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合集下载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科学哲学理论对20世纪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可证伪性”理论为核心,挑战了传统的归纳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的增长、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等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批判分析。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可验证性。

这一观点颠覆了之前许多哲学家的看法,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根据波普尔的看法,一个理论如果无法被经验事实所反驳,则它就不能被视为科学。

他通过提出“可证伪性”这一标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必须能够被经验验证或否定。

如果一个理论在任何实验中都无法被证明为错误,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通过光速测量和天体引力透镜现象等来检验,而某些哲学或宗教理论则因缺乏可证伪性而无法被纳入科学范畴。

知识的增长波普尔还强调,科学知识并不是线性的累积,而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不断发展和更新。

这个过程包括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以及根据实验结果修改假设。

他用“知识树”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每当一项理论被否定,就如同从树上掉下一片叶子,而新的理论则如同新芽般从树根中滋生而出。

这种观点使波普尔对于科学发展的理解更加动态。

科学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数据和事实,而是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理论,寻找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因此,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它是知识发展的必要步骤。

科学与社会波普尔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开放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共存,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他反对“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并不是注定会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事件构成的。

这种思想在政治哲学和社会改革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1.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

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例如,人们在检测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

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

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

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

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

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

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

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

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

2.证伪主义理论证伪主义理论作为波普尔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理论,对当代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

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

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波普尔(KarlPopp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和真理的理论,但与此他也遭受了来自其他学者的批判和质疑。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理论,即“反证法”和“真实性问题”。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不是在寻找证据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而是在不断地用实验证据来反驳错误的理论。

这便是“反证法”,也被称为“波普尔的虚假性理论”。

他认为,真实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即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

另外,波普尔对于“真实性问题”的思考也颇具深度。

他认为,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实为绝对真实,因为即使一个理论通过了无数次实验证实,也无法排除其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否定的可能性。

因此,波普尔主张应该通过不断地反驳来不断完善科学理论,而非试图寻找一个绝对真理。

对波普尔的批判尽管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受到许多学者的推崇,也有不少人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其中最为著名的批评就是来自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不断的反驳和修正来实现的,还包括一种“范式转换”的过程,即科学领域在经历一定时期后会出现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于范式内部的问题而引发的,与波普尔的观点不尽相同。

还有一些学者批评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特别是在一些边缘科学或哲学领域中,很难找到可以直接证伪的实验证据。

因此,波普尔的观点在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讨论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及其批判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理论为科学哲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讨论,对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它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可以被质疑的地方。

因此,对于波普尔的理论,我们应该既要欣赏其贡献,又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迷信,不断完善和发展科学哲学领域。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哲学家,他的思想对20世纪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关键概念,这些概念挑战了传统的科学观念,并重塑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临时性以及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波普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科学理论并非通过验证得到支持,而是通过能够被证伪的特性来界定。

换句话说,一个理论如果能够提出预言,并且有可能被经验事实所反驳,那么它才应该被视为科学理论。

这一观点与传统实证主义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数据来证明理论。

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可以提出可证伪的预言。

如果我们发现了违反这两种理论预言的现象,这两个理论就需要被修改或抛弃。

通过强调可证伪性,波普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严格和保守的方法。

事实上,波普尔主张,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进步是在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中实现的。

科学理论的临时性波普尔还提出了科学理论应该被视为临时性的观点。

他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最终确立为真理,因为我们的知识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即使某个理论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看似无懈可击,它仍然可能在未来的新实验中遭到反驳。

这种看法促使科学家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数据和新的理论解释。

波普尔以“科学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但永远无法达到真理的过程”来形容这一概念。

这也意味着科学家不应当过于依赖过去获得的数据或结论,而应该不断地进行新的实验和观察,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实例分析波普尔在这一方面吸取了历史上许多著名科学理论衰落的教训。

例如,19世纪末,拉马克关于物种进化的观点曾广泛接受,但随着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拉马克主义遭到了反驳。

在这个过程中,表明了即使是曾经被视为合理科学观念,也可能会随着新理论的发展而变得站不住脚。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张着重于科学理论的演绎推理和实证检验,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如“反证法”、“科学精神”等,对于科学研究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主张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即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能够通过实证观测进行反驳的情况下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他反对归纳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应当以演绎推理和实证检验为基础,而不是通过归纳总结和经验验证来建立科学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并不取决于其是否被证实,而在于其是否能够经受住反驳的考验。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不断地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和观测来检验这些假设。

科学家应当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断地寻求对理论的反例和反驳,以便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科学理论。

波普尔提出了“反证法”这一概念,强调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明确的实证内容,以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测来验证或者反驳。

另外,波普尔还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即科学家应当具有勇气和诚实,敢于接受自己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并且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反驳。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离不开对于错误的承认和纠正,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和修正,科学理论才能更加接近真理。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方法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了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和实证检验的重要性,提倡科学家应当保持怀疑的态度,勇于接受批评和反驳,以便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关于科学进步的理论,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该模式旨在解释科学是如何不断进展和发展的,并强调科学以可证伪性为基础,通过理论的质疑和实证的检验来推动进步。

