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的区别
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的区别

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的区别1.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
就像电视剧去除了画面只有声音的样子。
是一个戏剧化的,纯粹的声学性能,广播电台或音频媒体,如磁带或CD出版。
没有可视组件,主要为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戏剧。
以帮助听者想象的人物和故事。
2.有声小说又名语音小说也可称为有声读物。
其实有声小说是一般的音频文件。
它在播放器里面播放的时候可以调节播放速度,可以自动记住播放的停止时间,以方便“阅读”。
一·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的优缺点。
广播剧优点以人物对话为主,旁白教少,通常在小说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把很多旁白和背景融入了对话或自白中。
有一种电视剧录音剪辑的感觉,背景、音效等等做全套,角色分工明确,多人参演。
表达准确生动感情充沛真挚,配乐应当富有特色,波澜起伏,动人心魄,音响效果必须逼真,解说词应当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好的有声读物一般声情并茂,增加了很多乐趣,在听的过程中标准的普通话也给普通话学习者带来了福音。
广播剧缺点会删除大量的旁白内容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果没看原著会听的不太明白。
制作周期慢,耗费时间长配音输出大,后期策划等耗费比较多人力,广播级长时间戴耳机听会影响到听力。
有声小说优点比较忠实于原作,改动不大,旁边较多,以小说为主,注重说,用说表现情节和画面,小说还原度也更好。
有声小说大多是一个人独立出品或者男女合播,虽也有群播的,但比例较小所以有声小说对音色方面要求不高。
节约用眼,缓解视力疲劳。
极大方便广大的盲人朋友。
有声小说缺点没有较强的画面还原度,把小说原文朗读录制,所有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全盘不动。
有声小说的后期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对播讲者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播讲技巧不到位,可以用后期音效来弥补当然如果本身讲的好,那后期就可以锦上添花..有声小说的旁白就相当于后期,它起了一个场景搭建的作用,所以对播讲者的播讲技巧和情感都有一定的要求。
广播剧的演绎艺术

广播剧的演绎艺术广播剧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它通过声音的传递,借助声音效果和配乐,使观众在听觉上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广播剧在其中展现了独特的演绎艺术,通过声音的处理和演员的表演,营造出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探讨广播剧的演绎艺术,并分析其与传统戏剧的异同。
一、广播剧的声音处理广播剧的声音处理是其独特之处,可以通过音效、配乐和配音等手段,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使听众获得真实感和情感共鸣。
声音是广播剧的核心元素,通过技术手段加工处理,使得听众可以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心情、场景的真实感,以及不同环境和情境的变化。
音效的运用可以模拟各种自然现象和特效,如雨声、风声、爆炸声等,使剧情更加生动。
配乐的运用则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烘托气氛,增强情感的表达。
配音则是广播剧中的重要环节,演员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演,将角色形象传递给听众。
二、广播剧的表演艺术广播剧的表演艺术与传统戏剧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广播剧没有视觉元素,演员只能通过声音表演来传递情感和形象。
因此,广播剧的演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声音表演技巧。
首先,演员需要准确地把握角色在剧情中的心情和情感,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演,使角色形象更加真实。
其次,演员需要善于运用语速、音调和音量等技巧,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此外,演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声音技巧和声音训练,以确保声音的清晰度和质量,使听众能够听清每个细节。
三、广播剧与传统戏剧的异同广播剧与传统戏剧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广播剧主要依靠声音表演来传递情感和形象,而传统戏剧则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达。
其次,广播剧在场景的描述上依赖于声音效果,而传统戏剧则依靠布景和舞台设置。
此外,广播剧通常在时间上更加灵活,剧本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传统戏剧则较为固定。
然而,广播剧与传统戏剧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一种戏剧形式,都有剧本和角色。
其次,两者都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传递情感和形象。
广播剧发展的新路径——有声读物异军突起背景下

