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说明
7.河南省-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二〇一五年二月目录一、城市基本情况 (1)(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1.自然地理 (1)2.社会经济 (5)(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8)1.降水特征 (8)2.径流及洪水特征 (9)(三)区域水资源状况 (10)1.水资源条件 (10)2.水资源利用现状 (11)(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13)1.地表水环境质量 (13)2.城市地下水质量 (14)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14)4.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 (14)5.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4)(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14)(六)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18)1.历史洪涝灾害 (18)2.城市防洪风险分析 (18)3.城市排水防涝风险分析 (19)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21)(一)存在问题 (21)1.水安全 (21)2.水资源 (22)3.水环境 (23)4.周边区域影响 (24)(二)需求分析 (25)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5)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 (28)3.可能存在的风险 (30)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33)(一)总体目标 (3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33)2.排水防涝标准 (34)3.城市防洪标准 (34)(二)具体指标 (35)1.城市建成区内 (35)2.城市建成区外 (42)四、技术路线 (43)(一)总体思路 (43)(二)技术路线 (43)(三)海绵城市立体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构建 (45)(四)径流总量控制方案 (45)1.建设管控分类 (45)2.建设管控要求 (46)3.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 (46)五、建设任务 (48)(一)主要工程 (48)1.城市建成区内 (48)2.城市建成区外 (62)(二)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 (65)1.城市建成区内 (65)2.城市建成区外 (72)3.建设项目汇总 (73)(三)时间进度安排 (75)六、预期效益分析可行性论证报告 (78)(一)社会效益 (78)1.保障城市安全 (78)2.维护社会稳定 (79)3.改善人居环境 (79)(二)经济效益 (79)1.提高经济效益 (79)2.降低运营成本 (79)(三)生态效益 (80)1.环境效益 (80)2.景观效益 (80)七、主要示范内容 (82)(一)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82)1.规划编制与建筑设计制度 (82)2.规划管理制度 (83)(二)管理制度 (84)1.城市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管理制度 (84)2.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和调蓄利用制度 (84)3.城市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制度 (85)(三)应急制度 (85)1.建立城市暴雨预报预警体系 (85)2.健全城市防洪应急预案体系 (86)3.健全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体系 (86)(四)技术标准及方法 (87)1.已形成的技术标准与方法 (87)2.待制定的技术标准与方法 (88)(五)能力建设 (89)1.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设 (89)2.提高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效能 (89)3.加强人员队伍及抢险能力建设 (89)(六)运作模式 (89)1.分类指导 (89)2.运作模式 (91)3.模式设计 (92)4.具体方案 (92)(七)费价融资制度 (95)1.地方财政制度 (95)2.融资机制设计 (95)(八)绩效考核制度 (96)1.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 (96)2.建立按效果付费制度 (96)八、保障措施 (97)(一)组织保障 (97)1.组织机构 (97)2.职责分工 (97)3.责任人员 (97)(二)资金保障 (97)1.资金需求总额与分年度预算 (97)2.资金需求的计算方法 (98)3.资金筹措 (98)4.长效投入机制 (100)5.财政支持手段 (100)(三)融资机制保障 (100)1.完善投入机制 (100)2.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101)(四)管理及制度保障 (101)1.强化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 (101)2.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支持力度 (101)3.分解目标责任,建立考核机制 (102)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103)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3度59分—114度45分,北纬35度26分—36度02分。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4.25•【字号】鹤政办〔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的通知鹤政办〔2021〕1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1年4月25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项目前期管理第三章建设管理第四章竣工验收和移交第五章运营管理第六章其他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改善城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提高城市防灾排涝能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19年修正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鹤壁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条例》(2020年修改版)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项目的生态系统功能,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手段,建设屋顶花园、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设施,实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减少雨水直排,消减雨水污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模式。