1.初始阶段: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一个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科学家对此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假设或理论。

这一阶段是理论提出的阶段,即“问题阶段”。

2.然后,科学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即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他们的假设。

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则可以继续研究,但如果实验证伪了假设,则需要进行修改或废弃,并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或理论。

这个过程被称为“试错阶段”。

3.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能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理论或假设,这就进入了“具体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并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

这个过程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从而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4.然而,波普尔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明为真实,因为在未来的实验和观察中,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来质疑或证伪该理论。

因此,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不断进行质疑、试验和修改的循环。

这个循环被称为“以推翻性为导向的进步”或“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对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本质,使科学家们更加谦虚和开放,更愿意接受批评和质疑。

其次,它鼓励科学家们不断进行实验和观察,以验证或证伪自己的理论,并及时修改和调整。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科学态度有助于科学的快速进展。

然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该模式对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实证和可验证性,忽视了科学的创新和发现过程。

另外,该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科学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以及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在实际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了科学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质疑、试验和修改来推动进步的。

‘科学的判定标准是可证伪’,这个论断出自何处?

‘科学的判定标准是可证伪’,这个论断出自何处?

‘科学的判定标准是可证伪’,这个论断出自何处? 这是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假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将科学与非科学的论断加以区别,但科学并非如此简单的东西,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其性质,而且任何对科学本身的研究如科学哲学这样的学科,对于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或者科学家而言,都颇有隔鞋搔痒之感。

就像著名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和鼓手费曼所言,“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用处,就像鸟类学对鸟类的用处”。

意思是说,鸟儿会飞不是因为看了鸟类学的知识才学会飞的。

物理学家费曼是个典型的美国人,有着特有的美国风格的直率和幽默,他曾经应邀去演讲,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难题,去看科学哲学家怎么说,不如多看看大科学家们的演讲之类,可能对科学会有更多体悟,如果不是直接看论文的话。

在另一个层面上,费曼也说过类似证伪的话,但其立意差别盛大。

不如让我引一段原文。

我要谈的第三个科学层面,是追根究柢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基础,是认定观测(observation)是“检验某些事物是否为真”的大法官。

当我们明白,观测才是“判断某个想法是否包含真理”的终极大法官时,科学的其他面相或特色就都变得明显易懂了。

不过,科学上的所谓“证明”(prove)在这里的意思其实是检验(test),对大众而言,这整个想法应该翻译为“任何法则都必须接受异常情况的考验”;或者用另一种说法,“『例外』证明了某个法则的错误。

”这就是科学的原理。

到这里为止,费曼说过的话,与可证伪这个概念颇有相似之处,但也仅仅是相似罢了,仔细体会可知,这是证明和检验之间微妙的差异,科学假说或者理论并不是在做逻辑题或者数学题,因为假如例外真的证明了某个法则的错误,那正是让科学家兴奋的事情到来了,因为科学家乐于发现已知的错误或者不足,从而将认识不断的向前推进,这才是科学家真正做事的方式。

任何法则如果出现例外情况,而如果这例外情况经过观测之后证实不虚,那么原先设定的法则就错了。

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简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一、卡尔?波普尔简介卡尔?波普尔(KarPopper)190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年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家庭,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与维也纳学派有过接触,并且参加过石里克的博士考试,二战期间,移居新西兰;二战结束后,受聘于英国伦敦大学,从此他在英国定居直到1994年去世。

波普尔的哲学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提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后把这种方法贯穿于社会、历史和政治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历史哲学;而后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解释整个宇宙的进化,建立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学说。

他最具开放作用的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开发社会及其敌人》、《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二、反归纳主义归纳或归纳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的单称陈述中推导出一般的全称陈述.换句话说,它是以观察事实的陈述为前提,而以理论的陈述为结论。

古典经验论把归纳法视为从有限的经验事实向普遍的理性知识扩展的唯一有效的“通道”。

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后,这唯一的通道被打断经验科学的基础出现可怕的裂痕,归纳原理本身的真实性尚且不能保证,又怎能根据它把个别的经验事实上升为普遍原理呢?现代经验论则借助于概论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以莱欣巴哈、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现代经验论者发展了“归纳逻辑”或“概率逻辑”,以寻求对“归纳问题”的解决。