广播剧发展的新路径——有声读物异军突起背景下张建慧(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封475000)【摘要】有声读物的异军突起带动了整个音频行业的发展,为广播剧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沃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剧凭借其艺术化的声音表达、戏剧化的内容优势以及有声读物提供的丰富IP内容,有望迎来新的突破。
【关键词】广播剧;有声读物;网络音频一、背景分析:网络音频市场广阔,有声读物异军突起网络音频广义上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和收听的所有音频媒介内容。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以声音为媒介的网络音频延展了人体的听觉感官,解放了受众的时空束缚。
近年来,网络音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规模达到4.89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5.42亿,血网络音频市场前景广阔,全新的"耳朵经济”时代将悄然而至。
从PC端到移动互联网,从传统媒体到移动音频,有声读物依托于网络电台和移动端音频平台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发展态势。
有声读物以网络畅销小说为丰富的内容来源,又借力于人们越来越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快速成长起来,逐渐形成庞大的有声读物市场,并且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这也拉动了其形成越来越成熟的商业生产模式。
可以说,网络音频市场的广阔、有声读物的异军突起,为广播剧在音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广播剧可以被定义为“供广播电台传送的戏剧作品”,它以音塑形,通过人声展现剧情,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境和人物的动作状态,通过音乐、音响效果塑造声音镜头,因此又被称为“耳朵里的戏”。
a广播剧有相对完整的剧情,对于声音的表达富有艺术性,其声音效果的呈现和剧情的跌宕起伏带给听众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愉悦的审美感受。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剧的发展也曾遇到瓶颈,但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专业音频终端的产生,广播剧在经历困境之后将乘借着网络音频发展的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焕发出新的生产活力。
二、路径探析:以手机、电脑为媒介,以专业音频平台为传播中心(-)传播路径广播剧作为音频市场的一种内容形态,其传播方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电台、网络音频平台、智能音频传播三次变革。
广播剧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探析

广播剧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探析广播剧是一种有声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语言和音效等元素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探讨广播剧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并分析其在故事创作、声音表现以及观众体验方面的优势。
一、广播剧的文学性广播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注重剧本的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呈现。
在剧本创作方面,广播剧需要通过语言和情节来吸引听众,并展现出深度的文化内涵。
与文字作品相比,广播剧的创作需要更加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情景的描绘,以便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
广播剧的剧本创作需要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丰富的角色塑造。
故事结构包括情节的先后推进、冲突的升华和高潮的展开等要素,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广播剧能够给观众带来紧张激动的听觉体验。
而角色塑造则需要通过对话、语调和声音特点等方式,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听众。
广播剧还注重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的追求。
通过声音的情感表达和对话的交流,广播剧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并通过故事情节来触发听众的共鸣。
在思想深度上,广播剧也常常通过隐喻、对话和剧情设置等手法,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社会关怀。
二、广播剧的艺术性广播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依靠声音的表现力和技巧来展现其艺术魅力。
通过声音的调动和音效的运用,广播剧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具体的情景和场景,使听众在听觉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声音是广播剧的核心元素之一。
通过音频技术的处理和演员的声音表现,广播剧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声音效果,如环境音、音效和音乐等。
这些声音元素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戏剧效果,使广播剧更具艺术感和沉浸感。