第三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筑、市政、园林、道路、水利工程都必须按照本规定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四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一、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概述1.1 目标与原则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全流域治理、多元复合、生态保护、灾害防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水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的抗灾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1.2 手段与策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通过生态水系恢复重塑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水管理效率。
1.3 实施路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采用系统工程思维,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空间功能重塑。
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内容和实施要点2.1 生态水系恢复通过对城市的水系进行规划和设计,恢复城市自然溪流、湿地、水塘等自然水体和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多样化的城市水体景观,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和环境质量。
2.2 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储存、利用和净化等处理,形成完善的城市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中,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廊道、生态岛等绿色景观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城市内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调控和适应能力。
2.5 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路径和途径3.1 政策引导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执行,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以鹤壁火车站前广场

【居住环境】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6月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以鹤壁火车站前广场海绵城改造为例刘中海(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60)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自然生态也面临严峻的失衡。
传统的城市建设以硬质不透水材质铺装,加大了雨水流失或引起城市内涝。
文章通过对鹤壁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所处地点位置、地形现状、场地特征、气候特征,从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来看,城市广场景观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是切入点。
提出对鹤壁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优化交通流线、合理布局广场功能空间、美化绿植环境、提升广场景观新形象,打造鹤壁市城市景观窗口,提升鹤壁市火车站前广的生态服务功能。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中图分类号:TU984.1;TU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6-0056-021 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意味着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它会吸水,积水,渗水,清洁水。
海绵城以成熟的国外雨水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海绵城市建设协调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1]。
在低影响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雨水灌溉渠系统组织雨水的收集、排放和再循环,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于对应雨水径流,超过雨水灌溉渠道系统的设计标准。
海绵城旨在将传统的“快速排”作为主要的雨水排水理念,将雨水转化为资源,补充地下水并进行回收利用。
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内涝。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2015年国家颁布“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并通过评审选出了鹤壁市等16个市的试点城市。
2 鹤壁市火车站车站前海绵城市改造案例分析2.1 项目概况(1)基地现状。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简单说明

XXXXXXXXXXXXX项目海绵城市设计专篇1.现状基本情况1.1项目概况1)建设地点与场地现状XXXXXXXXXX图1 项目实景图2)建设规模XXXXXXXXXXXX,主要功能包括: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详见本说明第五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3)场地地质条件4)场地市政条件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图2 项目总图1.2自然条件2. 问题与需求分析3. 目标及原则3.1 设计依据3.2 设计目标3.3 设计原则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严格进行设计。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安全为重、生态优先、景观协调。
1) 因地制宜:结合绿建相关要求,及项目地块总平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海绵城市措施,通过适宜本地块的海绵措施组合达到海绵城市相关指标要求。
2) 安全为重:海绵设计充分考虑建筑排水安全,确保建筑本身及建筑排水安全。
3) 生态优先: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地块绿化良好的生态功能。
4) 景观协调:LID 设施和景观布置紧密协调,在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基础上,既发挥出 LID 设施的功能作用,又实现景观效果的最优化。
4. 工程设计4.1 环境友好的地面铺装场地内的地面和道路等除重载道路外均采用生态透水地坪,不同于传统的不可渗透铺装,此铺装有利于土壤透气透水,还原地下水,在源头阻止污染物,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雨水冲积物,减缓洪峰,增加土地水含量,美观经济,有利于实现室外硬质铺装地面透水≥50%的面积比例要求。
除此之外,通过表层下渗水层的过滤,水可以渗透到泥土中。
透水铺装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1)在铺装区域分流雨水洪峰;2)让更多的水体渗透到地下;3)提高水质;4)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减少只能用于处理雨水的土地。