波普尔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

他认为,莱欣巴哈的概率逻辑理论的错误,在于把一个假设的确认度与命题序列本身得到概率和随机事件本身的概率混淆起来,而混淆的关键点在于企图用“命题序列的真值频率”来解释“假设的概率”,但事实上人们并不能以此达到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尔斯合著的《自我及其脑》(1977)等。
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是波普尔哲学的主要部分。波普尔反对 维也纳学派的证实原则,所以他称他的科学哲学 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 ”。
?(一)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 ? 1.反归纳主义
?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以过去,不能告知人 们以未来。波普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知识具 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 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 今后必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 2)从数学观 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 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 率只能是零。总之,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 法,它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 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
?他说:“理论的遍性和精确性程度随其可 证伪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可把一个 理论的严格性程度与它的可证伪度等同起 来。”
(三)“知识的增长”理论
?2. 理论的进步性的标志
?波普尔认为检验理论是否进步有两个方面的标准: 一个是理论方面的标准,另一个是事实方面的标 准。他认为理论方面的标准是可证伪度。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人物简介: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一) 原籍奥地利,后移 居新西兰、 英国, 1945年入英国籍。 波普尔自己把他所 主张的哲学定名为 “批判理性主义”, 它包括“证伪主义” 和“社会改良主义” 两方面。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
主要著作有:
?《研究的逻辑》(1933); ?《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 ?《历史决定论的贫乏》(1944一1945);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 ?《历史循环论的贫困》(1945); ?《猜测与反驳》(1963); ?《客观知识》(1972)以及与神经生理学家艾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2.“科学开始于问题”
?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 我们不是通过观察和联想来学习,而是通过试图解决问 题来学习。
? 他说:“因此,我乐意承认,象我自己那样的证伪主义 者更宁愿大胆的推测(即使它可能很快的成为假的), 来试图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而不是去详细叙述一连串 无关的老生常谈。我宁愿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 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并在发现我们的 推测是假的时,我们对真理就会知道得更多,并将更接 近真理。”
?波普尔否认理论来源于观察,坚信“理论 先于观察”。
?1.“理论先于观察”
?波普尔坚持理论先于观察。其理由是: ?首先,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这种目
的性和选择性是由科学家的理论、兴趣和期望等 决定的。
?其次,在观察中必须有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是 熟视无睹,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理论、观点的指 导下进行。
?一个理论的可证伪度高,它的经验内容的丰富性 就高。但是理论的可证伪度高,只表明它的 “潜在进步性”高,只有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得 到了经验的确证,它才是个真正进步的理论。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理论互相 竞争的过程。进步的理论在竞争中不断战胜和取 代落后的理论,科学就以发展。
3.“确证”与“证实”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3.理论出于“灵感”?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
?普尔认为理论来之于
? 波普尔断言理论仅仅是一种猜 测,是一种在先天的期待的推
科学家的灵感,即灵 感对问题所作出的普 遍性的猜测。
动下,对自然界所作出的普遍 性的猜测。由于它仅是大胆的 猜测,因而总是不正确的,总 有一天要被经验证伪,而为新
可以教导哲学家们懂得科 学……仅是大胆的、思辨的猜 测所组成的。”
(三)“知识的增长”理论
?1.“可证伪度”
?波普尔认为,任何理论都是可证伪的,所 以都具有“可证伪性”。但是每一个理论 的 “可证伪度”是不一的。
?(1)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它的可证伪 度就愈高;
?( 2)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 伪度就愈高。
C.因为任何理论都是逃不脱最终被证伪的厄运。所 以任何理论都是不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 暂时地“确证”的。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波普尔虽始终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寻求真理。但 他对真理的前,他总是避而不答真理问题; 1935年, 在接受了塔尔斯基的真理的定义后,他同意塔尔斯基的 “真理符合论”,认为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合”。但 塔尔斯基的真理论只限用语义学范围,他却把它推广到 认识论领域。
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
?(一)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 ?2.经验证伪原则
?A.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 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
?B.波普尔认为,经验虽不能通过证实个别 命题而证实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却能通 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
(二)“理论是大胆的猜测”
?由于坚持真理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他承认客观 真理。他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 和愿望而转移的。
(四)证伪主义的真理观
?2.“不能认识真理,只能探索真理”
?波普尔不同意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所以,他否认 科学能认识客观真理。
?他写道:“真理……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得到它, 也许即使得到了它,也不知道。”因为“它是在 我们可及的范围以外的。”“它隐藏得很深,我 们不能探入其深处”。
A.波普尔认为,“证实”与“确证”是两个在性质 上完全不同的概念。
B. “证实” 就是在内容方面证明理论是真理,在 时间方面证明它永远正确,不再被证伪了。但 “确证” 则不同,它并不证明理论是真理,也 不证明永远正确,而只是证明它暂时经受了经验 的检验。一个理论,今天被“确证”了,明天却 可能被证伪,而且今后总有一天要被证伪。
?他说:“我们应该承 认,我们的探索常常 是依赖于灵感的。”
的猜测代替,因而它是一种暂 时的假设。他说:“我们的科 学并不是认识。……我们决不 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
?波普尔认为,“灵感” 是一种非理性的、非
? 他说:“即使是那些已得到充 分确证的科学理论,也总归还 是一假说,一种猜测”。“这
逻辑的东西,它突如 其来,神秘莫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