广播剧的艺术性还表现在演员的表演上。
在广播剧中,演员需要通过声音和语调的变化来扮演多个角色,通过声音的演绎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状态。
演员的声音技巧和表演功力直接影响着广播剧的艺术成就,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声音的处理和演绎,创造出丰富、真实的人物形象。
三、广播剧的观众体验广播剧作为一种有声媒介,在观众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有声书的理解

对有声书的理解
有声书是一种通过声音来呈现文本的媒体形式,它可以使听众更加便捷地获取文学作品、传记、历史、科学等各种类型的内容。
有声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有声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听众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无论是在驾车、健身、还是休息时。
同时,有声书还能够适应不同的人群和场景,例如,对于视力不佳的人来说,有声书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为它不需要读者依赖文字。
此外,有声书还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是那些不喜欢阅读文字的人,因为有声书可以让他们更加轻松地获取内容。
在有声书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有声书,例如小说、传记、历史、科学等。
同时,有声书也可以被用于教育目的,例如,有声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此外,有声书还可以为盲人和视力不佳的人提供阅读支持。
有声书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媒体形式。
它不仅可以让听众更加便捷地获取内容,还可以为读者和听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以声入道猫耳FM

Hands-on 品鉴42以声入道在《猫耳FM》中,所有资源的形式都是有声类,即便是漫画资源也都是经过配音后的漫画视频。
那么仅靠“听”,《猫耳FM》就能讨得用户的欢心了吗?猫耳FM 文程然一切资源皆能被“听”在《猫耳FM》中的所有资源,都被划分在了首页中的“音单”“推荐”和“分类”中。
比如在“音单”中,我们能找到诸如“二次元电音”“M站ACG音乐榜”“因为前奏爱上古风”和“此生无悔入剑三”等具有明确标识的歌曲小合集。
这些音单绝大多数都由用户制作与上传,而且在音单的详细页面,还有“收藏”“评论”“分享”和“下载”这四个操作。
“推荐”分类,是一个“有声漫画”和“广播剧”的集合资源区。
所谓有声漫画,就是拥有配音效果的漫画,但不同于有声小说,它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每一页漫画内容都有配音,而且会自动翻页。
毕竟与小说相比,漫画里虽然也有人物对白或者有对环境的旁白描写,但“图画”本身才是阅读的重点。
相比之下,“广播剧”与有声小说的类型更相似,但也稍有不同—目前市面上的有声小说大多都由单人朗读,但“广播剧”的特点是体现在“剧”这个字上。
比如“微微一笑很倾城”,它本身是一部小说的名字,但在《猫耳FM》中,它就被改编成了“广播剧”,以多人配音的方式展现剧情,用户基本上等于在听“电影”。
此外,“分类”一项则是集合了所有资源的分类。
除了“有声漫画”“音乐”与“广播剧”之外,用户在这里还能找到“催眠”“日抓(日文广播剧)”“铃声”和“新闻”等细分类别。
但这些资源依然遵循《猫耳FM》的特点)—都是用来听的。
试图增强存在感的《猫耳FM》在众多二次元社区中,由于《猫耳FM》表达方式有点“独特”,所以它的存在感其实并不强(虽然一开始,用户可能会认为“听”《猫耳FM》的方式很有意思,但实际上,其他拥有视频资源的二次元社区的“视听”方式更有吸引力)。
不过尽管如此,《猫耳FM》依然在试图增强它的存在感。
比如制作“有声漫画”这样的视频资源,又比如收录“广播剧”这种类有声小说的资源等,形成一定的“独家性”。
广播剧名词解释

广播剧名词解释广播剧名词解释( 2)“广播剧”是指由电台播放的作品,与广播剧本的区别就在于电台播出时会有主持人或其他人物参与朗读。
从字面上看,它们没什么区别,但这里所说的“广播剧”特指电台节目。
广播剧是什么?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
到20世纪中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美国著名播音员苏姗·沙拉说,早期的广播剧是一种“穿插”在当时英国流行的流浪汉小说中的一种演绎故事的声音形式。
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12月28日英国伦敦的《星期六晚邮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也创造了由广播剧构成的广播电台的新节目。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广播剧在欧洲主要还是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存在的。
直到50年代初,法国巴黎的一些业余戏剧爱好者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尝试着举办播音、表演等活动,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广播剧。
1956年4月,在法国巴黎电台播出了第一部实验性广播剧,揭开了广播剧发展的序幕。
广播剧是什么?有些人将广播剧看成是舞台剧、音乐剧,也有的人把它叫做“有声戏剧”,不过,在我看来,都无法概括出这种艺术形式的真正内涵。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剧就是在传媒领域应用的叙事艺术。
既然是艺术,就必须具备艺术共同体所需要的各项元素。
简单地说,首先要具有虚构和想象的基础,即所谓“假定性”;其次,语言要通俗、明快,以便让更多的听众易于接受并记住;再次,有对白,能够直接地刻画人物性格,最后,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机地结合,即听觉上和视觉上的多重审美享受。