项目场地内整体铺装设计以暖色系为主,整合建筑与景观的衔接,铺装材料采用耐磨和易于长期维护和耐用的要求,以透水混凝土、石材、透水砖为主,尽量不用磨光材料,保证室外人行的安全。
一标段图纸淇滨大道人行道海绵城市改造建设工程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省 移 动 通 信 有 限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11
道
人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沥
沥
淇
滨
大
道沥
淇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人
行
道
衡 山 路
水泥
京 立 人 民 医 院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12
人 行 道
泰
沥
沥
沥
沥
厕
图 例
透水铺装 树池改造为树带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04
水泥
沥 沥
沥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05
沥
沥
沥
沥
水泥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06
沥
沥 沥
设计资质:乙级
市政设计所
证书编号:A241016341
图 别 页 号
路 施 LS-02
设计号 日 期
SZ150158
2015.11
(2)透水级配碎石集料压碎值应不大于 26%;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26.5mm;集料中小于等于 0.075mm 颗粒含量不超过 3%。 (3)透水级配碎石有效孔隙率大于等于 15%。 透水级配碎石基层集料级配表 筛孔尺寸(mm) 通过质量百分率(%) 26.5 100 19 85-95 13.2 65-80 9.5 55-70 4.75 55-70 2.36 0-2.5 0.075 0-2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示例

3.2 海绵改造工程设计3.2.1 海绵改造内容本工程为城市管渠项目,需按新的排水标准改造雨水管渠系统,在工程建设工程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同步改造道路结构,优化景观设计,构建排水、道路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
在本次设计中,采用海绵措施主要为沿线独立树穴改造为连续下沉绿地、干砌砖石路面人行道改造为透水铺装、常规雨水口改造为生态雨水口及溢流式雨水口。
本工程的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为: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坡向下沉式绿地,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
雨天时,降雨前段,雨水渗入透水铺装,待透水砖蓄水饱和后,雨水通过人行道横坡流入下沉式绿地;机动车道在有下沉式绿化带的路段,站石每隔25m开口,开口尺寸为70×10cm,开口处安装球墨铸铁箅子,对应开口处设置生态雨水口。
机动车道雨水通过开口,直接汇入生态雨水口,将泥沙等杂物滞留在生态雨水口中,雨水漫溢到下沉绿地,当雨量较大时,下沉绿地蓄水饱和,水位上升至溢流雨水口顶标高时溢流入溢流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系统。
为保证下沉式绿化带内积水渗排效果,下沉式绿地沿线布置dn225mm穿孔管,穿孔管沿道路走向布置,以0.005坡向邻近的溢流式雨水口或检查井,管外侧包裹透水土工布,管周采用中粗砂回填,以保证透水性和导排效果。
具体详见《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
采用的具体措施为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态雨水口及溢流式雨水口,详见《路面结构铺装结构大样图》、《下沉式绿地大样图》、《生态雨水口大样图》、《溢流式雨水口大样图》。
本次设计建设二路(和平大道~友谊大道)道路双侧各2.0m或2.0~2.5m中分带连续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0.2m。
3.2.2 海绵改造主要技术指标海绵改造前后下垫面分析详见下表:表3.2-1 现状下垫面分析表表3.2-2 海绵建设后下垫面分析表3.2.3 海绵建设效果简易评估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简易评估根据本工程海绵建设目标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要求,计算本工程所需蓄水容积:V=10HψFV-设计调蓄容积或需蓄水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ψ-场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H=24.5mm;根据改造后下垫面场均雨量径流系数分析,ψ不透水沥青路面=0.9,ψ透水铺装=0.25,ψ下沉绿地=0.15,ψ硬化屋面=0.9,计算出场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ψ=0.6m;地块总汇水面积为24297.5m2,不同下垫面的面积详见表3.2-2;根据计算本工程所需蓄水容积V=10×24.5×0.60×2.43=357.2m3改造后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为3635m2,下沉高度h=357.2/3635=0.098m,本次设计绿地下沉高度取0.2m。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设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日期:20xx 年xx月目录1 项目背景 (3)1.1 项目概况 (3)1.2 海绵城市设计依据 (3)2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4)3 海绵城市的设计 (6)3.1 布置思路 (6)3.2 采取措施 (6)4 海绵城市的指标计算 (9)4.1 调蓄容积计算 (9)4.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13)4.3 年径流污染削减率 (18)4.4 南沙区暴雨强度 (20)4.5 下沉绿地率 (20)4.6 室外可渗透地面率及渗透铺装率 (20)4.7 项目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及结果 (21)5 维护管理 (21)5.1 基本要求 (21)5.2 设施维护 (22)5.3 风险管理 (23)5.4 施工注意事项 (23)6 LID 设施成本估算 (24)7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目标取值计算表 (24)8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25)1 项目背景1.1项目概况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X市。
项目所在位置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开阔,四周有市政道路围绕。
规划总用地面积:70670 m2,总建筑面积:152845 m2,容积率为2.34,绿地面积5365.9 m2,绿地率为7.6%。
