影响其生态功能。
人类为维持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积与水量:城市水体面积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是城市生态的重要指标。
采用河湖占城区面积比来反映城市水生态状况;
③湿地指标:湿地面积比率反映了湿地影响的大小。
以湿地面积、湿地水体面积和湿地比率作为衡量湿地状况的指标;④地下水指标: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储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仅不能补给地表水,而且湿地和河流就很难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难以生长。
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质指标:水质状况决定了水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发挥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态功能。
水体水质是反映水体好坏的定量体现;COD是水污染
的主要污染物,是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污水处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决定着进入水体污染物的总量。
流域排污总量,应在河流径流量的1/40以内,以达到自然稀释,超标的一定要达标排放。
3湿地生态环境用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但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的核算,还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
目前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参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进行核算。
如湿地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可采用湿地的陆面和水域蒸发量代替。
4回补超采区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区,用于保护与恢复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为回补超采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
199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水资源政策文件明确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的标准,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决不能超过地下水补给量,但缺乏有关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标准,因此计算比较困难。
(1)全局出发,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合理
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
效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
(2)建立健全水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的权属管理:在过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下,水资源使用成本近乎为零,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水资源任意开发利用,很难避免无序侵占和浪费。
当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其使用价值相应提高,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的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
而这种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更加明显,如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等。
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权益界定。
特别是生态环境水权的确立及其水权主体的明确,则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从而保障公共利益。
从国外经验看,生态环境水权通常由政府机构监管或由专门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享有。
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分配为调整界定初始水权、确立生态环境用水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而这一水权,在初期可以暂时由流域机构等各级水权管理机构分级监管,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入特定的公共机构。
此外,水权制度的引入,可以改变过去取水许可以一次性授权水量分级标准而不控制总量的弊端,真正实现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水权,并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相应的水权,必要时省也可以通过市(地区)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市(地区)分级管理各自的水权:从而,在总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态环境水权名实相符。
(3)实施水资源分类分级优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水资源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
首先,从水资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将可更新的水资源(如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与难以更新的水资源(如更新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深层地下水)加以区别对待,也未将可以导致地面沉降、含水层破坏的承压水超采与一般潜水超采相区别。
这实际上模糊了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今后的水资源管理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以及承压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权)许可中严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水资源费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还有必要建立鼓励水资源优质优用,污水监管的管理模式。
如,一般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农业用水标准的,可以再利用;农业回归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还可以进一步用作湿地、河口冲淤等生态环境用水。
而水资源优质优用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不同水质水资源
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
其关键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
一方面,需要通过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总量,促进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导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态环境用水。
此外,还应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积重难返,生态环境的恢复必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因此,选取合适的治理恢复目标极其重要。
从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态环境用水是最容易获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盐、排沙及鱼类泅游等功能的恢复、河口冲淤平衡的实现以及河口生态恢复则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5结语
生态环境用水还是一个新近提出来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需要。
但对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这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目前,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衷平,杨志峰,崔保山,等.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8).
[2]赵斌,董增川,徐德龙.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分质供水及模型[J]人民长江,2004,(2).
[3]胡永宏.综合评价中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J]统计研究,2002,(3).
[4]赵翔,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研究[J]生态学报,2005,(5).
[5]李英华,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水文特征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4,(1).
[6]曾勇,杨志峰,刘静玲.一种区域水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模型[J]资源科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