广播剧是文学和音乐、戏剧综合的艺术样式,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它不同于话剧、歌剧等剧种,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等视觉艺术形式,也不同于舞蹈、音乐等肢体艺术。
那么,它究竟具有哪些艺术特点呢?2.戏剧性。
广播剧是一种传媒艺术,因此,广播剧也就具有文学的和音乐、戏剧的艺术属性,即戏剧性。
3.规范性。
首先,广播剧要有严格的语言标准,即规范性。
广播剧的知识点总结

广播剧的知识点总结广播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创作和表现方式,同时也有着其独特的知识点。
以下是广播剧的知识点总结:一、广播剧的历史广播剧起源于20世纪初的广播电台,最早是在无线电广播中播放的音乐、戏曲和故事。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广播媒体的普及,广播剧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产生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从最初的单声道广播到现在的立体声、环绕声和虚拟现实技术,广播剧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不断追求更加真实和震撼的听觉效果。
二、广播剧的特点1. 艺术形式:广播剧是一种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不依赖于视觉和舞台布景,而是通过声音的表演和效果来实现情节的展现和角色的刻画。
因此,广播剧在艺术上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2. 表演方式:广播剧的表演方式主要是声音表演,演员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使听众能够在听觉上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同时,广播剧还通过音效和音乐的配合来营造氛围和情绪,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3. 叙事方式:广播剧的叙事方式通常是通过旁白或对话的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同时还可以借助声音效果和音乐来增强叙事的效果和感染力。
因此,广播剧在叙事上具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听众在听觉上能够更加专注和投入。
4. 创作手法:广播剧的创作手法主要是通过文字的描写和配音的表演来实现,同时还需要借助音效和音乐的配合来增强情感和氛围。
因此,广播剧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对声音的表现力和效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音乐和声音效果的素养。
5. 观众体验:广播剧的观众体验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实现的,因此要求观众在欣赏广播剧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使自己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同时,广播剧还可以借助音效和音乐的营造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使听众能够更加投入和享受。
三、广播剧的创作要点1. 故事情节:广播剧的故事情节是创作的核心,它需要有一个紧凑的结构和生动的情节,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细节和有趣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的区别
1.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
就像电视剧去除了画面只有声音的样子。
是一个戏剧化的,纯粹的声学性能,广播电台或音频媒体,如磁带或CD出版。
没有可视组件,主要为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戏剧。
以帮助听者想象的人物和故事。
2.有声小说又名语音小说也可称为有声读物。
其实有声小说是一般的音频文件。
它在播放器里面播放的时候可以调节播放速度,可以自动记住播放的停止时间,以方便“阅读”。
一·广播剧和有声小说的优缺点。
广播剧优点
以人物对话为主,旁白教少,通常在小说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把很多旁白和背景融入了对话或自白中。
有一种电视剧录音剪辑
的感觉,背景、音效等等做全套,角色分工明确,多人参演。
表达准确生动感情充沛真挚,配乐应当富有特色,波澜起伏,动人心魄,音响效果必须逼真,解说词应当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好的有声读物一般声情并茂,增加了很多乐趣,在听的过程中标准的普通话也给普通话学习者带来了福音。
广播剧缺点
会删除大量的旁白内容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果没看原著会听的不太明白。
制作周期慢,耗费时间长配音输出大,后期策划等耗费比较多人力,广播级长时间戴耳机听会影响到听力。
有声小说优点
比较忠实于原作,改动不大,旁边较多,以小说为主,注重说,用说表现情节和画面,小说还原度也更好。
有声小说大多是一个人独立出品或者男女合播,虽也有群播的,但比例较小
所以有声小说对音色方面要求不高。
节约用眼,缓解视力疲劳。
极大方便广大的盲人朋友。
有声小说缺点
没有较强的画面还原度,把小说原文朗读录制,所有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全盘不动。
有声小说的后期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对播讲者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播讲技巧不到位,可以用后期音效来弥补当然如果本身讲的好,那后期就可以锦上添花..