1.2海绵城市设计依据(1)《防洪标准》(GB50201-2014)(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 版)(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7)《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8)《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9)《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2016 年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N3838-2002)(11)《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1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13)《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SZDB/Z145-2015)(14)《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ZDB/Z 49-2011)(1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 年版(1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 年版(18)《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19)《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20)《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21)《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22)《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2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4)《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属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V 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为(60%≤α≤85%)图2-1 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根据《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第11 页广州地区基础资料(图2-2、表2-1),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不低于7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5.8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下沉式绿地率=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
式中:下沉式绿地面积=植草沟水平投影面积+雨水溢流排放设计水位之下的绿地 水平投影面积。
可渗透硬化地面面积比例=可渗透硬化地面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说明提纲暨设计指引 (试行)
1 项目分析 (1)项目概况(位置、占地、用地性质、建设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 (2)现状分析(下垫面分析、现状排水情况、工程地质概况、土壤渗透性、
地下水位等) (3)规划管控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雨水管渠接入方向、超标径流
排放方向等) 2 设计依据 3 超标径流排放
Vs=V-Wp 式中:Vs——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
8
的容积(m3); V——渗透设施进水量(m3),按照本指引 1.1 的方法计算; Wp——降雨过程中的渗透量(m3)。
(2)渗透设施在降雨过程中的渗透量 Wp=KJAsts
式中:Wp——渗透量(m3); K——土壤渗透系数(m/s),土壤渗透系数应以实测为准;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 J=1; As——有效渗透面积(m2); ts——渗透时间(s),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般可取 7200s。
9
A= = 2 1 R3i2 A
R= P
式中: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m3/s); V——雨水在植草沟断面的平均流速,一般小于 0.8m/s; A——植草沟的横断面面积(m2); R——横断面的水力半径(m); i——植草沟的纵向坡度(m/m); n——曼宁系数,宜为 0.2~0.3; P——湿周(m)。
6 工程量与投资概算(可并入总工程量及投资概算) 7 施工与维护说明
4
附:
调蓄设施及其汇水区下垫面指标表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年降雨径流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mm)
水面
基质层厚度≥300mm 的绿色屋顶
其他屋顶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排水分区 1
汇水区下垫面
2
面积(m )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其他绿地
(3)设施布局与规模 对所采用的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植草沟、渗透塘、渗井、 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绿色屋顶等调蓄设施设计结果进行说明,包括设施名 称、类型、规模,对应汇水分区面积及其综合径流系数、能够控制的降雨量等。
2
设计指引: (1)在超标径流排放分区及路径系统设计、雨水管渠系统布局的基础上,
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广场
透水铺装地面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广场
级配碎石路面/广场
大块石铺砌路面/广场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广场
3
调蓄容积(m )
非铺砌的土路面 设施名称
水面
基质层厚度≥300mm 的绿色屋顶
其他屋顶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排水分区 2
汇水区下垫面 面积(m2)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 500mm) 其他绿地
7
1.2 设计流量计算 植草沟等转输设施,其设计目标通常为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流量。 一定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可通过推理公式来计算:
Q =ψq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流量径流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F——汇水面积(hm2)。 设计暴雨强度按鹤壁市现行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H——设计降雨量,鹤壁市 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32mm/ 日,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23mm/日;
3
Vsj——设计有效调蓄容积(m ); Wp——降雨过程中调蓄设施的渗透量(m3),计算方法详见第 9 页的相关内容;
2
F——汇水面积(m )。
2
(m )
综合雨量径 流系数
控制雨量 (mm)
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
设施 1
设施 2
合计 注:1.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合计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2.控制雨量所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附录 1 确定,当控制雨量为中间数值时,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用内插法近似求得。 3.道路工程设计中,相同的设施可以采用数量与单个设施指标乘积的方式填写。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 As 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 (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 计算; (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 1/2 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 (4)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2.2 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 雨水罐、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以储存为主要功能时,其所需储存 容积应按照本指引 1.1 的方法计算,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综合确定。 2.3 以输送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 植草沟等转输设施的计算方法如下: (1)根据总平面图布置植草沟并划分各段的汇水面积; (2)根据雨水设计重现期,参考本指引 1.2 的方法计算设计流量 Q; (3)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植草沟设计参数取值,确定各设计参数。 植草沟的水力计算采用下式:
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广场
透水铺装地面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广场
级配碎石路面/广场
大块石铺砌路面/广场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广场
调蓄容积(m3)
非铺砌的土路面 设施名称
注:具体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排水分区表格进行增加或减少。
5
附录 1:设计降雨
鹤壁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见下表。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3.排空时间核算 下沉式绿地、蓄渗洼地、渗透塘、渗井、生物滞留设施等调蓄设施所储存雨
水的主要消纳途径是下渗,其有效调蓄容积的渗透排空时间应按下式计算。
ts= 3600αKJAs 式中:ts——排空时间(h);
Vsj——设计有效调蓄容积(m3); α——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取 0.5~0.8; K——土壤渗透系数(m/s),以实测为准; 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 J=1; As——有效渗透面积(m2)。
0.40
非铺砌的土路面
0.30
绿地
0.15
水面
1.00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 mm)
0.15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 mm)
0.35
透水铺装地面
0.25
下沉广场(50年及以上一遇)
—
流量径流系数ψ 0.40 0.90 0.80 0.90 0.60 0.60 0.45 0.40 0.30 0.15 1.00 0.25 0.40 0.30 0.90
表 1 径流系数
汇水面种类
雨量径流系数φ
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300 mm)
0.35
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
0.85
铺石子的平屋面
0.65
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
0.85
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
0.55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
0.50
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
0.40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
4 雨水管渠 对雨水管渠的设计结果进行说明。
设计指引: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应与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的溢流及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系统合理衔接,并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
5 雨水控制与利用 (1)雨水利用用途
1
对项目场地内雨水的利用用途、利用量、水质要求等设计结果进行说明。
设计指引:为实现建设工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而调蓄的雨水宜在场地内 进行综合利用,不应外排。调蓄的雨水宜优先入渗利用、维持或恢复场地开 发前的地下水补给量;其他利用用途应根据可收集量和回用水量、用水时段 及水质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2)低影响开发理念落实
(6)雨水调蓄设施排空时间复核 对项目各雨水调蓄设施排空时间进行复核计算与说明。为实现年径流总量控
制目标所需的调蓄容积排空时间:地面设施不宜超过 24h,困难时不应超过 48h; 地下设施不宜超过 72h,困难时不应超过 120h。
设计指引:根据蓄存水量、土壤渗透系数、有效渗透面积等校核排空时 间。
1.1 设计径流总量计算
场地或各汇水分区所需控制的设计雨水径流总量,一般按下式进行计算:
V =10HφF 式中:V——设计径流总量(m3);
H——设计降雨量,鹤壁市 80%、70%和 6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 设计降雨量分别为 32mm/d、23mm/d 和 16mm/d;
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照表 1 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F——汇水面积(hm2)。
10
(4)雨水水质控制与利用
对径流污染控制的标准、措施、设施等设计结果进行说明,如进行雨水收集 回用,对所收集回用雨水的水质控制与利用措施、设施等设计结果进行说明。
(5)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复核
对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复核计算与说明。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复核计算表
汇水区面积
3
控制设施 调蓄容积(m )
q 3968 (1 0 .694 lg P ) ( t 16 .7 ) 0 .858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P——设计重现期,一般地区取 2~3 年,重要地区取 3~5 年; t——降雨历时(min),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 t2——雨水在管道内的流行时间(min); m——折减系数,植草沟一般取 1.2。 2 设施规模计算 2.1 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 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作用通过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反映,不计算其调蓄能力。 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等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设 施所需规模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1)渗透设施所需有效调蓄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