有声小说的旁白就相当于后期,它起了一个场景搭建的作用,所以对播讲者的播讲技巧和情感都有一定的要求。
在听的过程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且过多依赖,会使阅读能力下降,造成没有阅读的坏习惯。
二·发展历史
广播剧: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危险》是世界上第一部由电台录制的广播剧。
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批戏剧家为宣传抗日写过广播剧,成为中国广播剧的先驱。
1950年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
之后,广播剧剧目日益丰富。
进入80年代以
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制作的广播剧总数有500部。
由于广播剧的欣赏方式极为方便,许多国家都曾录制、播放长篇连续剧,有的可连续播放几年,深受听众欢迎。
最近几年,BL有关的广播剧是极其流行的,其收听者以女性为主。
一般剧本都是小说。
也有剧团原创的。
日本在这一方面制作的很是专业,配音及剧情都是很棒的。
中国原创的广播剧也不错,但因为社团均是自愿组建的,毫无盈利目的,配音演员多是非专业人士,所以就
较之差些。
有声小说:1931年,美国国会建立了一个talking-book(可以说话的书)计划,目的是帮助广大不能阅读传统纸质书的盲人。
此计划被称为“成年盲人读书工程”,美国盲人基金会在1932年出版了第一本会说话的书,此后大量出版。
到1935年,随着美国国会向其盲人公民免费提供有声读物,有声读物的运作日益广泛。
到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馆盲人和肢体残障服务已为70多万盲人及残障人士提供了数百万免费的有声读物。
20世纪80年代,随着便携式磁带录音机的普及,磁带称为有声读物的主要载体。
一些作家注意到有声读物的潜在价值,陆续出版了他们的有声作品,从此作家和出版商意识到决定销量的并不仅仅是印刷书籍。
到了80年代中期出版音频业务增长到每年数十亿美元的零售额。
随着互联网宽带技术的发展、新的压缩音频格式和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出现,有声读物受欢迎的程度大大增加,这预示着网络有声读物出版的时代已经到来。
如今,很多的电台和网络电台成为了有声读物的制作方,并且这个市场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慢慢进入正规化运作的轨道,像51听书网、阅耳听书、酷听网、幻听网、天方听书等都已经开始正式运营有声小说行业了。
有声小说的发展也促进了播音员的兴起,目前网络比较出名的播音员有;艾宝良,单田芳,李野默,青雪,马路,晨诵无声,原野,大灰狼,刘忙,高威,姗姗等等。
三·分类
广播剧:
1、网络小说或实体书小说为原作所制作的广播剧
2、企业的CM用途所制作的广播剧
3、漫画、动画或游戏、电影电视剧的附属故事或为动画广播的专栏所制作的广播剧
4、情景喜剧式广播剧
5、说书式广播剧
6、原创广播剧
有声小说:
1、仅有书名:无架构,读者无法跳到想要选取的段落。
2、含NCC的有声小说:标有浏览控制点的架构式有声小说,设有连结如"页码"或"章节",读者可于连结间切换。
3、含NCC及部分文字:除了包含上述的连结点,还包含部份的文字,作为关键字的搜寻使用,更方便读者搜寻与连结。
4、含全文字档的数位有声小说:最复
杂、结构最完整的一种有声小说,并提供语音与文字同步的功能。
5、含全文字与部份声音档:读者可以浏览全文字档。
6、纯文字:此种纯文字的电子书需要搭配NVDA等屏幕报读软件来念出书籍内容,才能方便视障朋友收听。
四·广播剧工作分类编辑
说到中文网络配音就不得不提到几个大社,不过要做的是关于一个工作的分类:
(1)配音:也就是广播剧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声音的贡献者,配音人员也大多被大家所熟悉。
但由于大多是非专业的,比之专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很多人误认为CV(Character Voice)是日本人对声优的简称,甚至有人认为CAST也是声优,实际上CV只用来标示作品中角色是由哪位配音员来配音的,即角色声音的意思,并不是声优这个职业的名字,而CAST是演员表的意思,跟声优更是没有任何关系,
(2)策划:策划不仅仅是给剧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是整个剧的贯穿线,一开始是负责做剧的前期工作,比如首先去有一个构想然后去要授权,而接下来所有的人员都由策划去招收。
换句话说,策划就是从头到尾都有份的人,甚至有些策划身兼数职。
是个比较累的活。
(3)编剧:这个是比较好理解,改编剧本和编制剧本。
编剧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并热爱写作,尤其是小说,并对广播剧剧本格式
比较熟悉,能尽可能地将故事情节等通过剧本完美展示。
可以说是个动脑子的活。
(4)导演: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了,导演也是个辛苦活,关键看前期挑的如何了。
(5)美工:制作剧的海报等相关需要的图片,有原创美工以及PS美工,PS美工是制用PS软件从网络上找寻材料以制作海报的美工。
(6)后期:是指将干音(CV的录音)集合制作到一个音频里,在这基础上加上音效和背景音乐(BGM)。
到后期一问,圈里面会有一群人向你感叹后期的辛苦,后期主要是负责给整个剧的音频部分添上它该有的色彩,所以后期对剧的把握度需要很高,如果说CV是一个初始的用品,那么后期可以说是这个剧的制作者包装物,也可以说是灵魂的存在,很多人都会夸CV如何好,但在真正制作剧的人看来,没了后期,这个剧,一文不值,其实说换而言之,没了后期,剧无法出品所有包装面的东西没了,只有一个赤裸裸的最初模样。
(7)宣传:是指将完成的作品用各种途径,如新浪微博,QQ,网页等形式传播出去,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更多听众,提高作品知名度。
也许很多人对CV的评价很高,但请不要忘记只有CV不叫剧,那只是一份没有任何添加过的干音。
没有人愿意去要这样赤裸裸的初始品。
希望能看到并且给予除CV以外的所有人最大的感谢,
没有这些人,这个剧只是连半成品都不到的无法使用的原材料。
有声小说工作分类基本如上配音人员较少。
策划,编剧,导演,美工,后期,宣传等分工可以减少也没广播那样需要耗费这么多人力。